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_第1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_第2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_第3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_第4页
建设项目地灾评估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xxxx 建设项目 地地 质质 灾灾 害害 危危 险险 性性 评评 估估 报报 告告 二二一四年十月一四年十月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报告名称: 提交单位: 经 理: 总工程师: 技术负责: 编 写 人: 评估资质: 证书编号: 证书编号: 提交时间: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证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证书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目 录 前前 言言- 1 - 一 任务由来.- 1 - 二 评估工作的依据.- 1 - (一) 法规文件- 1 - (二) 技术标准- 1 - (三) 有关文件、委托合同- 2 - 三 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 2 - (一) 评估工作目的- 2 - (二) 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 2 - 第一章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评估工作概述- 3 - 一 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3 - (一) 工程概况- 3 - (二) 征地范围- 3 - 二 以往工作程度.- 3 - 三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 四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 (一) 评估范围- 7 - (二) 评估级别的确定- 7 - 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条件- 9 - 一 气象水文.- 9 - (一) 气象- 9 - (二) 水文- 9 - 二 地形地貌.- 9 - 三 地层与岩浆岩.- 10 - (一) 地层- 10 - (二) 岩浆岩- 11 - 四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1 - (一) 地质构造- 11 -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二) 区域地壳稳定性- 12 - 五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2 - 六 水文地质条件.- 13 - 七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3 - 第三章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6 - 一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6 - 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6 - 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7 - 一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7 - 二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5 -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26 - 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26 - 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26 - 三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26 - 四 防治措施.- 27 -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28 - 一 结论.- 28 - 二 建议.- 28 - 附 图 目 录 序号图号图名序号图号图 名 1图 1-1项目规划图5图 4- 1 对应关系图 2图 1-2交通位置图6图 4- 2 预测评估图 3图 1-3实际材料图7图 5- 1 综合分区评估图 4图 2-1地质地貌图8图 6- 1 工程地质剖面图 1-1、2- 2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附件一 钻探报告及附图 附件二 物探报告及附图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 - 前前 言言 一一 任务由来任务由来 拟建 xxx 建设项目位于 xxxx。根据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该区属地质 灾害易发区,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件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 行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014 年 9 月,受 xxxx 房地产开发 有限公司委托,xxxx 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二 评估工作的依据评估工作的依据 (一)(一) 法规文件法规文件 1、国务院令第 394 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4 年 3 月 1 日; 2、国土资源部第 42 号令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2009 年 1 月 1 日; 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 69 号) ,2004 年 3 月 25 日; 4、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吉林省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 ,2009 年 6 月 1 日; 5、长春市国土资源局长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2010-2015) ,2012 年。 (二)(二)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国土资源部,2004 年 3 月 25 日; 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国土资源部, 2006 年 4 月; 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GB/T14158-93) ; 4、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 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 年版) ) ;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 - 6、 建筑物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 7、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国家煤炭工业 局,2000 年; 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三)(三) 有关文件、委托合同有关文件、委托合同 1、xxxx; 三三 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 (一)(一) 评估工作目的评估工作目的 对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同时对项目建设适宜性做出评价。为建设 工程合理设计、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建 设的威胁,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进行采空区地基稳定性 评价,为采空区治理设计提供依据。 (二)(二) 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 (1)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工程建设的相 关资料; (2)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 (3)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4)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 与建议; (5)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3 - 第一章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评估工作概述 一一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与征地范围 (一)(一)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xxx 建设项目位于 xxx,本项目 A 区占地总面积 xxxm2,分四期建成,总建筑面 积 xxxm2;本工程由 xx 栋 xx 层楼房,xx 栋 xx 层楼房组成,均为桩基础剪力墙结构。 拟建工程平面图详见附图一。 根据本工程建设场地工程特点和设计条件,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 级。 拟建 xxx 建设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 xxxxxx,北纬 xxxxxx,位于 xxxxx 开发区内,交通便利,见图 1-2 交通位置图。 拟建 A 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 xxxx 万元,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 (二)(二) 征地范围征地范围 拟建 xxx 建设项目征地面积 xxxm2(xxx 号宗地) ,均为城镇住宅用地,征地范 围拐点坐标(西安 80 坐标系)见表 1-1. 表表 1-1征地范围拐点坐标征地范围拐点坐标 序号YX序号YX 14 25 36 二二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 区内曾做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主要成果资料有: 1、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普查大队1:20 万长春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1978 年; 2、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 (1:50 万) ,1982 年; 3、吉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吉林地下水 ,1998 年;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4 - 4、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50 万) ,2001 年; 5、 以上各项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三三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xxxx 有限责任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组,评估方 法按国土资源部200469 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的要 求进行,同时进行搜集资料及地理底图矢量化等准备工作,在充分收集评估区及附 近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条件等有关资料基础上,进行了野外 实地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体类型及水 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现状等,并重点对现状地质灾害的规模、危险性地质灾害隐 患区段进行了详细调查。 2014 年 9 月 10 日至 9 月 30 日,对建设项目外扩 100300m 范围内开展了调查 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体类型及水文地质条 件、地质灾害现状等。 2014 年 9 月 10 至 9 月 30 日,完成三个孔的钻探工作,总进尺 238.63m,以及 孔内电视,测试长度 162.3m,并完成瞬变电磁法的物探工作,查明了 300m 深度内 采空区分布情况,钻探与物探相互解译、验证。 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采用野外现场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物探、钻探验证 等方法进行,填图比例尺为 1:10000,调查点定位采用 GPS 卫星定位系统,提高了 调查点的准确程度,室内综合整理编绘图件充分采用数字与计算机技术,保证了成 果精度。野外调查人员 4 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1-2 及图 1-3,物探工作与钻探工 作见物探工作报告及相应图件。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5 - 表表 1-2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项 目单 位数 量说 明 调查面积km20.73拟建项目周边外扩 100300m 调查路线长度km4.15建设范围内及周边区域 地质调查点个10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收集资料份11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物 探总长度5328m 使用大地电磁方法布置 8 条物探线,点距 20m 钻 探m/孔238.63/3 孔内电视m162.3 通过调查及综合分析,基本查明了评估区范围内的地下采空区的分布情况、现 状地质灾害,圈定了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及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段, 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及危害程度,并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 评估和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防治效益,对 工程建设场地的土地适宜性做出了评估,同时有针对性地拟定了防治对策和治理措 施。本次评估工作均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的工作 程序进行,见图 1-3。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6 - 图图 1-3 评估工作程序框图评估工作程序框图 接受委托 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分析建设项目工程特征分析 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编制评估大纲确定评估级别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物探及钻探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估要素选取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提交报告 评审备案、资料归档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7 - 四四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一) 评估范围评估范围 xxxx 建设项目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地 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种类,评估范围确定为工程范围外扩 100300m,评估区 面积 0.73km2。 (二)(二) 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级别的确定 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及附件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 求(试行) 的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 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分级。 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根据已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研究结果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综合判定 拟建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主要依据如下: 现状地质灾害:根据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区内未见有现状地质灾害分布, 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形地貌:评估区地貌单元为波状台地,地貌类型较简单。 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地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岩、砂岩等,岩性岩相变化较大。 地质构造:评估区地处吉黑褶皱系、松辽中断陷、东南隆起之九台长春凸起, 评估区内有三条断层,地质构造较发育,构造条件中等复杂。 地下水: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风化带 网状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人类工程活动:评估区内人类工程主要为矿山开采、工业活动与农业垦植,人 类工程活动对本项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大。 2、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及附件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 求(试行) 的规定,xxxxx 建设项目属于中等规模的城镇建设项目,属较重要建设 项目。 3、评估级别的确定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8 - 根据上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为较重要建 设项目,将本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见表 1-3) 。 表表 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项目重要性 复 杂中等复杂简 单 重 要一 级一 级一 级 较重要一 级二 级三 级 一 般二 级三 级三 级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9 - 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条件 一一 气象水文气象水文 (一)(一) 气象气象 评估区属北寒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短暂,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多年平均气温5.2, 最高气温在7 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在 1 月份,极端最低气温-39。 多年平均降水量 567mm,相对湿度一般 3、4 月份最低,为 4244%,6、7 月份最 高,为 7178%。多年平均蒸发量 1234mm,常年以西、西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 速为 3.4m/s,无霜期 157 天,最大冻结深度 1.69m(见图 2-1) 。 (二)(二) 水文水文 区内地表水不发育,仅见有一条季节性冲沟,自评估区由东向西流入伊通河。 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 233m。 二二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区内地势总的趋势是东高西低。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位于本区东南角,海拔 标高 273m;最低点位于本区中部,海拔标高 233m,相对高差为 40m。拟建工程位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0 - 于波状台地上。 图版图版 1 建设场地地貌建设场地地貌(N70W) 地貌类型按成因类型、成因形态、形态单元划分为两个成因类型、两个成因形 态、两个形态单元(见表 2-1、图 2-2) 。 表表 2-1 地貌类型分区表地貌类型分区表 成因 类型 成因 形态 形态 单元 代 号 基本特征 构造剥 蚀地貌 构造剥蚀 丘 陵 丘陵 分布于评估区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大,顶部呈浑圆状,岩性由 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海拔标高 240273m,相对高差 33m。 剥蚀堆 积地貌 剥蚀堆积 台 地 波状 台地 分布于整个评估区,海拔标高 233265m,相对高差 32m,地 势起伏不大,岩性由侏罗系砾岩、砂砾岩,白垩系砂泥岩、砾 岩,上覆第四系浅黄色粗砂、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 三三 地层地层与岩浆岩与岩浆岩 (一)(一) 地层地层 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见表 2-2、见图 2-3)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中生界侏罗系上统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1 - 沙河子组(J3s) 分布于整个评估区。主要岩性下部为黄褐色砾岩;上部为黄褐色砂砾岩、页岩 夹煤层。与下伏安民组呈不整合接触。厚度250m。区内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 275285,倾角浅部 2530,煤层厚度 0.491.38m。 2、中生界白垩系下统 泉头组(K1q) 分布于评估区的西北部。主要岩性下部为棕红色砾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 岩。厚度470m。 3、新生界第四系 全新统(Q4al-dl) 全新统残坡积层分布于整个评估区,覆盖于沙河子组砂砾岩之上,岩性为亚粘 土和粗砂,厚度 2035m。 表 2-2 地 层 简 表 (二)(二) 岩浆岩岩浆岩 燕山期花岗岩 分布于区内东、南部,岩性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四四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一)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区内地处吉黑褶皱系()松辽中断陷()东南隆起()之九台长春凸 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主要岩性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 新 统 Q4al-dl20-35主要岩性为亚粘土和粗砂。 白 垩 系 下 统 泉头组K1q470 主要岩性下部为棕红色复成份砾岩; 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中 生 界 侏 罗 系 上 统 沙河 子组 J3s250 主要岩性下部为黄褐色砾岩;上部 为黄褐色砂砾岩夹煤层。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2 - 起() ,区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区内地层倾向为,倾角 25 度左右。经收集资料 可知评估区内有三条性质不明断层,F1 位于评估区北部,在评估区内的发育长度为 280m,走向 260 度,F2 位于评估区中部,在评估区内的发育长度为 245m,走向 280 度,F3 位于评估区南部,发育长度为 855m,走向 260 度。区内未见有新构造运 动形迹。 (二)(二) 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 据地震资料,自 1970 年至现在,本区未发生过有影响的 5 级以上的地震。按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g,地震烈 度属度区,区域地壳为相对稳定。 五五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地层岩性及工程力学特征,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块状结构坚硬岩组、层状 结构较坚硬岩组、层状结构软质岩组和松散土体。 (一)块状结构坚硬岩组 分布在本区东部。由燕山期花岗岩等组成,岩石呈块状构造,饱和单轴抗压强 度60MPa。 (二)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 分布在本区中部。由侏罗系上统沙河组及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的砂岩,砾岩、砂 砾岩等组成。岩石呈层状构造,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 3060MPa。 (三)层状结构软质岩组 分布在本区西北部。由侏罗系上统沙河组页岩夹煤层、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的泥 质粉砂岩等组成。岩石呈层状结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 530MPa。 (四)松散土体组 分布于整个评估区。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组成,岩性为亚粘土、粗砂。 1、亚粘土 灰黄色、黑色,稍湿、可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80200kPa。 2、粗砂 灰黄色,主要为粗砂,局部砾砂,密实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地基承载力特征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3 - 值为 300kPa。 六六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三个类型:松散岩类孔 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述如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区内中部。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粗砂组成,颗粒较粗、透水性好,地 下水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好,水量中等。降深 5m 时,单井涌水量 2080m3/d,水 位埋深 0.21.6m,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矿化度小于 0.5g/l。 (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全区大面积分布。地下水赋存于侏罗系沙河子组及白垩系泉头组的砂岩、砾岩、 粉砂砾岩,水位埋深一般为 1520m。富水性差、水量贫乏,按降深 20m 计算,单 井涌水量100m3/d,局部地段大于 100m3/d。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或重碳酸钙钠 型,矿化度小于 0.5g/l。 (三)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分布在本区东部。地下水赋存于燕山期的花岗岩风化裂隙之中,富水性差,水 量极贫乏,单泉流量0.1l/s。 七七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区内地貌为丘陵和波状台地,植被比较发育,评估区内人类活动以矿山开采、城 镇建设、工业活动、农业耕种为主,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 该区于 xxxxx 年开采 1 个煤层, 采厚 0.51.4m,平均采厚 1.0m,煤层倾向 290300,倾角平均 25左右,采煤方法为炮采,长臂工作面,全部陷落法管 理顶板,采空区残留煤柱较多,煤柱宽度一般为 1070m 不等,多数在 1030m, 断裂两侧及井筒部位均留设煤柱。煤层开采上限+215m,下限+20m(经调查访问得 知) ,该矿后期由于深部煤层较薄,煤质较差,于 xxx 年停止开采并闭矿。 为查明采空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对该采空区做了物探(瞬变电磁、孔内电视) 和钻探工作,物探解译结果如下: 根据反演的视电阻率剖面可知,煤层采空区为煤系地层低电阻区的相对高阻层,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4 - 电阻率在 100120m,如果采空区充水则为更低阻状态,本区基本为低阻。 WT1 剖面横切路面,未发现采空区。 WT2 剖面上桩号 450520m,高程 160200m 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区。 WT3 剖面上桩号 340480m,520653m, 高程 140170m 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 区。 WT4 剖面上桩号 360470m,高程 140170m 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区。 WT5 剖面上桩号 340455m,480500m,高程 140190m 之间推测为煤层采 空区。 WT6 剖面上桩号 440480m, 高程 193m 左右推测为煤层采空区。 WT7 剖面上桩号 360400m,430560m, 高程 130190m 之间推测为煤层采空 区。 WT8 剖面上桩号 360375m,420450m, 450600m,高程 140200m 之间推 测为煤层采空区。 用专业的软件计算各孔的裂隙的产状,并生成钻孔数字成像裂隙、破碎带统计 如下: ZK01 号孔:该孔位于 xxx 小区内,孔深 120.5m,孔内数字成像段 50.9102.5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该孔围岩破碎情况及层理张开现象不明显,但 是在高程 xxxm 以下发现空洞及严重破碎现象,该处空洞及破碎带高度达 1.5m,推 测高程 xxxm 处及以下为煤层采空区,采空区埋深为 101m。 ZK02 号孔:该孔位于 xxx 小区内,孔深 73.0m,孔内数字成像段 30.060.8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该孔 30.2443.81m 孔深部位围岩破碎,并伴有 层理张开现象,深度 43.8m 以下部位有多处炭质夹层,层理不张开,也无大的破碎 带。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底部煤层采空引起含有炭质夹层的软岩层整体沉降而 导致其顶部围岩破碎及层理张开,推测采空区埋深 46.747.6m(高程为 1xxxxx1) 。 ZK04 号孔:孔深 106.5m,孔内数字成像段 33.0104.3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 该孔围岩破碎情况及层理张开现象不明显,共有 12 条裂隙,多未超过 1cm,基本倾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5 - 向西南,倾角在 35左右。104.4m105.1m(高程 1xx1xxxm)处取得的岩心较 破碎,其下部为角砾岩和砂岩。该孔未发生掉钻现象。 ZK05 号孔:孔深 66.08m,孔内数字成像段 053.9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该 孔层理不张开,无破碎带,存在 16 条裂隙,存在裂隙组 10 组,宽度未超过 5mm, 倾向多为东南,倾角在 30左右。该孔煤层埋深 60.861.5m(高程 xx1xxx3m) , 煤质相对较好,钻探过程中未发生掉钻情况。 ZK06 号孔:孔深 66.05m,孔内数字成像段 13.763.8m,从钻孔图像可看出: 该孔围岩有丰富的裂隙及破碎情况。共画出裂隙和破碎情况 65 处,其中存在多组裂 隙带,12 条宽度超过 1cm 裂隙,裂隙倾向与倾角变化范围较大。该孔多处岩心较破 碎,孔深 50m(高程 xxxx)以下钻探取芯较差,煤层埋深在 64m(高程 xxx2m) 。 该孔未处发生掉钻情况。 通过钻探及孔内电视验证,以上物探解译采空区位置与范围和煤矿已有采空区 资料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6 - 第三章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一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拟建 xxx 建设项目地貌单元为波状台地,评估区海拔标高 xxxxxxm,相对高 差 18m,地形起伏不大。 经收集相关资料并经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二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依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规模、发育程度、危害程度,遵照国土资发200469 号 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 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进行评估。 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 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7 - 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工程建设可能引发 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二是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现 分述如下: 一一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评估区地貌单元为波状台地,征地范围内多为耕地,拟建项目房屋建筑为多层、 小高层住宅建筑,挖方深度小于 10m,引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见图 4-1。 评估区东部为 xxx 煤矿采空区(19xxx19xxx 年采空),采空结束时间 20 年以 上,煤层顶板岩性为页岩、砂岩、砂砾岩,岩石风化程度为中等-微风化,平均采厚 为 1m,最大采厚为 1.4m(ZK02 钻孔附近) ,煤层采深为 35230m,采深采厚比为 35230。见图 4-2 及剖面图 1-12-2。考虑到区内新建多层与高层住宅可能引 发采空区失稳,对场地稳定性分析如下: 1、地表集中移动延续时间分析 按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规定,地 表集中移动延续总时间(即集中移动期)包括地表移动初始期、活跃期和衰退期三 个阶段。当地表下沉达到 10mm 时,即认为是地表移动期的开始;地表下沉速度大 于 50mm/月(煤层倾角小于 45)或大于 30mm/月(煤层倾角大于等于 45)的时期 为地表移动活跃期;连续六个月地表下沉值累计不超过 30mm 时,可认为地表集中 移动期结束,从地表移动活跃期结束到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的阶段称为地表移动衰 退期。 长春市 xxx 煤矿的地下煤层最大深度为 350m、据三下采煤规程,可按下式预计 煤矿开采后地表移动时间 T: T=2.5H0 T- 地表移动延续时间 H0工作面采深 x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8 - 煤层开采深度为 35350m,地下采空区形成的最晚时间为 19xxx 年。依据上式 所列地表移动延续时间规律,地表集中移动延续时间约 12 年,地表集中移动期结 束距今已有 20 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从地表集中移动延续时间角度分析,长春市 xxx 煤矿区域的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地表残余变形分析 地表残余变形是指地表集中移动期结束之后,地表所产生的变形。根据建筑 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有关规定,地表移动期结束, 仅指连续六个月内地表下沉的累计值不超过 30mm,并不意味着地表移动过程的完 全结束。实践表明,地表移动期结束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一定的地表残余变 形存在。 关于地表残余移动期间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问题,国内外研究尚不深入。根 据我国中硬覆岩长壁全陷法采煤残余下沉的部分观测资料,经综合分析后得出地表 残余移动期的极限连续残余下沉量计算公式如下: )1 (cos)1 ( )() 50 ( T t c eMqw 其中:Wc地表残余下沉值,mm M煤层采出厚度,mm q地表下沉系数 煤层倾角,度 T 集中移动期地表移动延续总时间,年 t 残余移动期的时间变量,年 最大下沉值 W= qMcos 倾斜值: I= WC/r 曲率值: K= 1.52WC/r2 水平变形值: = 1.52bI0 针对地块受地下采煤沉陷影响的具体条件,利用上式及表 4-1 计算得出目前和 未来 5 年该地块采煤沉陷区域内地表可能产生的连续残余下沉值见表 4-2。根据砖石 结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表 4-3,对区内建筑物破坏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见表 4-4。 XXXXX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19 - 表表 4-1地表沉降及移动计算参数值地表沉降及移动计算参数值 矿井 煤层倾角 下沉系数 q 水平移动系数 b 采深 H 平均采厚 m 移动角 主要影响角正切 tg 开采影响半径 r (H/ tg) xxx 煤矿250.60.2352301662.215.9104 表表 4-3 砖石结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砖石结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 地面变形值 破坏等级建筑物可能达到的破坏程度 倾斜 I(mmm)曲率 K(10- 3/m) 水平变形 (mm/m) 处理方式 墙壁上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宽度小于 4mm 的细微裂缝3.00.22.0不修 墙壁上出现 4-5mm 宽的裂缝,门窗严重变形,墙皮局 部脱落,梁支承处稍有异样 6.00.44.0小修 墙壁上出现 16-30mm 宽的裂缝,门窗严重变形,墙身 倾斜,梁头有抽动的现象,室内地坪开裂或鼓起 10.00.66.0中修 墙身严重倾斜,错动,外鼓或内凹,梁头抽动较大,屋 顶,墙身挤坏。严重者有倒塌的危险 10.00.66.0 大修,重建 或拆除 XXXXX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0 - 表表 4-2 地块采煤沉陷范围内地表极限连续残余下沉预测值地块采煤沉陷范围内地表极限连续残余下沉预测值 未来第 n 年残余下沉(mm) 井区开采位置 开采结束 时间(年) 移动延续 时间(年) 开采深度 (m) 残余下沉 值(mm) 已发生的残余 下沉值(mm) 12345 右一路至右三路331358336231433222 右三路至右五路1918314836224577666 右五路至西侧开采边界18214823036216966555 表表 4-4 区内建筑物破坏等级预测表区内建筑物破坏等级预测表 开采深度 (m) 采空区位置 平均采厚 (m) 最小最大 剩余残余下沉值 (mm) 倾斜值 I0 (mm /m) 曲率值 K0 (10-3/m) 水平变形值 0(mm /m) 破坏等级 右一路至右二路13557483.03/1.860.29/0.110.82/0.55 右二路至右三路15783481.86/1.280.11/0.050.55/0.40 右三路至右四路1831111172.99/2.320.12/0.070.94/0.72 右四路至右五路11111481172.32/1.730.07/0.040.72/0.53 右五路至右六路11481801932.86/2.350.06/0.040.87/0.71 右六路至西侧开采边界11802001932.350.040.71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1 - 由表 4-4 结果可知,地块区域剩余的残余下沉值为 48193 mm,地表最大倾 斜值 3.03 mm/m,最大曲率值为 0.2910-3/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 0.94mm/m,预 测地表残余变形分别对地面建筑物产生级-级破坏性影响。 3、地表塌陷可能性分析 地表产生塌陷,一般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煤层深厚比较小时,采空区顶板 覆岩破坏高度达到地表,导致地表塌陷;二是急倾斜煤层开采时,浅部煤层露头 处的抽冒导致地表塌陷;三是废弃井筒、溜煤眼、井下硐室等未进行有效处理, 受长期地下水和其它动力作用影响,产生地表塌陷。 煤矿属于缓倾斜煤层开采,顶板覆岩岩性为中硬型,根据建筑物、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长壁全陷法开采条件下 采空区顶板覆岩的垮落带高度 Hm 和裂缝带高度 Hli 可按下式计算: Hm=100M/(4.7M+19)2.2 Hli=100M/(1.6M+3.6)5.6 式中:M累计采厚,m。 计算结果见表 4-5,计算结果表明,在 xxxxxxxxxx 建设项目地块范围内,长 春市 xxx 煤矿地下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可能发生塌陷的界限采深为 63 米,即采空 区采深在 63 米以内的区域地表塌陷的可能性大,根据前述公式计算,最大塌陷 深度可达 0.76m,危险性大。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2 - 表表 4-5 地块覆岩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地块覆岩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 开采深度 (m) 矿井 平均 采厚 (m)最小最大 垮落带 高度(m) 垮落带顶距基 岩面最小厚度(m) 裂缝带 高度(m) 可能发生塌 陷的界限采 深(m) xxxx 煤矿 135230732663 注注:第四系松散层厚度按该地区最大值 30m 考虑。 该地块区域内存在废弃的井巷工程,主副井口均未处理,给地表的稳定性留 下了一定隐患。从巷道口至埋深 63m 位置巷道塌陷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 4、地面建筑物附加载荷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形成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在垮落带,岩石被断 裂成块状,岩块之间存在较大的裂隙。在断裂带,岩层产生断裂、离层、裂隙, 岩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在弯曲带,岩层基本呈整体下沉,破坏轻微。因此,垮 落带、断裂带的岩层虽然经过多年的压实,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裂隙和离 层,其抗压、抗拉、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原始岩体的强度。如果建筑物荷载传递到 这两带,势必加大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甚至造成建筑物破坏。 地面建筑物附加载荷对采煤沉陷区地基的稳定性是否产生影响,主要考虑附 加载荷的影响深度与采空区覆岩裂缝带顶部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 要保证裂缝带岩体不受建筑物附加载荷的影响,保持地基的稳定性,建设场地要 求的开采深度应满足如下条件: HHli +Hj+ Hb 式中:H建设场地要求开采深度,m; Hli采空区覆岩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m; Hj建筑物载荷最大影响深度,m; Hb建筑物载荷最大影响深度与采空区覆岩裂缝带顶部之间 的安全保护层厚度,m。 建筑物载荷影响深度主要取决于建筑物附加载荷大小和地基承载力,通常根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3 - 据建筑物附加载荷与地基自重应力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 ,当土层中有高压缩性土或其他的不稳定因素(如老采空区破裂岩体的存 在)时,建筑物载荷影响深度的计算标准应按建筑物载荷附加应力等于相应建筑 物位置处地基的自重应力的 10%考虑。 为便于工程实践应用,对于矩形基础建筑物,深度为 Z 处的建筑物载荷附加 应力和地基中的自重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z C 2222222 22 412)4)(41 (41 )81 (22 mnm n arctg mnmmn mnmnP z 式中:n=L/b,m=z/b。 P建筑物自重均布应力,Kpa; L矩形基础的长度,m; b矩形基础的宽度,m。 n i iic h 1 式中:nZ 深度内地基土层数; i第 i 层地基土容重,KN/m3; h i第 i 层地基土厚度,m。 以长度不超过 100m、宽度不超过 16m 的楼房为例,单层建筑物的平均面积 载荷约 17kPa,且建筑物载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建筑面积内,计算得出十三层以内 建筑物附加载荷最大影响深度结果见表 4-6。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4 - 表表 4-6 建筑物附加载荷最大影响深度计算表建筑物附加载荷最大影响深度计算表 建筑物附加载荷(kPa)基底下 深度 (m) 10%自重 应力 (kPa) 单层2 层3 层4 层5 层6 层7 层 8 层 9 层 10 层 11 层 12 层 13 层 610.814.96 814.413.8727.74 41.62 55.62 69.53 1018.025.43 38.15 51.33 64.16 1221.622.71 34.07 45.42 56.78 1425.220.430.641.89 52.36 1628.827.95 37.24 46.55 55.85 1832.434.60 43.25 51.90 2036.031.14 38.93 46.72 2239.635.26 43.78 2443.239.78 46.17 52.77 59.36 65.96 72.56 2646.843.79 50.05 56.30 62.56 68.82 2850.445.70 51.41 57.12 62.83 305447.74 53.04 58.34 63.65 68.95 3257.649.64 54.60 59.57 64.53 3461.257.12 61.88 3664.857.02 载荷最大影响深度 (m) 8141620222426283030323436 由上表可以看出,1 至 13 层建筑物的载荷最大影响深度分别为 8m、14m、16m、20m、22m、24m、26 m、28m、30m、30m、32m、34m、36m。 为保证采煤沉陷区内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安全保护层厚度可取建筑物载荷最 大影响深度的 2 倍。因此,上式可变换为: HHli +3Hj 根据前述建筑物载荷最大影响深度和英俊镇煤矿采空区域内地下采空区顶板 覆岩裂缝带高度的计算结果,从拟建建筑物载荷是否影响地层稳定性角度考虑, 分析得出 113 层建筑要求最小采深见表 4-7。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5 - 表表 4-7113 层建筑要求最小采深层建筑要求最小采深 楼层数 单 层 2 层 3 层 4 层 5 层 6 层 7 层 8 层 9 层 10 层 11 层 12 层 13 层 采空区覆岩垮落带带高 度(m) 7777777777777 裂缝带高度(m)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 载荷影响深度(m)8141620222426283030323436 保护层厚度(m)16283240444852566060646872 要求最小采深(m)5775819399105111117123123129135141 在开采深度 3563m、63230 地段采空区据移动角 66 度并结合采深采厚 比(图 4-2)划定了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范围,其它地段危险性小。 二二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据前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 的预测结果,对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其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威胁,危险性分别为大、 中等和小三个级别,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面积 46550m2,占总面积 20.7%。 危险性中等区面积 117550m2,占总面积 52.3%。危险性小区面积 60550m2,占总 面积 27%。详见图 4-2。 本章小结: 预测评估结果表明:在开采深度 3563m、63230 地段采空区据移动角 66 度并结合采深采厚比(图 4-2)划定了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范围,其它地段危 险性小。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其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威胁,危险性分别为大、 中等和小三个级别,详见图 4-2。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面积 46550m2,占总 面积 20.7%。危险性中等区面积 117550m2,占总面积 52.3%。危险性小区面积 60550m2,占总面积 27%。 XXXX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26 -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评 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进行分区,再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 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 危险程度,判别确定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为地面塌陷危险性大的界线深度为 63m,移动角 66(采深采厚比为 7075) ;危险性中等的界线深度 230m,移 动角 66(采深采厚比约为 98) 。 二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根据上述评估原则与确定量化指标的依据,将各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叠 加分析,其公式如下: G=G现UmaxG预 式中:G 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G现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G预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 条件及工程特征,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 综合评估。 经综合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等级确定为三个级别,即地 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和小,见图 5-1。 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面积 46550m2,占总面积 20.7%。危险性中等区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