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ppt_第1页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ppt_第2页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ppt_第3页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ppt_第4页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华市中医医院 臧敏 2015-06-18 引言 懵懵懂懂,学习中医十余载。和大家一样,科班,从 中医基础至中医内、外、妇、儿、针灸等,大三开始 学习经典,选读教材。虽然每门课程成绩优异,但直 到这十多年之后才发觉,可能我们学习中医的方法存 在问题。 思考过吗? 我与中医 上大学前没有想法。语文、文言文基础较好,学习中 医“很容易上手”,中医古文、中药、方剂都自学。但 仍然对医学没有概念。大三学习经典、针灸、中内等 ,给韩国留学生补课,被逼发奋学习。 实习时候接触病人,才体会到中医有用,但仍不得其 要。 我与中医 捷径: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研究生阶段(类似规培生活):临床、临证。管病人 、思考。每一种专科病,西医治疗指南、进展,中医 理法方药(仍跳不出中诊、中内,有时候会联系中基 )。 从医后,专科的中医、西医应用。“医工”。 “十年一台阶”,如今,思考:中医的学习方法对不对 ?经典怎么用?处方是中药的堆砌还是落眼于每一味 药? 思考后, 我做了什么? * 从中药学的角度学习中药。 重读中基、伤寒论等。(没做完) 学习平台的应用 筛选过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 医院的中医群、巴山夜语、吴门医述、中医书友会等 ) * 认识中医 中西医异同 中医课程 西医课程中医课程内容西医课程内容 中基(理论基础)解剖、生理、生化 阴阳、五行、脏象 、气血精津液、经 络 器官、代谢、信号 传导 中基(病因病机) 病理、病生、免疫 、微生物 “外感六淫”;邪正 、阴阳、气血失常 微生物感染、免疫 应答、器官功能障 碍 中诊诊断学基础 望闻问切、舌诊、 脉诊,“证” 视触叩听、理化检 查,“病” 中药、方剂药理 中药、方剂理论、 治则与治法 药理学 中医临床临床 理法方药;辨证论 治;整体观念;针 药结合 对因;对症 * 总结: 中医面对人体,利用“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津液和经 络”来认识;西医利用“遗传、器官、物质代谢、信号 传导”来认识。 中医发病、机理,利用“外感六淫、邪正盛衰”来认识; 西医利用“病原体、免疫应答、器官功能障碍”来认识 。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舌诊、脉诊),重视人体动态变 化、主观体验;西医视触叩听、理化,重视客 观形态。 中医中药、方剂有理论、有治则;西医未成系统。 中医临床强调理法方药、辩证、整体;西医病因、局部 论治。两者都各有长短。 * 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 用西医的套路在学习中医。 是否可行?是好、是坏? 可行。因为可以看病。“上工、中工、下工”。 不好。因为理论薄弱、病机不参、应用生硬、药理未 通。 举例:方剂加减,加减一味、二味,有何讲 究、简单堆砌吗?为何取此药不取彼药?为什么要讲 究炮制? 怎样改善现状? * 耐心、勤奋,补课。 锻炼中医思维,临证。 * 补理论基础:中基、内经、难经、针 灸经。 补诊疗方法:伤寒论(金匮)、温病、 中诊等。 补治病“指南”:伤寒论、温病、中内等 。补充,给大家思考:是中内中的疾病分类接近 本质,还是伤寒论六经病分类接近本质? 补治疗方法:中药、方剂、伤寒、温 病、本草纲目、中药现代的药理研究。 中医怎样看病 先来看西医怎样看病。 人:由细胞组成,由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构成九 大系统。+氧气 疾病:细胞变性,器质改变,功能障碍。 病“灶”:细胞、器官、免疫因子等。 诊断过程:找到病灶,找到病因。 治疗过程:拮抗剂、激动剂等。有药,能治疗,没有药 ,暂不能治。 中医怎样看病 人:是具有阴阳性质的气、血、精、津液以经络为通 道组成五脏(五行)系统,并不断生克、气化的生物 体。 疾病: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虫毒、 外伤等打破了人体内环境平衡的状态。 病位:在气、在血、在精、在津液、在经络、在五脏 、在阴分、在阳分。 诊断过程:找出病位,明确病性,寻求病因。 治疗过程:借针、药手段,运用正确合理的理、法, 阻断疾病、恢复机能。 中医、西医是对认识人体及疾病的两套方法,本质上 无优劣之分,可能将来殊途同归。 作为现代的中医医生,需要掌握西医技能、技巧。中 医、西医用于治病救人,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