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中考复习教案复习思路一、复习目的1、第一轮积累整理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帮助学生过好知识点关,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课文及与往年基础知识。复习基本的问题知识,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有:字词积累、并举辨析、修辞手法、背诵默写、语言综合运用、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写作素材积累等。2、第二轮巩固提高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通过综合训练,学生熟悉中考的各种题型,临阵不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3、第三轮临阵模拟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要针对前边复习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专项强化训练;精选与福州市考题相近的试卷,进行模拟考试。二、复习重难点1、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三轮有效复习。2、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动手整理归纳整理字词、古汉语语言现象、背诵默写、作文素材等复习资料。3、加强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4、强化现代文语段的训练,重在对语段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5、重视开放型、评价型试题的训练,重在感悟、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6、重视比较阅读。7、重视中考临考作文训练有效化。三、复习方法(一) 应该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是一门注重能力的学科,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复习时应以能力训练为主;(2)语文不属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不像理科那样直接、紧密 , 因此复习时不应以主要精力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从而费时费力,加重学生的负担;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性的灌输作用并不大,应当以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为主。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和感悟。总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充实语言材料的积累,特别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要真正落实;进一步提高理解、运用语言和初步鉴赏言语作品的能力。 (二)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学生积累的内容主要有:1、字词积累,2、古诗文积累,(3)名言警句积累,(4)名著积累,(5)语文常识积累等。学生在积累方面主要的问题是记忆不清晰、不完整,表现在试卷上,要么是写不出,要么是书写时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等等。要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 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 , 以激起有意注意 ,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分块切割 ,化整为零。可将要求背诵的诗文或按朝代或按篇幅大小切割成若干块,然后规定自己几天完成一大块,这样化整为零,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2、定期检查,强化落实。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也可让他们互查,然后教师抽查。 (三)应当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践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从中产生一些顿悟,明白一些阅读写作的道理,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1、阅读训练的策略 (1)了解阅读的能级和层次。 根据阅读水平的不同,阅读可分为三个能级和层次。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能力层级。我们在复习时,要从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虽然学生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一些程序性知识 ,所以在复习时,让学生了解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有的人将阅读的程序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 (3)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 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4)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培养起较好的语感;而经常性的思考可以锻炼思维,激发潜能。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每做一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做题思路和方法。 2、写作训练策略 (1)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创造”。文章一旦被写出来,不论其水平高低,只要不是抄袭,都可以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因此,在复习阶段的任何程式化、格式化的训练都有悖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文章是有体裁的,虽然没有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几“要素”来写文章的,可是在必须打好写作基础的初中阶段,应当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所以我们主张在强调可用多种文体写作的大环境下,仍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文体感,要强化对表达方式的训练。 (2)写作不是个纯技巧、纯技术性的操作,写作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对观察力、想象力的考查,因此,写作训练的基础是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做好素材笔记,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载下来,以便到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着真情实感。 (3)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因为考场作文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要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 ( 有的还有材料 ) 的内容,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写作服务。可让学生把近期的作文收集整理,深入分析自己在审题方面得与失的,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或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和考场作文,研究一下它们的作者是怎样把握题意,怎样开拓思路,怎样精选材料 ,怎样构思谋篇的,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了解优秀作文都怎样做到题目新颖、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材料新鲜、细节鲜活、情感独特的。 (4)还须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四)应该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1)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语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不是指概念性知识,而是指方法性、规律性的知识,即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又用来指导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知识。包括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怎样辨识错别字,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句,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2)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是靠总复习训练形成的,而是长期语言实践与积累的结果。只有从培养语言基本素养入手,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才会达到应有水平。总复习训练的任务则是在平时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提高基本语言知识运用水平。基本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核心是正确使用词语和句子,而所谓的正确使用,除了正确选择词语和句子,主要指的是恰当搭配与组合。因此,总复习训练中要下气力训练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句子与句子的搭配组合能力。可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题目进行交流,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修改重写,如此反复多次,形成基本技能。 (五)应当针对不同情况采不同的复习方法 复习效果好不好与采用的复习策略是否妥当大有关系。一般应注意在不同班级,复习策略要有所不同。如比较活跃的班级,要适当多做思考难度大一些的练习,防止学生学习浮夸;在比较沉闷的班级,则要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复习。另外,不管在哪个班级,都不要一味的重复讲述课文,知识复习不宜偏重理论概括,更不应当盲目大量地演练题目或以考试代复习。而应该做到: (1)全面把握,分清主次,在教读课和名家名作上精雕细刻;(2)抓好积累,着眼运用,在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 。 (3)从补缺入手,注重训练。寻找学生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和疏漏,及时给以弥补,进行必要训练。训练应做到有序、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 (4)针对不同学生,给以不同指导。课文要点指导复习一、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二、考纲要求注重考查名篇的语文知识。三、复习资料1、印发课文复习要点材料。2、印发课文复习检测题。3、市纲中相关训练题。四、复习要点七年级上册复习指导(一) 总体复习构想以教材为范例,进行读与写的链接复习,重点在:1、 象征、对比、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手法的运用;2、 主题的多角度理解;3、 多种文体特征的把握;4、 精美、准确的语言品味;5、 “善待生命”、“亲情”、“热爱大自然”等话题作文的训练。(二)第12单元复习要点:(以“善待生命”为中心统领各篇)A、提炼主题:1、拓宽生命的宽度,让生命更有意义;2、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讴歌生命的伟大,不轻言放弃;3、努力奋斗,为生命注入活力,使生命更加精彩;4、承担生命的责任,让梦想飞翔,自我塑造,自我释放。B、掌握写法:1、象征、对比、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1、4、7课)2、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2、4课)3、同一题材不同写法,不同立意;或同一主题,不同写法的启示。(A、理性思考,3课;B、形象描绘,1、4课)C、主题的多角度解读和叙议结合(2、7课)(三)第34单元复习要点:(以“热爱大自然”或“四季之歌”为中心)1、写景抒情的方法:角度、层次、手法融情于景的三种方法:A、主观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B、画面色彩景物特征;C、人的感受顺应景物特征。2、词语的含义、作用的品味、揣摩(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写出景物的灵性,融入作者的情感,体现景物的特征。)3、把握相关科技知识及事物特征4、文章的条理、顺序(四)第5单元的复习要点:(以“亲情”为中心)1、与众不同的选材角度(反向思维,以小见大)2、感人的细节描写的作用(烘托)3、独特的议论式内心独白4、借助矛盾冲突显示人物性格或情感5、常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五)第6单元复习要点:童话、寓言、神话等多种文体特征七年级下册复习指导(一) 关联词语的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二)照应分重复强调的照应和暗示伏笔的照应。 一种可能是点评句子时用;另一种可能是做选择题。(二) 记叙文或小说中的照应(或呼应)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习题(一) 考术语(手法);要求找到相照应的内容。(三) 小说的主人公可以不止一个,最后一课课后习题(二)(四) 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最后一课习题(二)(五) 对比手法的作用,邓稼先课后习题(一)(2) 知道术语(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更突出,更能表现)(六) 不同句式的(整句、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的不同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让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如安塞腰鼓 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七) 过渡手法(承上启下),如闻一多的说和做(八)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如社戏课后习题(二) 了解此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以景衬情),融情于景(九) 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如社戏课后习题三(2)(十)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排比,增强句势,加深感情;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十一)理解将浓郁的感情融注到对客观事物的状写之中的语言特点。如珍珠鸟课后习题二,融情于物。八年级上册复习指导(一) 第一单元复习要点: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a 芦花荡:通过言行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b 蜡烛: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3 、 景物描写对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a 芦花荡b 蜡烛(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1、先抑后扬法: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阿长与山海经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阿长与山海经 课后练习一 3、细节描写:背影课后练习一1 4、语言朴实无华且蕴含深情:背影课后练习三(三)第三、四单元复习要点:1、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2、 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3、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a 中国石拱桥b 苏州园林课后练习三c 大自然的语言d 奇妙的克隆e 生物入侵者课后练习二4、 说明顺序a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b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故宫博物院 课后练习一c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如生物入侵者 课后练习一5、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a 修饰、限制性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答题模式:不能删去,该词说明了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b 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例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二6、 说明中融入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苏州园林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导第一单元(以人生轨迹为专题)记叙文1、 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P20一、12、 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性格;细节描写3、 记叙文语言的分寸感P20二4、 文章的线索,如我的第一本书5、 人物外貌描写P36三列夫托尔斯泰:抓住关键,特征鲜明;符合人物性格,形神兼备第二单元(以心灵之声为专题)散文诗1、 象征手法的运用: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体)。2、 联想与想象,如短文两篇联想,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感性形象的思维活动。第三单元(以关爱自然为专题)科学文艺1、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印象深刻P89三2、 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有趣,表达喜爱之情,如大雁归来第四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专题)记叙文(一) 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人物、环境、场面),如云南的歌会的三个情景(二) 语言的艺术:口语,亲切幽默,平淡朴实,如吆喝;书面语(三) 细节描写:如春酒中“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八宝酒。”(四) 夸张的作用,如俗世奇人P161二(1)九年级上册复习指导(一) 诗(第一单元,结合附录怎样读诗)1、 掌握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2、 运用联想、想象,体味诗的意境;3、 积累关于雪、雪等歌颂大自然的诗句。可以结合以往的诗比较、总结、体味,可以做一些仿写。(二) 散文(第二单元)1、 结合“演讲与书信”,体味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2、 领悟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自身体验,谈看法。(三) 小说(第三、五单元)1、 环境描写的作用(9、10、11课)要与之前小说的环境描写联系起来复习,巩固。A、 渲染气氛;B、烘托心情;C、交代时令、背景;D、间接刻画人物形象2、 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心理描写9、10课)3、 小说的主人公的明确及其他人物在文中的作用(11课)4、 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19课)5、 第五单元的几部名著相关的文学常识(四) 议论文1、 论点的提出方式及表述2、 文章的开头几种形式:A、故事;B、自然现象;C、社会现象;D、名言警句;E、开门见山;F、抒情议论。3、 论证方法,尤其注意举例论证中的例子的概括4、 观点与材料要一致(P115二练习,13、14课作为范文讲解)5、 议论文的结构6、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的区别联系(14、16课与不求甚解)7、 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设问句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P109三)(五) 本期作文话题:读书、青春随想、微笑面对生活(可以作为议论文的写作)九年级下册复习指导第一单元学习中外诗歌,主要学习自由体诗。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第二单元学习小说。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专题,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主要因素人物,了解小说的主要特点,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第三单元学习散文。本单元侧重学习哲理性散文。这类散文,除了具备一般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以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在具体细腻的描写之外,一般都隐含着某种深刻的理念,如谈生命和人生。有的则借助对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地下森林断想。学习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第四单元学习戏剧和影视文学。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每篇作品的艺术特点,重点把握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注意剧本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怎样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对于电影文学,则要注意体会其生动的画面感。第五、六单元是浅易的文言文。其中既有诸子散文,也有先秦时期的一些叙事散文,还有诗经中的两首名篇,。常用文言词语、句式是学习的重点。本册推荐的名著有格列佛游记。本册书将有关的语法知识放在了补白中,一共五项,分别是:句子的结构要完整,表达要合事理,句子成分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使用句式要单一,其核心内容是“如何修改病句”。附录是两篇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的指导性文章,一篇是“谈谈散文”,一篇是“谈谈戏剧文学”。这两篇文章讲述了散文与戏剧文学的不同特点,谈到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的问题。(书P232-P240)第一单元1、 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形象上,应懂得理解二者的关系和仿写(书P5)2、 爱国,思乡的诗句积累3、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主题的作文准备第二单元1、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以及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书P27二1,三1、2,P43一)2、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 体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书P27一,二2)4、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学会就语言特色进行点评(书P43二)5、 体会小说运用的对比、细节描写和讽刺艺术的手法及其作用6、 结合小说写作背景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以及小说主题。(书P51一)7、 写人记叙文的作文准备。第三单元1、 了解散文的特点。(书P232-P236)2、 抓住关键词和语句特点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书P71一,P77二,P86二)3、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作用。(书P86二1)4、 体会寓哲理于形象中的比喻这个写作特色。5、 “生命”主题的作文准备。第四单元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书P237-P240)2、 体会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书P127)3、 个性化语言、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4、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以及对塑造人物的作用。5、 “音乐”主题的作文准备。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文言文阅读复习一、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理解和辨析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初步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现象,初步懂得古汉语单音节词与现代双音节词的联系,能识别一些常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理解和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能够根据不同语境加以辨析。二、考纲要求1、顺畅地朗读、句中语意停顿正确。2、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3、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的主要特点。三、复习资料1、印发文言文复习题解与文言重点篇目复习要点。2、印发中考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篇目复习材料。3、印发每课文言文复习检测题。4、市纲文言文复习训练题。四、复习要点(一)背诵、默写古诗文【基本要求】1、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2、能默写文言诗文或文言名句。3、默写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顺序。【学习引导】1、熟读成诵 “熟读”是“成诵”的准备,“成诵”是“熟读”的结果。在“熟读”阶段,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法,如声读、视读以及各种精读法。在“成诵”阶段,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要全神贯注、注意停顿。读了几遍以后,可以把头抬起来,让目光离开书本,把刚才朗读的句子口述一两遍。口述时,脑子里想着这句话的意思,并经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尽可能地把这句话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2、笔述默写写的时候,注意力同样要高度集中,要认认真真,一笔不苟,字要工整,标点要清楚。在写的过程中,坚持决不翻书照抄,其中个别语句实在记不起来了,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填补。标点符号读的时候不死记,写的时候由自己判断。写完了,念一两遍,把错漏的字词,和听着不通顺的语句改正过来。最后,翻开书本,对照原文,仔细修改和订正,力争一字不误,一点不漏。为着修改方便,默写时最好一行空一行。3、化整为零背诵时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熟读成诵。分读法可以分为逐段读、渐进读、反复读三种类型。(1)逐段读,就是顺次一段一段读下去,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2)渐进读,就是背熟第一段,接着背熟第二段,连背以上两段;然后背第三段,随后连背以上三段;再单独背第四段,又把一、二、三、四段合起来熟背。依次类推,背完全篇。(3)反复读,就是先读完第一段,再一、二段连读,然后一、二、三段连读,依次类推,背完全篇。4、找出异同。将相关文段的内容的具体层次、语言特征(标志)、内容类属等归类比较,找出异同点,抓住其“异”,进行整体、分段或串并式的背诵,将易错易误的地方找出来,反复诵记。掌握文言诗文中音节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流的速度、语调的抑扬乃至音色的处理等,不仅有助于以声解义,更有助于以声促忆。【能力聚焦】文言文默写主要有三种题型:(1)续句型;(2)理解型;(3)迁移型。 “续句型”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清泉石上流。 , ,佁然不动。文言诗文的默写大多选择具有生命力的写景状物和富有哲理的语句。上述题目分别填入“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松间照”,“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诗文名言。“理解型”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 , 。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这一类背诵默写,不是单纯地考查记忆能力,更是考查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准确理解提示,然后唤醒积累,调动积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正确的回答。 “迁移型”就是引用学过(或课外掌握)的古诗文来表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两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 ”意思相同。 、古代诗文中有关送别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 这一类题,侧重检测名句的运用能力。答案不是唯一的,命题者常常是在所学课文的范围内考虑的,而答题可以凭借积累,超出课文范围,只要所填恰当即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出师表中读过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是赠别诗中的名句。 (二)理解、辨析词义【基本要求】1、能依据语言环境确定并解释常见实词的含义。2、了解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3、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学习引导】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没有变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的,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等等不同的解释。我们读文言诗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或某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1)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2)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3)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缤纷 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欲穷(尽)其林“无穷无尽”,“理屈词穷”;豁(开阔)然开朗豁达大度“日暮途穷”;悉(尽、全)如外人“悉心照料”,“悉数捐赠”;并怡然自乐怡然,形容喜悦。如“怡然自得”;停数日,辞(告别)去“告辞”,“辞岁”等等。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的功能则是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也可理解为“使亲”,“使远”);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左右的积累量,而这150 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对初中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其”、“虽”、“为”、“焉”、“于”、“与”“以”、“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同前)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解释句子的时候,能找得到有关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通顺。【能力聚焦】例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2)顾野有麦场(狼)(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三个句子都有“顾”一词。第一句“顾”的宾语是“臣”,可推断其词义是“拜访”“访问”;第二句“顾”的宾语是“麦场”,可推断其词义是“看”“看见”;第三句“顾”作“不如”的修饰语,可推断其词义是“反而”。语言环境中的相关词语不同,词义也不同。例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2)臣本布衣(出师表)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津”,渡口。问津,探寻渡口,比喻探问情况、价格。例如“无人问津”、“不敢问津”、“津关险塞”、“布衣黔首”、“布衣之交”等。学习文言诗文要注意积累这类词语。例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得而腊之以为饵(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必能裨补阙漏了解一些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但更应在了解的基础上依据语言环境解释其含义。如第(1)句中的“箕畚”是“用箕畚(运)”的意思,如果说成“运送箕畚到渤海”,岂不可笑?第(2)句中“腊”,有动词的意义,解释为“把肉晾干,晒干”;第(3)句中的“远”是形容词作动词,有“远离”(或“使离开”)的意思,与“亲”相呼应,文言诗文中彼此呼应的语言现象较多,解释时可以前后参照。第(4)句中的“阙”是通假字,通“缺”,解释为“缺失”。所谓古字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例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要正确解释这句句子,几个虚词是需要关注的,一是“而”,可保留,不译。它只表示前后两件事的密切关系,不能解释为转折语气或递进语气;二是“乎”,要表述出反诘语气。 (三)解释、疏通句意【基本要求】1、了解文言文遣词组句的一些特点、规律。 2、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最基本用法。3、准确、通顺地解释常见文言语句。【学习引导】1、突破关键词语。如果把解释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是关键、是基础。如公输盘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是指当时的“楚国”;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句义,可以解释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查,但在释句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来,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2、注意句式特征。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解释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判断句用“者也”、“也”解释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解释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被动句式”、“语序变化”“句子成分省略”、“常见固定句式”、“句子词组化”等文言文句式特征,在多读多看中,慢慢会弄通的。3、掌握解释步骤。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解释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1)释义(2)串意(3)调整。具体方法有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惧有伏焉”中的“伏(埋伏)”。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加量词。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解释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能力聚焦】例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首先将句子读通,对每一个词作出相应的理解。在解释此句时,逐字落实为:“余我”,“幼小时侯”,“好喜欢”,“书书”,“家家里”,“贫贫穷”,“难难以”,“致得到”。关键是理解文言词语“好”、“致”。然后,用现代汉语连起来表达完整,同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调整语序,补充内容。如果个别词语与此有点出入,只要不影响全句意思的完整性,也是可以的。全句的意思是:我小时候喜欢书,(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例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句中要注意“生”的用法和意义,它是个使动用法,即“使生”的意思。意思是:“你是可怜我想使我活下去吗?”(2)句要扣住“鼓”,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击鼓”。还要注意的是:要将此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疏通语句,不然,表述就不完整。这一句的大意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3)句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另外,关键词语“亲”与“远”能够理解,即可顺理成章地解释了。例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第(1)句可以解释为:(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原文中的“尝”修饰动词“贻”,“贻”为“赠送”,“尝”是“曾经”。“盖”是句首语气词,“云”是句末语气词,解释时可酌情省略。原文中“贻”和“泛”是理解句意的两个关键实词,必须准确解释。第(2)句可以解释为: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对望着。原句中的关键词是“启”和“望”。“启”作动词,可用双音节“开启”来解释,“望”也是动词,用拟人手法,“互相对望着”,故解释为“相对着”。原句中“而”表示“启”和“观”两个动词的连接,解释句子时可以省略。(四)分析、概括语段主旨【基本要求】1、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2、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3、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学习引导】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辩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 ,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力聚焦】例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张乎?知幸而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文中“其借书亦类予”是指 的情形。看到这样的情形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论证了 的观点。要答好此题,必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黄生借书说一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读书好时光。第一空要求筛选关键的信息,“我”与“黄生”在借书这件事上哪一点是相同的呢?文中写道:“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当“我”去借书时和借来后的情形,足以证明作者的观点。理解段意是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这一段共7个句子,分两个层次,叙述了作者的经历。作者先写幼时借书读之用心专,再写“通籍”后买了大量的书却懒于去读。这一前一后的鲜明对照所说明的道理是不难看出的。例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本文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抒发了自己 的精神世界。这道题仍然是从理解主旨切入的,只是问法较为灵活一些罢了。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选文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山水的不凡作类比,引出陋室,立意于“德馨”。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只见其雅,不见其陋。渲染了“德馨”。第三层再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画龙点睛,照应“德馨”。因此。通领全文的语句自然是“惟吾德馨”。“德馨”,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具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呢?那就是:达观闲适却又孤芳自赏。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基本要求】1、了解文言诗词曲的基本知识。2、了解课文中涉及的著名作家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托管加盟合同样本
- 住房防水协议合同样本
- 保安劳务合同样本封面
- 代理外包协议合同样本
- 三天自动解约合同范例
- 个人简易入股合同样本
- pvc订购合同样本
- 雨棚成品购买合同范本
- 信息科技合同标准文本
- 临街店铺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医院保安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三Unit1随身课本-Understandingideas01
- 口袋妖怪白金详细图文攻略(整理全)
- GB/T 9575-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软管规格和最大最小内径及切割长度公差
- GB/T 6495.2-1996光伏器件第2部分: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
- 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和答案(辽宁卷)
-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全国通用
- 详解2021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ppt
- 保护继电器中文手册-re610系列rem610tobcnb
- 焊接接头表面质量检查记录
- 空调机房吸音墙顶面综合施工专题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