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备课教材.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备课教材.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备课教材.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备课教材.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备课教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科的一门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以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一门,它是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念、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的基础。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总体上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哲学的特性等一般性问题。(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哲学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2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的党性;哲学中的“两个对子”。第三节哲学及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表现形态;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形态。第四节哲学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哲学的阶级性;哲学的时代性;哲学的民族性;哲学的世界性。(三)考核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基本形态4哲学的特性(四)考核要求1哲学(1)识记:哲学;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2)领会: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1)识记:哲学的党性(2)领会:哲学基本问题成为“基本”的原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标准。(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对于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3哲学及其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1)识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领会: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4哲学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1)识记:哲学的阶级性;哲学的时代性;哲学的民族性;哲学的世界性。(2)领会: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3)简单应用:联系当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哲学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在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其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自然科学对哲学的最本质的关系是促进作用;当代科技革命对深化、拓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作用。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正确态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的素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掌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识别正确与错误、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马克思哲学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四)考核要求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识记: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2)领会: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对冲破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3)综合应用:用哲学发展史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识记: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现代科学技术。(2)领会:人本主义的错误;科学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3)简单应用:联系现代科学发展的具体成就,说明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4)综合应用:运用理论思维重要性的观点,说明自然科学家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的途径。(2)简单应用:举例说明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正确理解社会的物质性和物质的社会形态的特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第二节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时间的含义和特点:空间的含义和特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第三节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形态的含义;物质形态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物质的社会形态构成的自然前提和社会条件;社会物质相对自然物质形态的不同特点。(三)考核知识点1物质2物质的存在方式3物质的具体形态(四)考核要求1物质(1)识记:物质;物质结构理论;客观实在性。(2)领会: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3)简单应用:分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4)综合应用: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2物质的存在方式(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2)领会: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简单应用: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分析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错误。(4)综合应用:运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就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的正确性。3物质的具体形态(1)识记:物质形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领会:物质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3)简单应用:分析社会物质运动规律相对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不同特点。(4)综合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成果论述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分析社会物质的时空特性与自然物质形态时空特性的差异。第四章人类意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意识的起源、结构和特征,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人工智能的联系和区别,着重掌握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第二节意识的结构知识、情感和意志;显意识与潜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第三节意识的特征与功能社会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第四节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艺术、道德、法律、宗教和科学的各自特点。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差别;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联系。(三)考核知识点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意识的结构3意识的特征与功能4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四)考核要求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识记:意识;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人工智能。(2)领会: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形式的主观特性;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2意识的结构(1)识记:显意识;潜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2)领会: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3意识的特性与功能(1)识记: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领会: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3)综合应用: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4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1)识记:意识形态;科学。(2)领会: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差别;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联系。(3)简单应用:剖析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五章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把实践观点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思维方式,深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主体能动性和客观以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及其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实践是联结物质和意识的桥梁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实践结果;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第二节实践与物质和意识的交互作用实践是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的基础。物质和意识分化的原因;物质和意识统一的基础。第三节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与主体和客体。主体;客体;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主客体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主体的特性;客体的特性;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四节实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第五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现实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三)考核知识点1实践与物质的意识2实践与主体和客体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四)考核要求1实践与物质和意识(1)识记:实践;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实践结果。(2)领会: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3)简单应用:分析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理解。(4)综合应用: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对旧哲学的超越。2实践主体和客体(1)识记:主体;客体;主体对象化;客体非对象化;规律。(2)领会: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和社会结构;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人的实践活动与主客体的分化;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3)综合应用: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关系。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识记:一元论;二元论。(2)领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3)简单应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4)综合应用: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第六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把握作为理论形态的唯物辩证法的构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条件的客观性,复杂性与可变性。系统的含义:系统方法;系统工程;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与变化运动的异同;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同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和区分标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完整体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的表现;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三)考核知识点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四)考核要求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识记:联系;条件;系统。(2)领会: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3)简单应用:分析系统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4)综合应用: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识记: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2)领会: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异同;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识记:范畴;规律(2)领会: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规律的主要特征;规律与范畴的关系。(3)简单应用: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坚持一切按规律办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含义;把握度的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四)考核要求1对立统一规律(1)识记: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2)领会: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简单应用:用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4)综合应用: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2质量互变规律(1)识记:质;量;度;量变;质变。(2)领会:质与事物的关系;量与事物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量变和质量的相互渗透。(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把握的度重要意义。(4)综合应用:说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3否定之否定规律(1)识记:肯定方面;否定方面;扬弃(2)领会: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3)综合应用: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深刻把握它们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原因和结果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把握可能性应分清的几种情况;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第四节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第五节系统和要素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方法论原则。第六节结构和功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七节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原因和结果2必然性和偶然性3可能性和现实性4形式和内容5系统和要素6结构和功能7现象和本质(四)考核要求1原因和结果(1)识记:原因;结果;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2)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2必然性和偶然性(1)识记:必然性;偶然性;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2)领会: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导致的错误。3可能性和现实性(1)识记:可能性;现实性。(2)领会: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把握可能性应区分的几种情况。(3)简单应用:用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4形式的内容(1)识记:内容;形式。(2)领会:形式和内容的关系。(3)简单应用:用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说明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的重要性。5系统和要素(1)识记:系统;要素。(2)领会:系统和要素的关系。(3)简单应用:用系统的观点说明树立“全国一盘棋”的重要意义。6结构和功能(1)识记:结构;功能。(2)领会:结构和功能的关系。(3)简单应用:用结构功能方法说明它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7现象和本质(!)识记:本质;现象;真象;假象。(2)领会:本质和现象的关系。(3)综合应用:用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原理,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第九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深刻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认识的基本特征。(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第二节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和形式;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和消极、超前和滞后的双重作用。第四节认识的基本特征认识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认识的基本特征;评价性认识和事实性认识。(三)考核知识点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4认识的基本特征(四)考核要求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1)识记: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2)领会: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论据;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3)简单应用:分析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1)识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2)领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与客观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3)简单应用:分析说明实践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识记:直接经验;间接经验。(2)领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3)简单应用: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4认识的基本特征(1)识记:认识工具;认识的客观性。(2)领会:认识的基本特征;评价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3)简单应用:分析认识的客观性和客观实在的客观性的联系与区别。第十章认识的辩证运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认识过程中两种基本形式及其关系。掌握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的特点以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二节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正确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三节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及其规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三)考核知识点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2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3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四)考核要求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1)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2)领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3)简单应用: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2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1)领会: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2)简单应用:举例说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1)识记:非理性因素;思维定势。(2)领会:认识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认识的反复性;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综合应用: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第十一章辩证思维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深刻理解思维的辩证运动如何在概念的矛盾本性中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等不同方法如何运动,以及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提高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确立现代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的双重特征;思维活动的基本类型;现代思维方式的时代特征;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思维方法的层次。第二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第三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控制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3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四)考核要求1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1)识记:思维方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思维方式。(2)领会:思维方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现代思维方式的时代特征;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3)简单应用:简述思维方法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识记: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感性具体;理性具体;逻辑的东西;历史的东西。(2)领会: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分析和综合的关系;逻辑和历史的统一。(3)简单应用:分析辩证逻辑所理解的“抽象”和“具体”的含义。3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识记:控制;系统方法;信息方法;结构功能方法。(2)领会:整体大于孤立部分相加之总和;信息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功能摸拟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第十二章真理与价值(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弄懂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同时,进一步深刻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内在关联,在实践中自觉地在真理性认识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真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反对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第二节价值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特性;价值评价;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条件。第三节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考核知识点1真理、2价值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四)考核要求1真理(1)识记:真理;谬误。(2)领会: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就会变成谬误。(4)综合应用: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2价值(1)识记:价值;价值评价。(2)领会: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态”或“关系质”;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价值评价与事实性认识的关系。(3)简单应用:分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基本条件。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识记:尺度;真;善;美。(2)领会: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善、美的统一。(3)综合应用:分析党的思想路线鲜明地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第十三章人与社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从第十三章到十八章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了解人和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和条件,进而理解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与社会的产生人和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第二节人的本质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及其缺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先于存在”观点的错误。第三节社会是人的共同体社会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唯心史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自然主义历史观的特点和错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三)考核知识点1人与社会的产生2人的本质3社会是人的共同体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四)考核要求1人与社会的产生(1)识记:神创论;生物进化论;劳动。(2)领会:关于人和社会起源的不同解释;劳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决定性条件。(3)简单应用:比较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史相对自然发展史的不同特点。2人的本质(1)识记:(1)人性;(2)人的本质。(2)领会:(1)人的社会性;(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在阶级社会里没有超阶级的人性。3社会是人的共同体(1)识记:社会;社会契约论。(2)领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是人的真正共同体。(3)综合应用:运用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分析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识记:唯意志论;宿命论;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2)领会: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社会规律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关系。(3)简单应用: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革命变革。第十四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正确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相互关系,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存在的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第二节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以及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的区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第三节群众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及其关系;群众和领袖的关系;热爱领袖与反对个人崇拜。(三)考核知识点1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群众与个人的关系(四)考核要求1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人民群众;社会历史条件。(2)领会: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制约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3)综合应用: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说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2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的历史人物;反动的历史人物。(2)领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表现;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3)简单应用:分析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3群众与个人的关系(1)识记:集体;人的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2)领会: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3)简单应用: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无产阶级领袖及其作用。第十五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人类社会是由一定社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学习本章要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具体理解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阶级的起源和实质,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人类文化的特点和类型,以及文化与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体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阶级的起源和实质。第二节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的含义;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特征;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第三节社会的文化结构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文化的特点和类型,文化与文明及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及其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社会的经济结构2社会的政治结构3社会的文化结构(四)考核要求1社会的经济结构(1)识记: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2)领会:生产力系统及其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综合应用:根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说明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重要性。2社会的政治结构(1)识记:社会的政治结构;国体;政体。(2)领会:国家的起源和特征;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体与政体的关系。(3)综合应用:运用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3社会的文化结构(1)识记: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2)领会: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类型;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3)综合应用:运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中央提出的“两手都要抓”的极端重要性。第十六章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着重掌握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自觉地依据规律去能动地改造社会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的意义。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身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三)考核知识点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四)考核要求1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识记:社会基本矛盾;“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2)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综合应用: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2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识记: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2)领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简单应用: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3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1)识记:阶级斗争:社会革命。(2)领会: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简单应用: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4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1)领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2)简单应用: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分析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十七章科技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科学技术和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紧密相连的两项重要活动。学习本章要弄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功能的时代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在当代给社会生活和实践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与教育密切相联,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又离不开教育,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上述基础上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及其关系;科学的功能;科学对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科学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第二节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科技革命的含义;三次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表现;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科技兴国”战略的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2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3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考核要求1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1)识记:科学;技术;科学精神。(2)领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对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科学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3)简单应用: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2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1)识记:新科技革命;“全球问题”。(2)领会: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表现;新科技革命的两重性现象;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原因。(3)简单应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3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教育;科教兴国。(2)领会:教育的社会功能及表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3)综合应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重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第十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时步的内在根据,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同异性、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把握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实质。要从历史发展总趋势上深刻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弄懂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是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第二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最高目标。第三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各自的含义;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人类解放的含义;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考核知识点1社会进步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四)考核要求1社会进步(1)识记:社会进步;文明。(2)领会: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3)综合应用:运用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曲折。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1)识记:社会发展;人的发展。(2)领会: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进步。(3)简单应用:分析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抽象人道主义观点的错误。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识记:必然王国;自由王国;人的解放;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2)领会: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巨的事业。(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是最伟大、最艰巨的事业。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1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考试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考试大纲所规定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和系统论述,便于自学应考者自学、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和教材在内容上基本一致。2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1)本课程要求应考者掌握的知识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2)关于考试大纲中四个能力层次的说明:识记:要求应考者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二)关于自学教材自学教材冯卓然等主编的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由冯卓然等主编的哲学原理,它是自学应考者的主要读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