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函授作业附答案.doc_第1页
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函授作业附答案.doc_第2页
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函授作业附答案.doc_第3页
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函授作业附答案.doc_第4页
陕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函授作业附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题 一、填空题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2、 “五四”文学革命在1917年发生,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中提出 “八事”;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三大主义”。3、“五四”前夕,林纾写了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攻击新文化运动,其中狄莫,金心异、田其美分别影射 陈独秀、 钱玄同、胡适 。4、鲁迅第一篇文言小说是怀旧,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第一本论文和杂文合集是坟。5、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提出新文学必须有宏深的思想、学理 , 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 6、郭沫若20年代曾写过三个历史剧,它们是 卓文君 王昭君 聂嫈。7、闻一多是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出版的两本诗集是红烛和死水,在新诗格律化方面,他主张写诗要讲求 音乐美 、 绘画美 , 建筑美 。8、郭沫若的小说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9、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它的体裁是短篇小说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 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它的体裁是话剧 。1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的解放日报正式发表。全文包括“引言”和 “结论”两部分。 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2、 文学革命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3、 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颠与主义,“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靠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朠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朠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郠解决了的希望”。他们通过这种类似 双簧的争论模式,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堌立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堨中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一次论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4、 “学衡”派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5、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6、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7、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8、 “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9、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10、 问题小说 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11、小诗派 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2、自叙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13、社会分析小说 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14、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15、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16、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包括诗集)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17、 红色鼓动诗红色鼓动诗的代表人物是殷夫,主要内容是以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示鲜明特色。抒写了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定的信念。 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一,其代表作为:别了,哥哥是一首记实诗作。血字是为纪念“五卅”四周年。艺术特点:以壮为诗魂,都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 18、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19、 秧歌剧 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943年春节秧歌闹得热火朝天,涌现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如鲁艺的兄妹开荒等。新秧歌运动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工农兵普及的实践。20、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三、简答题1、如何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答: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性质,即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这一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2、 “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意义何在?答:一,五四让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五四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此后的文学始终贯、体现着“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及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启蒙主题;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旧文学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二五四文学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趋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三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亲密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四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3、 为什么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第一块界碑和基石?答: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4、 “左联”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5、 子夜的主题是什么?答: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6、艾青诗作有什么特点。答:(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艾青的诗歌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始终把时代与自我、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看作现实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使他的创作保持了现实主义本色,忠实于自己对时代、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将自己的爱恨情感真诚地抒写出来。(2)融会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发扬中国诗歌以抒情为本,以意境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诗学传统;同时受西方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的影响。(3)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艾青追求诗歌形式的自由性,追求语言的口语美。7、 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答:歌剧白毛女是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叫做“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创作而成,表现了佃户杨白劳和他的女儿喜儿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所作的坚决斗争。其中心主题可以由白毛女中的一句唱词概括: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当白毛女演出时,每至精彩处,观众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哭泣声。白毛女的音乐建立在河北、山西、陕西的民歌、说唱音乐之上,它继承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白毛女的音乐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人物形象。杨白劳虽然在第一幕中就含恨自杀了,但是通过十里风雪、扎红头绳等唱段,将杨白劳这位贫苦农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引起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同情。喜儿的性格,在北风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我要活等著名唱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成熟的一座里程碑。8、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在新诗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作品采用“信天游”形式进行创作,但又根据题材、主题需要,进行了创造性改造。首先,在结构上,传统信天游两句一节即一首,或数节一首,形式短小;王贵与李香香突破了这种短小结构,构建起两行一节、几百节连缀成篇的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不仅如此,它的每一节也不一定像传统信天游那样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而往往数节相连才构成一个简单的情节,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这就拓展了传统信天游的空间与表现力。其次,突破了传统信天游抒情诗特点,将它变为有情节、故事、人物的叙事长诗。第三,语言上,或直接借用民间信天游原有诗句叙事抒情,如“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或利用信天游的一部分,加以改造,表达新的思想,如“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下句,传统信天游往往接的是“远路上想干妹子是枉然”,或“有心见面路太远”,或“过路的朋友一阵烟”,表达一种无可奈何之情,而王贵与李香香接的则是“陕北红了半个天”,意蕴完全不同;或根据信天游格调、常用的比兴手法,自创佳句,如“一杆红旗要大家杠,红旗倒了大家都遭殃”。第四,灵活运用比兴手法。有时是比兴一体,放在每节首句,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有时是比喻在前,但没有兴的作用,如“太阳出来一朵花,游击队和穷汉们是一 家”;有时叙事在前,比喻在后,如“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有时第一句只起兴的作用,与下面所叙述的内容没有直接的比喻关系,如“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住在死羊湾”等。对信天游的创造性借鉴、运用,使王贵与李香香突破了新诗过于欧化民族性不足的局限,为新诗如何借鉴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9、为什么说沈从文的边城是诗化小说?答:沈从文的边城小说就不注意情节与结构,而是意韵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因而他善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之中。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素静地刻绘他所熟悉的、所呼唤的性情人格,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他的小说中多详细的铺叙、交代,如边城第二节对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势,历史、物产、买卖、人情、风俗的详细介绍,将读者带入小说营造的原始美与情感美的境界中。沈从文的小说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气象精巧,属如烟如云的阴柔之作。作品多笔意淡远,因远而淡,但仍清宛可闻,留一串雅丽的回音在读者的心头。沈从文的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不得,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作者。10、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答:一是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方针,推动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蓬勃发展。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按照讲话精神,他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艺活动,创作出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大型新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二是扩大了党在国统区、沦陷区进步文艺工作者中的影响。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以摘录和摘要形式刊登讲话主要内容。4月,郭沫若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介绍、学习讲话精神,并连续以一切为人民向人民大众学习走向人民文艺等为题,发表多篇文章,号召进步作家“努力接近人民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希望、言语、习惯,一切喜怒哀乐的外形和内心,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回复到人民的主位”。三是奠定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基础。70年来,讲话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讲话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四是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了解。1945年12月,讲话发行朝鲜文本,这是最早的外文译本。随后,日本、法国、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东欧其他国家和越南、瑞典、芬兰、印尼、古巴等国相继翻译出版讲话。美国、英国出版发行讲话英译本,意大利出版发行意大利文讲话单行本。四、论述题1、概述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答: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裁,小说的体式不断有新创造。加上他又深得传统小说精髓,常用古代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神地刻画人物,语言简洁、凝炼、含蓄、准确,蕴含着传统文言小说所特有的韵味。所以,他的小说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 2、分析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答:阿Q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也是弱者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看,阿Q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3、 概述郭沫若的史剧观答:郭沫若以学者、剧作家、诗人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他的历史剧创作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思,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丽风格去落笔。所以,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气纵横、想象大胆、联想奇胜。”这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首先,作者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历史眼光,善于在错综纷坛的历史现象、甚至各种相互矛盾的史料和观点中鉴别真假、明辨是非,提炼出卓越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作为他历史剧创作的思想基础,使他的剧本的主题思想,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郭沫若历史剧的这一特色,在他解放前的一系列剧作中已经表现了出来。而在建国后,由于作者思想的更加成熟,也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迫切需要,所以,作者创作上的这一特色是更加突出了,也更具有时代色彩了。蔡文姬和武则天的创作,选择了我国历史上遭到很多非议的两个杰出人物,赋予他们“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德和“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把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和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塑造了崭新的历史人物形象。这里,表现了作者向在封建社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正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也表现了作者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构思。这样,作者就把他的历史家的眼光和剧作家的形象思维活动高度结合起来了。其次,浓郁的诗的意境和强烈的浪漫主义的气息,也是构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色的一个因素,而且被一般人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抒情诗人,他对于诗有特殊的敏感,也很善于在剧中酝酿和组织诗的场面,造成诗的效果。例如,在蔡文姬一剧中,作者把胡笳十八拍中许多扣人心弦的章句,象明珠一样,镶嵌在剧情发展的重要关口,大大加强了全剧的诗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诗章的伴唱运用上,作者不仅是把它作为深刻揭示剧中人物内心独白的有力手段,使之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把读者和观众更进一步地引向了剧中的规定情境,缩短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此外,第三幕中蔡文姬在长安郊外父亲墓前的梦境,描写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诗意,第五幕中反复吟哦和演唱的重睹芳华,都使剧本获得了强烈的诗的意境,也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武则天虽然和蔡文姬不同,但它也没有放弃使用诗的手段塑造形象。4、 简析茅盾短篇小说春蚕的艺术特色答:主人公老通宝原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而现在“世界真是越变越坏”,老通宝眼看着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产业越变越小,直到“变得没有”,反欠了三百多块钱的在债。作为富裕中农的老通宝的家庭尚且如此,广大贫苦农民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然而老通宝的家败落下来,并非他不会理家,不肯干活,而是被一种他还不能理解的力量控制了他的命运。小说一开始就写他的家乡周围,一个个茧厂关闭,到处驻扎了军队,田野里残留着战壕的痕迹。这是“ 一二八”战争的痕迹。老通宝直感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有了小火轮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起来”,曾使他“发”过的白花花的蚕茧,竟变成了无处销售的废物。由此可见,老通宝的家由“发”到“败”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经济蚕食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情景。5、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答: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1、 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2、 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6、 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答: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虎妞死后,小福子又表示和他一起过,可是当祥子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后去找小福子时,才知道小福子已进了“白房子” 并上吊死了。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7、 简析曹禺的戏剧艺术成就答: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8、 比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异同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两部小说,在表达的主题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的土地革命,刻画了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农民的生活和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都在1951年的斯大林文学奖中获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作品,暴风骤雨的作者是周立波,两人均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同时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部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 “动”和“静”的表现在写作风格上,丁玲和周立波各具特色,语言表达技巧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读了丁玲的这部作品,读者一定对农村干部张裕民印象深刻,这位服务于农民的干部,遇事冷静,做事成熟老练,同时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在农民心中很有威望;在暴风骤雨中,则刻画了一位善于奉献的人物赵玉林,这个歌人物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善良无私,能够灵活处理一些事情,思维机灵而又敏捷,善于处理各项事务。因此,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就是塑造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让读者觉得血肉丰满,就像身边的人一样真实。但是这两部作品具有迥异的丰格,说明作者的写作人物所用的手法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可以用“静”和“动”这两个词语进行概括。对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来说。,给读者的总体写作手法就是“静”,对暴风骤雨则是“动”。对于动和静的意思,笔者是这样认为的,丁玲写作手法的“静”,给读者的印象就如同一位冷静的旁观者,不动声色地叙述着发生的一切故事,这时,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在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之间,作者的叙述将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