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1页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2页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3页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4页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有以下5种: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写作技法-叙述 什么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 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 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 姐姐。(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 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 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 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叙述的人称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 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第一人称:作者? 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 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 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 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 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 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 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其用法有: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 一种奇想(堂吉诃德)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 的航行)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 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 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不得频繁改换;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 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 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 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 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 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第三,详略得当 。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写作技法-描写 一、描写概述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 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 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描写的特点有哪些呢?今日读者的味已经受到与阅读竞争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所有这 些活动都影响到现代写作,也改变了描写的性质? 今日读者要求动作快,甚至在描写中 也是一样。你可以注意到现代描写的如下特点:1、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 -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2、 动作-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 3、许多感觉印象-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 述的一切。4、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 。(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 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二、细描与白描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 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三、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如子夜 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 形的繁华的。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朱启清 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模路鹨恢徊杂? 着翼浮在天宇中一般。四(A)、人物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 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一)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 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 象。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 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 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 的。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 的 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 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 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 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 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 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 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 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 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 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 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 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 却心毒手狠。 (二)心理描写: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 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 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 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 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 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 定、沉着。( 三)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 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胄愿竦闹苯颖硐帧?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 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 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 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 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 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 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 (关 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 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 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 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 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他 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 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 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 觉其更勇。 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 反映和应用。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 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 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 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 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 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 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 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雌鹄词蔷醯梅浅?匮劢纾黾又兜摹?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 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 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 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 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 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而当代的作 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 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 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 风俗画。四(B)、物体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 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这种物 体描写,也称为状物。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 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什么是摹形呢?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为了使被描 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 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 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根据前人的经验? 摹形 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 写静物。 什么是传神呢?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 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最好是 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 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 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 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 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状物应注意艺术性,尽量写得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引人人胜。 关于物体的性质、功用、成因、制作过程及其用法的介绍,是另一种表达方法-说明的内容,不属于状物的范围。写作技法抒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法。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前人十分 强调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如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在文学写作中,抒情是和叙述、描写同样重要的表达方法。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也常使用抒情来加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染人的力量。例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就 运用了抒情的方法。他写道: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项已经冒出地平线 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这段话就因为是用抒情的方法来写,对读者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动性,鼓舞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奋斗。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直接抒情:写作者不借用其他方式而直接地倾吐胸中的感情,也称为直抒胸臆 。在现代诗文中,有许多直接抒情的佳作。例如秦牧在土地的结尾写道:让我们捧 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 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再如赵恺的诗我爱中的 诗句:我爱我柳技削成的第一枚教鞭,/我爱乡村小学泥垒的桌椅。/我爱篮球,它是我青 春的形体。/我爱邮递员,我绿色的爱情在他绿色的邮包中栖息。 二、间接抒情:写作者不是直接出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 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通过叙述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称为叙述性抒情。其特点是用充满感 情的笔调进行叙述。 (二)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为描写 性抒情。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三)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附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运用这种抒 情方法,应注意它与一般谬论有所不同,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写作时,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必进行论证,只要用饱蘸浓郁感情的语言来议论人物、事物 、景物,就可达到通过议论进行抒情的目的。 抒情的方法是受抒情的方式影响或决定的;而抒情的方式、方法则又是受抒情的内容 影响或决定的。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所抒之情确定抒情之法。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抒情的工作,实在是把境界、事物、思想、推断等等, 凡是用得到的足以表出一种情感的一一抽出来,融会混合,依着情感的波澜起伏,组成一件新的东西,可见这是一种创造。但从另一方面讲,工具必取之于客观,组织又合于人类心情 之自然,可见这不尽是创造,也含着摹写的意味。 抒情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抒发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写作时,我们要抒爱国主义之情,抒社会主义之情, 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 (二)抒发真挚的实在的情感。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写作要 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我们 必须在真实的写作中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 (三)抒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写作时,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认真斟酌、选择抒 情方式、方法,重视抒情技巧。(四)抒情应充分利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议论/blog/static/28309522008031104748874/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立论称“证明”式文章,驳论称“反驳”式文章。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详细解释 1.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 2. 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巴金译后记一:“作者随时随处发表的这一类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一、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作者的观点;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3论证:用证据来说明的过程,即怎样证明。如何写好论点、论据和论证一、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选择材料的依据,是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文中起统帅作用。写作时注意:论点应正确、鲜明、有现实意义;论点一经确立,在写作时就必须紧紧把握住中心论点来选择结构,不能缩小、扩大或者转移论点;对提出论点的方法进行恰当的选择。 二、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点是在论据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没有充分可靠 的论据,论点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论据在议论中十分重要。 写论据首先要考虑:用什么作论据?可以是事实:事实论据。如可靠的事例,历史性 资料,人证,物证,统计数字,等等。也可以是理论:理论论据。如社会科学理论、自然 科学理论,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有格言、寓言、谚语等。其次,要充分注意对论据的要求: 一、真实。材料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可靠的,真实无疑的,令人可信的;二、典型。材料 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三、充分。材料是必要且足够的,有很强的说服力。学习写作论据,要克服或改正以下毛病:l、论据不足,空谈理论,有实无虚。2、堆 砌材料,论据臃肿,有虚无实,材料淹没了观点。3、论点论据互不统一,使论点站不住脚。4、材料不真实,瞎编假造。 三、论证是组织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它好像一条线,把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起来。 论证方式有:归纳论证(归纳法);演绎论证(演绎法);类比论证(类比法);引证论证(引证 法);因果论证(分析法);举例论证(例证法);引中论证(归谬法);等等。 【简而概之: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有: (一)证明(立论) 证明是指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它是正确的,从而把论点建立起来。证明又称“立论”。 l、举例:是一种用真事实例作为论据进行立论的论证方法。夹叙夹议,就是用“叙”表述事实材料,提出论据“议”进行评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要求作者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来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观点的正确,以确立论点。 3、引证:是一种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或科学公理、常识常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要注意的是,被引用的言论、事理必须经得起考验,是客观真理。还要注意引用不可过多。 4、对比:也是一种例证法。它与一般例证法不同的是除了举例外,还要用事例加以比较,突出事物本质,确立论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比较之中,容易开启人们的思想,扩展人们的眼界。它比一般论证包涵更丰富的内容,因之道理也说得较为透彻。 5、类比: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论证时可以 讲故事,打比方,引用成语典故,以此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反驳(驳论) 这是一种反证法,作者通过议论,设法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 的正确论点。反驳有三种方法: 1、反驳对方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的错误。具体写法有: 用事实证明对方论点错误。这是例证法在反驳中的运用。但这里不是用事实证明什么对,而是证明什么错。 剖析论点的错误及危害性。 引申对方论点,以暴露其谬误。 建立对立的新论点,以驳倒对方论点。 2、反驳对方论据。错误的论点有时是建立在虚假、错误的论据的基础上的;有的是捏造的事实和理由。从驳这些论据入手,将对方的论据驳倒了,其论点也就无法成立。 3、反驳对方的论证。错误的论点,有为它服务的论据,也有它的论证过程。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理错误一经揭露,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二、记叙文中的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但不宜多用、滥用。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这是了解文章主是思想的重要途径。 写作技巧-说明 说明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构造、功用、 方法、规律、发展过程等等进行解说,对事理进行阐释,或对人物的经历进行介绍,使读者 对这一事物、事理或人物有正确的清楚的了解。 在写作中,说明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它不仅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 、议论文和其它文体中也常要用到它。就是文学作品也离不开说明,如小说中的插话,剧本 中的舞台揭示,诗词前的小序等,都是说明。说明与叙述、描写、议论的区别在于:说明偏重于科学性、知识性,任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