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心理学》word版.doc_第1页
《高师心理学》word版.doc_第2页
《高师心理学》word版.doc_第3页
《高师心理学》word版.doc_第4页
《高师心理学》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师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教学目的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 授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广泛、分支众多的学科群。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分支不断增多。下面就心理学主要门类及其研究领域作以简单介绍。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处于基础学科地位。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而不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是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而不是团体的心理现象;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现象而不研究异常人的心理现象;是研究成人的心理现象而不研究儿童的心理现象。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心理学领域中实验研究的原理、设计、方法、仪器、技术和资料处理等问题。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科学,主要研究各种感观的机制,脑和神经系统的机制,内分泌对行为的调节机制等问题。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按照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它们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揭示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下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学习心理及学科心理学等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具体的说,研究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社会交往和团体心理及时尚、风俗、舆论、流言等社会心理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认为场所的情境观察。(二)实验法实验法试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形式。(三)调查法调查法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主要形式有问卷、谈话和作品分析三种。(四)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对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进行测量,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测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从测验内容上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从测验材料上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从测验方式上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第二节 需要和动机教学的基本内容一、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特点: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这种事物或对象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动力性需要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一切积极性的源泉。社会性人与动物都有需要,但满足需要的对象。方式与范围是不同的。人有高层次的需要。(二)需要的种类1. 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与生理要求相联系的需要,与维持个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有密切关系。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社会要求相联系的需要,是人所独有的。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物质生活要求相联系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活动对物质文明产品的依赖性。精神需要是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相联系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三)需要的结构马思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生理的需要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人类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如落水的人安全的需要 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如安定工作归属和爱的需要 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团体中的地位。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如请客和被请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高级需要满足之前必须全部或部分满足低级需要。马斯洛认为在达到下一等级之前每一等级的需要都必须满足。需要层次最底层的是基本需要,如饥渴。在其他任何需要开始起作用之前,这些基本生理需要必须满足。如果基本的生理需要很紧迫,其他需要就处于压抑状态,而且不可能影响你的行为。当它们得到合理的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安全需要就会对你产生激励作用。当你不再关心安全问题时,你又会被归属和爱的需要所激励,融入到别人中间或者和他人发生联系的需要,爱以及被爱的需要。如果你饮食无忧并且安全,而且有社会的归属感,你就会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有效率,以及去做能赢得别人尊重的事情。位于需要层次顶端的都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生活富裕,安全,被别人爱也爱别人,有信心,善于思考并有创造力,这些人已经超越了人类基本的需求而寻求他们潜力的充分发展,或者说是实现自我。一个要实现自我的人有自知之明,能理解自己,在社会中反映灵敏,自然优雅,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挑战。二、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1. 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2. 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3. 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这这种活动趋向特定目标,并根据任务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二)动机的种类1. 生理性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主要包括饿、渴、性和睡眠等形式。A 饥饿是由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不安,甚至是饿的折磨和苦楚,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紧张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的活动。B 渴食由于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推动有机体产生找水的活动。比饥饿有更强的驱动力。可以几天不吃。但不能不喝。C 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一种强有力的动机或内驱力。对个体生存没有关键作用,但对种族延续是必须。源于繁殖需要。D 睡眠是由于有机体疲劳产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一种动机。推动个体由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睡眠是人的基本需要,不可剥夺。2. 社会性动机 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A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人对有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性,产生肯定情绪体验。B 成就动机 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两个人智商相同,成就动机高成功可能性大。选择职业,高动机选择高风险。生活环境影响:家庭特点、生活方式。C 权力动机 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们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机。从个体行为目标上可以分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个体化权力动机 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社会化权力动机 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D 交往动机 在交往的需要上产生的动机。表现为愿意归属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合作、赞赏等。满足后会有安全感,有依靠,增加生活和活动的勇气,现反,表现为孤独寂寞,产生焦虑和痛苦。交往是人们分享资源,有利于建构和维持社会的联系,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交往动机还反映了劳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交往动机还依赖个体的交往经验。如生命早期个体缺乏交往,交往动机可能不能正常发展。(三)动机与行为效率1 动机与行为关系复杂,同一种动机不同行为,同样行为不同动机。动机体系: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动机,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结合构成动机体系,推动个体行为。动机与效果。 效果指行为的社会效果。良好动机vs良好结果2 动机与工作效率表现在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任务难度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下降趋势。即,在难度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三节 心理过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一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点 1 指向性 在某一瞬间,心里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事物,同时离开其余事物。2 集中性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持续反映。离开无关事物,抑制无关活动 强度紧张度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过程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就失去了内容依托,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二)注意的功能1 选择功能大量刺激中选择需要的2 保持功能集中于对象,保持清晰反映,直到完成。3 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对正确的保持,对错误的矫正调整。(三)注意的种类根据人在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1 无意注意 (又叫: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意志努力程度很低定义: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因素:刺激物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主观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期待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 有意注意(又叫:意志注意,随意注意)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主动、积极。服从任务,受意识调节支配。目的性(对象)明确,有一定意志努力成分的参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培养间接兴趣第三,合理组织活动第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3 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最高表现形式)a定义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特殊形式。b特征第一:有预定的目的性第二:由于有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不需意志努力(四)注意的品质1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信息量)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集中,有规律性,注意广度越大颜色,大小,数量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当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广度越大,渊博知觉活动任务越少2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性。主要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告诉集中狭义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并非长期稳定表现为一系列周期性波动,注意动摇广义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并非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指发生注意的对象和行动有所变化时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注意的起伏现象:起伏周期 810s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的条件人对所从事活动和意义的理解。理解越深,稳定性越强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注意的分散(分心) 离开了当前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影响因素:无关干扰,单调刺激。3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和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是相当熟练或自动化的。(2)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形成某种动作系统。如:看谱弹琴。4 注意的转移不等于分配不等于分心定义: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注意转移的条件:注意的转移发生在同一活动的不同对象上注意的转移发生在不同的活动上转移与分配:联系区别。转移中包含分配注意中心变化,新事物进入注意,引起新分配转移与分散:有无目的,是否合理。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受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神经过程特点。二 认知过程(一)感觉和知觉1 感觉(1)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意义:a 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们能认识外界物体的各种属性。b 感觉保证了集体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和信息不足。c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剥夺实验Bexton,Heron & Scott (1954)首次报告了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实验中,要求被试安静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室内非常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卡住。吃喝都由主试事先安排好,用不着被试移动手脚。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剥夺了。实验开始,被试还能安静地睡着,但稍后,被试开始失眠,不耐烦,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个小屋。换句话说,被试变得焦躁不安,老想活动,觉得很不舒服。实验中被试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即使这样,液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坚持实验23天以上。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3)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视觉 光刺激作用于人眼而产生a 视觉刺激 可见光 380-780nm宇宙中能产生光线的物体觉光源,太阳和人造光源。人眼主要接受物体反射的太阳光。b 视觉基本现象(a)明度i 明度与视亮度明度试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度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取决于照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便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照度无关。ii 明度与波长 普肯耶现象: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b)颜色i 什么是颜色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狭义仅指彩色。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取决与波长)、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ii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颜料混合:将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区别:色光混合是加色法,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混合;颜料混合是减色法,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iii色觉缺陷 色弱和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c)视觉中的空间因素i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明暗对比: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同样灰度,白背景更暗。颜色对比:对比使得物体的色调向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ii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和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视力。用视角大小表示,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d)视觉中的时间因素i 视觉适应 明适应、暗适应ii 后像 视觉刺激停止之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能保持一段时间。正后像负后像iii 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听觉 音调 音响 声音掩蔽2 知觉:定义 于感觉的区别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特性:(1) 选择性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象和背景的相互转化。影响因素:客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清晰程度知觉对象的运动知觉对象的新颖程度主观:需要愿望目的任务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职业意识(2) 整体性一些单个事物依其不同特点有被组合成知觉整体的倾向。对部分的知觉依赖与整体(3) 理解性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并用词标志出来。两歧图形(4) 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知觉的映象依然保持相对不变。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知识经验的作用(非洲野牛的大小)(二)记忆1 什么是记忆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在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保留和恢复的过程就是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2 记忆种类按记忆内容形象记忆 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情感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 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的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有意记忆 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瞬时记忆 当事物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它的映像,就是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存储的信息时间时一分钟左右。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编码或重复,可以存入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生。3 记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识记信息编码 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保持信息存储 把识记过的事物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到头脑中的过程。内容的变化和数量都有变化。遗忘:对识记的内容不能会议或再认,或者是错误回忆或再认的现象。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的速度比较快,随着时间的推进,遗忘速度逐渐减慢,直到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再现信息提取:不同情况下恢复识记过的事物映像的过程再认: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回忆: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复做的过程。(三)思维1 什么是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概括性和间接性2 思维的种类凭借对象: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探索方向: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创造程度:常规思维 创造思维3 思维的心智操作(1)分析和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并依存于认知的心理操作。指向性 操作系列 认知操作成分影响因素 动机水平 原型启发 迁移作用 定势作用 功能固着4 创造性思维新颖性 辐合思维于发散思维的产物 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四)想像1 想像的概念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 想像的种类(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通常在意识减弱,某种刺激下,不由自主产生。看云恐龙表现形式:梦精神病患者的幻觉药物引起的幻觉。LSD迷幻药。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创作小说(2)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再造想象:依据赐予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要求表象的储备,表现形式读书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如:发明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已有的感性材料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理想: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有可能实现空想:不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无实现可能。3 想象的综合过程(1)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果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如:猪八戒、飞马(2)夸张:又称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而形成新的形象。如大人国、小人国、九头鸟、梅莉莎(3)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阿Q:人物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上帝:画家在监狱中综合六十多人特点画出。(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活动方向服从于创作时占优势的情绪、思想、意图。诗人修理钟表修理时间修理年代“请替我修理一下年代吧,它已不能按时间度过”三 情绪与意志(一)情绪和情感1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内心体验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2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动机作用:激励人的行为,提高活动效率良好情绪(2)适应作用:遇险害怕求救社会适应微笑友好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和状况,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3)信号作用:外部表现表情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手势、语调。(4)身心健康:长期情绪困扰(焦虑、压抑、抑郁)疾病3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1)肯定性vs否定性(2)积极(增力)vs消极(减力):需要得到满足,提高人的活动能力。(3)紧张vs轻松:人们情绪的紧张程度决定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4)激动vs平静: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平静的情绪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5)强vs弱:取决于情绪时间对人的意义大小。(打电话之flash动画)4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根据性质分类:快乐:需要、目标实现之后。悲哀:失去所爱、所需。期望幻灭。愤怒:干扰,使得主体愿望难以实现和不能实现恐惧:缺乏准备,不能处理、控制和摆脱某种危险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根据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心境: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渲染性:个体处于某种心境的时候,行为举止心里活动都会有情绪色彩弥散性:无特定对象,只是作为情绪总的背景起作用。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激情: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生理反应和表情行为)原因:重大事件的强烈刺激。特点:爆发性:发生过程迅猛,大量的心理能量短时间喷出,强度极大(暴怒)冲动性:市区意志力对行为的控制,意识狭窄。应激: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往往发生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或紧要关头积极急中生智,超水平发挥消极惊惶,四肢无力,出错应激状态的产生于人面临的情境和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3)根据社会内容的性质道德感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思想、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意志1 什么是意志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能动方面2 意志行动及特征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是意志行动。是意志的外部表现。特点:a. 自觉的,有目的的b.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最重要特征意志行动中的困难内部来自个体障碍:经验不足,胆怯外部外在障碍:环境恶劣3 意志行动的结构(1)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双趋、双避、趋避目标确定方法选择决定作出(2)执行决定阶段立即执行达到近期目标心理上定向长远目标4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1)自觉性(独立性)盲从性(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影响。(2)坚韧性动摇性(顽固:以盲从为特征)(3)果断性寡断性(草率:冲动、鲁莽)(4)自制性冲动性第四节 心理特征教学基本内容一 能力(一)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特征。(二)能力的种类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完成各项活动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特殊能力是完成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2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和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3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液态能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晶态能力是在掌握语言和社会文化经验过程中而获得的能力。4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是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是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三)能力的个别差异1 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70以下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并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明显特征是智力低下或社会适应不良。分类:轻度 70-50 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劳动,但应付新奇复杂环境有困难,学习有困难,很难领会学习中抽象的科目中度 50-25 生活半自理,动作基本可以或部分有障碍,只能说简单的字或极少的生活用语。重度 25以下生活不能自理,动作、生活都有困难。2 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3 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别能力的反展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得较早,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才华,叫“早慧”;另一种情况叫“大器晚成”,才华在较大的年龄阶段才表现出来。4 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在只能分布上不平衡;年龄倾向不同;智能因素发展特色上不同。二 人格(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1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和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2 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3 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二)人格的结构1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 性格:表现了一个人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3 自我调控系统: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等成分。(三)人格结构的理论1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2 卡特尔人格因素论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卡特尔一共好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16个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3 艾森克特质论艾森克在卡特尔的研究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找到了更稳定的特质:内向外向和神经质倾向,情绪稳定不稳定。组合成为:外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稳定和内倾不稳定四种典型的组合。后来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种特质,即精神质。 第二章 学校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教学目的了解群体的含义;了解群体如何影响个体掌握学校人际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 各种社会效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 授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 主要内容:(一)群体的概念定义:群体也称团体,是指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人群集合体。特征: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群体是组织化了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二)群体的类型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惰化从众1. 从众的概念和经典实验2. 从众的类型3. 从众的原因去个性化(四)群体的形成群体形成过程的研究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五)学校中的班集体班级体及其特点班级体的形成过程班级体的群体规范和目标(六)人际交往及人际交往需要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联系。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七)人际吸引的条件熟悉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爱情(八)人际交往的类型言语交往非言语交往(九)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十)学校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原则1. 交互原则2. 功利原则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 情景控制原则(十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心理效能(1)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2)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气氛(3)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4)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教师要以民主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2)教师要真心实意得关心和帮助学生(3)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并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4)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十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及其调适1.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怖;不想交往。2.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调适: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正确对待生活;战胜自卑和羞怯;克服嫉妒心理;克服猜疑心理。二、主要前言问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及其困惑和调适自己的观点:关注大学生的交往心理极其重要三、课外作业与学习指导: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交往实践阅读了解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知识第三章 教师心理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教师心理品质的特点,明确教师扮演的角色及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了解影响教师角色扮演的心理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师效能感的定义 2. 教师期待效应 3. 教师消极情感的调控方法 4. 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5.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一、教书育人的角色1. 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2. 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二、行政管理的角色1. 学校集体的领导者 2. 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三、心理导向的角色1. 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2. 心理卫生的工作者 四、自我定向的角色 1. 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2. 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行为一、教师的效能感1. 教师效能感的概念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3. 教师效能感的提高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1. 理解学生的含义及形成2. 教师在认识学生问题行为上的偏差3. 教师在分析学行为时的归因偏差4. 正确理解学生的途径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1. 教师期待效应2. 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和影响3. 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1. 教师的领导方式与教育效果2. 教师在学生指导上的功能第三节 教师的情感一、教师情感的教育功能1. 教师的积极情感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 2. 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3. 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基本条件 二、教师积极情感的主要内容1. 对教师职业的热爱2. 对学生的关爱3. 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4. 对高尚道德的崇尚5. 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相对稳定的情绪三、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教师爱的特点1. 师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性2. 师爱具有彻底的无私性3. 师爱具有明显的广泛性4. 师爱具有突出的教育性(二)教师爱的要求1. 把师爱成为自己的社会性需要2. 要加深对师爱意义的认识3.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4. 要在师生交往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四、教师消极情感的调控(一)教师消极情感调控的意义1. 缩小消极情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2. 在人际交往中控制消极情感的影响,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变3. 克制或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二)教师消极情感调控的方法1. 知足常乐2.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3. 心理换位4. 转换认知对象5. 合理宣泄6. 升华调控7. 自我安慰8. 一笑了之第四节 影响教师威信的心理品质一、教师威信的形成(一)教师威信及其作用(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1. 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 教师的仪表、举止得体、生活作风以及行为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3. 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有重要作用 4.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十分重要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机智1. 善于因势利导2. 善于随机应变3. 善于对症下药4. 善于掌握教育分寸(二)教师的教育能力1. 教师的专业能力2. 教学监控能力3. 善于组织和表达能力4. 组织管理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特征1. 成熟的自我意识2. 强烈的责任心3. 富有创新精神4. 积极健康的情绪5. 良好的品格和性格主要前沿问题自己的观点1. 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是建立教师威信的主要途径。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课外作业与学习指导1. 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具有那些特征?怎样才能创设出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2. 怎样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第四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教学目的1. 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阶段特征 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 3. 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3.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 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有有间断性的过程2. 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主要特征1.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 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2. 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3. 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二、青少年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特点: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静止性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特点: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特点: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的终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1. 婴儿期(0岁1.5岁)2. 儿童早期(1.5岁岁)3. 学前期(岁岁)4. 学龄期(岁岁)5. 青春期(岁岁)6. 成年早期(岁岁)7. 成年中期(岁岁)8. 成年晚期(岁以后直至死亡)三、青少年认知发展(一)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二)青少年记忆的发展特点:1. 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2. 意义识记明显占优势3. 抽象材料的记忆水平显著提高(三)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1. 抽象思维占有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度2. 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3. 思维中出现了元认知的内容4. 创造性思维发展进入了关键期(四)青少年注意品质的发展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 (1)对外貌及内心世界的关注 (2)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3.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展4. 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和深刻5. 自尊感发展突出6. 青少年自我调控的发展二、青少年的人际交往1. 交往需要强烈2. 交往内容变化3. 对异性交往的关注和向往三、青少年的情感的发展1. 青少年情感品质的发展2. 青少年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主要前沿言问题:皮亚杰和埃里克森理论的现实应用自己的观点:用自我同一性理论来解释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交往问题,和逃课现象课外作业与学习指导:1. 分别寻找一个生活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实例,并进行比较2.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资料第五章 学习心理 教学目的学习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本章在介绍了各种最具代表性的学习观之后,系统地阐述了“为迁移而教”“为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为适应个别差异而教”等现代教学思想的心理学定位。本章的学习可对读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起促进作用,为大家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心理学的支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 学习的定义及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 2. 学习风格及其基本分类。 3.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 学习迁移及其基本分类。 5. 主要的迁移理论的要点。 教学难点:1. 学习策略的定义。 2.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3. 迁移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5. 学习风格的基本分类及其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课内自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一、学习的意义(狭义)学习:主要指人类的学习,包括一般人类学习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理解广义的学习定义二、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一)行为主义对学习的理解 1.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2.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3. 加涅的信息加工论 第二节 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及种类(一)学习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 正迁移与负迁移 2.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 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4. 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及应用(一)早期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 2. 相同要素说 3. 概括说 4. 关系说 (二)当代迁移理论1. 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2. 建构主义的迁移观 (三)促进迁移的教学原则1. 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 有效的指导 3. 加强迁移的意识性 4.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5. 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