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word版.doc_第1页
《院前急救》word版.doc_第2页
《院前急救》word版.doc_第3页
《院前急救》word版.doc_第4页
《院前急救》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院前急救学习要点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重要性、任务和基本原则;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配置;院前急救的基本工作程序和现场常用救护技术。第一节 概述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疾病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的急性阶段,为病人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病人生命,减少伤残率、死亡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院前急救包括两种含义,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救护服务。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包括所有事发现场,如工厂、矿山、农村、家庭、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发生现场对伤、病人的救护。院前急救是急救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长期以来,院前急救一直是我国急诊医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随着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生突发意外事故及灾难时,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能够缩短反应时间,以其快速、有效的应变能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从而降低各种急、危、重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院前急救是否完善和健全,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二、院前急救的特点(一)社会性、随机性强院前急救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院前急救已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其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病人呼救无时间限制。(二)时间紧迫急症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当其发出呼救时,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刻不容缓。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伤员的情况复杂,一人有两个以上器官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三)病种多样复杂呼救的病人涉及多科病种,病情程度差异大、变化多样、复杂。(四)流动性大院外急救一般在本地区域进行,但其流动性很大,主要体现在救护地点可以分散在区域内每个角落,病人流向也不固定,它可以是区域内每个综合性医院,也可能会超越行政区域分管的范围,如到邻近省、市、县进行救护等。(五)急救环境条件差现场救护的条件大多较差,表现在急救人员、设备仪器均受限制;环境恶劣、设备受现场条件限制;病人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运送时救护车的震动、马达声和路途颠簸等常影响检查、治疗工作。(六)以对症治疗为主院前急救因时间紧迫和医疗条件简陋,故要明确诊断、根本治疗非常困难,只能以对症治疗、挽救生命为主。(七)对救护人员要求高院前急救要求救护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救护病人中,因病人病情危急及救护工作劳动强度大,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有熟练的技术和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救护工作。三、院前急救的任务院前急救的总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下一步的医院内救治打好基础。院前急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平时对呼救病人的急救这是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一般情况下呼救的病人有以下三类:第一类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或急救病人,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淹溺、猝死、窒息、大出血、严重创伤等。此类病人占呼救总数的10%15%,其中需要采取就地心肺复苏措施的特别危重病人所占比例低于5%。对此类病人必须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抢救,直至生命体征趋向稳定才能转运至医院。第二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急诊病人,比如癫痫大发作、急腹症、支气管哮喘发作、烧伤等病人,大约占60%,对此类病人采取现场处理有助于稳定病情、减轻病人在转运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第三类是不需要医务人员现场处理,仅仅需要救护车及担架的病人,比如一些慢性病病人、腿部骨折病人转院等,此类病人占10%15%。负责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接到病人的紧急呼救后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医护人员立即携带必须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在指挥中心的指挥下乘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后迅速检查、果断地处理危及病人生命的伤情并尽快转运到医院,在转运途中要不断地救护病人。(二)突发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急救当遇到特大灾害(包括自然和人为灾害,如洪水、火灾、交通事故)或因战争有大批伤员时,由于伤情重、情况复杂,除了应该做到平时急救的要求外,在现场还要注意与其他救灾队伍如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同时也要做到注意自身的安全。遇有特大灾害或战争有大批伤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抢救预案。无预案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伤员分类、指挥现场抢救及分流转送到预定医院,不能转运的危重病人可就地搭建手术棚,待手术后再安全转送。(三)特殊情况下的急救指当地的大型集会、游行、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等所致的突发事件所施行的急救。可设立临时急救站,执行此任务时要求责任心要强,严防擅离职守。若有意外伤病人时,应及时给予紧急救助。(四)通讯网络的枢纽任务院前急救的通讯网络在整个急救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急救信息的接收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传递信息、指挥调度以及与上级领导、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现场、急救车、医院急诊科的联络,起着承上启下、沟通信息的枢纽作用。(五)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可提高急救服务的成功率。平时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等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心肺复苏知识的教育,以提高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四、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院前急救必须坚持“一个中心、六项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一个中心就是院前急救工作始终以患者的生命为中心,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皆应围绕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维护,严密监护和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保证或争取患者不在到达医院前死亡。根据这个中心,又衍生出六项基本原则:(一)先复苏后固定原则指遇有心搏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心肺复苏术使病人心肺复苏,直至心跳、呼吸恢复,病人基本生命体征趋向平稳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二)先止血后包扎原则指遇有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药物等方法止血,防止因持续性失血而发生休克,然后再进行消毒、包扎创口的原则。(三)先重伤后轻伤原则指遇到群伤事故时,急诊医生应分清急缓、轻重,优先抢救急、危、重病员,后抢救伤势较轻的病员。(四)先救治后转送原则指在遇到生命危急的病人时,应先争取时间现场抢救病人,待病情稳定再运送。在转送途中,也不能停止对病人的抢救,要继续观察病情变化;途中应尽可能减少颠簸,必要时注意保暖,确保平安抵达目的地。(五)急救与呼救并重原则当遇到大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经验,应做到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同时进行,以更快地争取急救外援。(六)急救与转运的一致性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救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有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救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够,途中本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病人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因此,急救和转运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骤一致、完成任务的指标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提示:院前急救的根本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残,最大程度地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故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围绕其根本任务而进行,必须贯彻优先抢救的原则,把抢救生命、减少伤残放在第一位。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基本配置院前急救不但需要救护人员和救护车,还需要一定的急救器材和药品。急救人员应整装待命,有呼必应,应之必到,到之能救;急救器材和药品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配备成急救包或急救箱,并定时做好检查、维护、登记,需要时带到现场随时使用。一、院前急救人员的配备由于我国的医疗机构是分等级的医疗网络,不同等级的院前急救机构具有的功能和任务不同,人员的编制比例自然也不同。因此,院前急救人员的配备应适应机构功能与任务的要求,注意精简高效,结构合理,满足急救需求而略有节余,符合动态管理与发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编制原则。目前国内大多数院前急救组织是以救护车为单位配备人员。救护车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普通型和危重病监护型。普通救护车一般由名急救医师、名护士、名驾驶员组成;危重病监护车至少由名专科急救医师、名护士及名驾驶员组成,必要时,可增设名担架员。二、急救包急救包是医务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急救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急救包装备要以最小的容量容纳下必要的药物和器材。药物和器材应尽可能完备。由于急救包是在各种不同场合下使用的,所以其质量必须坚固,能够保证所装药品和器械不致由于路途颠簸或雨水侵淋而损坏。因此,急救包一般选用皮革做成,也可选用质量较好的帆布或木制的,这样便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使用,能够保证所装器材和药品不至于因受挤压而变形或破损。急救包内的器材和药品应尽可能完备。急救包具体盛放的内容可根据需要而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是药物和器械两部分构成,急救用的药品及器械原则上也相同。急救包可分成四种类型,即常用急救包、外科急救包、产科急救包和中毒急救包。事实上,一般急救包的配备均以常用急救包为基础,专业急救机构、医院急诊室酌情再另配外科、产科、中毒以及其他临时需要的急救包。(一)常用急救包1器材 听诊器、表式血压计、体温表、舌钳、开口器、压舌板、口咽通器管、氧气面罩或鼻塞、叩诊锤 ,手电筒各一个,止血带一根,针灸针一包,一次性注射器5ml、10ml、50ml若干,各种腹穿、胸穿和心内注射长针头、剪刀、镊子各一把,酒精、碘酒、碘伏棉球各一小瓶,消毒敷料、棉花各一小盒,胶布、绷带若干。2急救药品 尽可能放置能携带安瓿剂型含药量最大者,这样可减少安瓿的数量。各种急救药品根据需要可备35支,比较常用的急救药品可备610支,将其分别装盒,并在盒外标以醒目的标志,以便使用时一目了然,随手可取,常用的急救药品有:(1)中枢神经兴奋剂:尼可刹米、回苏灵、山梗菜碱、佳苏仑等。(2)拟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3)强心药物: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4)抗心率失常药:利多卡因、溴苯胺等。(5)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硝酸甘油、罂粟碱、酚妥拉明等。(6)利尿剂:双氢克尿塞、呋塞米(速尿)、丁尿胺等。(7)激素类药:地塞米松、垂体后叶素、泼尼松等。(8)抗胆碱药: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等。(9)镇痛、镇静药:哌替啶、吗啡、苯巴比妥钠、地西泮(安定)、氯丙嗪等。(10)解毒药:纳络酮、氯磷定、解磷注射液、硫代硫酸钠、美蓝等。(11)止血药:止血敏、止血环酸、维生素K1等。(12)其它: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酸钙溶液、50%葡萄糖溶液、注射用水等。(二)外科急救包外科急救包要求配备的器材和药物能够在现场对一般开放性外伤进行初步清创处理、止血、缝合,并包扎伤口、固定骨折,以减轻病员疼痛,预防休克发生,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1.器械类 除常用急救包的器械外还需要一些外科专用器械。外科器械包括大、小止血钳若干把,刀片、缝针、缝线若干,弯盘两个,缝线、敷料等各类用具由供应室清洁后包在一起灭菌,打开即可使用。2.敷料类 绷带、大小纱布块、三角巾、方巾、洞巾、宽窄胶布、棉花、棉球、橡皮手套、油纱条等,还应备以大小消毒布单、烧伤衣等。上述物品根据情况适量配备。3.药物类 常用皮肤消毒药物如酒精、碘伏棉球等,还需备有止痛、止血、强心、升压等药物,配备各种冲洗液如弱酸、弱碱液体及生理盐水,还需配备麻醉药品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三)产科急救包1.器械类 胎心听诊器一个,骨盆测量器一副,结扎脐带和阴道侧切的消毒器械,如弯盘一个,侧切剪刀一把,血管钳两把,持针钳一把,阴道拉钩两把,头皮牵引器一把,手套两副,大小圆针、皮针、缝线及纱布块若干,消毒铺巾若干,绷带一条等。2.药品类 以常用急救包为基础,另增加垂体后叶素、催产素等子宫收缩剂,同时配备酒精、碘酒或碘伏棉球等。三、急救盒急救盒又称保健盒,适用于冠心病病人随身携带,一旦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即可使用。盒内一般装有五个小塑瓶,瓶内装有下列药物:亚硝酸异戊脂0.2ml2支;消心痛5mg10片;罂粟碱3mg10片;地西泮2.5mg10片;长效消酸甘油10片。平时须注意药品的有效期,若药品过期或变质应及时更换,自制急救盒内装药品可依病情不同而酌情选择。四、急救箱急救箱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急救箱,可供各种现场临时救护使用,因其体积大,所盛装的器材和药品种类及数量多,可供数十人甚至更多人同时使用,不仅可装备各种注射剂,也可装备常用药物的片剂、水剂等;不仅可作为抢救集体伤害事故时现场药品的临时供应中心,也可作为日常救护站处理轻微伤的“门诊”药柜。另一种是小型急救箱,可固定放置于厂矿、工地等工作场所,主要用途是对一些小伤小患或临时发生急症现场急救时的紧急处理用,也可供受过一些专业急救训练的群众自救和互救所用。五、救护车及其车内装备救护车内装备应达到在紧急情况下能在车内进行一般性抢救所需的设施。车内除放置一副供病人躺卧的担架外,还需配备下列器材:1.氧气 至少应有氧气袋2个,有条件的尽可能放置小型氧气瓶12个。2.输液装置 输液瓶装置一副,最好是能够固定的,以免路途颠簸而使输液吊瓶摆动甚至于撞破。3.吸引装置 电动吸引器(或脚踏式吸引器)一台。4.各类抢救药品 各类液体如林格氏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盐水溶液、5%葡萄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706血浆、复方安基酸、20%甘露醇等,各种急救用药如中枢兴奋药、升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止血药、镇静镇痛药、解毒药、激素类药等。5.其它抢救器材 气管插管、一次性气管切开包、心肺复苏器、简易呼吸器、电除颤器和心脏起搏器、床边X光机、急诊检验设备、洗胃机、心电图机及固定用骨科夹板等。第三节 院前急救的实施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安全转运,医务人员必须掌握院前急救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生命抢救技术,才能使现场急救做到快捷、准确、有效和安全。一、院前急救的基本程序(一)院前急救伤病员分检1.院前急救伤病员分检的重要性 当遇有多人同时受伤或中毒时,为使重危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抢救,提高救护质量,必须进行伤病员分检。伤病员分检是现场救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伤病员分检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使需要急救的轻、重伤病员各得其需,使救护和运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达到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伤病员的存活率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2.分检方法及分检要求(1)分检方法:又称治疗类选法,指根据紧迫性和救活的可能性等决定哪些人优先治疗的方法,最早用于战场上伤兵的检别分类。一般分为现场分检及急诊分检两部分。该工作一般由护理人员担任,担任分检工作的护士称为分检护士(triage nurse TN)。(2)分检要求:边抢救边分检;由经过训练、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来安排;应根据先危后重、先轻后微(伤势微小)的原则进行分类;快速、准确、无误。(二)现场伤病员分检的判断与评估现场伤病员分检是以决定优先急救为前提的。因此,应首先根据伤病员的伤情来评估,对于极度痛苦或病情危重者,一般要求应在短时间内完成(12min内);其他则应根据病情、症状、体征进行不同侧重的体检。1对生命体征等的测量与观察 主要是对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观察和测量。(1)判断神志及瞳孔:看意识状态的变化(清醒、嗜睡、浅昏迷或深昏迷),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2)判断呼吸:看呼吸是否停止,可通过视、听来判定。视:是通过观察胸廓的起伏,或用棉毛贴在伤员的鼻翼上,看是否摆动。如吸气胸廓上提,呼气胸廓下降或棉花毛有摆动即是呼吸存在,反之即呼吸停止。听:是侧头用耳廓尽量接近伤病员的鼻部听听是否有气体交换,并在听的同时,感觉病人有无气流呼出,如能听到或感觉到有气体交换或气流感,说明尚有呼吸,反之即呼吸停止。(3)判断脉搏、血压和体温:成人可通过触桡动脉或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及强弱;婴儿触摸颈动脉或腹股沟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及强弱。如触不到桡动脉搏动,提示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如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提示收缩压下降到70mmHg以下。可通过测量血压判断病人血压是否正常、过高或过低。可直接用手触摸病人皮肤、肢体温度,观察末梢循环情况或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根据以上三点,可先确定是否需要对伤病员采取优先急救措施。2全身检查 主要根据病情对病人全身进行检查,在检查中要充分暴露伤病员身体各部位,迅速检查伤情,以利发现是否有直接危及病人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学习提示:在现场急救过程中,对伤病员全面进行检查是必要的,但必须避免因强调检查而耽误抢救,因强调全面而影响时间。所谓全面,是指不遗漏重要伤情或病情,并不意味着是必须常规地全面检查。(1)体表:检查病人体表有无出血,如有出血,要立即设法止血。(2)头颈部:要触摸病人头皮、颅骨和面部,是否有损伤或骨折。检查耳、鼻有无出血或液体流出。观察眼球及晶状体是否正常,有无结膜出血、角膜异物等。观察口唇有无紫绀,口腔内有无出血、异物或牙齿脱落,是否存在口喝、口干。检查颈部有无损伤、出血、僵直、活动抵抗及棘突压痛等。(3)胸部:检查胸部有无肋骨骨折和开放性伤口。观察呼吸状态,吸气时两侧胸廓是否对称,听诊肺部。检查有无胸痛及疼痛程度。(4)腹部:检查腹部有无膨隆、包块,有无伤口出血、腹胀;有无疼痛及疼痛性质;是否有腹式呼吸、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5)脊柱及骨盆:对于急性创伤的病人,不可盲目搬动病人,应先检查脊柱及两侧软组织有无畸形、压痛、肿胀等体征。两手分别放在病人髋骨两侧,轻轻施加压力,检查骨盆有无疼痛和骨折。观察外生殖器有无损伤。(6)四肢:要检查有无畸形、肿胀、疼痛,注意关节活动是否正常,触摸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末梢循环情况等。3病情评估 急危重伤病员的情况多种多样,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但评估的共同目的是要迅速找出主要矛盾,也就是能短时间内找出可危及病人生命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建议使用ABCDE的程序,当然这些评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1)A(airway)气道:检查病人的气道是否通畅,如有无舌根后坠堵塞喉咽、口腔内有无异物、血液、分泌物等。此时应首先托起下颌使舌根上抬、取出异物、清除分泌物及积血。(2)B(breathing)呼吸:观察病人的呼吸,注意其频率和幅度,考虑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3)C(circulation)循环:检查病人脉搏的频率是否规则、有力,心音是否响亮以及血压情况等。尤其要迅速判定有无心搏骤停,以便立即开始心肺复苏。(4)(decision)决定:根据对呼吸、循环所做出的初步检查,迅速对病人的基本情况做出评估,并决定要进行哪些紧急抢救措施。(5)(examination)检查:经过上述基本检查,如病情需要和许可,再做进一步检查。为了防止重要生命体征的漏诊和误诊,国内外普通倡导采用“”的检查方法:(circulation,心脏及循环系统),(respi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统),(abdomen,腹部脏器 ),(spine,脊柱、脊髓),(head,颅脑),(pelvis,骨盆),(limbs,四肢),(arteries,周围动脉),(nerves,周围神经)。评估要迅速而轻柔,不同病因病人评估的侧重点不同,这有赖于评估者的经验和选择,但决不可因为评估而延误抢救及后送时机。4.对现场伤病员的急救标记和急救区划分 现场急救时常用彩色笔或胶布在病人的醒目位置标记数字以示病情和数量:红色:表示病情严重,危及生命者。黄色:表示虽病情严重,但尚无危及生命者。绿色:表示受伤程度较轻。黑色:表示伤病员已死亡。蓝色:可与上述颜色同时加用,表示伤病员已被污染,包括放射污染和传染病污染。在现场有大批伤病员时,最简单、有效的急救应划分以下四个区,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护。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区挂上分类标签,并提供必要的抢救工作。急救区:用来接受红色和黄色标志的危重病人,在此做进一步的抢救工作,如对休克、呼吸、心跳骤停者等进行生命复苏。后送区:这个区内接受能自己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太平区:停放已死亡者。(三)实施初步急救措施作出初步判断后,急救人员应立即对病人实施救护措施,包括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心脏电击除颤、心电监护、气管内插管、气胸减压、止血、骨折固定等。这些救护措施的实施可穿插在评估和体检过程中。(四)安全搬运由于现场条件所限,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安全地将病人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进行诊断和治疗。二、现场常用急救技术(一)通气1开放气道(1)放置病人为正确的仰卧体位:让病人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使头部稍低,两臂放在身旁。若病人是俯卧位,必须改变病人体位为仰卧位,为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做好准备。(2)开放气道的方法:病人在昏迷状态时,舌体或会厌部肌肉因缺乏张力会阻塞气道,由于舌体连着下颌,如将下颌前移可使舌体抬起,离开咽部而打开气道。如病人口腔内有异物、呕吐物或液体,可用手指缠上纱布,将口腔内污物清除干净。开放气道的方法主要有仰头抬颏法和托颌手法(详见第四章心肺脑复苏)。2人工呼吸 包括口对口、口对鼻两种人工呼吸法(详见第四章心肺脑复苏)。(二)人工循环即心脏按压,包括胸外、内心脏按压(详见第四章心肺脑复苏)。(三)止血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果出现大出血且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因此,争取时间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对抢救伤员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提示:失血对病人的影响除与失血量有关外,与失血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失血时可使病人迅速处于休克状态,故当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时需紧急抢救止血。临床上可根据出血的性状判断出血的性质。毛细血管出血呈点状或片状渗血,色鲜红,可自愈;静脉出血一般为缓慢流出,色暗红,多不能自愈;动脉出血多呈喷射状,色鲜红,常需经急救方能止血。常用的止血(hemostasis)方法一般有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结扎止血法等。1.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血管位置较表浅的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外出血。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的动脉压迫点上,用力将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中断血液流通以达到止血目的。(1)颞额部出血:用拇指对准下颌关节压迫颞浅动脉(图2-1)。(2)面部出血:用拇指在下颌角前1.5cm处压迫面动脉(图2-2)。(图2-1)(图2-2) (3)肩部、腋部、上臂出血:在锁骨上窝中部、胸锁乳突肌外缘把锁骨下动脉压向第一肋骨(图2-3)。(4)前臂出血:在上臂中段内侧,用拇指向肱骨压迫肱动脉(图2-4)。(图2-4)(图2-3) (5)手部出血:两手的拇、食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尺动脉(图2-5)。(6)大腿出血:双手拇指在伤侧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用力压迫股动脉(图2-6)。(7)足部出血:用双手拇指在踝关节下方压迫足背动脉(图2-7)。(图2-7)(图2-6)(图2-5) 2.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于渗血或较小的静脉出血。先用消毒纱布垫覆盖伤口后,再用棉花团、纱布卷或毛巾、帽子等折成垫子,放在伤口敷料上面,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度。伤口有碎骨存在时,禁用此法。3.填塞止血法 适用于伤口较深的出血。用无菌纱布条、棉垫等填入伤口内,再用绷带、三角巾等包扎。4.止血带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大出血。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管、布带等。缚扎止血带的方法有:(1)乳胶管止血带止血法:先在上止血带的部位用布垫、毛巾或伤员的衣服平整垫好,然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夹持乳胶管止血带的一端,另手拉紧乳胶管(适当拉长),环绕肢体缠扎两圈,止血带的末端放入左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夹住,并拉出固定(图2-8)。此法作用可靠,使用方便,但易过紧或松脱。(图2-8)(2)布制止血带止血法:用帆布止血带平整缠绕肢体,一端套入夹中拉紧固定即能起到止血效果。(3)就地取材止血法:在现场条件下没有止血带时,可就地取材如绷带、手帕、布条等物,折叠成条带状,在伤口近心端用衬垫垫好缠绕,并用力勒紧至伤口无出血,然后打结并用小木棒插入其中,绞紧后固定于肢体上(图2-9)。图2-9学习提示:止血带止血法止血效果较为可靠,使用比较方便,但运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绑扎位置要合适:绑扎部位应在伤口的近心端,并且尽量靠近伤口,尽可能减少组织缺血的范围。但应注意上臂不应缚扎在中下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下肢应扎在大腿中部;前臂和小腿不适用止血带,因有两根长骨而使血流阻断不全。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必须用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做成平整的垫子垫上。勿用绳索、电线等代替止血带缚扎。止血带的压力要适当:过松只能阻断静脉而难以阻断动脉,达不到止血的目的,过紧则会勒伤皮肤和神经。松紧度应以刚好能止血为准。应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在醒目位置(如上衣领扣等处)加以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伤情及缚扎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并优先转送。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要尽量缩短:般不超过1小时,若必须延长使用时间,则应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然后再在稍高平面上缚扎止血带,以防肢体因长时间缺血而发生坏死。最长使用止血带时间不超过4小时。严禁用绳索、电线等代替止血带缚扎。5.结扎止血法 直接结扎出血血管断端以阻断血流的方法。适用于能清楚看到出血血管断端的小血管出血。(四)包扎包扎在外伤救护中应用最广,使用的器材最简便。常用的制式材料有绷带、三角巾等。在现场还可以就地取材,如毛巾、头巾、手帕、衣服、领带等进行包扎。包扎的目的:保护伤口,减少伤口感染和再损伤。局部加压,帮助止血,亦可预防或减轻局部肿胀。固定伤口上的敷料、夹板。扶托受伤的肢体,使伤部舒适安全,减轻痛苦。临床上常用的包扎法有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多头带包扎法、就地取材包扎法等。1.卷轴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每一圈重叠盖住前一圈。第一圈可以稍倾斜缠绕,第二、三圈作环形缠绕,并把第一圈斜出圈外的绷带角折到圈里,然后再重叠缠绕压住,这样就不容易脱落(图2-10)。此法常用于颈、腕等部位及各种包扎的起始和终了。(2)螺旋包扎法:先作几圈环形包扎,再将绷带作螺旋形上升缠绕,每一圈重叠压住前一圈1/21/3(图2-11)。常用于手指、上臂等处。(3)螺旋反折包扎法:先作环形缠绕固定绷带起始部,然后成螺旋形缠绕上升,但每一圈螺旋包扎都必须反折。反折时以左手拇指按住反折处,右手将绷带反折向下缠绕肢体、拉紧,并盖住前一圈的1/21/3(图2-12)。此法适用于小腿或前臂等粗细不等的部位。(4)“8”字形包扎法:包扎时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每一圈在前面与上一圈相交,并重叠上一圈的1/21/3,重复作“8”字形旋转缠绕(图2-13)。此法适用于大关节如肘、膝、肩、髋等处。(5)回反包扎法:先作环绕两圈固定,再自中央开始反折向后,再回反向前,以后左右来回反折,直到完全包扎后再环绕两圈包扎固定(图2-14)。(6)蛇形包扎法:与螺旋包扎法相似,只是每圈间留有间隙,互不重叠(图2-15)。此法适用于临时简单固定或包扎需从一处延伸到另一处时。 图2-10 图2-11 图2-12 图2-13 图2-14 图2-15 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制作方便,包扎操作简便易学,容易掌握,适用范围广。缺点是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三角巾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一块边长90cm的正方形白布对角剪开,就制成两条三角巾,它的底边长约130cm,顶角到底边中点的长度约65cm(图2-16)。图2-16常用的三角巾包扎法有:(1)头顶部包扎法:把三角巾的底边折叠约3cm,正中部放在前额齐眉以上,顶角拉向头后,两底角经两耳上方向后拉于枕部交叉并压住顶角后再绕到前额打结固定(图2-17)。图2-17(2)风帽式包扎法:在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央各打一结,把顶角结放于额前,底边结放在后脑勺下方,包住头部,两底角向面部拉紧,向外反折包绕下颌,然后拉到枕后打结固定(图2-18)。图2-18(3)面具式包扎法:在三角巾顶角打一结套住下颌,拉底边向上、向后,罩住头面部,然后把两底角上提拉紧并交叉压住底边,再绕到前额打结。包好后在眼、鼻、口等处分别小心地剪洞开窗(图2-19)。图2-19(4)肩部包扎法:把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形,燕尾夹角向上放在伤侧肩上正中。向后的燕尾角压住向前的燕尾角,并稍大于向前的一角。燕尾底边两角包绕上臂上1/3在腋前或腋后打结。然后拉紧两燕尾角,分别包绕胸背,于对侧腋下处打结(图2-20)。图2-20(5)胸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胸部,顶角绕过伤侧肩部到背后,底边包住胸部绕到背后,拉两底角在背后打结,再与顶角相连结(图2-21)。背部包扎则与胸部相反。图2-21(6)臀部包扎法:把燕角底边包绕伤侧大腿打结,两燕尾角分别绕过腰腹部到对侧打结。后角要压住前角,并大于前角(图2-22)。图2-22(7)会阴部包扎法:把三角巾底边横放于下腹部,两底角分别绕到背后打结,顶角经会阴拉向后、向上,与两底角结相连结,并在外生殖器处剪洞暴露。(8)四肢带式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宜宽度的条带状,带的中部斜放于受伤部位,把带两端分别压住上、下两边,包绕肢体一周后打结(图2-23)。图2-23(9)手(足)包扎法:手(足)心向下放在三角巾上,手(足)指(趾)朝向三角巾顶角,顶角折回放在手(足)上,两底角拉向手(足)背,左右交叉压住顶角绕手腕(脚踝)一周后打结(图2-24)。图2-243多头带包扎法包括胸带、腹带、丁字带等,多用于面积过大或不易包扎的部位(图2-25)。图2-254就地取材包扎法在现场急救的紧急情况下,也可就地取材,利用干净的毛巾、衣服、被单等物品进行包扎(图2-26)。图2-265.特殊包扎法 在意外事故现场,有时会出现病情严重复杂的特殊性伤口,如开放性气胸、腹部内脏脱出、脑膨出、异物刺入伤等。对于这些特殊伤口,应抓住特点,作针对性处理,避免进一步损伤,并防止病情突然恶化。(1)开放性气胸:当胸部受伤发生开放性气胸时,应立即用比伤口面积大、厚实的棉布块毛巾垫(如有不透气的塑料薄膜、玻璃纸等效果会更好),在伤员呼气末迅速严密覆盖胸壁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胸壁加压包扎,并尽快送医院处理。(2)腹部内脏脱出:腹壁出现较大伤口时,腹腔内脏会经伤口脱出体表,这时不要把脱出的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加重腹腔污染。应先使伤员仰卧屈膝,放松腹肌,用较大的清洁布单或敷料盖住脱出的内脏,如用清洁柔软的塑料食品袋效果更好,再用一个干净、大小合适的容器(如饭碗、小盆等)扣在上面,以保护脱出的脏器,免发生缺血坏死。(3)脑膨出:发生脑膨出时,伤员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因此,应使伤员侧卧或俯、侧中间位,解开领、扣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先用纱布、手帕等在膨出的脑组织四周围成一个保护圈,再用清洁敷料覆盖组织,然后用干净容器(如饭碗、小盆等)扣在上面,再用三角巾包扎。包扎时动作要轻柔,切勿压迫脑组织。(4)异物刺入伤:伤员被外来异物如尖锐的木棒、竹杆、铁器等刺入颈部、胸腔、腹腔等部位时,在事故现场不要随意拨出异物,以免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应先将异物露在体表的一端固定。再用带子、棉线等紧贴刺入物的根部将异物扎紧固定于体表,防止异物继续刺入体内或脱出体外,最后用敷料包扎伤口,送往医院处理。(5)开放性骨折的骨端外露:用一块干净纱布盖在骨折断端上,再用三角巾叠成环形垫,垫放在骨折断端周围,其高度要略高于骨折断端的高度,用三角巾或绷带对角线包扎(“8”字形包扎)。(五)固定骨折后,其周围的软组织如皮肤、肌肉、血管或神经也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伴有全身变化或其他脏器的损伤,要注意全身情况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并发症的防治,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动作,看到有肢体等畸形,不可随便拉直。为了使折断的骨质得到休息和正确固定,防止闭合性骨折变为开放性骨折以及损伤血管、神经,减轻伤员痛苦,并便于运送到医院进行彻底治疗,在现场做好及时而正确的固定是十分重要的。1骨折固定的原则(1)凡疑有骨折的伤员,均应按骨折处理。(2)除有生命危险,如面临爆炸、起火、有毒气体、淹溺等,均应就地抢救。(3)有大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骨折部位。(4)发现伤员休克或昏迷时,应先抢救生命,然后再处理骨折。(5)骨折固定时,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6)严禁将暴露在伤口外面的骨折断端送回到伤口内。(7)包扎松紧要适宜,以不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达到固定作用为宜。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手指或脚趾,以便于观察伤肢血液循环情况。(8)用来固定骨折的夹板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可用纱布、棉花等柔软物品垫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在夹板两端及骨骼突起部位也应加以软垫保护。(9)固定骨折所需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适合。其长度一般超过上下两个关节。2骨折固定的材料 可采用合适的制式夹板(木质或金属)、塑料夹板或充气性夹板等。紧急时可就地取材,竹竿、木棍、树枝、枪支等都可用来做夹板,甚至可将伤侧上肢固定在胸壁上,伤侧下肢固定在健侧肢体上。此外,还需要准备绷带、纱布或毛巾、布条等物品。3各部位损伤的固定方法(1)颈椎损伤固定法:让病人仰卧,头枕部垫一薄软枕,使头颈呈中立位。再在颈部两侧放置沙袋或软枕、衣服卷等固定颈部。搬运时要有专人扶住病人头部,并沿纵轴稍加牵引,以防颈部扭动。(2)上肢固定法:上臂骨折或前臂骨折可用2块夹板进行临时固定。夹板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的两端关节,用绷带或布带固定夹板与伤肢,最后用一条三角巾将肘关节悬吊在胸前呈90。(图2-27)。图2-27(3)下肢固定法:大腿骨折时,取一块长约自足跟至超过腰部的夹板置于伤腿外侧,另一长约自足跟至大腿根部的夹板置于伤腿内侧,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包扎固定(图2-28)。小腿骨折时,取两块长约自足跟至大腿部的夹板分别置于伤侧小腿内外侧,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包扎固定。图2-28(4)脊柱骨折固定法:伤员平直仰卧在硬板床或门板上,腰椎骨折要在腰部垫以软枕,必要时用绷带将伤员固定于硬板上再搬运。(5)骨盆部骨折损伤:用三角巾或大被单折叠后环绕固定骨盆,也可用腹带包扎固定,置于担架或床板上后在膝下或小腿部垫枕,使两膝半屈位。第四节 现场急救后转送伤病员经过现场急救后,必须迅速安全地送到医院或救护站进行进一步治疗,其目的是使伤病员迅速得到医疗机构的及时抢救治疗,并及早离开受伤现场,以免延误抢救治疗时机,并可防止再次受伤。转送工作做得及时准确可使伤病员及早获得正规治疗,减少伤病员痛苦,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甚至贻误治疗,造成致残或死亡。一、搬运、转运病人的要求1对病人先作初步处理,然后再搬动病人,并向医院转送。除非病人有生命危险,或急救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才能例外。2在人员、器材准备妥当时再搬运病人,尤其是对于体重过重和神志不清者。否则,途中可能因疲劳而发生滚落、摔伤等意外。3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呼唤病人以检查其神志是否清楚;注意保暖,但也不可将头面部包盖太严,以免影响呼吸。4在火灾现场的浓烟中搬运病人,应在离地面约30cm以内匍匐前进,这个高度处烟雾稀薄,不容易被浓烟呛住。二、转送方法(一)汽车运送法汽车转运伤员具有快速、机动、方便等特点,是转运伤员的主要工具之一。1.汽车转运伤病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合理安排车辆:危重病人应使用救护车,轻伤员亦可用大客车或卡车运送。(2)体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重伤员均可采取仰卧位,颅脑损伤和呕吐病人头应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引起窒息。(3)严密观察伤情:要加强责任心,注意伤员面色、表情、呼吸深浅、呕吐物和分泌物、伤口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