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初中语文新课标学案配套课件:期中综合检测(独具卷)(苏教版八年级上).ppt_第1页
2014初中语文新课标学案配套课件:期中综合检测(独具卷)(苏教版八年级上).ppt_第2页
2014初中语文新课标学案配套课件:期中综合检测(独具卷)(苏教版八年级上).ppt_第3页
2014初中语文新课标学案配套课件:期中综合检测(独具卷)(苏教版八年级上).ppt_第4页
2014初中语文新课标学案配套课件:期中综合检测(独具卷)(苏教版八年级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4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丰 富多采的新天地。“长征之歌”专题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动人 情景,讴歌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 爱国情怀”专题里,我们似乎qn听到海外游子思念故土的 心声,体会到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也品味 了著名科学家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领悟了志士仁人面对山 河破碎而壮志难chu的忧愤,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qn听_ 壮志难chu_ 眷恋_ 上述文字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1分) _改为_ 答案:倾 酬 jun 采 彩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 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 动。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抚今追昔 ,想起的是春天的故事;极目远望,看到的是秋天的收获。 C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 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 养成。 D2010年4月21日9时50分,随着空中响起长长的鸣笛声,无 尽的哀思在玉树人;青海人;全国人民的心中激荡。 【解析】选B。A项中“落九天”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 中“充实”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D项中分号改为顿号。 3.下面语段中有三个病句,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 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与人交往 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将来走入社会不被淘汰。我们的老 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这些能力,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1)第_句,修改意见:_ _(2分) (2)第_句,修改意见:_ _(2分) 答案: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改为“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去掉第二个“不” 去掉“,处心积虑”(任选两个即可) 4.根据要求默写。(6分) (1)杜甫春望中,表达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 得到亲人音讯的千古名句是:_,_。 (2)泊秦淮中表现在国运衰微的时候,官僚豪绅不以国 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的诗句是:_,_ 。 (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垂 暮之年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梦境,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 (4)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 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的诗句是:“_ ,_。” (5)过零丁洋中作者用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 句子是:“ _,_ 。” (6)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 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_, _”。 答案:(1)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3)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4)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5)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6)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5.仿照所给例句,用下面的词展开联想,给它一个精彩的解 释。(2分) 例: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 风筝:_ 友情:_ 答案(示例):风筝:你是我飞向蓝天的梦想,放飞你,就 是放飞心情。 友情:你是冬天里的一盆火,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献上你 的温暖。 6.阅读下面材料,给海地地震中牺牲的8位维和英雄的家属拟 写一条手机短信,以此表达你对他们的敬意。(3分) 材料一:郭宝山的夫人孙革敏眼含热泪地讲述着:“老伴儿 还是个硬汉子,遇事儿特别坚强。我不想让大家看到我的泪 水,他在天国会不安的。” 材料二:和志虹的丈夫郑涛心情沉重,但情绪稳定,显得非常 坚强。他对前来慰问的部队首长说:“我们一定会坚强面对 !” (2010年1月18日 人民网) 答:_ 答案(示例):灾难面前需要坚强!承担悲痛需要坚强!面 对失去的亲人,你们全都选择了坚强面对!你们的精神值得 每个人学习!向你们致敬! 7.仔细观察下面漫画,简要分析其含义。(4分) 答:_ 答案(示例):讽刺了在青少年中存在的把网络阅读变为自 己学习过程中偷懒工具的不良现象。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1题。(11分)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 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 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 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 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 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 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 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 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 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 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 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 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 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做火把 ,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 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 岩,很陡,上山30里,下山15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 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 ,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 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 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 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 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8.“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请你结合 选文内容说说“难”在哪里。(3分)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文中瑶族人的表现 、红军的感受和当时环境的恶劣来分析“难”的所在。 答案:老百姓对红军不够理解(“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 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人又累又 饿(“前面粮食缺乏”);山高路险(“这座山是怎样的 陡”) 9.瑶民一家对红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的 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3分)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此 题主要结合文中对瑶民的态度的描写来分析,然后结合文中 对瑶民的宣传和自己的行动来理解其中的原因。 答案:瑶民一家开始是“躲”“惊惶”,后来“拿出仅有的 一点米”煮给“我们”吃,“对我们道歉”,原因是一方面 “我们”向他们作了政策宣传,另一方面“我们”以实际行 动证明了“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如送米,不准拆篱笆当 火把。 10. 和 两节写景的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 写的作用。(3分) 答:_ _ 答案: 是山脚下向上看, 是山腰上向上向下看。这两段 景物描写一方面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高和陡,写出了行军的 困难,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积极乐观的精 神。 11.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在朗读时加了重音,会起到一定的 表达作用。请说明下列句子朗读时的重音应该在哪几个词上 并简述理由。(2分)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 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 她。” 答:_ 答案:“一袋”说明粮食不多,“三天”说明粮食对我们是 何等重要,“整袋”与前面的“仅有的一点米”构成对比, 说明红军拿出的米多,也说明了红军战士是倾全力帮助老百 姓。 (二)阅读闪光的母爱一文,完成1216题。(19分) 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一辆 肇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了出去,又在茫茫的夜色中逃逸 。她又是幸运的,我们交警、医院、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部门 统筹协调,刚刚开通了“交通事故绿色生命通道”。这个“ 绿色通道”让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有 医疗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自从入院以来,她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说她脑神经受 到损伤,也许永远也醒不了。她还有身孕,已经5个多月了, 出于医疗上的需要,应该考虑引产。可当她从神经外科转到 妇产科病房后,医生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这个手术,她腹 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一些生命指数还优于同孕期的 胎儿,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她的身世也是个谜。在事故现场,只遗落着她简单的 行装。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她的匆匆旅程是与谁相约?她腹中胎儿的父亲又是谁?这 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这一切都将无从得知 。更没人清楚,她在出事之前,日子是快乐,还是忧伤。 她得到了妇产科护士最精心的护理,她们让她的身体 始终干净清爽,散发着孕妇特有的芬芳,她们愿意与她共同 呵护一个生命奇迹。时光在她的昏睡中一天天地过去,后来 她被推进了产房。后来医生骄傲地宣布:“5公斤的男婴,健 康极了!”那一刻有掌声响起。护士小姐把她的孩子抱来给 她看,她们觉得虽然母亲是植物人,但是也应该让母子见见 面。她们惊喜地发现她胸前濡湿一片,有乳汁分泌。她们小 心翼翼地把婴儿的嘴贴上去。随着婴儿本能的吸吮,她脸上 的肌肤竟然在微微颤动,那分明是在笑啊。此后,每当护士 们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 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犹如一位快乐 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神经科医生以此推论:她的大 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只是神经中枢的连接出了 问题,使她失去了语言与行动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与 感受。她的身体早已虚弱到了极点。母乳喂养,只能加速她 的衰竭。可是谁又能忍心剥夺她这样一位母亲哺乳的权利? 三个月后,又一次让孩子吃得饱饱的,她终于平静安 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想领养她的孩子。几经权衡 ,我们还是选择了儿童福利院。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姓“党 ”,老院长也说了,他们不会让这个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 否则就对不起他妈妈。依据有关的政策,她的丧葬费只有几 百元,是不能把一个人体面地打发上路的。我们交警队事故 科的同事,凑了2 000元钱,请护士小姐们给她买几件新衣服 。护士长却说:“不用了,我们都已准备好了。那一天,我 们医院所有已经做了母亲的和将会做母亲的人,都会去送她 。”护士长还说,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 终前的体重只有63斤。 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 下他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 他觉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 后来,我们用这点钱给她买了一块墓地。没有她的名 字和生平,所以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个全身上下都闪 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 (选自智慧背囊第6辑)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_ 答案:一位孕妇因车祸成植物人后,凭着对孩子的爱,不仅 生下了健康的婴儿,还以自己的生命之躯哺育了孩子三个月 。 13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你对“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 爱光辉的女人”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 结合文中孩子在吃奶时母亲的表现来分析她所体现的母爱光 辉即可。 答案:她的大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她想着她的 孩子。每当护士们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 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 。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下他 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他觉 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 14.为什么说“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 请摘录文中语句回答。(4分) 答:_ 答案: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终前的体重 只有63斤。 15.研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 “母爱”的共同点。(4分) 材料一: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庞贝古城,因公元79年8月24日的 一次火山喷发而被炽热的岩浆埋没。二十世纪后的今天,当 考古学家对其进行挖掘时,人们惊异地看到了一对已被熔岩 碳化了的母子:母亲在努力地弓起脊背抵挡着岩浆,企图保 护她身下的孩子 材料二:母爱是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让即将渴死的小骆 驼喝到水而纵身跳进深潭的壮举;母爱是沸腾的油锅中,母 鳝鱼为保护腹内的鱼卵始终弓起中间身子的凄美姿态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材 料,两则材料共同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结合这一主题概 括即可。 答案:从古至今,从动物到人类,母爱是相通的,在孩子遇 到危险时,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16.闪光的母爱一文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母性的光辉,其实 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何尝不也爱着我们,也许我们只是缺少发 现的眼睛。请你也写一段生活中的经历,用平实的语言,去 发现去表述母爱。(50字左右)(5分) 答:_ _ 答案(示例):一天夜晚,我在做作业,妈妈静静地陪在我 的身边,当我把作业做完时妈妈已经在我身边睡着了,看着 妈妈头上的白发,我心中不禁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 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 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 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 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 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 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 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 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 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 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 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 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 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 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 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 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 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 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 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 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 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 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 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 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 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 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 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 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 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 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 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