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我们在教授与学习中应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渗透有关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西方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很重要也很有趣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礼仪和文化背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他们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中西方文化对教学的影响。 (一)英语中有些表示的动物的词具有文化内涵,其中一部分与汉语中是不同的。 结合高中学生探究知识欲望强,能力强的特点,往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用词讲词,而是要帮助学生深挖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应学知识。比如,在讲解一些动物时,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中 swan (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 oyster (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 beaver (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 eager beaver (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 “ 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 ”,略带有贬义。 英语中 lion 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 king richard i 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 the lion-heart 。英国人以 lion 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the british lion 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 lion 有关的习语,如 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 (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 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 “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另外,由于东西方人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导致他们有时对于同一种动物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这些也是教学中要讲授给学生的,否则在交际中就会闹笑话甚至出现误会。中国人对 “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 woman 叫做 dragon ,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二)数字在中英文中也体现着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 13 层,常用 “12a” 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 13 排,每月的第 13 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 “ 好事成双 ”,渴望 “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 四平八稳 ”,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 ”,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 ”,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 (三)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示颜色的词不只有表层含义,还具有比喻意义。这也是语言的特色和魅力所在。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 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 “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并不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四)隐私。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寒暄的话,在欧美人看来是在探询别人的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中国人表示关心的“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 五 ) 节日在中西方也各具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 new years day )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 等;英语国家有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easter (复活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 贪财 ”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 六 ) 习语在中英文中也反映出差异。 习语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 “ 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 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all at sea (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 东风 ” 即是 “ 春天的风 ”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似火烧 ”、“ 骄阳似火 ”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岛上的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而由雨 (rain) 和雾 (fog) 构成的英语词汇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和“rain”有关的词汇有 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come rain or shine (无论情况如何),be rained off (因雨而延期), for a rainy day (为可能碰到的困难日子做准备), not have enough sense to come in from the rain (碰到雨都不知道进屋躲避;愚蠢透顶)等。和“fog”有关的词汇有 fogbound(因雾受阻)in a fog(在雾里;一无所知)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 (如堕五里雾中;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 “狼心狗肺”、 “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 ”用 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 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 “ 佛主 ” 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 go to hell (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