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模式视角下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研究.doc_第1页
经济增长模式视角下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研究.doc_第2页
经济增长模式视角下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研究.doc_第3页
经济增长模式视角下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研究.doc_第4页
经济增长模式视角下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经济增长模式视角下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研究 【摘要】 信贷投放结构是银行体系作用效果最为重要的度量,其直接表明银行资源配置的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水平和质量。然而,对于信贷投放结构的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本文将以中印两国银行体系为例,研究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差异的机制,并明确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各自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的差异,进而影响到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真实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模式 信贷投放结构 一、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在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上,jorgenson(2005)、fromlet(2005)、黄亚生(2003,2005)、张勇(2008)等从储蓄率、投资率、资本存量、经济效率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依靠高储蓄、高投资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没有伴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则依靠科技创新及内在禀赋带来的服务业出口与内需拉动,而不是中国模式的“资本驱动式”发展,并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二、中国与印度典型银行信贷行为研究 1、银行信贷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及印度国家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行为。从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年报来看,在信贷结构上,公司贷款上,工行主要投向项目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所谓项目贷款,其一般用于基础建设,占公司类贷款57%,表明大量公司类贷款用于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另外,有11%的公司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而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的流动资金贷款仅有32%。个人类贷款也有同样倾向,其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仅有11.4%的个人贷款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将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用于企业(个体户)的资金合并,发现其总量仅为14037亿元,占全部信贷量的24%(假设流动资金贷款全部都是投入到实体企业发展,真正的数据应该要小于这个比例)。具体到行业,2009年末,该行贷款投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电力、水利、房地产以及制造业五个行业。前四个行业均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占公司类贷款比重为57.2%;从创新型领域来说,科教文卫所占贷款仅为1.7%,通讯设备所占贷款仅1%。2008年之前,工行信贷投放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2)印度国家银行信贷行为。20092010年度,印度国家银行总贷款量约为1800亿美元。信贷结构上,21%进入中型企业,14%的贷款投放到集团企业,17%进入小微企业,10%为农业贷款,21%为零售贷款,另有15%为其他贷款。按行业划分,18%进入基础设施领域,3%进入工程建筑领域,3%为珠宝首饰领域,7%为机械工程,11%流入钢铁行业,3%为其他金属和金属制品,4%进入化工行业,10%为石油行业,11%进入纺织行业,7%为食品加工业,1%为造纸业,另有21%为其他行业。可见,印度国家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均匀,仅有14%的贷款流入到集团客户,余下都是中小型企业、个人客户。从行业分布来看,仅有21%的公司贷款进入基础设施以及建设领域,其余均进入各类实业企业。也可以发现,这种比例在近些年是常态。 2、两者的对比及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述比较,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两个同为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相似,中小企业为最庞大的市场主体,为何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有如此大差距(下面的两个差异在中国和印度的中小型银行中也可以发现):第一,基础实施投资上,中国银行明显高于印度银行;第二,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上,中国的银行明显低于印度银行。这两个差异直接导致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真实作用效果的差距。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增进我们对于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模式的了解。本文接下来试图解释这一难题。 三、假说: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模式 从目前研究来看,有关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较少。主流经济学家,如林毅夫等人尽管对银行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对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没有涉及。而对不同国家银行信贷行为的差异,目前的研究也几乎空白。针对中印两国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的差异,本文提出自己的假说,即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导致国内资金资源分配的差异,从而影响银行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重视投资,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因而资金集中在大项目或企业上。作为追求利益的银行,其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从而表现出信贷投放到大项目或企业,并通过这种信贷投入进而获得相关存款回报,银行自身也得以发展;而印度则没有此种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资金分配集中度低于中国,不存在大项目或者企业聚集大量资金的现象,信贷投放因而比较平均。 为了支持上面的假说,本文将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银行行为模型,分析中印两国银行体系的表现。 1、一个简单的银行行为模型 一个银行的行为主要是经营存款和贷款,其以获得最大存贷款利差为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本文做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两国的信贷资金都是供不应求,即在合适的价格下,民众对资金的需求无限大。假设二,由于监管对存贷比率的限制,假设两国贷款为存款的一个比率,记为a,并假设两国比率相同。假设三,贷款行为与存款行为紧密联系。一个客户存款时,往往会寻求金融机构在适当时候能提供融资支持;而其在贷款时,也相应会在适当时机向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以强化银企合作关系。这在实践中是常见的。假设四,相对存贷利差而言,交易成本较少,忽略交易成本,以d表示存款,l表示贷款,rd表示存款利率,rl表示贷款利率。 在上述四个假设下,两国典型银行的利润函数为(忽略其他成本,t表示时间): r(t)=lt*rl-dt*rd (1) 进行整体考虑,忽略银行微观上存贷款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设lt=a*dt,代入可得: r(t)=a*dt*rl-dt*rd (2) 对(2)式求最大化可以得知,只要a*rl-rd>0,就有r(t)/dt>0。而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印两国而言,a*rl-rd>0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因而,在两国的银行体系中,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寻求存款最大化是一回事情,“存款立行”仍然是一个真理。 上述模型实际上是不完善的,它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方向上扩展。然而,从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含义,足以揭示两国信贷产生差异的缘由:一是在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是该银行获得存款的增函数。二是存款和贷款不可分,商业银行所能获得大的存款回报的客户,必定也是信贷投入较大的客户。 2、经济增长模式、资金分布与银行行为 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决定社会资金分布的形态:在一个依靠强力政府,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中,大量的资源势必集中在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身上;而在一个相对弱势政府下,依靠内需和企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形态中,资源配置必定是分散的,主要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国是强力政府,政府集中大量的资源,并且近年来依靠土地升值集聚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基础实施建设以及其他资本投入型行业;而印度则是更注重市场化作用,依靠自身私营企业发展,因此资源主要分布在个人和中小企业。黄亚生(2009)的研究表明,中印两国的存款分布迥然不同,印度是家庭、小企业所占的存款居多,而大型企业和政府的存款比例较少;而中国则是相反,国家机构、大型企业所占的存款较多,而居民储蓄存款则较少。如果继续从两国典型银行来看,2009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公司存款4.78万亿元,是个人存款的1.02倍;而印度国家银行在2009年末,其公司(大额)定期存款77.22亿卢比,占全部存款比重仅为10%,公司活期存款也仅占全部存款的20%,余下全部为个人及零售型存款。 根据前面模型的假说,在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寻求存款资金最大化成为两国银行体系极力追求的目标。所以,商业银行必定密切关注社会资金分布情况,作为理性人,其必定追求资金回报最大的领域。另外,需要关注的一点,在银行的实际运营中,存贷款是关联的。这也是假设三的内容。出于两国资金分布的特点,理性的商业银行会有不同的行为。在印度,一个理性的银行,其必然主要服务于这些中小企业,从这些企业中获得存款资金,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而转向中国,商业银行最有效率的行为是追逐大的项目工程或企业,追逐政府行为,因为这种大项目意味着国家几十亿乃至百亿的投入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会像过去迫于行政压力进行信贷投放,而是更乐意为之。因为这些项目往往都有政府财政担保,目前政府的信用仍然足够强,并且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政府的还款能力强劲。因此,银行自然有动机去对这些领域进行投入。一个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银行体系对实业的信贷投入会比较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也比较少。实际上,这种结构特征的差异将深刻地影响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层面研究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发现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本文的一个政策意义是,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根本层面改变银行业作用的经济增长环境,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银行系统本身的功能发挥,或者是银行机构的特定形式。只有在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银行体系才会将信贷投放到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上,才能真正对经济增长施加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feb). 2 jorgenson and k.v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growth resurgence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005,107,no.4. 3 fromlet,h.:india versus china who will be the winner in the long run?j.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vol.2005,12,no.3. 4 黄亚生:印度能否赶超中国?j.外交政策,2003(1). 5 黄亚生:中印经济增长中的软硬基础设施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 6 张勇等: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9(5).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