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论文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doc_第1页
新闻传播论文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doc_第2页
新闻传播论文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doc_第3页
新闻传播论文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赵惠霞(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教育上,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此,我们应当从想象、情感、视觉、声音、美感、态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培养,以确保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93(2010)05-0115-04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人士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关注并未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而创新思维又是现代社会抑或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研究,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为社会输送此类合格人才的方法之一。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性的想象,按照莎克蒂高文的话来说,“就是运用你的想象来创造你想要的东西。”(p15)我们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来以后都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就此而言,无论是编导、播音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本身动态多变的性质所致。因此,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新闻要求而创造性地创设新闻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要想创设符合目的要求的新闻情境,编、导、播者就必须具有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创造性想象的基本前提是放松,也就是想象者可以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然后全身心地放松,从里到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充分放松。在此基础上开始想象,开始可以是想象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是容易实现的事情,如此反复进行,对锻炼创造性想象有重要意义。如果选择早晚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因为早上往往人的精力充沛,思绪容易集中;晚上经过一天的工作或学习,人已经基本放松,这时进行想象很有好处。当然,为了配合创造性想象训练,受训者如能经常性地进行一些诸如瑜伽功、冥想、身心舒缓等的训练,那效果就会更好。 想象的训练因人而异,既可以是故事式、描述式的,还可以是视觉式、画面式的,还可以是听觉音乐动感式的,这个要看受训者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体而言,创造性的想象教育一般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步骤:第一是确定目标,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思维层面上创造出你所需要的人、物或事件,从而实现你的想象;第二是形成一个明确的想法或画面,由粗到细,对此还可以借助有关图画等工具进行,也就是经常在大脑当中复常全神贯注于某一目标,这样久而久之,你所想象的目标就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线条到具体化;第四是个人积极地投入,也就是对你所全神贯注的目标要报以积极的态度,要坚定信念,经常鼓励自己,不实现目标誓不休,而且对想象过程中缺少的基本条件和材料进行及时补充,如此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创造性想象的作用。当然,对创造性想象的东西,想象者光有愿望和信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接受,这样,创造性想象才真正有价值。 二、丰富情感思维 所谓情感思维,一般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的或理性的情感反作用于认识对象的思维形式”。由此可知,这里所谈的情感,绝不是指人的情感世界中那种低级的、非理智性或纯感性(直觉)的情感,而是指理智性的或理性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包含思维、意识、思想的高级情感。而且,人们的这种情感思维,又是与人的立场、观点、经历、修养等紧密相连的。无论人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思维的状态如何不同,它都必然会在人们的活动中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80后、90后的教育对象,这个对象群其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教育环境相当宽松,他们受到的社会宠爱、溺爱更多。因而,他们从小面对的是“纵容”式的教育环境,这就使得他们的情感本身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因素和诸多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情商培养、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那么,如何对他们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感官感受教育,也就是要从“劳其筋骨”上对其实施教育。这首先要让他们参加必要的体力活动,诸如军训、加大体育锻炼力度,让他们参与教室的安排、布置、器材的搬运和安装等活动,从而使他们首先具备一种吃苦精神,形成很好的劳动观念,在劳动中锻炼他们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意志,为将来以后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将来以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生命感受教育。也就是要教育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使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品质,要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命体,什么是有损于健康的行为。要使他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就是创造生命。第三,心灵感受教育。从社会学层面上,让学生懂得心灵的辩证法,即要使自己的心灵有起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能力,要努力克服他们对一切都“漠视”的态度,激起他们的热情,为他们将来以后更好地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第四,培养他们的精神和审美感受能力。80后、90后的学生,从精神层面上来看总体上起伏过大,要么“萎靡”,要么“亢奋”,很容易走向极端;而且由于网络、电视的影响,大部分审美观念平庸。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精神教育和审美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以确保培养出合格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 三、调动视觉思维 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他们进行视觉思维的培养和教育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视觉思维”这样一个概念的内涵。这里,“视觉作为思维的形式来说,并不存在图像取代视觉,而是思维取代视觉,所谓视觉思维的说法,就是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思维。”3(p27)锻炼和培养发达的视觉思维,不仅对学生未来工作时的采、编、播很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身心也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活动,它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具有特殊的思维能力,这一特殊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有视觉思维能力,因为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要面对采访对象,对采访对象的正确把握和反映,首先便取决于采访者的思维能力。而从思维的层面上来看,视觉思维的过程,实际上首先就是对对象进行“抽象”的过程,也就是要使我们采访的对象脱离一般和具体,最终达到一种“超时空、超画面”3(p27)的高度。 惟其如此,我们的采访才具有深度,才具有新闻的震撼力和启迪力。 就对象本身而言,当他存在于我们面前的时候,它就已经变成了非他。也就是说,作为我们认识的对象的人或物,当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已经被“人化”,对象的本质不仅展示当前的情形,而且也展示其蕴含的情形。何以如此?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视觉对象,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形态的动物,都可以想象成美好的视觉世界,并使我们创造出奇异的想象。”3(p28)就广播电视新闻的本质来看,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普通事物中发现永恒的真理,要善于从一般的事件中揭示真理。 这样,对未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不仅重要而且刻不容缓。对此,我们必须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富有创新价值的教育实践,走出一条从视觉思维训练出发,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一代新闻工作者,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属于社会生活的片段,要以片段反映社会的全貌,这是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道难题。对此,我们不妨把广播电视新闻也看作是艺术的一部分。只是艺术的出发点是“隐蔽”内涵,广播电视新闻的出发点则是揭示内涵。这两者看起来互为背反,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如今,改变过去旧有的“说教式”新闻的模式,创造一种“情境式”新闻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对事物抽象的能力和用事实展示真理的能力,对此,视觉思维能力的高度发达便是我们转变观念所赖以行进的有力武器。 四、培养听觉思维 一切艺术都是有声音的。声音作为艺术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艺术中都有表现。按照索绪尔和胡塞尔的观点,一切对象或现象都是有声音的。 艺术作为理想的产物,艺术家在叙述或表现的时候,对象的理想性“只能在一种因素中被表述”,而“声音就是这种因素的名字”,于是,“声音被听见”。4(p96)广播电视新闻作为艺术的存在,当然一切都离不开声音。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了声音的存在,必须把一切看作是有声音的,一切都是有声音的存在。 新闻工作者的采、编、播等,最终都要交给听众或观众,希望引起他们的共鸣。要想引起共鸣,不仅需要我们将表现对象普通化和普遍化,而且还需要我们给听众和观众让出地盘,给他们留下空间,这样,观众和听众的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对此,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共鸣感受能力培养,让他们在一对一的传播与接收中逐渐掌握共鸣的产生和表现,以便在新闻工作中能使自己的新闻引起接受者的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具有声音呢?这也就是我们如何制造声音即听觉思维的问题。 笔者以为:首先,从大处着眼。一则新闻,它都有一个基本的声调,我们首先要善于给新闻定调,这样,我们的新闻就有了一个宏观的声音。其次,把握新闻的脚步。也就是将我们的内心世界外化,把我们自己的声音传达出去,这当然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一己之见,要客观、尊重事实。第三,从细处发掘。新闻虽然表现事物非常直接,但它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富于转化的活力,它“有能力说出那些千言万语难以述说的东西”5(p101),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新闻采、写、编、播过程中的听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五、感受审美思维 美感作为人的整个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伴随人的整个活动。作为未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就是美感思维。那么什么叫美感呢?彭立勋认为:“美感是对客观美的能动反映。”6(p16)也就是说,美感是人面对美的人或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既为能动,就说明它是一种能力,因而可以通过后天培养。 由于美感既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也包含了认识与情感的统一,还包含了愉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对学生实行美感思维的训练,要首先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进行培养,不可一味地强调美的作用。而是要让学生出于未来职业的考虑,学会正确处理对对象的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认识与情感的辩证关系、愉悦性与功利性的辩证关系。而且还需要他们懂得各种不同广播电视节目的不同审美标准,尤其是新闻节目,始终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不可以美乱真,影响新闻质量。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要紧紧抓住审美思维的基本要素,即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着力从这些方面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有的放矢的培养。这就需要首先培养他们的审美态度。什么是态度?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作出反应,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或能动作用的影响。”7(p9)也就是说,态度决定结果。可见,态度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又是审美态度呢?陶水平认为:“审美态度是不同于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专为审美服务的特殊的心理态度,它既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在鉴赏之前存在于主体的心理之上,又作为一种区别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的特殊心理机制而贯穿于欣赏的全过程。”7(p9-10)虽然陶水平先生指的是艺术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态度,但对我们不无启发,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态度,他对对象本身应该具有辨别判断的能力,甚至具备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审视对象,从而对对象进行既符合实际、又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采、编、播,使得广播电视新闻不仅成为教育人民的工具,而且能够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六、注重体态思维 态势作为语言,对于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人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态势语言贯穿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采访时时处处要用到态势语言;而且编辑节目时,编辑者也会把自己的态势语言以有声语言或画面的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播音就更离不开态势语言了。作为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不仅他的音质要好,而且他的态势语言也要运用得恰如其分。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带来受众的反感,央视就有类似的例子发生。 就态势语言的重要性而言,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认为:“肢体语言与咽喉部位发出的声音一直都是我们传递情感和情绪信息的主要方式。”8(p2)而且,态势语言往往比说话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沟通。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与对象沟通的时候,绝不能忽视态势,态势不仅能够表达有声语言有时难以表达的内容,而且它还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了态势语言的教育,要让他们懂得真正的态势思维方式。 进行态势语言教育,一般主要从手掌、笑容、嘴巴、手臂、眼睛、腿部、服饰等方面进行,但态势并非单纯的存在,它往往和情感、文化差异、个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不管如何,作为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运用态势语言。 当然,态势作为辅助性语言,它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只能处在配角的地位。因此,我们在采、播的过程中决不可手舞足蹈,以辅乱主。 创新思维的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全知全能的人,而恰恰是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视角,不一定是为了紧密结合专业而设计,而是为了培养他们具有做事的基本素质,给予他们到媒体后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配以必要的专业知识,即创新思维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有助于形成更新的能力。使培养出的新闻工作者成为未知领域的开拓者、新信息的发掘者,成为媒体最具实力的人才,不但上手快,而且有后劲。 参考文献 美莎克蒂高文.创造性思维的全新路径m. 符泉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黄治正,杨安崙.论情感思维j.求索,1981,(3). 3钱家渝.视觉心理学视觉形式的思维与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德克劳斯博格斯特.艺术判断m.刁承俊,蒋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7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8英亚伦皮斯.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黄佼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