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传导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1页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传导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2页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传导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3页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传导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基于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传导效应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美元/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通货膨胀对人民币汇率不存在传导效应;汇率对通货膨胀存在传导效应,且传导效应为反向;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系统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通货膨胀 传导效应 向量自回归模型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不断升值,与此同时,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随之上涨,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并存的经济现象。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效应做出实证分析,研究二者之间信息的动态传导过程,以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参考。 var模型的设定 1980年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由sims提出,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2)模型设定如下: ert=a11ert-1+a12irt-1+b11ert-2+b12irt-2+c1+1,t(1) irt=a21ert-1+a22irt-1+b21ert-2+b22irt-2+c2+2,t(2) (1)式和(2)式中,ert和irt分别为第t期汇率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aij,bij,ci(i=1,2;j=1,2)是待估计参数,1,t和2,t为误差项。模型中各个元素的估计值度量了自身市场和市场间传递效应的重要性,与单变量模型相比,这种多元结构能够度量一个序列变化的冲击对自身和其他市场的影响。 数据选取和检验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6年1月至2008年3月月度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通货膨胀率,并选取同时间范围的美元/人民币月加权平均汇率。所有数据均为月度指数形式,有效数据148个。为了减少舍入误差,以美元/人民币汇率的一阶差分作汇率收益率,即ert=lnyt-lnyt-1,其中ert为汇率的t期收益率,yt为第t期汇率。对cpi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得到第t期通货膨胀率irt。 (二)数据检验 平稳性检验。运用adf统计量对汇率收益率序列er和通货膨胀率序列ir进行平稳性检验,可知序列中只含有常数项,不含有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见表1)。据表1可知,er和ir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汇率收益率和通涨率序列为平稳序列。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非因果性是指其它条件不变,若加上xt的滞后变量后对yt的预测精度不存在显著性改善,则称xt-1对yt存在格兰杰非因果性关系。对汇率收益率序列er和通货膨胀率序列ir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表2中,k代表滞后期,滞后期的选择分别代表第1、4、8、12个月,括号中是概率值,括号前是f统计值。分析表2可知,滞后期为1个月之内,拒绝原假设,即汇率收益率和通涨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滞后期为4时,通涨率不是汇率变化的原因,汇率是通涨率变化的原因;滞后期为8和12时,通涨率是汇率变动的原因,汇率不是通涨率变动的原因。 参数估计和结果分析 本文引用var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效应,根据sic准则可知最优滞后阶数为2。运用eviews软件对var(2)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var模型做出分析,考察人民币汇率与通涨率之间的信息传导效应。建立脉冲响应函数,设置追踪期数为10期(月),计算响应函数标准误差时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模拟1000次,得出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1和图2)。 图1和图2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以月为单位;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分析图1,在基期给汇率收益率er一个正的冲击后,通涨率ir有一个反向反应,这种反向反应从基期到第10期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美元/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存在传导效应,且传导效应为反向,即美元/人民币汇率升值(贬值)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下降(上升),也即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贬值),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下降);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效应明显,汇率收益率的单位新息(innovation)冲击引起通涨率的最大变化为5;通货膨胀对汇率收益率的冲击的反应从第1期到第10期呈现递增趋势,说明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系统的稳定性较差。据图2可知,通货膨胀对汇率基本不存在传导效应,通货膨胀的单位新息冲击所引起的汇率最大变化不超过0. 3。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从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国内通货膨胀对美元/人民币汇率不存在传导效应,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不敏感,人民币对内贬值并不能影响到其对外变化。 美元/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存在传导效应,且传导效应为反向,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贬值),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下降)。反向传导效应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人民币/美元汇率稳步小幅升值策略,这种策略增强了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美元升值预期,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引发国内资产价格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中央银行采取冲消政策平抑汇率,买进美元,基础货币随之增加,物价水平上涨,通涨压力增大。 美元/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系统稳定性较差,汇率单位新息的冲击引起物价水平变动从第1个月至第10个月呈递增趋势,物价水平在受到汇率变动冲击后在10个月之内都无法回到原有水平。 针对类似情形,本文相关政策建议为:通货膨胀对汇率不存在传导效应,因此当稳定物价水平和汇率水平的两种货币政策冲突时,可重点稳定物价水平;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促进物价水平变动信息及时传导到外汇市场,建立物价水平和汇率之间双向信息传导关系;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向传导效应导致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并存的经济现象,汇率管理者可以尝试人民币/美元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以此减弱强势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减轻通涨压力;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系统稳定性较差反映出物价水平的变动受通涨预期影响严重,货币政策应当坚决的抑止通涨并稳定通涨预期。 参考文献: 1.卜永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1(3) 2.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3.ashok bhundi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 south africaj. imf working paper, 2002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