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员课件.ppt_第1页
网络管理员课件.ppt_第2页
网络管理员课件.ppt_第3页
网络管理员课件.ppt_第4页
网络管理员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介绍 l姓名:许嘉琪 l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 l部门:技术咨询部 l电话lmsn/邮箱:rainhart_ 操作课安排 l地点:城建学校(龙水北路999号) l第一批 时间:9月16日 l第二批 时间: 9月17日 l第三批 时间: 9月18日 主要讲课内容 l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l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模式 l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应用 l网络拓朴及osi参考模型 l网络协议 l网络硬件 lwindows 2003的安装与配置 l常用网络管理 第一章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1.1计算机网络概述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 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 端及其附属设备,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 接起来,再配以一定的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 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几个关键点: (1)连接的对象是多台计算机、终端和附属设备; (2)连接的方式是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再配以网络软件; (3)连接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扩展)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提高可靠性 (4)分布式数据处理 (5)负荷均衡 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可以共享的 资源有:硬件资源(如:打印机、存储器)、软件 资源(如:文件、应用程序)、数据共享(如sql 数据库)。 1.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 l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 l描述:主要由一台主机与若干个终端组成,主机是 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用户从本地的终端通过线路 控制器访问远程主机。 l特点:主机系统负担过重,线路利用率低,不能完 成终端与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 这个时期各终端用户共享的资源只能局限在一 台大型的主机上,主机与主机不能连接。所以这个 时期的网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 l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后期 l描述:出现了多个主机互联系统,实现了计 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它主要由通信子 网与资源子网构成。 l特点:以通信子网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目 的,采用分散管理与分组交换技术。 分散管理 将整个计算网络分成了通信子网和资 源子网两部分。 主机与终端处于网络的边缘,构成资源 子网。 通信子网被独立出来,负责网络的传输 ,不会因为某一个通信设备或主机不工作而 导致网络无效。 分组交换 当主机与主机之间,终端与主机之间进 行发送数据时,首先将要发送的数据分成一 个个等长的分组,称为数据包,然后将这些 数据包一个接一个地发送出去。数据包经通 信子网到达目的地后,再将其组合起来。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l时间: 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 l描述:pc机的大量应用,迫于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的需要,产 生了局域网,为使不同的局域网以及不同厂家生产的网络设备 能够互联与互通,iso制定了osi参考模型用为统一的标准。 l主要特点:开放化、标准化。 l关键技术:osi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将网络分成七层。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高速综合移动 l时间: 90年代初至今。 l主要特点:高速、综合性、移动 l关键技术:宽带技术、www。 adsl (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用户可以获得 512kbps,最高达8mbps的传输速度,是目前 最流行的上网方式。 1.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按规模大小可区分成三种类型: l局域网 l城域网 l广域网 分类方式经常因人而异。例如,因为城域网的规模介 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彼此的分界并不是很明确,所以 有些人在区分网络类型时,只分成局域网与广域网两类, 而略过城域网。 局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为规模最小的网络,范围通常在2 km内 ,例如:同一层楼的办公室,或是同一栋 建筑物内的网络。由于局域网的范围较小 ,所以可使用质量较高、速度较快的传输 缆线。此外,局域网的设备也都比较便宜 ,一般小型企业甚至个人都可负担得起。 城域网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的范围在2 km10 km左右,大概是一 个城市的规模。城域网可视为是数个局域网 相连所组成,例如:一所大学内各个校区分 布在整个城市各处,将这些网络相互连接起 来,使形成 一个城域网。城域网比局域网稍 慢,设备也比较昂贵。 城域网图例 广域网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为规模最大的网络,涵盖的范围可以 跨越都市、国家甚至洲界。例如:大型 企业在全球各个城市都设立分公司,各 分公司的局域网相互连接,即形成广域 网。广域网的连线距离极长,连接速度 通常低于局域网或城域网,使用的设备 也都相当昂贵。 广域网图例 三种网络比较 网络类络类 型范 围围传输传输 速度成本 局域网2 km内快便宜 城域网2 km10 km中等昂贵贵 广域网10 km以上慢昂贵贵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网络操作的方式可分为对等式(peer -to-peer)与主从式(client-to-server)两 种网络。 主从式网络中的计算机可分为客户 端与服务器,客户端可对服务器请求资 源。 对等式网络则是每部计算机可同时 扮演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角色,可提供资 源给其他计算机,也可以向其他计算机 请求资源。 1.2.1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模式 peer-to-peer网络 最简单的网络类型便 是对等式网络,在对等式 网络中,每部计算机都可 以扮演客户端与服务器的 角色。在此种网络中,没 有集中式的资源存储系统 。数据与资源分布在整个 网络上,每个用户都可将 资源共享出去,供其他计 算机使用 。 peer-to-peer网络特点 优点:架设容易,且成本低廉。 缺点: (1) 网络规模小; (2) 网络管理混乱; (3) 资源共享安全级别不高 。 client-to-server网络 在主从式网络中 ,可能有一部或数部 服务器,专门提供客 户端计算机所需的资 源。这些服务器会根 据其提供的服务,而 配备较好的硬件设备 。 client-to-server网络特点 优点:适用于较大的网络 管理容易 安全级别高 缺点:必须有服务器 必须有网管员 对等网与主从网的混合使用 上述对等式与主从式网络的区分,比较偏向 于理论,实际操作中通常是两者混合使用。以 小型办公室而言,可能架设一部或两部部服务 器,专门存放重要的数据或执行重要的应用程 序,如检测单位有一台服务器专用于存放sql 数据,其他计算机则作为客户端。但是,这些 客户端计算机仍然能够共享彼此之间的资源, 例如:共享的文件夹或打印机等。因此,整个 网络同时以对等式与主从式两种方式在运作 。 主从式与对等式混合使用实例 1.2.2 服务器与工作组 服务器与工作站 服务器一词系译自英文的server,原意代 表服侍者、提供服务的人,例如:旅馆、餐馆的 服务生。若应用到计算机环境,通常是指为网络 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计算机。例如:网络上有 a、b、c三台计算机,其中c计算机提供自己的打 印机与硬盘给a、b两台计算机使用,于是c计算 机便扮演了打印机服务器与文件服务器两种角色 ;至于a、b这两台享受服务的计算机,则通常称 为客户端。 服务器的种类 l目录服务器 l文件服务器 l打印服务器 l数据库服务器 lweb服务器 lftp服务器 l邮件服务器 1.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 拓扑(topology)简单的的说就是几 何结构,指的是网络中各个节点相互联接的 方法和形式。 通俗地说,就是指网络上的计算机、 电缆、集线器及其他网络设备集合在一起 的方法和形式。 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形、 星型、环型。 1.3.1 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bus)拓扑 总线型拓扑也称直线型总线。它用一根称之 为干线的电缆以直线方式连接网络上的所有计 算机,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组网方式。 总线拓扑结构的网络有一个起始点和一 个终止点,也就是与总线电缆段每个端点相 连的终结器。传送包时,段中所有的结点都 要对包进行检测,而且包必须在给定时间内 到达目标。 bus图例 1.3.2 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ring)拓扑 环形拓扑结构(ring topology)中,数据 的路径是连续的,没有逻辑的起点与终点, 因此也就没有终结器。工作站和文件服务器 在环的周围各点上相连。当数据传输到环时 ,将沿着环从一个结点流向另一个结点,找 到其目标,然后继续传输直到又回到原结点 。 ring图例 1.3.3 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star)拓扑 星形拓扑结构(star topology)的物理 布局由与中央集线器相连的多个结点组成 。集线器是一种将各个单独的电缆段或单 独的l a n连接为一个网络的中央设备, 有些集线器也被称为集中器或存取装置。 单一的通信电缆段像星星一样从集线器处 向外辐射。 star图例 1.3.4 其他拓扑结构 l网状拓扑结构 l星型总线拓扑结构 l星型环拓扑结构 第二章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模型 l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4年发表的开放 系统互连模型(osi模型)。 l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 是研究如何把开放式系统(即为了与其他系 统通信而相互开放的系统)连接起来的标准 。 l 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7层。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l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l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是 全球50多个国家标准化机构组成的国际联盟 。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它的前身是1928 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 简称isa)。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 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osi七层结构 physical layer data link layer network layer transport layer session layer presentation layer application layer osi模型的作用 使得不同类型的lan和wan间进行通信。 提供网络设备标准化,使得一家厂商的设备可 与另一家厂商的设备进行通信。 使旧的网络设备可与新的网络设备通信,因此 安装了新设备后,不必要更换原有设备,从而 协助用户投资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网络内和网络间的通信,允许使用通用接 口开发软硬件。 使世界范围内的网络通信成为可能, internet 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的任务是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便在 不同种类传输设备、传输媒介上传输比特( bit)流。 物理层是完全面向硬件的。 物理层特点 l机械特征:网络线缆、网络接口卡 l电气特征:规定数值的代表电伏 l功能特征:规定了连接线的作用 l过程特征:规定通信步骤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线路上, 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 数据链路层又分为逻辑连接控制子层(llc)与 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l封装成帧 l流量控制 l差错控制 l传输管理 帧(frame) 帧是一定大小的数据块,是网络中发送、 接收数据的基本单位。 帧由数据及标识(起始标志、目标地址、 源地址、协议类别、crc冗余校等)组成 。 网络拓扑不同,帧的格式不同。 循环冗余校验(crc) 接收端收到数据之后,会先检查该数据的 正确性,才决定是否继续处理。检查错误的方 法有许多种,在数据链路层最常用的是:传送 端对于即将送出的数据,先经过特殊运算产生 一个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码 并将这个crc码随着数据一起传过去。而接收 端也将收到的数据经过相同的运算,得到另个 crc码,将这个crc码与对方传过来的crc 码相比较,即可判定收到的数据是否完整无误 。 mac 当网络上的多个设备都同时要传输 数据时,如何决定其优先顺序?是让大 家公平竞争、先抢先赢?或是赋予每个 设备不同的优先等级?这套管理办法通 称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media access control method,mac method)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主要工作包含以下两项: (1)定址、寻址 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有一个独 一无二的名称或地址,才能相互找到对方并传送 数据。至于究竟采用名称或地址?命名时有何限 制?如何分配地址?这些工作都是在网络层决定 。 (2)选择传送路径(路由选择) 若从传送端到接收端有许多条路径,先择走 哪一条也是在网络层决定的。 路由选择 编号路径 1ad 2abd 3acd 4abcd 5acbd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在发送主机系统上对将要发 送的数据进行分段(segment),在接 收主机系统上完成数据段的重组。此层 主要有以下两大主要功能: (1)控制数据流量; (2)检测与错误处理。 会话层(session layer) 负责通讯的双方在正式开始传输前的沟 通,目的在于建立传输时所遵循的规则,使 传输更顺畅、有效率。沟通的议题包括:使 用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如何发起传输 ?如何结束传输?如何设置传输参数?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主要有3方面的任务: (1)内码转换 我们在键盘上输入的任何数据,到了计 算机内部都会转换为代码,这种内部用的代 码称为“内码”。 表示层协议就可以在传输前或接收后, 将数据转换为接收端所用的内码系统,以免 解读有误。 (2)压缩与解压缩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传送端可在传输前将数 据压缩,而接收端则齐收到后予以解压缩,恢复 为原来数据,这个压缩、解压缩工作可由表示层 协议来做。 (3)加密与解密 在传输敏感性数据前,应该予以加密。如此 即使他人取到该数据,也未必能看懂真正的内容 。理论上来说,加密的次数越多、加密的方法越 复杂,被破解的概率越低,可是这样也会耗费较 多的时间,导致效率下降。一种较好的表示层协 议,便能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可靠又快 速地执行加密任务。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直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 页浏览等服务给用户。在实际操作上, 大多是化身为成套的应用程序,例如: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outlook express等等,而且有些功能 强大的应用程序,甚至涵盖了会话层与 表示层的功能,因此一般认为osi模型 上3层(第5、6、7层)的分界已然模糊, 往往很难精确地将产品归类于某一层。 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 数据由传送端的最上层(通常是指应用程序) 产生,由上层往下层传送。每经过一层都会 在前端增加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称 为“报头”(header),然后才传给下一层,因 此到了最底层时,原本的数据已经套上了七个 报头,而后通过网线、电话线、光纤等介质, 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会从最底 层向上层传送,每经过一层就去除该层所认识 的报头,直到了最上层,数据便恢复成当初从 传送端最上层产生时的原貌 。 协议(protocol) 协议是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 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协议总是指某一 层协议,准确地说,它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 通信约定 。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 1)语义(semantics)。涉及用于协调与差 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syntax)。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 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timing)。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 netbeui l前身为netbios(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l速度快 l无法路由 l只能用于windows系列、os/2操作系统。 ipx/spx l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的专 用通信协议。 l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访问netware服务器 需要使用到该协议。 tcp/ip ltcp/ip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开放系统协议 集。 ltcp/ip是一种分层协议,这一点与o s i协议 层次有些类似。 ltcp/ip大约包含近1 0 0个非专有的协议,通 过这些协议,可以高效和可靠地实现计算机 系统之间的互连。 tcp/ip主要协议 l传输控制协议(tcp) l网际协议(ip) l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l文件传输协议(ftp ) l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l域名服务(dns) l小型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远程网络监 测(rmon) 传输控制协议(tcp) ltcp工作在传输层 ltcp是一种传输协议,它通过控制数据流量 可以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送。 ltcp通过重发技术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送, 以牺牲通信量为代价。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ludp与tcp一样都工作在传输层。 ludp不能像传统的tcp那样提供良好的可靠性和差 错检查,因为它仅仅依赖于校验码来保证可靠性。 ludp不进行任何流量控制,没有序列或者确认。这 使它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速度上要快一些。 网际协议(ip) lip工作在网络层。 lip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数据传输、包编址、包 寻径、分段和简单的包错误检测。 ip编址 i p地址格式使用的是所谓的点分十进制表 示法.它有32位长,包含四个部分,每个部分 都是8 位二进制字节的十进制表示。一个ip 地 址的二进制8 位字节格式如: 10000001.00000101 .00001010.01100100, 转换为十进制就是00。 地址的一部分为网络标识符(net_id),另 一部分是主机标识符(host_id )。 ip地址分类 ip地址有5类,a类到e类,各用在不同类型 的网络中。地址分类反映了网络的大小。ip地址 的前四位决定了地址所属的类别。 a类:用于超大规模的网络,最高位为“0” ,紧跟的7位表示网络号,剩下的24位表示主机 号。第一个组从1到126。 ip地址分类 b类网络是用于中型网络的,前两位 为10,在前8位字节上由128191之间的 值来标识。最前两个8位字节为网络id, 最后两个8位字节是主机id。 c类地址用于小型网络的,前三位为 110,最前面的8位字节转换在192223 之间,网络i d包含在前24位中,而主机 i d包含在最后8位中。 ip地址分类 d类地址并不反映网络的大小。d类地址的范 围为55,前四位是 1110。 第5类地址类型是e类地址,用于试验,地址的 第1个字节的范围为240255,前四位是 1111。 特殊ip地址 除了这些用于分类编址的i p地址外,还有一些 特殊目的的i p地址,如55, 这是发送到所有网络位置的广播包。以127 作为第1个8位字节开始的包乃是用于网络测 试。 以下为保留ip地址,用于内部局域网。 a类:55 b类:55 c类:55 子网掩码 l子网掩码的主要目的是显示使用的编址类别 。 lip地址的网络号及主机号是由子网掩码来划 分的。 l判断ip地址的网络号与主机号是通过ip地址 与子网掩码的“逻辑与”计算而得的。 第三章 认识与选购网络硬件设备 网络硬件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通常分为有线介质(或有界介 质)和无线介质(或无界介质)。有线介质 将信号约束在一个物理导体之内,如双绞线 、同轴电缆和光纤等;而无线介质则不能将 信号约束在某个空间范围之内。 l双绞线 l同轴电缆 l光纤 双绞线 l双绞线tp(twisted pair)是目前使用最广 ,价格相对便宜的一种传输介质。它是由两 条相互绝缘的铜导线组成。其中导线的典型 直径为1 mm(在0.4 mm至1.4 mm之间)。 这两条线扭绞在一起,可以减少对邻近线对 的电气干扰。 l由若干对双绞线构成的电缆被称为双绞线电 缆。 双绞线图例 双绞线类别 双绞线一般可分为两种: l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 l屏蔽双绞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 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外部最大 的特点,是在绞线和外皮 间夹有一层铜网或金属屏 蔽层,因此能抑制外来的 电磁干扰。这样的结构, 使得缆线的外观较粗,且 传输质量较佳,但价钱也 较昂贵 非屏蔽双绞线 非屏蔽双绞线在绞线和 外皮间没有铜网或金属屏 蔽层,因此不具有防止干 扰的作用。但其价钱较低 ,使用率远大于屏蔽双绞 线,所以我们常见的双绞 线大多是非屏蔽双绞线。 分类 双绞线按照所使用的线材不同而有不同 的传输性能,目前最普遍的是cat5,速度可 达100mb/s,而双绞线的明日之星则是cat6 ,用于1000base-t,速度可达1000mb/s, 在某些特定的实验状况下甚至可达到 2.4gb/s 分类表 等级级最高传输传输 速率常见见用途 category 12 mb/s语语音通讯讯 category 24 mb/s语语音通讯讯、4 mb/s令牌环环网络络 category 316 mb/s10base-t、16 mb/s令牌环环网络络 category 420 mb/s100base-t4、16 mb/s令牌环环网络络 category 5100 mb/s100base-tx category 5e1000 mb/s1000base-t category 62.4 gb/s1000base-t 双绞线每条线都有特定的颜色与编号 编号12345678 颜色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双绞线的技术和标准都是比较成熟的,价格也比 较低廉,而且双绞线电缆的安装也相对容易。但 双绞线电缆的最大缺点是对电磁干扰比较敏感; 另外,双绞线电缆不耐用,传送跟离短。 l布线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被认为是一种长期投资 。根据国际布线标准iso11801, 一个布线系 统的期望寿命至少为10年。 l目前而言,搭建小型企业局域网时,应选择6 类线作为传输介质。可以满足将来千兆位以太 网技术发展与应用。 制作双绞线 直联线(跳线) 反跳线(1与3,2与6对换) 测试 同轴电缆 (coaxial cable) 同轴电缆中的材料是共轴的,故同轴之 名由此而来。外导体是一个由金属丝编织而 成的圆形空管,内导体是圆形的金属芯线。 内外导体之间填充着绝缘介质。 同轴电缆内 芯线的直径一般为1.2mm至5mm,外管的直 径一般为4.4mm至18mm。内芯线和外导体 一般都采用铜质材料。同轴电缆可以是单芯 的,也可以将多条同轴电缆安排在一起形成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图例 同轴电缆种类 l一种是阻抗为50欧姆的基带同轴电缆,主要 用于传输数字信号,可以作为计算机局域网 的传输介质。 l另一种是阻抗为75欧姆的宽带同轴电缆,用 于传输模拟信号,主要用于有线电视网络。 同轴电缆特点 同轴电缆具有寿命长、频带宽、质量稳 定、外界干扰小、可靠性高、维护便利、技 术成熟等优点。 在局域网中,采用同轴电缆的网络以 10base-2、10base-5为代表 。 光纤 光纤结构是圆柱形,包含有纤芯和包层 。纤芯直径约5 m75 m,包层的外直径 约为100 m150 m,最外层的是塑料, 对纤芯起保护作用。纤芯材料是二氧化硅掺 以锗和磷,包层材料是纯二氧化硅。纤芯的 折射率比包层的折射率高,这使得光局限在 纤芯与包层的界面以内向前传播。 光纤图例 l光传输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光纤传输介质、光源和检测 器。光纤传输介质是超细玻璃或熔硅纤维。光源是发光二 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激光二极管。这 两种二极管在通电时都发出光脉冲。检测器是光电二极管 ,遇光时,它产生一个电脉冲。在光纤的一端安装一个 led或激光二极管,另一端安装一个光电二极管,我们就 有了一个单向的数据传输系统。 l每一束光线在光纤有不同的模式,如果纤芯的直径较粗, 则光纤中可能有许多种沿不同途径同时传播的模式,我们 将具有这种特性的光纤称为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 );如果将光纤纤芯直径减小到光波波长大小的时候,则 光纤如同一个波导,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没有反射,而沿直 线传播,这样的光纤称为单模光纤(single-mode fiber )。 光纤的优缺点 光纤最大的优点有: (1)传输速度快; (2)抗电磁干扰; (3)传输安全性好。 不过优点也会是缺点,因为光纤的接头部 得融接,所以架设不易,要分接线路也很麻 烦,而且光纤的价格很高,实在不适合一般 小型局域网使用。 无线介质 l无线介质是指信号通过空气传输,信号不能 被约束在一个物理导体内。 l无线介质实际上就是无线传输系统,主要包 括无线电、微波和卫星通信等。 蓝牙是由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制定的短距离通信规 范,其主要目的取代电缆,用电磁波来实现手机 、pc和手持终端等各种设备间的连接。与 ieee802.11b一样,蓝牙也是使用2.4ghz频段的 无线技术规范。但是,由于它是装在电池容量较 小的移动终端中,为降低功耗,需要抑制通信速 度。 三种电缆小结 (1)由于带宽不足,同轴电缆在基带传输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但 是它在宽带(broadband)传输仍有颇大的发挥空间。例如:目 前方兴未艾的缆线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市场,从有线电 视部门到用户家小,都一律使用同轴电缆。 (2)双绞线凭借轻薄短小的特性,再加上其带宽亦不断提升,因 此迅速成为基带传输介质的主流。以最新一代的规格cat 6来看 ,大家仍然对于双绞线寄与厚望,希望它的带宽能直逼光纤。 (3)若单以带宽论英雄,光纤当然稳居王座,毕竞它动数十亿吉 (giga)的带宽,实在不是其他介质能轻易超越。但是它的致命 伤在于价格昂贵与施工困难,通常只有大型机关、企业才有本 钱投以关爱的眼神。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犹如是“梦幻织”的传 输介质。 网卡 网卡是组建计算机网络时必不可少的设备,全 称网络适配器(network adapter card) ,也称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 网卡的作用: l将要传输的信号发送到线缆上 l计算机接收线缆上的信号 l代表一个固定的地址(mac地址) 网卡的分类 网卡的分类: l以接头种类区分(注意选用rj-45端口) l以总线(bus)类型区分(选用pci总线) l以带宽(bandwidth)区分(选用10/100mbps 自适应网卡) 网络硬件集线器 l集线器(hub)实质上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 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 l无源集线器与有源集线器 l主要参数:传输速率与端口数 10mbps与100mbps 8口、16口、24口 集线器的主要作用 集线器的功能有: 提供一个中央单元,从中可以向网络连接多 个结点。 允许大量的计算机可以连接在一个或多个l a n上。 通过集中式网络设计来降低网络阻塞。 为几种不同类型的介质(如同轴电缆、双绞线 和光纤)提供连接。 使得可以进行集中式网络管理。 交换机(switch) l第二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可以看 成一个聪明集线器(smart hub) 。 l第三层交换机:工作在网络层,具有路由功 能。 路由器(router) l工作在网络层,其工作是记住和跟踪其他网 络的情况,并指示本网络如何到达另一个网 络。 l路由器是连接内部网与外部网的桥梁。 网关(gateway) l工作在应用层,是最高层的网络设备。 l一个网关就是一台服务器,能连接任何不同 类型的网络。 第四章第四章 组建组建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server 2003 网络平台网络平台 网络操作系统 1 unix操作系统 2 linux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