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测试语文评分细则.ppt_第1页
高三“一模”测试语文评分细则.ppt_第2页
高三“一模”测试语文评分细则.ppt_第3页
高三“一模”测试语文评分细则.ppt_第4页
高三“一模”测试语文评分细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3月南昌市高三 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评分细则 1.D A渍jz B乘chnchn C瘙soso 2.A B婉惋 C佳嘉 D弊敝 3.C 黯淡,指色彩方面; 暗淡,可指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 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 或是或是,表选择关系。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 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工 夫深入钻研。 4.D A不合逻辑。“久负盛名”不是产品的特点; B句式杂糅。将“坚持”改为“以”,或去掉“为指导”; C重复赘余。“考试”和“统考”重复,可删去“全国统考” 。 5.D 主要从把握逻辑顺序入手。 先承前从“认识层面”和“心理层面”解释“理解精神” ,然后作小结。接着从外国到中国进行举例 分析。 6.C 高老太爷临死前答应了不再强迫觉民的婚事,觉民最终 取得了抗婚的胜利。 7B A“生产原料主要是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 物”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 C“可以实现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误。原文是说“有 望减少”。 D“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生物能源”。 8D A“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有误。原文说“汽车发动机 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 B“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已大幅度下降”有误。原文末段 说“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未知数”。 C“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酶技术”有误。原文说“酶是一种生物催 化剂”,而不是“催化酶技术”。 9C 属强加因果关系。依据原文,“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是“以纤维素 为主要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研究,其主要出发点也不是环境 保护。 10.C 访:咨询 11.D A于是、就,副词/趁机,介词; B用来,连词/凭据、依据,介词; C他,代词/到,动词; D在,介词 12.B A项句没有表现切直; C项句没有表现聪明; D项句没有表现切直。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评分要求 按关键词和大意给分 (关键词译出,而大意错误,酌情扣分)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 也?(4分) 答案:我探寻了许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 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积年” 、“晓”、“吾子”、“见还”各1分) 得分点解析: 积年许多年、很多年、多年 晓通晓、明白、看懂、知晓 吾子您、你 见还还给我、归还我(译为“被送还”不得分) 答题示例: 1.我探寻这本书很多年了,尚且不能明白( 其中的意思),你要试着加以研读探求,为什么 这么快书就被送还了呢?(3分) 2.我多年寻找这本书,还是不知它在哪里。 我的儿子试着另外想办法去找,(你)怎么一下 子就找到它了?(1分)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 以疾,不应命。(4分) 答案: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韦安石 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用生病为借口坚决推 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敕”、“征”、“固辞”、“应命” 各1分) 得分点解析: 敕命令、下令 征征召、征用 固辞坚决推辞、执着地谢绝 应命遵从命令、从命、听命、接受任命 答题示例: 睿宗即位,命令东都留守韦安石用礼仪去征 召僧一行,一行坚决地以疾病为由推辞,不接受 任命。(4分) 睿宗登基以后,敕免了东都留守韦安石让他 按照礼节仪式征召僧一行,僧一行因为生病坚决 拒绝,不复命皇帝。(2分) (3)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 。(4分) 答案: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备优 厚礼品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出 降”、“有司”、“发遣”、“故事”各1分) 得分点解析: 出降(jin)出嫁(因帝王位处至尊,故称降) 、 有司有关部门 发遣送嫁、陪嫁 故事旧例、惯例、以前的规格、先前的做法(方式) 答题示例: 1.永穆公主出嫁,(皇帝)令有司送丰厚的礼品陪嫁 ,依照太平公主的惯例去做。(3分) 2.永穆公主去世了,(玄宗)命令有司准备了优厚礼 品去陪葬,按照太平公主当年的做法。(1分) 3.永穆公主出去投降,皇帝让人送了很多财物去打发 她,和太平公主一样。(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 公谨的孙子。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 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 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 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探求 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 ?”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 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 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啊(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一行 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 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 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 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 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 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 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数次来 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 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优厚送嫁,按照太平 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 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 ,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 ,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写了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 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当时麟德历经推算天 象历法渐渐出现偏差,于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 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 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数”(一种推 演阴阳天地之数的方法),确立衍(不太清楚什么意思,大概也是一种推演方 法),用来以顺合它,重新撰写开元大衍历经。十五年后死去,时年四十 五岁,玄宗赐给他谥号“大慧禅师”。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 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 析。(4分) 试题分析: 审题关键如何写得别开生面(风格方式独特)。 思考角度用了什么手法(技巧),写出了什么特点 。 分值分配从两个角度结合诗句进行手法技巧分析( 各1分),特点(1分) 参考答案: 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 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 了“凉”的惬意。(1分) 答案修正与补充: 1.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描写及相关分析(2分) 2.双关(凉)手法的运用及其分析(2分) 3.虚实结合(一夜雨声凉到梦)及其分析(2分) 4.衬托(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及其分析(2分) 5.“秋”的特点(惬意、凉爽宜人、沁人心脾)(1分) 答题示例: 1. 前两句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上写玉漏“催”人,并通过触觉感受 表现枕簟的萧疏的凉意。后两句虚实结合。作者实写夜雨之凉,虚 写夜雨影响到梦境之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夏末秋初凉意的沁人心 脾。(4分) 2.虚实结合。写“雨声”凉到梦,由实入虚,写出夏末秋初之凉; 衬托。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秋之凉意,而是借“枕簟萧疏”和“万荷 叶上送秋来”,侧面表现了秋意的凉爽宜人。(4分) 3.首句写画栏依傍水窗,透出水生凉意;次句写玉漏催促,枕簟萧 疏,显示时光流逝,万物萧条,表现作者内心的悲凉;最后两句通 过写作者梦到雨打荷叶,写出了作者彻夜难眠的情形,进一步表现 作者处境的凄凉。所以说作者写“凉”写得别开生面。(0分) (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 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 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 试题分析: 描写角度各1分; 荷叶特点各1分。 参考答案: 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 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1分) 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 ) 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 (1分) 答案修正: 陈诗写出了荷叶的繁密和清凉。(1分) 答题示例: 1.“万荷”句从听觉角度描写雨点打在荷叶上发出声响,暗 示秋天到了,突出荷叶数量多、长得茂盛;“叶上”句从 视觉角度,写出了雨后荷叶的动感美,表现了荷叶的圆 润、轻盈、灵动和挺拔的形态美。(4分) 2.周诗从视觉角度表现荷叶的挺拔多姿;陈诗从整体的角 度,表现荷叶萧索、残败的特点。(2分) 15. (8分) (每句1分,有错、漏、添字,该句不得分。) (1)自我徂尔 渐车帷裳 (2)孤舟一系故园心 白帝城高急暮砧 (3)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4)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5)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五、(21分) 16.这篇文章讲述“我”与一株孤单的玫瑰花的故事,构思 颇具艺术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7分) 答案分析及整合: 借玫瑰花喻人,写花为了写人,富有象征意蕴。(2分 ) (写到“象征”的给2分;答到“比喻/借物抒情也给2分) 虚实相生,(1分) (写“现实和梦境结合”“虚实结合”“有虚有实”给1分) 由现实写到回忆,再回到现实抒发感悟。(3分) (谈到“现实、回忆结合”给2分) 层次清楚,过渡自然/运用插叙。(1分) (答“倒叙”不给分) 6分卷 通过“我”与红玫瑰的故事,文章运用插叙手法 将现实与回忆串联,构思巧妙;(3分) 现实与幻境对比,虚实结合,写出了自己和玫 瑰的故事。(1分) 红玫瑰有丰富的意蕴和艺术内涵,它是作者描 绘的客观对象,也象征了女友形象(2分) , 寄托了“我”对这场恋爱惋惜、忧伤痛苦等多种 情感。 4分卷 在内容上,插叙手法讲述我与玫瑰花的故事, 运用了大量想象的情景,与现实相结合(2分) ,表达了作者对“玫瑰花”的深切思念,怅惘之 情;结构上,玫瑰花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故 事中穿插着“我”与女友的故事,玫瑰花是女友 的象征(2分) ,暗示女友的结局。 2分卷 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法,给玫瑰灵魂; 以玫瑰为线索,展开写作。(“倒叙”不是 本文的典型结构,不给分) 玫瑰不仅是玫瑰,也象征与我相遇的女子 。(2分) 0分卷 本文以玫瑰主人邀请作者看花为开头,作 者在主人家看见自己去年送给主人的玫瑰 ,接着引出作者对这株玫瑰和女友的故事 ,以作者的感叹结束。 文章开头与结尾呼应,文章完整。 17第(12)段的幻境,是现实中从未出现过的, 文章却对它作了详尽的叙说,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分) 答案分析及整合: 表现“我”对与女友生死相伴的浪漫生活的憧憬; 体现了“我”对超凡脱俗的爱情的渴盼; 对女友的挚爱和依恋 (2分) (答到其中两点即可给2分,答到一点给1分) 反衬了现实中的失落与怅惘。(2分) (答到“对比”“反衬”给1分,具体分析1分) 4分卷 描写了作者一段萍水相逢的感情上的诉求 。通过幻想表达出“我”对女友深厚的爱和 对这份爱的憧憬和相信。与后文中幻梦破 灭现实爱情不再形成鲜明对比,一虚一实 中更加突出了作者的失望和痛苦。从而表 达了“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 (4分) 2分卷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使我不再酝酿更进一 步的梦幻”,开启下文作者对于现实和理想 的感慨。 幻境与现实相对比,“我”的幻境是温暖、 幸福的,与现实中爱情的结束相对比,增 加了文章的惆怅。 幻境体现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也 暗喻了“我”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 1分卷 内容上通过详尽的描写幻境中作者与女友 一起生活的画面,反映出“我”对于梦境与 现实的落差和失落。 18那朵重开的孤单的玫瑰,在“我”和玫园主人的眼 中有着怎样的不同?文章结尾处的对话,折射出了“ 我”怎样的心情?(6分) 答案分析及整合: 玫园主人看到的是花谢了还会再开,(1分)印证了“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的哲理(1分); “我”看到的则是今日之花并非昨日之花,(1分)一 切美好的东西消逝了就无法重生。(1分) (答到大意即可给分,把现象和哲理结合一起的同样 给分) 对话折射出“我”经历爱情失落后痛苦与忧郁的心情。 (2分) (大意对即可,不苛求具体的词语表达) 5分卷 主人眼中的重开玫瑰只是一株柔弱的植物, 再次开放,十分普通,而作者认为两次的开 放已不相同,逝去的东西再也回不来了。(3 分) 心情:表现了“我”对过往感情的怀恋与不舍 ; 表现了“我”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之情; 表现了“我”对时光飞逝的伤感。(2分) 4分卷 玫瑰主人眼中,它仅是一株玫瑰,或许有“ 我”的象征。而对“我”而言,那是我昏暗的 梦境,旧梦笼罩的愁城。 文章结尾处“它不再是去年的那一朵”,有 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感,(2分) 折射了我孤独、忧伤的心情。(2分) 3分卷 主人:和原来一样,还是一朵; 我: 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一朵;(1分) 折射出“我”对去年那一朵柔弱的玫瑰的悲 伤怀念以及表达对上一次情感失去的忧伤 之情。(2分) 2分卷 在主人眼中,玫瑰仅仅是花而已;在作者眼中 ,便是引起与女友的联想,是女友的化身,最 后那句折射了“我”对于物是人非的感伤和无奈 。(2分) 19.(4分)A、C (选对1个得2分,多选不得分) A(“犬儒色彩”只是作者的自嘲,原文抒写的是作者情 感生活的苦闷,从中不能看出“颓废、畏惧现实的心态 ”); C(对女友形象的分析失之苛严,“我”和女友之间“本 来没有什么接近”,一切刚开始就结束了,因此不能说 是”“负心人”,“刻意地疏远我”,“回报给我的是狡猾 与恶意”也与原文不吻合。) 六、(15分) 六、(15分) 20. 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她无形,无偿,无价,无尽。她是爱的 起点,是生命永恒的动力。这就是亲情。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 ,谁没有关于亲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出现“爱”字,描写一个你生活中难忘的体现亲情的情景 (场景),抒发自己最深切的感受。(15分) 要求: (1)主要运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2)要有细节描写,并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概念解释: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 态等与中心相关的细微而有典型意义的描 写。 如:荷花淀“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 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 在嘴里吮了一下。” 答卷存在的问题 1.平淡:不典型,不感人。 2.空泛:只有空洞叙述,没有具体情景描写 和细致刻画。 3.虚假:有情景却不真实合理 本题采用扣分制判分,具体操作如下: 1.未描写亲情,9分以内给分; 2.缺少细节描写,扣3分; 3.缺少比喻、反问修辞手法或运用不当,每 项扣3分; 4.根据题目要求,文中出现“爱”字,扣2分。 5.不到200字,每少20字扣1分;达到了字数 要求但结构不够完整的酌情扣1-2分; 6.一个错别字扣1分,不重复计分。 判卷要求 (1)以15分为基础,按要求逐条扣 分,扣完15分为止. (2)符合该题要求的答题,应尽量 给高分,不要吝啬满分。 (3)拉开分差,不打保险分。 祠堂里已空无一人,灰色的烟还未散去,豆大的惨黄的烛 光与素联一起在悲风中颤动。我守在奶奶的棺木旁,一次次蹲 下身去,想透过缝隙再看看她的脸,可灯太暗,泪模糊,我什 么都看不到。好几次,我想掀开盖板,扶奶奶坐起,因为那棺 椁实在太小,奶奶一定很难受。可那盖板如铁般冷硬,如石般 沉重,黑着脸将我们俩人硬生生分开。棺是刚漆的,开祭时被 几个姑姑摁了几个灰手印,奶奶是最爱干净的,我掏出她生前 用过的布头,和着泪,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遍又一遍地擦拭 着。又有谁能说,天国的奶奶看不到我这迟到的尽孝之心呢? 踏出祠堂大门时,我是仰着头,将泪涕咽下,因为我要让奶奶 看到我将以高昂百倍的斗志去学习来报答她抚养我十七年零六 个月的恩情。 分析:通过场景描写表情与奶奶的亲情,有细节描写,并恰当 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结构完整,语言简明、准确、 生动。 (15分) 参考例文1 参考例文2 此时的母亲正在火炉上为我熬药。每当我受寒发烧 ,炉台边定会出现母亲忙碌的身影。在一连串开火、量 药、放药、煎药的动作之后,一碗热气腾腾的中药已端 至我的面前。“儿子,我去上班了,趁热喝药!”简短的 一句话,体现的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母亲 的爱仿佛一般暖流,滋润我们的心田;母亲的爱仿佛冬 日里的一把火,照亮我们的身躯;母亲的爱仿佛茫茫大 海里的一盏明灯,指明我的前行的路。在这个世上,还 能找的到比母亲更爱你的人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分析:有一定的场景描写,但不够突出。(扣1分)细节 描写不明显。(扣2分)结构不够完整。(扣1分)能恰 当运用修辞手法。 (11分) 伟大的情感无需用浓言表达,然而在某些情感面前,人们 却总是沉醉于嘴上的华丽词藻,大概也只有友情与亲情才会避 免与那些词语相交相连。父母能带给我们亲情,却难以带来友 情,那什么人才能同时带来亲情、友情?没错,就是我们的兄 弟姐妹。 父母为我们默默付出,难道兄弟姐妹尤其是兄长与姐姐就 不会吗?我们是同一辈人,都需要父母的关照,可年长的兄与 姐却仍需关照我们而非独自吸收父母的关心,而我们与他们, 又少了如同与父母间的隔膜,可以成为朋友。 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无需波澜般的事件体现,也许只是 受欺负时,他们挺身而出;也许只是有美味食,分你一份,自 己少吃一些;也许是在你成功时他们感同身受般会心一笑 分析:没有通过情景或场景描写亲情,仅仅通过抒情方式表达 亲情。(9分以下给分)没有细节描写。(扣3分)恰当运用了 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6分) 参考例文3 七、(50分)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每个 人的“各就各位”,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有人 “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也有人像 猪、像猫、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只是,每个人都 需要选择,需要践行。 请以“像 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你所认同的一种类型的生活,用一个词或一 个词组加以概括,填写在标题的横线上。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不少于700字。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的写作必须要揭示的内容: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