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一所大学”、“一本杂志”、“一群青年”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 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资料复兴之路峥嵘岁月,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视频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让学生体会那段历史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教师: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透过一所大学,一本杂志,一群青年来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设计意图】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二)新课讲授:教师:首先明确课标要求,大家请看大屏幕(展示课标)学生:阅读课标教师:明确了课标要求,我想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新,新在哪里,它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展示幻灯片)一、一所大学,凝时代变迁探背景教师:谈到新文化运动,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北京大学,那么提到北大,大家能想到哪些和北大相关的人和事呢? 学生:教师:看样子啊,北大不仅是你们向往的学术殿堂,也记录着近代百年的沧桑巨变。北大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北大,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谁啊?对是蔡元培!教师: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无论何种学派只要言之有理,都听任他们自由发展,奉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铸就了北大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应该说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这幅北大的钟声正印证了北大的繁荣。那么到底是谁敲响了北大的钟声呢?是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还是近代中国历史造就了北大呢?学生:教师:一定的历史现象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现象是无从谈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上海,我们会看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又有哪些事情让我们印象深刻呢?学生:(学生分组谈论展示)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百度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有趣的事情?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啊?(大屏幕展示百度搜索结果),我想请一位同学给咱们解读以上的信息,进而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教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20世纪初期的中国,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封建专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民主与专制,启蒙与复古激烈的对峙和碰撞。要想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啊?学生:思想。教师:对,正如陈独秀所说的一样,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新文化运动也由此兴起。“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了解的北京大学出发回忆与北大相关的人和事,进而了解北大的百年历史;通过百度提供的历史材料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二、一本杂志,听大师心声明内容教师: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大屏幕展示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被任命为北大文科学长的38岁的陈独秀,26岁留美归来的胡适,28岁的李大钊,36岁的鲁迅,等,他们作为那个时代思想和文化的先知,到底给当时的中国留下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接近他们,去品读他们生命中的灿烂与辉煌。这是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发表的敬告青年中对青年的期望。大家一起来朗读,能不能从中找出陈独秀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呢? 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陈独秀 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杂志第一卷1号学生:教师:读过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陈独秀是不是主张: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啊,反对奴隶,保守,退隐,锁国,虚文,想象啊。进而我们简单的概括一下他的思想主张是:教师:他们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里的旧道德指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啊,他们说提倡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大屏幕展示)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要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呢?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学生:教师:他们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里的旧道德指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啊,他们说提倡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学生:学生:分四个小组谈论,分别以各自什么身份谈感受,展示结果。教师:大家可以看到,针对新文化运动者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有人愤怒,有人欢呼,有人犹豫,当然作为在中国人数最多的农民表现出了不解,怎样使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这些思想主张,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提倡者面前一道必须克服的问题,为此他们在进行思想革命的同时,又开展了一场文学革命。(大屏幕展示表格)教师: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引起了当时社会对新旧文化的孰优孰劣的辩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人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接下来,我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当时的人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主张,看一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得出对新旧文化的认识。(大屏幕展示材料)辜鸿铭: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胡适:文化总是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只会考试,不会做事。陈独秀:要振兴国民,启发民智,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如此变化,国家民族才有新生。美国也好,法国也好,日本也好,俄国也好,哪个能救中国,便学哪个。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教师:听完四位先辈的阐释,我相信你们也有了对新旧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百年前,新文化的倡导者主张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是否合理呢?不合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是不是应该批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材上讲得比较清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即可解决。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围绕着“重点深化”这个主题,结合材料层层设问,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从而让学得出新文化运动在重铸民族精神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一众青年,领思想潮流思影响教师: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文化的崛起;一个民族的未来必定在于青年人。(大屏幕展示)材料: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问题探究:新文化运动评价?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指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学生:概况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教师: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国人思想的启蒙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民主与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的命运。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需要继续探索、继续选择。最终找到了能够救国救民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请同学们看视频,明确大屏幕上的问题。(播放视频)(1)一个人物:(2)两个事件(两个阶段): (3)三种方式:学生:教师: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其领导下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引领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实现了救国的目标。问题探究: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明结合上述材料,你能说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意义吗?学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利用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得出认识,马克思主义则指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实现了救国的目标。(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用三个篇章来说明新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