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doc_第1页
试论构建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doc_第2页
试论构建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doc_第3页
试论构建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doc_第4页
试论构建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格式论文试论构建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 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社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为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直接、最便利的载体。本文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总结成都市近几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深度拓展。当前,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社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为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直接、最便利的载体。因此,通过构建和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度与活跃度, 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目标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 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以来,全国各地都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载体,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与途径。理论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也一直方兴未艾。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思维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构成进行了积极探讨。但目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讨论都建立在全国或全省、全市的整体层面上,对基层特别是社区的文化体系建设有所忽略。作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关键在社区,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应成为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平台,建设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小体系”,就能为更高层面的“大体系”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根据目前的实践与既有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丰富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由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文化类社会组织为骨干,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是指支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硬件设施网络。为满足社区内各类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一个社区配备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应包括群众活动广场、社区公共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室、体育运动场所(如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网球场等)及基本体育运动设施、电子阅览室。公益、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网络是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基础条件,又是群众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零距离接触的物质载体。 2.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提供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向公众提供多元化公共文化产品,以及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方式与渠道等,包括社区文化宣传册(或宣传栏)、群众文艺活动、少儿文化教育、居民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 3.公共文化管理体系。指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度以及社区与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关系协调机制。这一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4.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指社区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的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社会资源保障等。这是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和建设统筹城乡统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过程中,成都市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发展同时进行,初步构建了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已处于全国前列。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 为夯实社区文化活动阵地,近几年,成都市加大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2008年至2011年全市共计投入21.3亿余元用于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城区77个街道已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并投入运行,城区454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运行;城区531个街道和社区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实现全覆盖。初步构建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快捷方便的社区文化服务。 (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成都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文化管理部门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增加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种类和服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个社区几乎都建有广场舞、腰鼓、秧歌、健身操、摄影、书画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每个社区常年活跃着数支业余团队和特色团队,这些团队通过其号召力与凝聚力,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带动社区群众参与唱歌、跳舞、下棋等文化活动并参加演出和比赛,以团队建设带动整个社区的文化活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各个区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地方文化服务项目。如龙泉驿区创办了全国首家免费市民艺术学校,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并受到好评;锦江区通过在院落建立“院落书屋”和“长者空间”等,在院落一级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促进了院落自治;青羊区通过在涉农社区开展一系列“文化带动工程”,既建立和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又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参与;武侯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经营管理”这一运作模式建立起来的青少年活动空间,实现了公共文化产品的多元供给;都江堰通过灾后重建,超额完成了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标准化建设,较于震前跨越了20年,成为我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典范。 (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成效显著 2009年,成都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首次将村(社区)公共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一、二、三圈层分别按年人均10元、8元、6元的标准配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证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成都也比较重视公共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各图书馆、文化馆建立和规范了“两馆”专业干部深入社区担任社区文化辅导员的制度,并在各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配备1名专职站长、面向社会聘用1-2名专门工作人员,以解决“文化专干”缺失的问题。 三、成都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成都市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取得不少成效,但总体看来,公共文化服务还没有做到深入人心,满足各阶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与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幸福家园”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社区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难以完成,群众满意度不高 尽管成都市出台了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文件,对社区文化设施的种类、建筑面积等做了明确规范并每年考核,但目前成都市仍有不少社区达不到考核标准。特别是对中心城区来说,由于空地有限、房屋有限,不少街道和社区是通过租借场地或搭建违章建筑等方式来完成目标任务。文化活动场地狭小、一屋多用、文化队伍之间互相干扰等问题成为社区文化服务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调查显示,仅有13.3%的受访者对居住地附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感到非常满意,而33.4%的受访者则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场地狭小、缺乏健身场所、离家较远等几个方面。说明我市目前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多元性、便利性、舒适性的要求。 (二)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度不高 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居民中,只有22.74%的居民会经常参加所在社区的公共文化活动,偶尔参见和从不参加的居民分别占了52.77%和24.48%。这其中,除了有40.44%的居民因为工作忙等客观原因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外,有28.2%的被访居民表示是由于社区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不参加的。充分说明了目前社区提供的活动还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仍处于低层次重复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活动资金不足,导致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活动因为缺少经费而难以实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社区没有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供给方式,产生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所以难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加上社区人才短缺、业务水平偏低,使得活动的水平和质量难以提升。 (三)社区文化经费投入还有差距,尚未形成社会化投入机制 社区公共文化资金包括政府的拨款、社会捐助或赞助、基金等。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据文化部统计,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上海(93.51元)、北京(79.24元)、天津(48.38元),而成都市2011年才达到20元的标准。另外,全国副省级城市2009年人均财政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成都排名第12位,仅为66.2元,排名前两位的广州和深圳的人均支出则分别达到了394.7元和387.3元。同时,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积极性未得到激发和提升,致使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供需缺口较大。 四、完善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当前的城市社区由于缺乏单位或者集体经济的凝聚力,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松散性、自由性、陌生性的特点。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并维持社区成员间的交往和交流、增强社区内成员的联系和合作,从而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针对目前社区文化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一)建立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体系,完善社区配套 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吸引居民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应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特点,修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基本的配备应包括:(1)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活动中心);(2)100平方米的图书室;(3)1000平方米以上户外文体广场;(4)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5)儿童活动中心;(6)体育运动场(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对新建的小区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促使房地产开发商在修建商品房的同时便配备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老旧小区,则可以通过房屋租赁、社区单位或学校文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 (二)推动社区文化自治建设,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 社区的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于社区内的居民,如果能够充分调动社区内居民的活动参与动力,激活居民自身的潜力,并且发动其他社会力量重视社区建设,协调政府交给的任务和自身自治能力之间的关系,才能把社区建设实现为名副其实的居民内部自治系统。因此,社区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改变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渠道,实现由需求引导供给的灵活供给机制。一是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在社区设立民情收集站点和收集员制度,定期汇集群众文化需求。设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菜单,发放到社区,收集信息汇总需求。二是实施定单式采购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创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在网上,可根据群众需求,向社会发布文化服务供求信息,由文化团体、社会组织实行项目申报,政府组织评审后购买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将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级文艺团体的活动项目在网上进行宣传,市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点击,并邀请这些团体到本社区进行演出。 (三)建立“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针对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不广,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可参照社会管理“网格化”的做法,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工程。即在社区再按一定的标准(比如1000人左右)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在每个网格中,要设立网格文化活动室、组建网格文化员队伍、开展网格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文化网格员和群众联系密切,可以不断了解全市群众的文化新需求,还可以重点关注老人、残疾人、青少年、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免费服务,满足全体市民的个性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对象化、精细化。 (四)进一步挖掘各地文化特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 对公共文化产品而言,较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品牌,直接决定其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必须增强竞争观念,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一是要因地制宜,紧扣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打造成都公共文化品牌。一方面,要挖掘成都文化资源,突出成都文化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公共文化工作中着力体现成都文化现代性、时尚性、国际化、市场化的特点,塑造文化潮流引领者的形象。二要改革创新,实施大品牌战略。要培育一批文化活动品牌,重点扶持特色文化广场、群众文化讲坛、大众音乐欣赏、百姓故事会、全民健身活动等重点文化品种的专项活动,要继续做大做强、做出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建设一批文化名区县(市)、名镇(街道)、名村(社区),扶持地方性的文化品牌,发挥其在当地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文化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交流和推广,使各地文化品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五)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社区文化发展主要依靠三种力量:城市政府、社区组织、社区群众。其中,政府在社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