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某城市次干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1页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某城市次干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2页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某城市次干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3页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某城市次干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4页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某城市次干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城市道路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一个城市想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重视城市道路的建设,黄山山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也不例外。本次毕业设计的主题是黄山山市从雨田路到湖西路段的经五路(K0+000K1+309.5),进行施工图设计。该道路的红线宽度为33米,全长1309.5米。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道路等级的确定;2、城市道路技术标准的计算与验算,它包括平曲线半径及平曲线最小长度、纵坡、竖曲线、路基路面宽度等;3、通过路线方案的拟定于比较选定最后的路线方案;4、道路的平面设计,包括桩号的布置和圆曲线的计算;5、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包括坡度的选定、坡长的限定以及竖曲线半径的拟定;6、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即绘制出各个桩号的路基横断面图;7、道路类型选择与厚度设计;8、道路雨水口的设计;9、道路护坡设计;10、道路工程量计算与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并绘制图表。 关键词:施工图设计 道路设计 工程预算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urban roads directly affect local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A city want to have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Ma On Shan as a rapidly developing city is no exception.This graduation project subject is to Maanshan from the Yutian road to the lake west road section picking to the road (K0+000K1+309.5),carries on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This path red line width is 33 meter, the span 1309.5 meters. Design main content including 1.categories of roads determination; 2.urban roads technical standard computation and computation, it including plane curve radius and plane curve smallest length, longitudinal slope, vertical curve, roadbed surface width and so on; 3.pass-course plan drawing up with comparison designated final route plan; 4.paths plane designs, including the numbers arrangement and circular curve computation; 5.paths longitudinal the cross section design, including slope designation ,slope long definitions well as vertical curve radius drawing up; 6.paths cross section designs, namely draw up each numbers roadbed cross section chart; 7.paths types choice and thickness design; 8.paths row of rain water mouth designs; 9.paths slope protection design; 10.paths work of poject computation and the project generally budget establishment, and plan graph.Key words: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road Design project budget 一、 绪论1.1 绪论200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176.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7万公里,基中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693公里。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在运营部门登记注册的公路运输汽车有826.3万辆,其中载客汽车289.6万辆、载货汽车536.8万辆。运力结构继续调整,全国拥有大型运输客车16.1万辆,大型普通运输货车183.5万辆(含集装箱车3.3万辆)。公路运输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47.5亿人,公路货运量111.6亿吨,两项指标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1.8%和75.3%。今后20年,中国要努力建成以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为重点的公路主骨架,采取财政支付、国际银团货款及引进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公路密度,完善布局及相关交通支撑保障系统,逐步形成以45个公路主枢纽站为中心、以干线公路站场和支线公路终点为支撑的多层次公路运输站场体系,基本满足中长途旅客运输及集装箱、零担货物运输的要求。在公路车辆方面,营运客车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和干线长途运输需要的高速、安全、经济、舒适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卧铺客车及适合农村使用的普通轻型客车和其他专用客车,营运货车大力发展重型车、汽车列车和轻型车,使重型车和汽车列车迅速成为干线长途运输和大宗货物运输的主力车型,并努力提高柴油车的比重,同时,重视各种专用车和特种变形车的研制、生产和使用,以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益。道路是交通的枢纽,它对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使我基本掌握了城市道路设计的全部过程,能够全面、独立、系统地完成一段道路的技术设计。它培养了我独立工作、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课本知识也学到了很多来源于实际的现场施工经验。这对于我来说,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次设计对我帮助很大。1.2 文献综述如何解决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注重对硬件的引进,全国公路部门花了大量的外汇进口了很多筑路机械、施工设备、试验仪器设备,以及大量的沥青材料,可是偏偏没有在引进国外的技术上花功夫。我们习惯于立足“自力更生”,强调我国的“国情”与国外的情况不同,特别看重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民族自尊心变成了虚荣心,盲目地排外,也就很容易产生轻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另一种倾向,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公路领域。 引进成熟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沥青路面的结构和设计就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许多做法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不同,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全厚式路面作为重载交通路段的常用的路面结构,而惟有我国千篇一律地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甚至于结构层的厚度都差不多。对沥青路面的力学模式,国际上都采用沥青层的弯拉应变和土基模量作为设计指标,惟有我国钟情于表面弯沉这个指标,其他指标实际上都没有作用。其他还有许许多多与国际上不一致的地方,遗憾的是多半多被自己认为是最先进的。 我国最早修建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当时基本上是参照国际上的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做的,广深珠高速公路也吸收了国外的结构,这2条高速公路使用10余年来,情况基本良好。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外国监理在我国开了一个严格执行“菲迪克条款”的先例,实行了动态质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我国质量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然而,自此以后的工程就“本土化”了,监理的素质明显下降,开始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评分、评奖、评优”质量检验评定和验收管理办法。施工质量数据弄虚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表面上“像模像样”,实际上“沆瀣一气”一起造假,其结果是工程验收的分数都快接近100分了,优质工程比比皆是,经常是奖状到手,路也坏了。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弹性层状体系进行路面结构计算的国家,这一点始终处于世界的最先进水平。可是,“先进的方法、落后的参数”并没有对设计起多少作用。设计参数都是“想当然”地自由取值,脑子里想什么结构,想多少厚度,都能计算成什么结构,多少厚度,实际上还是拍脑袋。其结果是“天下设计一大抄”,路面设计成为“数学游戏”。全国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几乎相同的较薄沥青面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心腹大患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向社会、向人民、向国家交一份什么样的产品呢?是经久耐用、外表美观、使用方便的优秀成果,还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劣质产品?这是关系交通行业形象,关系到交通行业是不是一个负责任行业的大问题。”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一个行业的生命。如果几年后我国建成的几万公里高速公路没到大修年限就大面积翻修,我们今天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可能被否定。”当我们看到张部长的这一段讲话时不觉汗颜。现在许多地方都在进行高速公路大修,而且多半是“开膛破肚连根拔式”的大修,对社会和交通影响极大,成为各地交通厅和工程部门最头痛的大事。之所以造成这种状态,原因是复杂的。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交通部西部大开发研究项目“高速公路早期病害预防措施的研究”课题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在沥青路面建成不久,在当年或者2-3年沥青路面就发生程度不同的车辙、坑槽、网裂等早期损坏,许多属于水损害或伴随着疲劳产生的损坏。这些损坏最直接的原因是施工质量不到位及离析造成。这些工程大部分经过维修养护或者局部铣刨重修能在短时间内逐渐趋于相对的稳定。这种类型的早期损坏经常与管理上抢工、使用的材料不好、有严重的离析、压实不到位、排水设计不合理有关,而且往往有严重的超限超载车辆通过,有些与路基变形也有关系。这些工程施工结束时的弯沉往往并不大,甚至小到个位数,几乎接近于零,但基层开裂比较严重,或者路面离析严重,从路表裂缝和孔隙中进去的水不能很快从基层排走。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面成为不连续的状态,有些路面的沥青层由于施工污染严重也不连续,使沥青层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在重载交通的作用下,出现大的拉应变发生裂缝,产生唧浆、坑槽,这些水损坏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维修和控制,将很快发展成为大面积的损坏;另外有些路段,尤其是大的上坡路段,在高温状态下,很低的劲度模量不能抵抗重载交通很大的剪切变形而出现车辙。 另一种类型的早期损坏是指普遍达不到路面设计要求的设计年限(大部分是15年,少数是20年),更不能与国际上更长的设计年限20年乃至30-40年相比,充其量7-8年,或者10年左右就必须进行大修。这种大修经常是“开膛破肚”式的,不仅仅对沥青面层维修,还必须同时维修基层甚至底基层。这种大修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对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影响很大。这种使用寿命短、耐久性不足的情况使我们十分忧虑。在日本,自1963年名神高速公路起,到1998年7月己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450公里,其中建成10年以下占34%,10-20年占32%,20年以上占34%;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高速公路约占总里程的30%。尽管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为10年,但都已经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但发生结构破坏的段落很少,一般都只在表面进行反复维修就一直使用延续至今。维修的里程按路面损坏原因分析,车辙超过60%,因裂缝而进行维修保养的里程约占20%,其中许多是由于路面表层老化所引起裂纹的修补,这种情况与我国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技术原因 各种早期损坏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短期的损坏大都受施工影响更大一些,较长时间的损坏则具有某种共性,这种影响相对来说要更大些。我们决不能对我国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熟视无睹。 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普遍认为这种情况与我国千篇一律地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有一定关系,有时很可能是造成沥青路面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正如张春贤部长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谈到设计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目前在沥青路面建设中存在“设计上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死套标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张部长还指示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科研成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要善于借鉴一切先进的科研成果。在公路建设和管理领域、国与国之间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具有很多共性。发达国家研究早、实践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技术、标准和规范属于政府所有,没有知识产权的障碍,我们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公路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话确实是语重心长的,为解决公路早期损坏指出方向,我们必须按照部领导的指示,加快、认真执行。 在沥青路面结构问题上,我们也需要放眼世界。纵观国际上的高速公路和重交通公路,大量使用的是全厚式路面或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相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普遍使用于交通量不很大的公路,或者往往在半刚性基层下设置一个碎石过渡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贫混凝土基层是性质安全不同的两个类型,而我们则一直混淆不清。名义上铺筑的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却做成类似于贫混凝土的强度,却又没有按贫混凝土的方法去做。即使同样称为半刚性基层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强度要求、具体做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引起普遍的重视,开始关注对沥青路面结构问题的研究,希望改变目前单一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状况,使不同的路面结构得到合理的使用。 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也曾经用得很普遍,并发生了关于基层的“黑白之争”,后来,柔性基层和全厚式路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其原因是半刚性基层在其优点的背后,也有不少缺点,有些无法克服。 1)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及由此引起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轻重不同地存在。在国外普遍采取对裂缝进行封缝,而在交通量繁重或者高速公路上,这种封缝工作十分困难。而在我国,日前根本没有发现裂缝就进行沥青封缝的习惯,因而开裂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裂缝会导致2种后果:一是裂缝进水;二是车轮从裂缝的一侧经过到达裂缝的另一侧时,荷载变化不再连续使路面裂缝两侧发生大的应力突变,还形成很大的上下剪切和表面受拉。 2)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它基本上是不透水或者渗水性很差的材料。水从各种途径进入路面并到达基层后,不能从基层迅速排走,只能沿沥青层和基层的界面扩散、积聚。水进入路面的途径,除了降雨(尤其是梅雨、雨季集中降雨)、降雪、化雪的表面水外,还有多种来源。可以说,水进入沥青路面是不可避免的,如不能及时排走就将造成危害。所以都称“水”是造成沥青路面损坏的“元凶”,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内部排水性能差是其致命的弱点。 3)半刚性基层有很好的整体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模量会由于干湿和冻融循环、在反复荷载的作用下因疲劳而逐渐衰减。按照南非的理论,半刚性基层的状态是由整块向大块、小块、碎块变化,按照整体结构设计路面是偏于不安全的。 4)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对重载车来说具有更大的轴载敏感性。重载车换算为标准轴载时,对柔性基层通常是按4次方换算,而对半刚性基层来说,随着基层和沥青层的模量比的增大,换算荷载的次方数将不再是4次方,很可能是1215次方。轴载加大1倍,对柔性基层的换算轴次是增大16倍,而对半刚性基层可能要变为数十万次。也就是说同样的超载车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影响要比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大得多,对路面的损伤也大得多。 5)半刚性基层损坏后没有愈合的能力,且无法进行修补。其层一旦破坏,便无可救药,除了挖掉重建,另无他法,这给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造成很大的困难。通常所说进行“补强”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半刚性基层上加铺基层也不能结合成为整体。 6)半刚性基层很难跨年度施工,无论是直接暴露还是铺上一层下面层过冬,都避免不了会发生横向收缩裂缝,从而为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埋下隐患。甚至在冬天就从缝中进水(融雪)、半刚性基层暴露的还可能冻疏,影响强度的形成。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半刚性基层的冻融损坏几乎难以避免。 由于半刚性基层的强度、模量、抗疲劳性能等会因为重复荷载的作用及环境(干湿、冻融等)的影响而不断衰减,总是有一定使用寿命的,只要到了设计寿命,基层将会逐渐丧失功能,需要重铺,因此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相比之下,国外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越来越长,现在又出现了永久性路面或者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思想,这种理念已在欧美许多国家得到重视,且已经在重交通道路上应用,对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起到极大作用。 永久性路面的理念是所设计的沥青路面能够使用4050年以上、采用较厚的沥青层柔性路面,降低传统的沥青层底开裂和避免结构性车辙。由于沥青层相对较厚,传统的疲劳开裂可能性大大降低,路面的损坏主要位于面层的顶部(25100毫),一旦道路表面损坏达到临界水平,其经济性处理方法就是将损坏的顶层或面层铣刨、罩面,或者加铺。沥青面层材料可以再生利用,使得沥青路面在使用年限内不需要大的结构性重修或重建,并企图无限期地使用下去。 根据以前的室内疲劳方程和力学设计程序,无论沥青结构层多厚,结构都会必然产生疲劳开裂、车辙。而最新的理论发现当沥青层超过一定厚度时,良好施工的路面结构不会产生源于层底的疲劳开裂和结构性车辙。当标准轴次超过一定次数后,沥青层厚度无须增加。也就是说,沥青层的厚度使层底拉应变小于一定的值以后,沥青路面的下部将可以无限期地使用下去。所以永久性路面的最大特点是确保路面各类损坏控制在路面表面层顶部很薄的范围内,如自上向下温度疲劳开裂、车辙、表面磨耗、沥青老化都努力限制在磨耗层内,防止出现中面层以下的结构性损坏,表面层的损坏只需通过预防性养护得以补救。 这种长寿命路面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也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有的省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铺筑试验路,这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路面早期损坏的技术解决之路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在达到设计寿命后发生结构性损坏,需要维修基层,与永久性路面确保只维修表面层的思想是最大的差别,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设计理念。很明显,为了减小对社会和交通的影响,我们都不愿意每次连基层一起“开膛破肚”式地维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痛定思痛,希望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建设一些柔性基层、复合式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但是首先遇到的拦路虎是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制约。规范采用弯沉这个惟一的设计指标,甚至成为施工质量检验的指标,逼得大家只能设计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即使设计出来了,施工质量检验也过不了关。而新建高速公路采用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和施工质量检验指标的,世界上也就我们一家!它并不能有效地反映不同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是现在要想改又改不了。有一条高速公路在改建时,由于实测弯沉较大(路面既然开裂进水,弯沉怎么能不大呢?),上面无论如何加铺沥青层也设计不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路面结构,只能在上面再铺筑一层,甚至两层半刚性基层,再加铺沥青路面。结果桥梁等各种结构物由于标高等原因也跟着遭殃,就这一个工程就需要损失若干亿元!这种设计,国内外专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每次讨论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分歧总是非常大,根本无法统一。按照这个规范,是不可能设计出国际上通行的沥青路面结构的,它是对其他路面结构型式的全面封杀,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贯彻张部长的讲话精神,努力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的标准、规范,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十分同意和赞赏交通部党组的重要决策,通过迅速引进国外的标准规范,实现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否则,再进行几年的研究,也未必能够统一意见。而每年几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可等待不起,这种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综合国际上沥青路面结构型式的实际情况在高速公路重交通道路上最常用的是全厚式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及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全厚式路面的沥青层要求很厚,短期内在我国应用尚不现实。引进发展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重要的。由于我国对半刚性基层有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了有充分的把握,当前应该首先发展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即以沥青混凝土作面层,沥青稳定碎石作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作底基层这种结构型式,也可以在半刚性基层上加铺级配碎石过渡层以防止反射性裂缝和有利于排水。我们并不能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全盘否定,但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完善它的设计与应用,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重新认识和分析它的优缺点,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减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二、设计任务和沿线自然条件2.1 设计任务2.1.1设计任务依据1、土木工程专业2008届毕业论文指导书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道路分册3、化工部黄山山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的路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4、现状地形图(1:1000)5、相关的规范及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T37-90) 黄山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黄山山市城市交通规划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城市道路绿化规程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1999)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2002) 公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JTJ01-97)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1-97)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公路软土地基路段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2.1.2 设计原则 根据省厅、省公路局对施工图设计的审核意见,本次道路设计应遵循长远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方面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与今后道路进一步留有余地,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该地的地形,工程地质情况,达到规范要求各项指标节约投资,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 1.设计应满足道路用地范围的要求 2.符合各项规范要求在满足道路交通要求的前担下尽量节约投资,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 3.道路平,纵断面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情况。 4.纵断面应满足平,纵,横,三方面的协调,线形顺适连续,视觉良好,工程经济合理,坡长符合设计要求,在满足规划的控制标高的条件下,考虑道路沿线地形变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路基挖填高度,节约工程费用。 5.断面结构的选择做到节省工程费用,路面材料应结合地方材料的特点,便于施工,减少道路的后期养护费用。 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7.考虑今后的发展需要,留有发展余地 8.重视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加强道路绿化美化设计。2.1.3 设计标准及技术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标准CLL37-90经五路的设计标准如下:表2.1 道路设计规范值规范值道路等级城市道路级次干道设计年限(年)15计算行车速度(km/h)40路缘带宽度(m)0.25机动车道宽度(m)3.75 3.5机动车道路拱设计坡度(%)1.02.0非机动车道路拱设计坡度(%)1.02.0人行道坡度(%)1.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300圆曲线最小长度(m)35最大纵坡(%)3.0最小纵坡(%)0.2最小坡长(m)110凸曲线最小半径(m)400凹曲线最小半径(m)450竖曲线最小长度(m)35机动车设计标准轴载BZZ-1002.2 城市概况2.2.1 城市地理位置安徽省黄山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黄山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黄山山市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黄山山主要旅游景点:采石风景区 雨山湖 采石矶 濮塘风景区 朱然墓 丹阳湖 李白墓园 太白楼 盆山度假村 林散之艺术馆 甑山禅林 金柱塔 太白碑林三元洞 青山风景区小九华澄心寺江东第一桥叶家桥 青莲书院 朱然陈列馆 三台阁 马钢盆山度假村2.2.2 城市发展方向 1、城市发展方向分析 (1)、城市发展“门槛”因素分析 在城市空间拓展上,黄山山市主城区东面有慈湖河,宁马芜高速公路“屏藩”,南面采石河“屏障”,当涂县城南有姑溪河屏障,城市空间发展要跨越的“门槛”较多。 (2)、城市发展限制性因素分析 1)、区域城镇空间格局及经济发展轴线的引导 2)、城市发展自然环境条件的引导 市区腹地主要为东部和西部,东部近郊地势较平坦,远郊多为丘陵;由于东部地区城市上风向,且有数片高产蔬菜区,同时为了不破坏自然生态 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适当向东发展。 主城区向南跨过采石河,与当涂县城之间有大量可利用空间,有较为平坦的 地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且向南发展有便利交通设施,是城市发展 比较理想的主导方向。 3)、城市近期建设重大项目的引导 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完善主城区,进一步提高主城区整体环境质量,为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而进行的市中心区的建设;为适应城市产业结构 调整,寻找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进行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区,县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为倡导科技兴市方针,在东环路东侧建设一定规模的大学 园区;以上这些正在或即将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必将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用地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3)南进东扩 1)南进 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将跨过采石河向南发展:同时,当涂县城借助主城区的引力向北发展,形成良好的对接。具体有利条件如下: 1.城市南部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符合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2.能充分利用采石河,乙字河及南部丰富的水系,山体,改善城市环境,组织城市景观,塑造城市特色。调节城市小气候,避免或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3.能充分利用205国道及宁芜铁路的便利条件,借助黄山山长江大桥和马芜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顺应沿江,沿205国道工业发展轴的要求。 4.能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起步区相互配套,形成一定的规模急聚效应。 2)东扩 城市将跨越东环路,利用东边道路交通优势,顺应自然地形,在313声道及旅游大道两侧,集中布置大学园区和花山区商贸旅游区,将城市内部分功能用地向东边扩张,以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3)带状式发展,形成滨江城市特色城市沿长江水道带状发展,利用东边山,西边江地理优势,将山水贯穿整个城市,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滨江城市特色。2.2.3 工程建设必要性. 黄山山正在飞速发展,城市经济的腾飞与道路建设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建设的道路附近有大量的居住人口,周围道路相对比较狭窄或是根本没有道路,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了,也不适应交通的需要,直接制约着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修建一条能沟通雨田路与湖西路的道路是当务之急! 我相信经五路的建成,对于降低物流的运输成本,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线的改造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3 沿线自然地理情况2.3.1 地形地貌 新建的经五路起点是雨田路,终点是湖西路,沿线地形变化大,有很多池塘沟河,在所建设的道路中心线附近有很多的居民住宅。2.3.2 沿线气候路线所在区域地处北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季风明显,气候温和湿润,梅雨集中,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等。年平均降雨量100-1400之间,最大年降雨量为1906.5mm,最少降雨量为460.4mm一年中以1月份气温最低,极端最高气温在37.339.3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7-7之间,平均无霜期235-247天。风向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动,夏季以西南风频率为高,平均风速1.8-3.3米/秒,多数大风的风力都在10级以下,大风时本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在季风环流异常情况下,春季的低温,梅汛期的洪涝,伏秋季的干旱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常有出现。2.4 工程概述 拟建的经五路为城市次干道,路面度为33米,道路板块为一块板形式,行车道宽度为:机动车道(含非机动车道)宽度=(3.75m+3.5m+31m/条+0.25m)=21m (0.25m为自行车两侧的安全距离),人行道宽度为62=12米,路线总长为1309.5米,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号为K1+309.5。全线挖方103142.9立方米,填方58694.19立方米。行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道路平曲线只有一个拐点。根据对经五路的交通量调查表明设计一年后预计初期经五路机动车道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约为220辆/小时,(以标准小汽车计算),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设计年限15年,随着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预计设计年限末期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为647辆/小时,非机动车道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在建成一年后预计为1000辆/小时,在设计年限末期将达到2938辆/小时。本工程为新建工程,施工干扰因素少,具有进行大型机械化土方施工条件的路面施工全面采用机械化施工,能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尽快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经五路计划当年设计,第二年建设并投入使用。2.5 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遵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方针。尽可能减少大挖大填,降低路基填土高度,对挖方路段高度超过3米的路段设置挡土墙,浸水路堤处设置浸水护坡,浸水护坡上部采用种植草皮等防护,取土坑采用岗地,变高田为低田,美化路容路貌,使修建后的道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三、道路平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2、与周围环境相协调;3、除满足汽车行驶动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4、应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且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导线图如下:图3.1导线图3.1 设计指标根据设计指导书给出的条件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查出规范值并将设计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采用值记录在表中,其中道路设计年限的确定是依据表3.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设计指标规范值采用值道路等级城市级次干道城市级次干道设计年限(年)1515平曲线最小长度(m)70209.06设计车速(km/h)404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3001500圆曲线最小长度(m)35209.06直线最大长度(m)800623.51直线最小长度(m)240574.56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半径50015003.2 导线要素计算导线要素计算包括:导线间距离;导线方位角、偏角;圆曲线以及缓和曲线长、外距、切线长;交点及曲线特征桩号;相交道路方位角。各个重要控制点坐标见下表:表3.2.1控制点坐标表控制点XYQD3502319.7737497942.4999JD13502316.5321498517.0534ZD3502210.0018499246.52393.3 交点间距离计算交点间距计算公式为 (为交点坐标,L为两点间长度。)计算相邻交点间距离:已知起点桩号为K0+000QDJD1574.5626 从而JD1的桩号为JD1=起点+=K0+000+=K0+574.56JD1ZD737.2082 导线方位角计算计算公式为(B为导线方位角)(1) QDJD1arctg(574.5535/-3.2416)=(2) JD1ZD arctg(448.4229/-15.653) =3.4 导线偏转角计算导线偏角计算公式为QDJD13.5 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全线在JD1处设圆曲线,按照规范规定,可以不设缓和曲线。JD1处圆曲线要素计算:此处圆曲线半径为R=1500m,偏角为 切线长T=Rtg(C/2)=104.70m圆曲线长 外距 校正值 3.6 导线要素计算结果表3.6.1雨田路湖西路标段坐标控制点JD桩号XY QDK0+000 3503319.7737497942.4999574.56K0+574.563503316.5321498517.0534737.21ZDK1+311.443503210.0018499246.5239JD偏角半径切线长外距曲线长JD11500104.703.65209.06表3.6.2雨田路湖西路标段圆曲线要素表表3.6.3雨田路湖西路标段特征点里程桩号 序号里程桩号JD(交点)ZY(直圆)YZ(圆直)QDK0+000JDK0+574.56K0+469.87K0+678.93ZDK1+311.44四、道路纵断面设计4.1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除了规范规定的最大和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平均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短长度、平纵组合的要求以外,还要满足由城市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要求: (1)纵断面设计应该参照城市规划设计标高,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2)应该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和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3)山城道路及新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尽量使土石方平衡。(4)旧路改建宜尽量利用原有路面,若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5)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行车道,最大纵坡不大于3%,以满足非机动车爬坡能力的要求(6)道路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5%,困难时不能小于0.3%,特别困难情况下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他综合排水措施。(7)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各种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的要求。道路纵断面图如下:4.2 纵坡值根据沿线地形情况进行试坡,并进行调整,确定纵坡值。雨田路湖西路标段经过试坡调整后各控制点为:K0+000,高程7.27m;K0+223,高程8.97m;K0+386.38,高程8.03m;K0+619,高程9.56m;K0+904.5,高程7.85m;K1+127,高程9.18m;K1+309.5,高程8.34m设计指标如下:表4.2.1 纵断面设计指标设计指标规范值采用值设计车速(km/h)4040最大纵坡推荐值(%)60.74纵坡最小长度(m)110163.63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5509917.36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509302.33竖曲线最小长度(m)35120.04.3 竖曲线设计1、竖曲线设计(1)设计变坡点桩号为K0+223,高程为8.97m,之前坡度为-0.74%,之后坡度为0.55%,所以变坡角为w= -0.74%-0.55%= -1.29%。考虑到竖曲线最小长度要求以及转折角的大小,取切线T=60m。竖曲线曲线长L=2T=120m竖曲线半径R=L/w=120/1.29%=9302.33m外距竖曲线起点桩号为K0+223-60=K0+163高程为8.97-Ti=8.97-600.74%=8.52m竖曲线终点桩号为K0+223+60=K0+283高程为8.97-Ti=8.97-600.55%=8.64m起终点间高程以桩距30m加密,按照公式计算标高改正值。计算如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3.1 K0+223竖曲线计算表桩号坡段高程(m)标高改正(m)竖曲线高程(m)K0+1638.5208.52K0+1938.750.058.70K0+2238.970.198.78K0+2538.810.058.76K0+2838.6408.642、竖曲线设计(2)设计变坡点桩号为K0+386.38,高程8.03m,之前坡度为0.55%,之后坡度为-0.66%,所以变坡角为w=0.55%-(-0.66%)=1.21%。考虑到竖曲线最小长度要求以及转折角的大小,取切线T=60m。竖曲线曲线长L=2T=120m竖曲线半径R=L/w=120/1.21%=9917.36m外距竖曲线起点桩号为K0+386.38-60=K0+326.38高程为8.03+Ti=8.03+600.55%=8.36m竖曲线终点桩号为K0+386.38+60=K0+446.38高程为8.03+Ti=8.03+600.66%=8.43m起终点间高程以桩距30m加密,按照公式计算标高改正值。计算如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3.2 K0+386.38竖曲线计算表桩号坡段高程(m)标高改正(m)竖曲线高程(m)K0+326.388.3608.36K0+356.388.200.058.25K0+386.388.030.188.21K0+416.388.230.058.28K0+446.388.4308.433、竖曲线设计(3)设计变坡点桩号为K0+619,高程9.56m,之前坡度为-0.66%,之后坡度为0.60%,所以变坡角为w= -0.66%-0.60%= -1.26%。考虑到竖曲线最小长度要求以及转折角的大小,取切线T=60m。竖曲线曲线长L=2T=120m竖曲线半径R=L/w=120/1.26=9523.81m外距竖曲线起点桩号为K0+619-60=K0+559高程为9.56-Ti=9.56-600.66%=9.16m竖曲线终点桩号为K0+619+60=K0+679高程为9.56-Ti=9.56-600.60%=9.20m起终点间高程以桩距30m加密,按照公式计算标高改正值。计算如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3.3 K0+619竖曲线计算表桩号坡段高程(m)标高改正(m)竖曲线高程(m)K0+5599.1609.16K0+5899.360.059.31K0+6199.560.199.37K0+6499.380.059.33K0+6799.2009.204、竖曲线设计(4)设计变坡点桩号为K0+904.5,高程7.85m,之前坡度为0.60%,之后坡度为-0.60%,所以变坡角为w=0.60%-(-0.60%)=1.20%。考虑到竖曲线最小长度要求以及转折角的大小,取切线T=60m。竖曲线曲线长L=2T=120m竖曲线半径R=L/w=120/1.20%=10000m外距竖曲线起点桩号为K0+904.5-60=K0+844.51+031高程为7.85+Ti=7.85+600.60%=8.21m竖曲线终点桩号为K0+904.5+60=K0+964.5m高程为7.85+Ti=7.85+600.60%=8.21m起终点间高程以桩距30m加密,按照公式计算标高改正值。计算如下图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3.4 K0+904.5竖曲线计算表桩号坡段高程(m)标高改正(m)竖曲线高程(m)K1+0318.2108.21K1+0718.0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