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粤教版语文(短篇小说欣赏)练习题: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18粤教版语文(短篇小说欣赏)练习题: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18粤教版语文(短篇小说欣赏)练习题: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18粤教版语文(短篇小说欣赏)练习题: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18粤教版语文(短篇小说欣赏)练习题: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诗歌写作“无中生有”,化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诗歌阅读“有中生无”,化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无”不是“没有”,而是潜藏的“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有”“无”同出而异名,并非对立。在场语言呈现于文字,不在场语言隐匿于字里行间或文字之外。站在作者的立场,不在场语言是经验的一部分,他面对的言欲尽却言不尽的困难通过不在场语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依赖在场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他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在场语言好比琴弦,不在场语言就是在恰当的指法下弹奏出来的漂浮于琴弦周遭的余音,它们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诗歌命名。海德格尔有对器皿的特征的精彩描述:“空,或虚空,才是使壶具有盛水功能的东西。空间,壶的空无,正是壶作为空器之所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它接受着人们倾进去的东西,又为它的倾听者无私地奉献它的倾出。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诗歌的在场语言占有的总是有限的时空,诗歌唯一能同时空抗衡的是空白,它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来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缥缈的灵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进入诗歌的对象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意”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有”,不在场语言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潜伏着的,是隐藏在在场语言字里行间或之外的内容。B.就诗人来说,不在场语言就是其想要表达而写下的诗句不能表达出的、通过在场语言的构建来延展的那一部分。C.就读者来说,其必须努力突破在场语言的限制,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些飘浮于琴弦周围的余音。D.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构成动态关系,它们互相依靠,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解析C项,偷换概念。原文“站在其边缘地带”的“其”指代“在场语言”。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相互运动形成的。在场语言的被单独释义从来都不存在,不在场语言让在场语言和世界有了联系。B.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意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C.诗之妙在于不在场语言,在于空白,它突破了在场语言的时空的限制,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的恒久运动。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读,永远不能领略其精妙。D.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这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得到的观点。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诗歌也好,绘画也好,皆如此。解析B项,“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强加因果。原文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它不留空白,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B.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中国画家的用心在空白之处,让画面上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山一石被缥缈的灵气环绕的正是空白。中国诗亦然。C.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是诗歌之空白,空白倾出万境,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那空白的地方仿佛就是诗歌远望的故乡,安顿着人类的心愿。D.汉语诗歌的文“意”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同。解析D项,原文为“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同时对“一千个读者”的解读错误。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带他回家周海亮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尽管他像在熟睡,但他的确已经死了。他死在战壕里,怀里紧搂着他的步枪。几个小时以前,他还与特雷西并肩作战。三个兵顽强地猫在战壕,坚守了一天一夜。清晨时他们开始撤退,他对特雷西说,不管发生了什么,只管逃命。他一连甩出六颗手榴弹,三个人一起跃出战壕。后来特雷西知道,他在跃出战壕的瞬间被子弹洞穿。他跃出战壕,又跌进战壕,子弹穿过他的后脑,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暗褐色的洞。特雷西和史密斯逃进树林。他们藏进灌木丛,看敌兵风一般刮过来,风一般刮回去。然后便是死寂,苍蝇如直升机般从头顶隆隆飞过,一只虫子摔到地面,如同引爆一个炸弹。待他们颤抖着走出丛林,已是正午。太阳火一般炽烈,特西雷却觉寒气逼人。他们重新潜入战壕,他看到了他。孤独的死去的他。阳光将他变得更冷。特雷西走上前,试图将他背起。别动!史密斯慌忙将他制止,先看看!特雷西只是个新兵。战场上隐蔽的那些危险,他还知之甚少。史密斯警告他,常有敌兵将地雷埋在尸体下面。当有人试图搬动尸体,就会被炸上天。这是最有效的袭击方式,他的两个兄弟就是因此送命的。他让特雷西躲到远处,趴下,护头。然后他蹲下来,检查尸体周围的地面。他甚至将鼻孔凑近泥土,像狗那样嗅来嗅去。稍后他扭过头,说,他们真的埋了地雷。特雷西看着他,等着他。泥土显然被铲过,这些石块也被动过。史密斯说,还有,他们翻动了他他倒下时不该是这样的姿势,更不该这样紧搂着枪尽管他们做过伪装,但骗不过我怎么办?他们埋了地雷。怎么办?只能放弃。史密斯站起来,尽管我很伤心,但咱们绝不能动他。他们已经在战壕里呆了太久。敌兵随时都可能返回,他们必须马上离开。特雷西看着死去的兄弟他已经死去,他那样孤独。能不能把雷挖出来?不可能。史密斯说,这种地雷极其难排,一触即爆,即使是有经验的排雷工兵,成功率也非常低。并且这里到处都是石头,地雷又挤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之间,这更增加了排雷的难度。听我的特雷西,尽管我也不想把他留在这里,但咱们没有选择。咱们只懂开枪,不懂排雷两个人离开,留下战壕里孤独的战友。他们走进树林又走出树林,脚步越来越慢。阳光更加暴烈,头顶上似乎有无数根滚烫的钢针倾泻下来,特雷西的心却愈来愈冰冷。每走一步,他都能听到自己颤抖的呼吸和心跳。终于他停下来。他说,我们得回去。我们帮不了他我们试着把地雷挖出来。肯定会爆炸。我们回去就是送死不能把他留在那里。可是我们带不走他。地雷会爆炸必须试一试。特雷西说,他死了,他应该回家。特雷西往回走,很快。史密斯追上他,不是要随他回去,而是试图阻止。特雷西说,你留在这里等我。史密斯说,信我的,你真的是回去送死。特雷西说,让开。史密斯说,求你。特雷西将枪口对准他,给我让开!特雷西走进丛林,却不是一个人。史密斯静静地跟在后面,眼睛里流出泪水。两个人重回战壕,死去的战友仍然在孤独地等着他们。特雷西将枪放到一边,蹲下来,轻轻抚摸战友的脸,笑笑。他说,兄弟,咱们要回家了。(选编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6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小说以“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主人公命运的结局,更是为了渲染一种惨烈的战争氛围。B.小说以“他说,兄弟,咱们要回家了”结尾,简洁有力,既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让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强化。C.史密斯虽然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三番五次地劝阻特雷西带战友“回家”,这不仅反映了他内心的残忍,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朋友间的生离死别,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保家卫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同仇敌忾。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艺术特色鉴赏的能力。A项,不存在这样的递进关系;C项,“反映了他内心的残忍”错误,这样写恰恰反映了人的真实,战场上这样选择无可厚非;D项,“描绘了一幅保家卫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同仇敌忾”的说法将主旨人为夸大了。答案B5.小说以“地雷”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地雷反复出现,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故事的危险性,使情节更紧张更吸引人;主人公言行围绕排雷呈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排雷的不确定性使小说结尾充满了变数,留下了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6.小说中特雷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解析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要立足文本,把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两个角度,一是从文本中寻找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点评人物性格的词语,以此作为答案点;二是紧抓主人公的言行,从中提炼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参考答案缺少战斗经验,见到战友尸体就想去搬动。关心战友,充满战友情谊,希望能带他回家。执着,对战友不放弃,执意返回排雷以带战友回家。(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2017福建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第79题。材料一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2%。(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附图:近五年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材料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材料三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材料四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解析A项根据原文“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选项将“中成药”理解为“中医药”错误。C项根据原文认为,我们“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而不是说“国际话语权丢失”是已成事实。D项,根据原文,“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而不是中医倍受世界推崇的标志。答案B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解析A项考查对图表的解读能力,是高考新增考点。根据图表数据的变化,可以判断出A项的结论正确。B项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数据较为精确,如“3318.72亿元”“6223.92亿元”“48.5%”等,材料四数据有“50多万”,是个概数,并不精确。C项强加因果。“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无依据。E项,材料一和材料四的叙述顺序不同,材料一是顺叙,材料四是倒叙。答案AD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要提出对“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的建议,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出关键问题所在。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然后,结合材料和现实,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针对问题,合情合理即可。参考答案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烈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解析原文为: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可根据人名、地名以及虚词等断句。答案C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崇祯十年”,即1637年,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该法从汉武帝开始。B.“巡按御史”,明朝时正式确立该制度,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再从中选派巡按御史。C.“摄”,代职务,与“假”相同,都是古代临时代理某种职务的说法。D.“谥”,又称“谥号”,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人们给予的一个评判性称号。解析“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的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解析D项,误解文意。四卒是希望贼寇允许他们将主人的尸骸掩埋后再赴死,贼寇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四卒解下衣服裹了道宪尸骸,将其掩埋,然后,四人自刎而死。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5分)(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5分)解析翻译这两句话,关键是译准下列词语的含义。“四海”,天下;“鼎沸”,纷乱;“日滋”,一天天增多;“此曹”,这些人;“去”,距离;“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之地;“栅”,名词活用为动词,修栅栏;“逾”,越过。参考答案(1)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2)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聚奎又不听从。参考译文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考中进士。担任长沙推官。当地多盗贼,道宪觉察到某个有势力的人家与盗贼勾结,他掌握其犯罪证据,但暂时任由其胡作非为。有盗贼抢劫富家,正在分赃,逮捕的士兵已经到来。召来富家,归还他们所失去的财物,他们都惊愕,不知事情的原委。有一些恶少关着门,商量盗窃之事,等打开门一看,抓捕的士兵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吉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道宪。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动。承天巡抚王扬基率领所部一千多人,从岳州奔逃到长沙。道宪请王扬基回去驻守岳州,说:“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得住,而衡阳、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扬基说:“岳州不是我的属地。”道宪说:“如果丢弃北面而守南面,这里还不失为楚地;如果南北全都丢弃,我们的属地又在哪呢?”扬基哑口无言,这才赶赴岳州。可是等到贼兵进入蒲圻时,他就逃跑了。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聚奎不得已来到岳州,但几天后就转移到长沙。道宪说:“贼距离岳州还远,可抓紧时间修缮城池,以便防守。他们进犯岳州,还会忌惮长沙的增援;如果放弃岳州,长沙怎能独自保全?”聚奎没有听从。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径直进犯长沙。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聚奎又不听从。当时,知府堵胤锡入朝拜见皇上还未返回,通判周二南代理攸县事务,长沙城中的文武官员没有几个人。贼兵迫近城池,士人和百姓全都逃窜。聚奎假装出战,很快就领着所部逃跑。道宪独自拒守,有个贼兵绕着城呼叫:“我们军中久闻蔡推官的名声,希望你赶快投降,不要自讨苦吃。”道宪命守城士卒将他射杀。过了三天,尹先民出城与贼兵作战,失败而还。贼兵趁势夺门而入,先民投降。道宪被抓住,贼人用官位利诱他,他咬牙切齿大骂。贼人为他松绑,请他坐上座,他还是骂。贼人说:“你不投降,我们将会杀光百姓。”道宪大哭说:“希望你们赶快杀了我,不要伤害我的百姓。”贼人知道他的气节始终不会改变,就凌迟了他,他心脏的血直溅到贼人的脸上。被俘的士卒林国俊等九个人跟随道宪,不离开,贼人也命令林国俊等劝说道宪投降。国俊说:“我们的主人要是怕死,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贼人说:“你们的主人不投降,你们这些人也活不了。”国俊说:“我们这些人要是怕死,也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贼人将国俊与道宪一起杀害,四个被俘的士卒激奋地说:“希望让我们先掩埋主人的尸体,然后再死。”贼人答应了他们。四人解下衣服,裹着道宪的尸骸,将他掩埋在瘗南郊的醴陵坡后,就自刎而死。道宪死时,年仅二十九岁,朝廷赠与他太仆少卿之位,谥号“忠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中的“欢”,指代酒。14.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解析从对首句“淮阳多病偶求欢”中“淮阳”的注释看,是用典;从“砌下梨花一堆雪”看,是写景抒情。可结合这两句分析。参考答案用典。诗人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直言被排挤外放,表达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客居他乡,在清冷的冬夜里秉烛自饮,孤寒苦闷之心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此时,凭栏而立,门外的纷纷暮雪,又加重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和壮志难酬的隐痛。15.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6分)解析杜诗“砌下梨花一堆雪”是用梨花比喻雪,写雪堆积之厚;韩诗“闻道郭西千树雪”是用雪比喻梨花的,写梨花之繁。参考答案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名句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都是自己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具体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016全国甲,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A.B.C.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根据句意,应该用“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选项望文生义,误用为“积攒”的意思。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句中形容“航空领域的拓荒者”,符合语境。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根据句中“没有其他人员参加”“难解之谜”的语境,可知这个词使用正确。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与“立刻向医院跑去”的语境相矛盾。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根据“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的语境,取其“费尽心思钻研”的意思。答案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播出“家风”系列报道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好评。B.随着阿里巴巴电商业务流量政策的变化,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正在告别过去卖便宜的时代,正在提升品牌、服务的方向发展。C.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解析A项,偷换概念,“引起”的主语应该是“家风系列报道”。B项,成分残缺,应为“正在朝着提升品牌、服务的方向发展”。D项,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不仅”放在主语“电子商务”后面。答案C19.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