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1页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2页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3页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4页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简版)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二八年四月目 录一、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意义- 2 -1. 科技人力资源自身具有优越性- 2 -2. 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时代要求-3 -3. 做好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是科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3 -二、科技人力资源概念辨析- 4 -1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 4 -2科技人力资源的鉴别标准- 4 -3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 5 -4科技人力资源与人才和科技工作者等概念有明显区别- 5 -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 9 -1. 按“资格”测算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9 -2. 按“职业”测算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12 -3. 对两种测算方法出现数据差异的解释- 16 -4.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结论- 17 -四、多种形式并举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突出特点- 18 -五、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23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2006年部署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于2007年5月通过结项验收。考虑到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的著作,社会各方面都很关注,我们对于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非常慎重,2007年下半年组织精干力量,对发展研究中心提交的研究报告初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完善,充实数据,深化分析,进一步凝练结论和观点,并多次征求科技部、教育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统一见解,比对数字,前后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框架逻辑严谨,基础数据真实可靠,研究方法科学合理,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目前国内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便于快速了解报告内容,现将报告简版呈上。一、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知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科技资源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资源的核心,最具创新性和革命性,也是支撑一国科技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一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和结构、流动和分布、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1. 科技人力资源自身具有优越性科技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研究国家、区域或特定团体和组织的科技资源投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一是科技人力资源是可测度的。国际上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具有统一的、客观的判别标准,不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二是科技人力资源概念具有国际可比性。2. 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时代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程。完成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做好这一基础工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多的突出优势,加快完成我国从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走向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进程。3. 做好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是科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协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科技工作者工作。做好科协工作,履行好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首先需要我们深入开展科技人力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和产业配置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把我们的工作范围和服务对象搞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切,科协组织就要建到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准确把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真正把各级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科技人力资源概念辨析1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国际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并可从统计角度进行研究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统计局(eurostat)等联合编写的科技人力资源手册。该手册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和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分别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教育和职业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完成了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的第三层次教育,或者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学技术职业的人。参考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我们把科技人力资源定义如下: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人员,也包括具有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潜能的人员。2科技人力资源的鉴别标准鉴别科技人力资源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资格”,即受教育程度,二是“职业”。按“资格”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按“职业”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的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讲,科技人力资源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1)完成科技领域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人员,或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1997)的标准分类,在科技领域完成第五级教育或第五级以上教育的人员。(2)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的人员。3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关于科技领域的范围,国际上看法并不统一。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定义最为广泛,认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技术”是指知识的应用。韩国认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我国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部分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均纳入科技领域的范围。至于科技职业,理论上应按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中属于科技范畴的职业来统计。目前,我国职业分类还难以全面确定科技范畴的职业类别,实际工作中的处理方法是用与科技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代替科技职业分类。鉴别是否属于科技领域和科技职业,依据的标准规范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1988)、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1999)。4科技人力资源与人才和科技工作者等概念有明显区别(1)人才我国历史上没有科技人力资源概念,只有人才概念。人才是政策概念,没有明确的鉴别标准,范围比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活动人员的范围都要大。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认为人才有三个条件: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目前人事部将人才分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类。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这是定性的描述,并没有客观的判别标准。由此可见,人才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主观价值判断,概念边界模糊,更具有伸缩性。它的内容是政府为达到特定政策目的而设定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地域,含义是不同的。(2)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件中广泛使用,意指所有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2003年中国科协在进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时,选取中组部和人事部的专业技术人员统计中十七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十七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前五类人员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调查人群,分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选取其中的自然科学教学人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鉴别标准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人员。科技工作者概念与科技人力资源概念部分重复,它反映的是从事科技职业的实际在岗人员数量,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其范围从理论上看要比五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大。科技工作者概念的优势在于其数据来自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具有长系列的统计数据资源和丰富的数据内涵。不足之处是:(1)统计口径问题。以往的统计仅限于国有(包括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近几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份额增大,其早期的全社会统计口径范围已不再全面;(2)统计数据不具有国际可比性。在用于国际比较时,既需要完善其统计范围,也需要作进一步数据处理,提供更细的科技工作者指标分类以利于扩大使用范围;(3)科技工作者反映的是科技职业实际在岗人员数量,不能反映潜在的人力资源数量。(3)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的定义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科技活动统计手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虑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而对科技活动和科技人员统计制定的规范。oecd国家只重视r&d统计,并没有科技活动人员统计指标。,意指科技人力资源中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一个劳动者是否属于科技活动人员范畴,关键是看其所做的工作或正在从事的职业是否属于科技活动范畴。根据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订出版的科学技术统计指南,科学技术活动是指所有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活动。科学技术统计指南把科学技术活动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和科技服务(sts)三类。我国为了强调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上述三类的基础上增加了“r&d成果的应用”。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把科技活动人员具体分为四大类:一是从事r&d活动的人员(r&d人员);二是从事r&d成果应用的人员;三是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的人员;四是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目前我国科技活动统计没有包括教学培训活动,这意味着教学人员(但同时进行科研的除外)没有计入科技活动人员范围之内。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指标测度采用人数作量纲,常用的指标有“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实际统计中,将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累计的实际工作时间占全年法定工作时间的比例大于等于10%的人员计入科技活动人员。(4)r&d人员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的核心部分。我国r&d人员定义源自oecd发布的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指直接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以及为r&d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办事人员。oecd根据科技人员在r&d活动中的作用,将参与r&d活动的人员分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研究人员(resercher)是指从事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系统的构想或创造的专业人员,以及r&d课题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指通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参加r&d课题,应用有关原理和操作方法执行r&d任务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加r&d课题或直接协助承担这些课题的熟练工和非熟练技工、秘书和办事人员,还包括所有为r&d课题提供直接服务的财务、人事及行政管理人员。我国早期的科技统计主要是科技活动统计,后来才逐渐引进r&d活动统计并不断完善,目前在研究机构r&d人员统计中采用oecd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分类。我国r&d人员指标测度可采用人数和全时工作当量 简称为全时当量,英文记作fte。两种量纲,国际比较中通常采用全时当量。常用的指标包括“r&d人员总量”数据主要来自研究机构科技统计年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年报和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年报以及全国性的科技与经济普查(如2000年r&d清查和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等)。和“r&d科学家与工程师总量”用来测度r&d人员和r&d活动的质量,r&d人员只要符合“职称”(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和“资格”(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中的一个条件即可以统计为r&d科学家与工程师。(5)科学家和工程师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虽不具有上述学历,但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科技活动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是以相应身份运用或创造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理的人,也就是经科技培训后从事有关科技活动的专业工作人员及指导科技活动实践的高级管理者和人员。在研究活动中,“科学家”与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是同义词。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对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定义与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按照职业和资格进行了定义,不同的是前者还从对科学与工程知识的需求方面来定义,在教育和职业的范围上有一些区别。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依据oecd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测算可以从“资格”和“职业”两个方面进行。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不同部门在估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时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有关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总量和就业总量的数据也不一致。在这里,我们以oecd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为基础,采用“资格”和“职业”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具体规模进行测算。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符合“资格”条件的就业人员符合“职业”条件的人员“资格”和“职业”条件重合的就业人员1. 按“资格”测算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考虑到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资料分散且口径不尽统一的实际情况,在遵循科技人力资源定义和统计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测算公式调整细化如下: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完成科技领域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人员 非科技相关专业研究生人员总量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就业人员(1)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5年底,由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和网络高校构成的我国本专科高等教育体系共培养各专业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5415万人。考虑到只有完成科技相关领域专业学习的本专科毕业生才属于科技人力资源,我们还需要对5415万这一总量数据做进一步剥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现状,我们把工学(工科)、农学(农科)、理学(理科)、医学(医科)、管理学、经济学(财经)、法学(政法)、哲学、历史学和部分教育学(师范)等列为科技相关学科,把毕业于这些专业领域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视为科技人力资源。据此测算,在截至2005年底的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网络高校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中,计有1390万毕业于非科技相关专业,不宜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其余4025万科技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其中,普通高校培养2003万人,成人高校培养1616万人,自学高等教育考试培养295万人,网络高校培养111万人。表1 我国教育系统科技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培养情况培养渠道年度毕业生(万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万人)普通高校1949200524622003成人高校1953200520911616自学考试19842005732295网络高校20032005130111总 计54154025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教育统计年鉴整理(2)非科技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总量一般来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都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理应全部计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考虑到完成科技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硕士、博士一般都具有本科或专科学历,已经作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纳入科技人力资源之中,如果作为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再计算一遍,属于重复计算,故予剔除。因此,这里我们只考虑非科技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总量。由于这部份人员在按本专科学历计算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时已被扣除,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则理应重新计入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之中。根据教育部门有关统计资料,1949年至2005年间我国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1万,非科技专业研究生数量约占研究生总量的10%左右。据此推算,则我国非科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人数为12万(121万10)左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这12万非科技相关专业研究生也计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3)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就业人员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难以取得统计数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将现行统计资料中按技术等级分组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技师”和“高级技师”主要由学历相对较低、技术等级较高的人群组成,现实中这一人群数量不大,故可大体上将其视为“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就业人员”。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当年我国共有“技师” 163万,“高级技师”52万,合计215万。由于没有2005年以来没有最新数据,姑且认为2005年底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为215万。(4)按“资格”测算的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截至2005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4252万。其中,具有科技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总量4025万,非科技相关专业研究生人员总量12万,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就业人员总量215万。2. 按“职业”测算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我国科技职业分类不够规范,相关统计数据既分散又不完整,难以作为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基本依据。根据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从职业角度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必须考虑到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在我国科技岗位就业的人员一般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即使没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也应该是进入“技师”和“高级技师”序列的技能型人才。据此两点,我们把按职业测算科技人力资源的公式调整如下: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但不宜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的人员进入“技师”和“高级技师”序列的技能型人才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对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进行的一次综合性普查,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科技岗位就业情况、年龄、学历、职称等的统计数据。以此为基础,我们按职业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和分布状况如下。(1)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就业人员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在我国的全部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者虽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是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就业人员总量为5185万人。这是从职业角度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规模的基础数据。(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但不宜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的就业人员 考虑到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不一定从事科技相关职业,而且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也不一定在科技相关岗位上工作,上述5185万人不应全部计算为科技人力资源。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按行业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具体测算和分析:关于第一产业科技人类资源数量。针对单位就业人员的经济普查数据表明,第一产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为17万。由于我国农村目前仍然是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生产形式,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主,多数农业劳动力没有进入规模化的农业企业中去,经济普查数据显然低估了第一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规模。统计部门通过其他渠道对农业产业单独进行的统计表明,还有51万人应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据此测算,第一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68万人。关于第二产业科技人类资源数量。由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大机器工业,就业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称基本上都属于科学技术类职称,而且专业技术职称持有者往往也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因此,对第二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基本上以专业技术职称统计为主,极少数文科类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在总量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据此测算,第二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计有1433万人。关于第三产业科技人类资源数量。第三产业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区别情况,分类计算。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五个部门的大专以上就业人员绝大多数具有科技相关专业高等教育学历,取得了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绝大多数也可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二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及其他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非技术研究开发和非技术应用类的,而且只有少部分是科学技术相关学科毕业的,因此需要对其学习的专业以及所从事的岗位进行甄别。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要剥离其中的一半左右的人员;三是金融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部门难以一概而论,经过逐一甄别,初步认定其中不符合科技人力资源定义的人数所占比例约在1/4左右;四是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虽然有不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但其中相当数量是中文、行政管理等非科技类学科的毕业生。据此测算,第三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2644万人。表2 各行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修正 单位:万人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数剥离的人数(相减)符合科技人力资源定义的人数总计5185.654144.73第一产业合计农、林、牧、渔业16.985168第二产业合计1433.021433.02采矿业84.5184.51制造业910.52910.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9.4899.48建筑业338.51338.51第三产业合计3735.611091.92643.7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300.32106.9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4.310.35133.96批发和零售业370.47189.37181.1住宿和餐饮业55.5324.3231.21金融业210.8053.78157.02房地产业125.8432.2793.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1.2499.9281.3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92.3326.01166.3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0.2211.2328.9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6.2510.3715.88教育1043.870.201043.6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26.190.47225.7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8.4617.7950.6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52.80625.5327.3(3)进入“技师”和“高级技师”序列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一般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也没有获得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企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也是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把进入“技师”和“高级技师”序列的技能型人才纳入科技人力资源范畴。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共有“技师”和“高级技师”215万。(4)按“职业”测算的结论以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经过上述调整测算,200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4360万。如果加上2005年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的300万人,那么截至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4660万。3. 对两种测算方法出现数据差异的解释由前面的测算分析可以看出,截至2005年底,按“资格”测算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4252万,按“职业”测算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4660万,两者相差约400万。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数据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格”测算中未计入获得非科技领域学历但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根据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高等教育科技领域毕业生存量与虽然没有科技领域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存量之和。后者不仅包括没有学历人员(如我国有215万技师和高级技师),还有一定数量获得非科技领域学历(如获得文学类学历的)但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并没有统计在内。二是按“资格”测算中未计入接受非教育部承认学历教育的人员。我国许多部门和地方通过不同渠道举办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其学历是本行业或本地区所承认的。部分学历教育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假毕业证、假学位证等,在教育部承认的学历统计中并没有反映,但在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中却归入大专以上人员统计数据里,造成就业统计数据大于教育培养数据。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国科技人力资源。改革开放后,有为数不少的国外科技人力资源通过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或科技机构进入我国,或随大量国际投资进入我国大陆。比如,三资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有不少来自国外,相当一部分未在国内接受本专科教育的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就业。从总体上看,这部分人员未纳入教育系统的统计序列之中。4.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结论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教育系统培养的4037万具有科学技术领域高等教育学历人员是比较精确而可靠的数据,且符合定义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应予采用;统计部门经过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获得的215万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据,符合科技人力资源定义的第二个条件,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予以采用。这样将上述两个数据相加获得的总量为4252万,不仅符合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而且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科技部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黄皮书)2004认为,200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850万。以此为基础,加上2004年和2005年两年毕业的科技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其结果和4252万的总量非常接近。由于测算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差,我们认为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数量级精确到百万级是比较恰当的。因此,可以确认,截至2005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四、多种形式并举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突出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配套的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49200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总量为5415万,其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条件的有4025万人。按培养方式划分,普通高校培养2003万人,占49.8%;成人高校培养1616万人,占40.1%;网络高校培养295万人,占7.3%;高等自学考试培养111万人,占2.8%(表3)。表3 19492005我国四种渠道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中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比例学 校年 度科技人力资源(万)比例普通高校本科、专科19492005200349.8成人高校本科、专科19532005161640.1网络高教本科、专科200320052957.3自学考试本科、专科198420051112.8共 计40251001. 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主渠道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校正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在我国,通常以四年制(少数为五年)大学或学院教育为基准,称为本科。不足四年(23年)称为专科,超过四(五)年称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阶段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通常硕士研究生教育修业年限为23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4年。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最早、规范性强、学科门类较齐全。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共设置249个专业。1949-2005年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培养毕业生2462万人,其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条件的有2003万人。近年来,随着扩招等政策的施行,普通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已突破500万人,是1998年的4.7倍。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招生大学生人数已超过了250万人,是1978年的10倍。2.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支柱以各种形式开办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大量附设于普通高校的函授、夜校部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一般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类,前者有定型的组织、经常的设施、相对固定的学业期限等,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后者的学习时间较为灵活,学制弹性大。目前,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必须履行国家相关规定的审批程序,将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计划,方可取得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文凭的资格。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通过对数十万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岗位培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补充了大量科技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形式日益多样。1992年,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毕业生51.77万人,其中以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为主,占总数的26%,达13.12万人;2002年,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突破了100万人;2005年,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达到173.59万人。统计资料表明,19532005年间,成人高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进步培养了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毕业生2091万人,其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条件的有1616万人,约占四种渠道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40.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补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标准,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等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相一致。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考试是中心环节。专业考试的计划,一般是专科3-4年,本科5-6年。全国公开设立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教育等102个本、专科专业,设625个专业点。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根据国家规定,高考教育自学考试采取单科形式,及格者发单科合格证,并累积学分;不及格者来年再考,如最终考完全部专业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并满足其他要求,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符合相应学位条件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本科毕业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由已获国务院授权的主考高等院校授予相应学位。19842005年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32万人,其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条件的有295万人,约占四种渠道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8%。4. 网络高等教育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新形式网络教育是集教育、电脑、传播、网络于一身并相互结合,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也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1994年启动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示范工程”(cernet)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9年,教育部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创办网络教育,开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以其速度快、传播空间广的优势飞速发展,并且其培养的毕业生多为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6年,已有67所网络教育试点高校,覆盖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网络高等教育可划分为四类:(1)学历教育,主要包括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2)学历辅助教育,主要包括自学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辅导、研究生入学考试等;(3)非学历教育,例如留学或移民类考试、各行业资格考试等;(4)企业培训,包括e-learning平台和内容等 张海波等.关于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现状与前景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3):50。20032005年,网络教育共招生257万学生,已培养具有本、专科资格的毕业生130万人,其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条件的占绝大多数,达111万人,约占四种渠道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7.3%。5. 研究生教育是推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力量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与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1986年开始,相继有33所普通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国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36.48万人,其中博士生5.48万人,硕士生31万人。据统计,1949-2005年,我国共培养了121万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105万人,博士研究生16万人。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力量。6. 出国留学是加快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等国家政策方针相继实施,出国留学呈现强劲上升的势头。从1993年至199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从11924人增加至80000人,增长近7倍。2005年,我国年出国留学规模达到11.8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979人,单位公派8078人,自费留学10.6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2005年底的20多年时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93.34万人,回国总数为23.29万人,比例为25%左右。可见,出国留学成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途径。表4 2000-2005年出国留学人员数量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国家公派280834953500300235243979单位公派388844264500514468588078自费3229376052117000109200104281106500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图1 2000-2005年出国留学人员构成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五、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建议一要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发展重点转移到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截至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多万,但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扩招”只是解决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量的问题,但从质上来说,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知识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提升科技人力资源培养质量,就要抓紧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更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做起,调整学科结构,破格录取有特殊才干的学生;在人才的使用上,要给人才更多的宽容,允许他们失败;要警惕人才泡沫现象,避免人才增加、创新成果不增反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鼓励民间创新人才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等。二要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提高科技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当前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缺乏规划和指导,国家对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未来趋势和发展预测关注不够。一方面,大量科技人力资源在非科技岗位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岗位严重空缺。因此,应该大力推动科技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全面摸清目前科技人员就业市场状况,了解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在各部门、区域、行业、学科的分布,以及性别、民族以及年龄的分布等。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长远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教育和就业市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