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doc_第1页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doc_第2页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doc_第3页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观 尖锐 新颖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上一次,研读课堂节奏的修辞化解读一文,我以顿悟,在学习中为题,谈了几点粗浅的体会,自以为有所得,有所悟。但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却迟迟不敢下笔,对其观点时而深有同感,时而不敢苟同。不说深有同感、深受启发,怕亵渎大家,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一味苟同、全盘照收,又怕似懂非懂,以致教学邯郸学步、西施效颦。很矛盾,很迷惘。静心整理,拜读此书我循环着三种心路历程:一种是感觉其说法的主观,让人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不敢苟同;一种是感觉其批判的尖锐,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俯首帖耳;一种是感觉其观点的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若有所思深有同感。一、主观批判地接受王教授在书中说:“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此分析我认为甚为客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的不是我要凭借这篇课文“教什么”,而是这篇课文我该“怎么教”。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其结果常常是只注重课文的内容,课文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我们的学生学完一篇篇课文,仅仅知道了课文的内容,而他们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语文能力的锻炼几乎为零。王教授又说:“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去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此意见我觉得比较中肯。观课评教的角度,也应该是备课执教的角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这是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失却一面,则有失全面。但王教授又提出:“我们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前提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何况对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与对教学方法的倚重,现在差不多变成了南辕与北辙。”此观点在我看来就有失偏颇了。世界上任何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容易引人商榷的。强调关注教学内容,应该是对“怎么教”矫枉过正的一种改进,而非简单的否定。如果说教学内容是皮,教学方法则是毛。只关注方法,不注重内容,确实会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后果;倘若只注重内容,不关注方法,则难免出现“毛之不附,空具皮囊”的现象。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我下定决心说:该主观论断我不敢苟同。二、尖锐痛并快乐着王教授的观点非常尖锐,可以说是红旗猎猎,旗帜鲜明。这种学术风格,我很欣赏。诚如他自己所言:“观课评教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活动,目的是谋求语文教学的改善。而研究,必得面对问题,必须正视问题。”因此,他从批判的视觉,选择国内语文教坛上的名家大师,作为评判的对象。他对此的解释是:“事实上,我所批评的那些课,执教教师都是很优秀的;惟其优秀,才把他们当作承受批评的替罪羊,尽管这样做,我也于心不忍。”这种不唯上不畏名的勇气,值得敬佩。对于名家大师,我们普通教师从来是高山仰止,恨不能得其皮毛而欣欣然之,何曾以此平视的目光冷静地看待过。王教授的重拳猛击,必然使得众多盲目崇拜者如梦初醒,从盲从状态中走出来,逐步趋向理性的学习。当下有一种现象,我们看得到但没有说出来,王教授帮我们说了:“语文教学界有不少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也涌现出许许多多所谓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这模式那模式的宣传并不少见,尽管优秀教师马不停蹄地到处示课讲学,但是情况好像依然如故,普通教师的教学原来怎样,现在好像依然怎样。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这个问题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有所思,也有所得。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当我们沉迷于他那主持人般的风格语言,播音员般的雄浑嗓音,以及那应对学生发言“难以企及”的敏捷反应时,我们已陷入了学习的误区,一味仿效,“诗意语文”必然成为“失意语文”。所以,王教授说:“其实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要推广的是什么经验。在我们看来,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此话可谓一针见血。这可能也是王教授断然说出那段窃以为失之偏僻话语的由来吧:“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前提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此话我虽不甚赞同,但其警醒作用不能忽略。不是吗?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觉醒,仍然像过去那样,锢于单一的方法论,而围坐在一起谈论什么是“好课”,就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了。三、新颖学习与悦纳王教授是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他认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首先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其次将促使好课的形态改变,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即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再次,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落到实处,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第四,对语文课观课评教提出了必要的专业准入的条件,有助于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这一主张,如果不完全撇开教学方法的角度而论,无疑是一股清新之风,值得学习与悦纳。同时,他建议我们在观课评教时,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 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第一个关联,我的理解是关于“课时目标的科学定位与落实”的问题,这与我市教研教科室王正玉主任的观点不谋而合。确实,许多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的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甚至连想教什么自己也不清楚。这是很危险的教学现象,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第二个关联,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一致性、有效性”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怎么追之求之得之,是研究的永恒主题。正因如此,王教授认为:“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