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笔记(王雁).doc_第1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王雁).doc_第2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王雁).doc_第3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王雁).doc_第4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王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类专业普通心理学(王雁)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出版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从此独立。2. 我国心理学家陈大齐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我国心理学独立。3.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里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5. 1825年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历史上第一步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6.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7.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过程。8. 动力定型又称动型,是有机体在复合刺激物作用下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9.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10. 大脑皮层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机体运动)、顶叶(机体感觉)、颞叶(听觉)、枕叶(视觉)。11.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和抑制。运动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以及相互诱导。12. 语言的优势半球主要是在左脑。 13.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以感觉做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几种互相联系的作用。14. 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15. 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错觉是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种种歪曲。16. 视觉是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事物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17. 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 知觉总选择少数的事物当成知觉对象,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由对象与背景的相互联系决定。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这是整体性,由各部分特点决定。知觉过程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是理解性,受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18. 良好的观察品质应具有:目的性、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19.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补偿作用、联觉。20. 在教学中应用感知觉规律: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强度率,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感知的清晰,差异率,对象和背景在某些方面差异要大。对比率,两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使差异感知变得特别清晰;活动率,活动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吸引力,经验率,借助已有经验理解事物特征,组合率,把教学内容组合成有规律的系统易于感知,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利于脑联合活动。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教授观察的方法,注重观察的训练。22.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3.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24.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25. 机械记忆是指在材料没有意义或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取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意义记忆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在头脑中重现出来。保持是指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26.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7.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8. 最早系统研究遗忘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以往的进程不平均的,先快后慢呈现减少趋势。29. 识记根据有无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根据识记材料是否理解分为机械记忆和意识记忆。30. 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回忆几个环节组成。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31. 联想的规律包括:接近、相似、对比、因果、隶属。32.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体上是72个单位。 33.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影响遗忘的因素有: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掌握复习的量。34.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应用: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35.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36.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跟具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37. 想象的构成方式是:黏合、夸张和强调、拟人化、典型化。其功能是: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38. 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39.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作用。特点:新颖、独创和奇特。40. 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再造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丰富学生表象储备,扩大学生知识经验,注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多种想象力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41.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区别联系:再造想象具有再造性,代表的事物已被他人创造出来的,在一般活动中作用较大,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代表事物时崭新的,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较大。两者都是根据已有的表象构造出新形象,想象的事物都是以前没直接感知过的。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两者的成分互相渗透。42. 思维是借组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43.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44. 知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灵感是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45.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直观动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进行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的进行的思维活动。46. 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问题解决的步骤: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7. 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思维的品质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48.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感知觉只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反映;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知觉又具有指导作用。49.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以生活还是理论为指导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思考步骤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根据思维创新成分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50.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多有直觉思维出现,创造想象参与,多有灵感出现。51. 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直觉思维,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52. 灵感是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产生的条件: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观察,对解决问题有过量思考,搁置,灵感产生。53.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54. 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思维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55.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56.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原因:对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一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7.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注意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和其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在无关刺激干扰下或单调刺激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58.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组织特性。59. 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间接兴趣是引起有意注意的重要原因。60.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使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61. 情绪时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的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强烈的爆发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环境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62.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63. 根据表情的发生部位和方式的不同,可将表情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64. 情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行为调控,身心保健。 道德感的形成过程有: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中介。65. 詹姆斯兰格提出情绪时对生理变化的感知,坎农巴德提出情绪丘脑学说,阿诺德提出评定-兴奋学说,三因素理论是沙赫特辛格提出。66.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和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特有。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67. 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68. 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控:自我排解、调整认知、心理置换、提高修养。69. 怎样利用情感规律指导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70. 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71.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两部分,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72.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2岁左右儿童掌握代词我标志着真正自我意识的出现。73. 个性的基本特征: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75. 培养学生的兴趣: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76.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机。3)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动机(及时反馈、科学运用奖惩、合理开展学习竞赛)。77. 培养自我意识: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2)善于保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3)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调控能力。4)训练学生社会视角转换技能。78.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创造能力是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叫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79. 勤能补拙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补偿作用。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80. 斯皮尔曼运用因素分析法提出能力结构二因素理论,认为能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81. 美国吉尔福特1967年创立智力三维理论,认为智力结构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客观对象产生知识的过程。82. 能力的差异从5个方面加以区分:能力水平、能力类型、能力表现早晚、特殊能力、智力性别差异。83. 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和结构。智力有一定先天因素,知识完全是后天获得。智力只在一定年龄上升,知识积累是无止境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能支配智力活动,非智力因素能补偿智力方面的弱点。 较高智力是创造能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84. 影响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先天素质的影响;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于发展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85. 培养学生的能力:1)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2)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3)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4)注意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理学(王雁)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出版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从此独立。86. 我国心理学家陈大齐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我国心理学独立。87.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88.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里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89. 1825年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历史上第一步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90.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91.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过程。92. 动力定型又称动型,是有机体在复合刺激物作用下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93.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94. 大脑皮层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机体运动)、顶叶(机体感觉)、颞叶(听觉)、枕叶(视觉)。95.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和抑制。运动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以及相互诱导。96. 语言的优势半球主要是在左脑。 97.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以感觉做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几种互相联系的作用。98. 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99. 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错觉是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种种歪曲。100. 视觉是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事物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101. 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 知觉总选择少数的事物当成知觉对象,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由对象与背景的相互联系决定。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这是整体性,由各部分特点决定。知觉过程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是理解性,受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102. 良好的观察品质应具有:目的性、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103.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补偿作用、联觉。104. 在教学中应用感知觉规律: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强度率,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感知的清晰,差异率,对象和背景在某些方面差异要大。对比率,两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使差异感知变得特别清晰;活动率,活动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吸引力,经验率,借助已有经验理解事物特征,组合率,把教学内容组合成有规律的系统易于感知,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利于脑联合活动。10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教授观察的方法,注重观察的训练。106.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07.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08.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109. 机械记忆是指在材料没有意义或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取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意义记忆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在头脑中重现出来。保持是指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110.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11.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112. 最早系统研究遗忘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以往的进程不平均的,先快后慢呈现减少趋势。113. 识记根据有无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根据识记材料是否理解分为机械记忆和意识记忆。114. 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回忆几个环节组成。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115. 联想的规律包括:接近、相似、对比、因果、隶属。116.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体上是72个单位。 117.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影响遗忘的因素有: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掌握复习的量。118.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应用: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119.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120.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跟具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121. 想象的构成方式是:黏合、夸张和强调、拟人化、典型化。其功能是: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122. 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123.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作用。特点:新颖、独创和奇特。124. 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再造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丰富学生表象储备,扩大学生知识经验,注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多种想象力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125.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区别联系:再造想象具有再造性,代表的事物已被他人创造出来的,在一般活动中作用较大,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代表事物时崭新的,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较大。两者都是根据已有的表象构造出新形象,想象的事物都是以前没直接感知过的。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两者的成分互相渗透。126. 思维是借组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127.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128. 知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灵感是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129.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直观动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进行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的进行的思维活动。130. 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问题解决的步骤: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131. 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思维的品质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132.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感知觉只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反映;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知觉又具有指导作用。133.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以生活还是理论为指导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思考步骤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根据思维创新成分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34.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多有直觉思维出现,创造想象参与,多有灵感出现。135. 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直觉思维,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136. 灵感是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产生的条件: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观察,对解决问题有过量思考,搁置,灵感产生。137.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138. 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思维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39.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140.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原因:对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一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41.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注意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和其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在无关刺激干扰下或单调刺激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42.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组织特性。143. 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间接兴趣是引起有意注意的重要原因。144.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使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145. 情绪时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的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强烈的爆发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环境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146.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47. 根据表情的发生部位和方式的不同,可将表情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148. 情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行为调控,身心保健。 道德感的形成过程有: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中介。149. 詹姆斯兰格提出情绪时对生理变化的感知,坎农巴德提出情绪丘脑学说,阿诺德提出评定-兴奋学说,三因素理论是沙赫特辛格提出。150.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和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特有。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151. 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152. 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控:自我排解、调整认知、心理置换、提高修养。153. 怎样利用情感规律指导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154. 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155.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两部分,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56.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2岁左右儿童掌握代词我标志着真正自我意识的出现。157. 个性的基本特征: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15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59. 培养学生的兴趣: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160.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机。3)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动机(及时反馈、科学运用奖惩、合理开展学习竞赛)。161. 培养自我意识: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2)善于保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3)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调控能力。4)训练学生社会视角转换技能。162.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创造能力是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叫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163. 勤能补拙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补偿作用。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164. 斯皮尔曼运用因素分析法提出能力结构二因素理论,认为能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165. 美国吉尔福特1967年创立智力三维理论,认为智力结构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客观对象产生知识的过程。166. 能力的差异从5个方面加以区分:能力水平、能力类型、能力表现早晚、特殊能力、智力性别差异。167. 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和结构。智力有一定先天因素,知识完全是后天获得。智力只在一定年龄上升,知识积累是无止境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能支配智力活动,非智力因素能补偿智力方面的弱点。 较高智力是创造能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68. 影响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先天素质的影响;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于发展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169. 培养学生的能力:1)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2)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3)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4)注意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我的大学爱情观目录:1、 大学概念2、 分析爱情健康观3、 爱情观要三思4、 大学需要对爱情要认识和理解5、 总结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