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1.1项目名称11.1.2承办单位1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1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21.2项目概况91.2.1拟建地点91.2.2建设规模与目标91.2.3项目建设条件10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13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131.3建设的必要性14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4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郑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171.3.3该项目的建设是郑东新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需要201.3.4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战略部署的需要241.4研究结论与建议251.4.1研究结论251.4.2建议262.市场分析与预测262.1郑州市城乡统筹现状262.2郑州市城乡一体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342.3郑州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现状352.4国内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392.5国内外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分析和预测452.6郑东新区龙子湖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市场分析和预测492.6郑州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563.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643.1建设规模643.2建设内容654.建设条件654.1建设地址现状654.4.1地点与地理位置654.4.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664.4.3土地利用现状664.2场址建设条件664.2.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664.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675、建设方案765.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765.2项目总体建设方案775.2.1建设目标775.2.2建设原则775.2.3功能定位775.3设计依据785.3.1依据规范标准785.3.2自然条件805.3.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805.4项目建设方案845.4.1农家乐居住区845.4.2温泉会所875.4.3明清街905.4.4养生四合院925.4.5沿街商铺安置房955.4.6桃花源955.4.7龙子湖广场改造955.5景区供水系统965.5.1水源及用水量965.5.2管网布置及水压要求965.5.3管材选用975.5.4工程量975.6景区排污排洪系统975.6.1排水量975.6.2管网布置985.6.3管材选用985.6.4排水方案995.7景区供热1005.7.1供热热源1005.7.2供热外管设计1005.8景区供电系统1015.8.1供电负荷及电源1015.8.2供、配电系统1015.8.3配电线路设计1015.8.4主要设备及材料的选择1015.8.5照明设计1025.8.6供电外线1035.8.7通信工程1035.8.8景区亮化工程1035.8.9景区停车场1045.8.10景区垃圾回收站1045.8.11景区游客安全防护措施1055.8.12景区住户搬迁安置1055.8.13景区三星级公厕1056.环境影响评价1066.1 环境保护标准1066.2主要环境影响1066.2.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076.2.2对声环境的影响1076.2.3对水环境的影响1076.2.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86.3环境保护措施1086.3.1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1086.3.2对声环境的保护措施1096.3.3对水环境的保护措施1106.3.4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1116.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127.消防及无障碍设计1127.1消防设计1127.1.1设计依据1127.1.2消防设计1137.2无障碍设计1158.安全卫生与节能、节水和节地1168.1安全卫生1168.1.1设计依据1168.1.3主要防护措施1168.2节能和节水1178.2.1设计依据1188.2.2.设计采用的节能标准1188.2.3节能措施1198.2.4节水措施1208.2.5雨水措施1228.3节地和节土1229.组织机构1239.1设立组织机构的作用1239.2组织机构1239.3人力资源配置1249.3.1配置原则1249.3.2人力资源配置1249.3.3管理制度及措施1259.3.4人员培训计划12510.项目实施进度12610.1建设工期12610.2实施进度安排12610.3项目实施进度表12611.工程招投标12711.1依据的法规12711.2招标范围12711.3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12811.4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1291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2912.1工程概况12912.2估算依据12912.3估算说明13012.4资金筹措13013.融资方案13013.1资本金筹措13013.2债务资金筹措13113.3融资方案分析13114.财务评价13114.1编制依据13114.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13114.2.1经营用房销售价格13114.2.2销售进度及付款计划13214.2.3税费率13214.3盈利能力分析13314.3清偿能力分析13314.4敏感性分析13315.社会评价13415.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13415.1.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34151.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3515.1.3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13515.1.4提高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13515.1.5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13515.1.6提供休闲娱乐场所13615.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13615.2.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13615.2.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13715.2.3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13815.3社会风险分析13915.4社会评价结论14016.风险分析14016.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14016.1.1管理风险14016.1.2政策风险14116.1.3工程风险14116.1.4资金风险14116.1.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14116.2风险程度分析14216.2.1确定各指标权重14216.2.2确定评分标准14216.2.3确定指标分值14316.3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14316.3.1管理风险的降低14316.3.2政策风险的规避14416.3.3工程风险的规避14416.3.4资金风险的防范14416.3.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的防范14517.研究结论与建议14517.1研究结论14517.2建议1469和谐 生态 低碳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1.1.2 承办单位郑东新区龙子湖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1.1.3 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1.项目建设性质新 建2.项目法人刘庆丰 郑东新区龙子湖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 董事长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 国务院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3年3月27日)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3年12月31日)、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其一,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其二,我国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目前尚未达到小康或者刚刚进入小康、收入还不稳定的人口也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很大。其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而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看,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科学发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巩固相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和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道路上,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途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要破除城乡分割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理念。要破除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的思想,树立城区和郊区都是辖区、市民和农民都是国民的新观念;要跳出就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的思维定式,把新农村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和支持;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居民树立新型择业观、创业观,以知识、技能、资本、股权、产权等形式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和管理;要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整合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推进经济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结构由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二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要遵循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理念,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体系当中,按照产业集中、城镇聚居、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和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类别、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等内容。要加强以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建设。要按照“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构筑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推动“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三化”:工业集群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三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要遵循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坚持既统筹规划市域、县域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大力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品”,整体推进。对条件相对富裕的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富裕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贫困村,以结对帮建和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脱贫致富。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分层推进示范村、达标村和移民搬迁村建设。四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要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一体化的理念,财政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大农村交通、饮水、电网、新能源、信息化、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理念,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当前,要集中搞好“四改四化”和“五个一”工程,整合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加大社会帮建力度,打一场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的“漂亮仗”。五是要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横亘于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按照城乡体制机制协调配套的理念,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推倒体制之墙,拆除制度“藩篱”,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部门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机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稳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全面推进以税费、金融、土地、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促进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快建立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该项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建设的。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夏庄,西临国道107,连霍高速南侧。位于东经11347北纬3448。1.2.2建设规模与目标图1 龙子湖农业生态综合开发项目规划目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示范区:采用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绿色食品生产区: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运用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高科技生产技术,以绿色和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并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良好的品牌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区: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园区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观光农业旅游区: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生态旅游特色旅游绿色消费科普旅游1.建设目标(1)在郑州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龙子湖附近村镇被确定为一体化示区之一。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的指导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郑州市确定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融合,推进全区由人口转移型城乡一体化向结构转换型新型城市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全区城市化。从今年开始,龙子湖办事处将开始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与居民共享。为了确保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成效,将重点实施都市休闲旅游业优化提升工程等8大工程。该项目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项目区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郑东新区龙子湖夏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为主要的内容,集“生态、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为一体的规模大、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综合性生态园区,将项目区建设成为郑州的城市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2.建设规模项目区占地621亩,总建筑面积4448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家乐居住区9450m2,温泉会所3700m2,明清街21000m2,沿街商铺安置房7400m2,养生四合院2930m2,桃花源道路3000m2,桃花源景观绿化108400 m2,龙子湖牌坊移位,广场铺装32800m2,停车场20000m2,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等32000盏,垃圾回收设施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景区警示牌300个,景区三星级公厕(四处)200m2。1.2.3项目建设条件1.丝瓜长廊2.鹤首葫芦长廊3.景观农业实景图4.观赏南瓜实景图图8 园区景观农业造景创意实景图例1.项目区旅游现状条件 都市休闲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政府扶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近年来,在龙子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引导扶持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都市休闲游得到了快捷的发展。作为旅游景点的定位逐渐显露出巨大的商机村民们开办农家乐,游人在村民家中饮茶赏景,更有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餐,真正的绿色食品,别有一番情趣。曾有时人叹曰“我忆农家好,当春果足夸。灯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树催歌板,香尘逐锦车。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 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服务设施,改善园区内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区内道路交通条件和景观条件,提高园区容量,完善环保设施和必要的管线基础设施,保持其特有的生态旅游氛围,形成有别于周边旅游项目,同时具有森林公园特色的旅游场所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1.2.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表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建设项目名称单位指标一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1农家乐居住区m294502温泉会所m23700 3明清街m2210004.沿街商铺安置房m274005养生四合院m229306桃花源道路m230007桃花源景观绿化m21084008龙子湖广场牌坊移位9广场铺装m23280010停车场m220000 11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盏32000 12垃圾回收设施个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13景区警示牌个300 14景区三星级公厕(共四处)m2200二总投资万元23204.51.工程费用万元8080.282工程基他费用万元13314.53预备费万元1069.744.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62.085建设期利息万元477.9三资金来源万元23204.51银行贷款万元18477.92自有资金万元4726.6四主要财务评价指标1项目总收入万元308942项目总成本万元23254.53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1699.174利润总额万元5970.335上缴所得税万元1492.586税后利润万元2170.97动态投资回收期年3.488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11649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4910投资利润率%25.7311投资利税率%49.4312资本金利润率%126.3113贷款偿还期年31.3建设的必要性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郑州市目前总人口1000万人,地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近75%,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郑州市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8%,但农村人口将近占全市总人口的50%,农村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郑州市被确定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因此,郑州经验将对全省其他市州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一定要在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三个层次推进”概括了郑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思路,即:主城区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以城带乡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城郊和小城镇实行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增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村腹地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对接城市带动的能力。“分三步走”确定了郑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时间表。第一步到2012年,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基本健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第二步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加快五个一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确定了为郑州工作重点,郑州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了有力支撑。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运用“中心带动、全域郑州”的规划理念,注重凸现郑州在全省中心带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编制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郑州都市经济圈”和“郑东新区”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突出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继续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和“出城入园”,调整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旅游业,用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力争2014年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优先规划实施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卫星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和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拉近郑州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距离,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把工作重点和财力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保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均衡配置,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一体化: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制度创新,当前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财政体制、金融体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管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八项制度建设,用健全的制度体制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到2012年,郑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10000元以上,比2009年增长57%。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郑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比2009年翻一番。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郑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世界旅游热点正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占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年入境游客总量逾1.3亿。与此同时,国内旅游随着人民收入增长,生活闲暇化,也日益发展,近3年来,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国家、各省、县(州)、县均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产业来抓。我省较沿海几省还是一个经济还不够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多,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们拥有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经济为杠杆,带动第三产业,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一篇值得大做特做的大文章。郑州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规划滞后、缺少精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旅游人才等突出问题,因此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科学规划,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依据。要把城乡旅游规划放到郑州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框架中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建议市政府尽快编制完善郑州市旅游总体规划和黄河郑州段梯级旅游开发规划,并根据旅游规划通则等法律、规章,进一步编制好旅游景区(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进一步明确郑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本着“古今结合、自然与人造并举、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山水做足旅游文章,大力发展郑州市特色旅游项目,分期分批、有步骤、有重点的形成郑州市旅游的“拳头”项目,最终形成农业生态观光和黄河风景特色明显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二是非曲直夯实基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建设好旅游基础设施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1、加快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2、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有效措施,以街头绿地为点,道路绿地为线,旅游景点为面,加快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绿地、生产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使之与旅游景点贯通成片。同时,实施城乡道路夜景亮化工程,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3、大力整治城乡环境。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持续对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特别是对全市各旅游景区(点)周边及道路沿线的违法建筑和垃圾进行集中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旅游日益兴起,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使其成为郑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以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景。郑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五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应当突出“人文郑州、绿城郑州、文明郑州、现代郑州”的主题,多元化开发郑州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区内现有的旅游资源,调整布局,由点到面,完善功能,着力打造黄河农业旅游风景区和农业生态园区是提升郑州市旅游景区品位的当务之急。1、立足现有资源,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积极创建国家级景区(点)。2、整合农业生态游各景区(点),形成郑州市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带。3、着力打造和培育郑州市“一日游”、“二日游”旅游产品。开发各类能够充分体现出郑州市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充足的旅游商品。该项目建成后,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郁金香、荷花、盆景,竞相吐艳。行走其中,只见林木参天,绿荫浓郁,修竹挺秀,花香四溢。每到春天,樱花胜雪,桃华灼灼,绚烂若云霞,是赏春踏青的好去处。龙子湖街道依托农业生态观光园布局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业初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4年以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农业旅游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餐饮业的发展,实现收入600万元。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郑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1.3.3该项目的建设是郑东新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需要2009年,郑东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90.88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399.78亿元,增长12.3。人均gdp达到21994元,比去年增加5894元,同比增长12.03%。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区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174678万元,同比增长21.2%,占gdp比重达34.93%。其中:商贸餐饮业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29097万元。工业和商贸餐饮业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的比重达53.04%。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郑东新区以两区建设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多业态、多功能的商贸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商贸业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1、发展现状(1)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2009年,全区纳入商贸、餐饮业统计的单位共有4029户,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9户,限额以下企业220户,个体户3790户。全区商贸、餐饮业累计完成销售额757277.0万元,同比下降14.27%,其中:实现批发额540535.8万元,同比下降22.91%;实现零售额216741.2万元,完成年计划102.59%,超计划2.5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0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累计实现销售额722130.8万元,同比下降16.16%,实现零售额181595.0万元,同比增长18.33%;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5146.2万元,同比增长22.63%。(2)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新型业态彰显优势。郑东新区在做大做强零售企业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商业理念,新的业态、新的交易方式。以国美电器、华联超市、保时捷汽车销售店、宝龙国际商业区等一批现代物流、总部经济、超级市场、连锁店、专营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大份额,已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业态。尤其是以国美电器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2009年累计实现销售额67.94亿元,带动全区商贸业销售额呈现稳步增长。(3)流通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大企业、大发展、大流通格局。近几年来,郑东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先后有国美电器、宝龙国际、华联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入驻郑东新区,给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郑东新区限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以经营汽车、家用电器、医药为主。截止2009年底,累计实现销售额35.91亿元,较2003年增长2.30倍,实现零售额6.88亿元,较2006年增长94.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8:53.5:42.7调整为3.6:54.1:42.3,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载体,符合我国控制工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控方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5)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类型逐步转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郑东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62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62元,增长17.28%。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75.42元,同比增长16.4 %;消费性支出为9923.22元,同比增长21%。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158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达6063元,同比增长12.13%。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度。(6)现代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业初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4年以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农业旅游方式,在郑州市初具规模,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餐饮业的发展,为郑东新区餐饮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模式。2、存在的问题(1)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特色没有形成,主导型、支柱型的企业不多,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技术,还没有形成适应高中低档次消费的商业网络体系和大商贸格局,经营的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导致大量购买力外流。(2)餐饮业发展缓慢,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加之餐饮企业的旺盛期较短,制约了餐饮行业的整体发展。餐饮行业应不断在菜系、品质、服务、环境上有所创新、改进,树精品,推新品,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将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数据显示,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从世界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快速发展,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国内旅游规模巨大,国际旅游高速增长,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游过渡,休闲旅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国际旅游高度发展,休闲旅游已成常态,并且休闲旅游开始向度假旅游过渡。郑东新区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有待发挥,该项目的建设项目可能带动新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原有60户农家乐进行整造提升,引导广大农户投身非公经济,因此,是发展项目区第三产业物非公经济的需要。1.3.4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战略部署的需要根据推动郑州科学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大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情民意、集体研究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此,郑东新区提出今年有建设和发展将紧紧围绕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各项安排部署,按照“全域统筹,率先发展,打造郑州现代都市核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生态人文宜居区”的总体目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两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域统筹”就是对全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各个工作领域进行立体化、多层次、多视角的部署,统筹开发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整区覆盖,依托郑东新区土地、财政、项目准入等方面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将全区纳入经济区体制机制范围,把郑东新区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特区”,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切实增强新区自主改革、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创建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契机,以“强化规划、构建骨架,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协调推进”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整体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同步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东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提升中部核心区建设品位,强势推进城区旧城改造,打破城乡壁垒,消除二元结构,构建和谐安宁。力争到2014年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为加快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推进三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工作思路,实现二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步伐。作为郑州城市组团中最具活力的都市版块,郑东新区将打造“现代都市核心区”作为城市发展目标。1.4研究结论与建议1.4.1研究结论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符合郑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项目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内外部环境良好,条件成熟,建设内容必要,项目布局合理,建设条件具备,投资规模符合实际,筹资、实施计划合理可行。从社会影响看,项目对于完善风景区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新区自然文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环境影响看,项目建设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因此,可以认为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必要的。1.4.2建议1.该项目投资规模和建设方案可行,建议建设单位及相关部门务必抓紧时间,尽快完成论证、评估、实施等工作,以期早日发挥效益。2.该场地人工挖孔桩施工难度大,安全性差,所以若采用人工井桩,在开挖过程中应做好井壁安全防护或支护工作,确保施工安全。桩基开挖到设计深度后进行钎探,若遇到软弱夹层或透镜体应挖除。3.施工中应做好验槽工作,若遇地层异常时,应及时与勘察单位联系。2.市场分析与预测2.1郑州市城乡统筹现状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797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400亿元,增长13%。1.农业发展现状2010年农用地面积482万亩,其中耕地366万亩。粮食总产量38.79万t,比上年增长0.12%;其中:夏粮16.52万t,较上年减产10.09%;秋粮22.27万t,比上年增长9.33%。蔬菜播种面积71.65万亩,增长4.43%,蔬菜产量达到186.66万t,增长8.33%。 2009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6.8万kva;完成机耕146.1万亩、机播105.6万亩、机收29万亩。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万亩;化肥消耗总量13.18万t。2.工业发展现状自2000年以来,郑州市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2466174万元。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郑州市工业生产增长趋缓,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18.9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1%。节能减排取得良好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8%以上。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17亿元,增长9.8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3.05亿元,增长3.18%。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87.51亿元,增长13.8%。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3.3%,较上年提高68.2个百分点。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