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业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外文翻译】_第1页
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业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外文翻译】_第2页
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业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外文翻译】_第3页
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业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外文翻译】_第4页
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业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外文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外文翻译 原文 A 4 (2009) 256278 . . in to of In to to in We 04 a of on is to In of in to on to of in at a 1. in to to is on 2003, 2007 or an is in of s 2005; 2006), in a s or to to s 2 an of of in be of as We 04 We to to on is a of in on of we on in in to a of a we to in in as of is as an s on we a of a up to of 970s, 1995). as 978, of of 2003). As a a in 2005), of of of 990s (& 2007)of of an in 3 et 2007). in to or of 2003) s (1995) be to s is on by of In 2005) u (2005) in to to s of of as 2006; & 2006). s (1995) to or in to (1980) on A of is a of in 2000), to 2008). As a do or to or 1999; & 2001). be of of (O4 et 2004). s of & 2000; 1984), to of &1999;&1995). is a or of in it is as a to of 2003). in of 1994), in to in 译文 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业绩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 资料来源: 会计国际学刊 作者:达蒙弗莱明,周琦, 陈宫萌 摘要 : 西方发达国家的众多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选择是对其外部环境特性的反映。相应的 ,业绩评价体系用以支持战略的实施 ,而战略的实施又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然而,制度因素可能会限制存在于过渡时期中国经济中的联系的发展。 通过对来自于 104 家上市中国制造业公司的问卷调查和公开数据进行分析,尽管有一些辨识上的障碍, 我们仍不难发现这些公司发展的战略要点是对其所面对的竞争与不确定性的反映。至于不确 定性,在西方公司的情况却完全相反。与西方的同行相比 , 中国公司更注重增长,也更趋向于使用平衡的,或者说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相应地 ,他们的业绩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中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战略;业绩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选择往往是对其外部环境的反映。企业也使用业绩评价体系( 支撑其战略实施 ,进而增加业绩。然而 ,这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处于更发达的西方经济中的公司的。这些关系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尚未经过实践检验。我们相信 ,这样的调查是合理的: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进出口国家之一;另一方面其转型经济具有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可能会抑制领导人的积极性和 /或其对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的反应能 5 力。随着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壮大,对战略性质及现有管理实践的性能影响的更深入的理解,也许会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合资伙伴、供应商、竞争对手等评估其与中国公司的关系。这些发现在中国公司计划改革时也是有用的。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 104 家上市制造业公司的问卷调查及实际财务报告。我们同时使用路径分析来检测企业增长的战略要点的程度是取决于其环境中的竞争和不确定性 , 强调经济增长与采用平衡 /集成 间的关系,以及何对业绩产生影响。通过这些样本公司 , 我们发现企业增长的要点是随着其在经营环境中所感知到的竞争或不确定性而消长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跟在西方所发现的是相反的:经济增长的战略要点越大,随之就会较多的使用平衡 /集成 这些 公司业绩有着重大的、积极的联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 , 中国企业仍在应对其经营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 , 虽然与他们的西方同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此篇文章的其余组成部分如下:第二部分概述中国的制度特征 ,进而形成三个主要基于现存 (西方 )文学的假设;第三部分 ,解释我们如何收集数据;第四部分陈述研究结果;第五部分通过对他们的发现及其意义进行讨论来对全文作一个总结。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 使得企业仅仅局限于实施政府计划 ,而缺乏自主性。尽管民营化在 1978 年就开始作为一种官方政策施行,中国政府却选择逐步从中央计划中脱离出来 ,而不是像俄罗斯一样采用戏剧性的政策转变方式。其结果是,中国政府在指导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系列支持这一改革的政策和制度 (例如成立上海 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及终止对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财政扶持 )才开始形成。自此,持续的市场开放和私有制的优势带来了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经营自主权及对科学管理体系的需求的空前膨胀。尽管有了这些发展, 在应对环境及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时中国仍面临着一系列明显的障碍。彭指出斯科特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制度“支柱” 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制度挑战。这样的一个支柱是受管制的 , 着重于正式的规则,制度和经政府批准的强制机制的(例如法定的基础设施及收购市场)。对发达经济的研究表明 ,像这样的内外结合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外部人员对其 进行监管。艾伦、黔、倩 (2005)和皮斯特、徐 (2005)发现,就中国而言其包括投资者保护体系 ,企业管制及会计准则等在内的法律制度远远落后于先进的经济体制。这些不足将降低管理者在应对公司的机遇和挑战时的积极性。政府持续的直接干预,法规的普及和对政治意识体制的拥护都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中国的政府实体常带有偏离盈利性的目标,例如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执行财富再分配等方面。 6 斯科特 (1995 年 )提出的另一个支柱涉及到一些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信仰和价值观被强加于处于制度环境中的人们身上,或被其内化。在集权时代 ,人们往往不是因为能力而被委任到管理职位 , 企业是在所谓的“预算软约束”(980 年 )下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自动地勾销债务并为企业提供营运资金。从本质上来说, 公司的评价是基于其输出而不是盈利能力。这一最近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是有决策经验的管理人员的匮乏。最近的证据表明这一问题持续困扰着中国企业。因此 ,许多中国公司可能仍在委任这样一些高层,他们不能从现代的管理实践中发现潜在的利益,或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地位或影响而抵制其实行。在普通员工心目中可能仍留有“铁饭碗”的心态,他们可能会抵制那些威胁到 “中国做事方式”的创新。 最后 , 中国的民族文化与许多西方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而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中国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更趋向于有别于其外国同行的管理措施。例如 ,独断专行在西方不是一个典型的或受决策者们欢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