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期末整理_第1页
新闻采访期末整理_第2页
新闻采访期末整理_第3页
新闻采访期末整理_第4页
新闻采访期末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 破冰在采访中打破僵局的第一个问题,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而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化的提问回答模式。2、 创造性的采访“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创造性采访的另一方面集中体现在运用想象力来挑选你的采访对象,并整体策划你的提问。总之,创造性的采访包括两点。首先,它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进较高程度的知晓;其次,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3、 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开放式问题是比较宽泛的问题,为答案留有足够的余地。封闭式问题通常都很具体,当然也需要对方的回答足够具体。4、 探究型问题又称加强式问题。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即在采访过程中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一般使用以下集中方式来深度挖掘。1、被动的挖掘。2、主动的回应。3、反映。4、沉默。5、拓展。6、澄清。7、离题。8、转移。9、下判断。“为什么”是最好的问题。5、 过滤型问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资格的问题称为过滤型问题。例如,事故现场“这里发生了什么”。过滤型问题在采访身份不明的人时作用更明显。向高素质的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和谐度,但若是被访者的素质较低,和谐度也会降低。6、 数字问题为了让报道更为具体,不要模棱两可。旨在获得数字的提问用“多少”来提问。主要适用于体育报道,因为其占主导地位的似乎是数字和统计学知识。如:在过去十年中人口增长多少?7、 耸人听闻主义记者们需要的是比较极端的事物最好的,最坏的,最奇特的。记者们采访和写作的对象似乎都是些例外的人和事,而不是什么符合因果关系的规则之事。这就是媒体报道的耸人听闻主义。被访者们虽然理解媒体报道耸人听闻事件的必要性,但还是希望记者的报道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时事的动向。8、 文学性新闻“用文学的手法来进行新闻写作,这是深度报道和文学手段在新闻写作上的结合。”这类文学创作手段包括:叙述、景物描写、过程和结局、观点、戏剧冲突、时间顺序、节奏、意向、暗示、暗喻、反语、对话,以及全文的结构(开端、中间、结尾)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要素。9、 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混合式引语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引语就是指某人说过的话的记录。直接引语是本人说的话,要使用引号,而且要逐字引用。间接引语是说明这些花是本人说的,但还是被别人通常是作者给诠释了,也可把谈话中的一部分当作引语来使用。比如珍妮说“住在纽约就像住在水泥混合体中很艰难,令人困惑。”引号里的部分就是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就是:珍妮说住在纽约很艰难,很困惑,(没有引号);部分引语则是:珍妮发现住在纽约很困惑“就像住在水泥的混合体中”。10、三角定位法(确定信息来源可靠)记者在为新闻事件寻找事实依据时,至少应该采访三个熟识该新闻事件的消息源。三个独立的信息源相互支撑,一个新闻点的成立需要三个独立的信息源相互支撑。信息源之间不能有共同利益。11、FACT法则由迪安F雷教授提出的一套被称为“事实”的报道方法,FACT是公正(Fairness)、准确(Accuracy)、全面(Completeness)、和适度(Temperance)的首字母大写的组合。公正意味着必须诚实率直,不沉湎于各种欺诈和诡计,争取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同时还要做到头脑开放和宽容。准确意味着为了保证报纸或者广播中的报道做到细节上的准确无误,不惜再多做一些工作。尽量与多个采访对象保持接触,同时避免低级错误。全面意味着不但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而且要采访采访再采访。适度意味着充分利用自己的自律、常识和不错的品味,避免从怪异的角度展现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12、GOSSEY法则拉吕吉尔兰教授曾经为概念界定型的采访提出过一种模式,被简称为GOSS。是提问的四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目标(goals)障碍(obstacles)解决办法(solutions)开始(start)GOSS遵循的原则是,大部分人都把实现某种目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并不是所有这些目标都能轻易实现。如果你的采访中问到了这些目标,对方也做了比较现实的回答。你的概念学习过程也要开始了。从目标找到阻碍实现目标的障碍,可能的解决方案还是存在的,最后一个S指如果你肯回到事件的开端,概念的理解就比较简单了,事情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GOSS原则既可以应用在简单的新闻事件的采访上,也可用于传记采访之中。为了让采访获得一定的概念深度,GOSS后面加上了两个字母:E评估(evaluation)Y为什么(why)13、新闻观察新闻观察是采访技巧中第一种,它通常有三种类型:非参与式的观察、参与式的观察和暗中的观察。非参与式的观察是新闻观察的第一个层次,采访中记者例行要做的一件事。即旁观者型的报道,最常见的报道方式。参与式的观察是把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品尝到的闻到的包括内心的感受写进报道里。暗中观察就像是“角落里的老鼠”,通常伴随着许多私下里的记录。大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做这样的观察。问答题1、 报纸采访和广播电视采访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的不同报社记者认为,采访的过程与采矿的过程相似,为了开采出一盎司的黄金,要准备数吨的对话材料,而广电采访则倾向于淘出发光的东西,即一些简短和充满刺激的,通常要通过采访一些名人和新闻制造者来获得。这类采访并不深入,只停留在事件表层。一 广电采访像演戏灯光、摄影、表演先别管话题是什么,单单采访就算一条新闻。而报社记者的采访可能只需一个记事簿一只笔就能完成任务,广电记者的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电视放大而被关注。二 现场采访需要现场背景,例如采访消防队长时,可以把被炸毁的建筑物作为采访背景。报纸采访没有这种需要。三 广电采访时,掌握了采访技巧的采访者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对话交流来获取信息过程中,会尽量保持谈话氛围的活跃。实现这一目标要取决于记者的提问,使提问具有启迪性,但不要过于刺激。四 采访目的单一得使被访者在4-6分钟之内能意识到。报纸采访则没有那么多的局限五 广电采访对采访对象的选择性很强,因为观众喜欢讨人喜欢,口齿伶俐,有个人魅力的人来做采访对象。广播采访与报纸采访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广播采访像是客厅里的谈话正式、做作、不自然但却充满了活力。报纸采访像厨房、家里、或车间里的讨论,篇幅较长、亲切又坦诚。2、 新闻采访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跟其它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有: 一、新闻性二、突击性 三、广泛性 四、灵活性 五、公开性 六、连续性。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3、 广播电视采访有哪些不同的采访形式广电采访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新闻采访,演播室采访和运用多重采访手段的纪录片采访。一、 地方电视台90秒钟的新闻节目多半来自地方台记者和摄像的现场采访。摄制组人员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后,采访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摄像机开机前的询问和开机后的简短采访。“表演”来自于开机之后,记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对方就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摄像机从采访初就开始工作,记者努力刺激对方做出比较随意的即兴回答。随后再由电视台的技术人员进行剪辑。二、 受访者来到演播室接受采访,采访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演播室场面非常复杂,主持人不但要处理好谈话保持目光交流、倾听、想出新问题还要留意工作人员所做的时间提示,同时面对灼热的红色灯光。记者要处理一些技术问题,而且要面对一些坐在遥远的演播室里的观点截然不同的嘉宾。记者一定要注意倾听。电台采访也需要倾听和编辑,促成一次优秀采访的关键“不是所提问题的质量,而是记者对回答的关注程度”。三、 电视台将多个采访合并,通常用一些描述性的场景将他们拼接。有的是新闻纪录片,如地震专题报道,会播出事件发生的现场画面,其中穿插一些对受难者及权威人士的采访。4、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重要人物是否比普通群众更具有新闻价值(举例)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如此,重要人物能够使新闻在理论意义上更具有价值。但是正如盖.塔利斯说的,“每个人都是一本小说。尽管对于媒体责任的定义很明确,但是我认为媒体不应该仅仅传播信息,媒体的责任如普利策所说是瞭望者,媒体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真相的声音发出,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让弱势群体变得更好。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普通群众更具有新闻价值,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们群众生活的缩影,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但是在新闻作品中,最难采写的正是这一类没有新闻价值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最终能否见诸报端取决于记者的采访深度、叙述技巧、文字的运用,而不在于被叙述者本人生活的平乏无味。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一案由于给予杀人犯药家鑫在镜头前流泪自述的机会而引发争议,大家纷纷炮轰央视说其有庇护嫌疑。媒体人石扉客说得不错,一个弹钢琴的大学生杀人嫌犯注定比一个普通杀人嫌犯更有新闻价值。但是新闻要注重客观真实,媒体不能失衡,在采访药家鑫的同时也需要采访到受害者的家属,即使是普通群众也有在大众媒体上亮相发生的机会。同样是万众瞩目的杀人嫌疑犯,为何李刚的儿子还有药家鑫,就可以登上央视大讲心酸人生,大流忏悔泪水,而杨佳、文强就根本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作为媒体应该不能只看新闻价值,选取重要人物,这不仅仅是新闻采访理论方面问题,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和人民群众仇官仇富现象。5、 特定领域新闻采访的信息来源有哪些一、 新闻发布会、会议、文献和非正式的提议总之,是一些资料性的文献;二、 突出记者作用的各类报道:采访、对内部消息的追踪和对问题的深度探究三、 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相互沟通,通过这种方式而产生的双方对事件的知晓程度,单独的一方根本无法达到。有些记者称之为“喝咖啡式”采访。6、 人物采访的类型大致有哪些,各自有何具体要求大致有人物(名人)类和人情世故(普通百姓)类。名人:带着目的去倾听,写写名人的平凡故事,因为正是这些家庭琐事体现出名人和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百姓:这种对于小人物典型的纪实描写正是时下流行的读者文摘的风格,即真实生活中的戏剧成分,人情世故类的人物特写不仅仅局限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记录平凡人的想法时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惊讶,也会让记者得到更多回报。总:你必须去了解你的采访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整理杂乱无章的素材,要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对人物活动保持敏锐的观察。7、 开放式提问是否比闭合式提问更能让记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开放:所提的问题范围和内容不加严格限制,有较为宽松的回旋余地。开放式提问的优劣势: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但问题容易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感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为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系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适用对象:领导层或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适用场合:主要用于访谈开始,为下一步问题的深入进行语境准备。还可用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压力等。 闭合:所提的问题比较具体、集中,常就问题的结果直接发问,被采访者一般需要做出明确的回答。优劣:问得明确,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话,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问题要经过一定的思考。但提问有点单刀直入,有点尖锐,掌握不好,会影响气氛;还可能会出现是与否的简单回答。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漏掉某些问题,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适用对象:社会经验较少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采访对象。适用场合:比较适合于新闻性强或严肃题材的访谈。多用于采访的中间或接近结束时,一般适于突破、深入、追问、证实、核实的时候。1、尽量不要放在访问的开头。2、尽量不提答案只是是或不是的问题。提倡后者紧跟为什么。3、尖锐的闭合式问题可采用借他人之口,如有人说你你怎么看?或先恭维后提问题或先暗示后提问题;或先警示再提问题。总:仅有开放式的问题,谈话不容易深入,容易让采访对象产生记者不熟悉情况,业务水平不高的感觉。仅有闭合式的问题,又容易使谈话气氛过于紧张。因此,一般都是先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打开谈话的局面,使谈话渐入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然后再用半开放、半闭合的问题和较多闭合式的问题使采访步步深入,同时用闭合式的问题得到具体的材料和必需的细节。提倡在采访中多用闭合式。因为记者要了解情况,认识客观事物,要采访到有价值的、生动的感人的新闻,都必须依靠具体材料。要想获得具体材料,从采访来说,就必须提出具体问题。再从人们的思维心理活动来看,思维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一些笼统的问题往往让对方一下子想来过来,难以回答。而在采访中多提闭合式的问题,就可以将一个总的问题或大的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再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合起来,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开放式和闭合式巧妙结合起来灵活运用8、 什么是电子辅助采访,其在实践中需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电话、QQ、MSN等聊天工具,包括其他一些电子辅助设备,尤其是通过网络采访获取新闻素材的新闻报道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报道,主要是邮件采访,在互联网诞生后越来越流行。历史上首次主要通过邮件采访而获奖的新闻报道为西雅图时报记者通过邮件追查住房专项资金发面的丑闻。电子辅助采访的信息是经过思考的、非自然的真实交谈,是经过加工和过滤的信息,不符合事件的本来面目,另外不如现场采访那样还可以通过被访者的表情、语气等判断信息的可靠和对真伪做出甄别。网络采访存在的主要缺陷是书面的东西往往太正式、难以产生面对面交流才能产生的融洽气氛、很难控制住谈话的过程、看不到一些非语言的但能传达感情的举止神态,以及不能确定对方的身份的真实性等。传统媒体记者始终认为现场采访,或面对面的采访,或者电话采访与网络采访相比,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一些编辑最大的担心是E-mail培养了记者的懒惰和使用不可靠的信息来源。身兼调查报道资深记者和编辑的布兰特休斯顿说,如果记者从未见过被访者本人,或是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E-mail采访是存在危险的。该说,电子邮件采访不可避免地感染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从而弱化了采访在现实图景中的对抗特质。 对于E-mail采访在年轻一代记者中间的盛行,一些学者表示出深深的忧虑,担心年轻记者患上E-mail依赖症。很多资深报纸记者认为电子辅助采访是“愚蠢”的做法,这么多的记者依靠E-mail写新闻,显然是在逐渐地脱离现实社会。退一步说,即使是电话采访,还可以感觉被访者的声音,通过他的停顿、笑声或反应感觉其个性,而电子邮件只是陈旧的套话、无生命的文字。 9、 通常印刷媒体人物采访的典型类型有哪些一、一问一答式对话,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或花花公子的采访二、补充报道和速写。杂志和报纸往往展现了被卷入公共事件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当涉及忙碌的机场安全问题时,就要采访机场调度在主体报道的旁边补充一篇短小的人物采访文章,从而使问题更趋私人化戏剧化。三、专题采访,采访及采访文章主要集中在某一单一的问题或主题上。四、案例史。有时候采访范围狭隘、主题单一会使采访只集中于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上。此时就要通过把人物活动戏剧化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五、嘉宾独白型采访,重点被放在了某个具体事例上,比如请来某个贫困单亲家庭,由此引出一场对贫穷问题的广泛讨论。六、人物传记。纽约客是写人物传记的先驱。最新一期纽约客上欧逸文对韩寒的特写 寒朝:一个青春文化偶像能与权势拧到什么程度?采访者必须对采访对象深入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刻画人物形象。采访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名人,还可包括其他与他有关系的,能为完整刻画人物形象发表见解和提供具体逸事的所有人。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10、 采访中记者应该核对和确定的细节应包括哪些方面一般要重点核对的是报道中的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原因)等必须真实准确;对某些细节、引语、专业词汇也必须核实。比如说数字、人名还有一些关键性的细节2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真实;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张,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实;新闻理论界有人将细节视作新闻的“生命支点”。注重细节,对于新闻报道不只是方法问题,也是影响甚至决定新闻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记者很难在第一现场目睹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渠道多数时候是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权威机构的追述,而其中任何一方向记者转述事实时,必然加进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观点、立场,这些看法、观点、立场极可能对事件的真相造成变形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确保自己报道的事实准确,就必须对了解到的所有材料进行核实。对这种事关多方的情况,记者在采访中应力求多找几个不同的信息源,多问一些人,包括现场目击者,当事几方,然后还应对他们所说的任何一点不一致的细节认真核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当事几方和目击者叫在一起问。对事实进行面对面的印证。评析题结合自己实践体会在采访工作中应具备哪些素质下面有一些采访前要做的工作:1、 采访前:精心准备,事半功倍。(1) 熟悉和研究已(或将)发生事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2) 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所涉行业基本态势;(3)判断采访对象的利益格局与可能心态,寻找可能的介入角度和突破口;(4) 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5) 判断对方回应心态,调整自身姿态,努力促成采访;(6)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间、地点、方式;(7) 检查有关物质准备情况,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二、 怎样开始第一个问题采访是一场短兵相接而又要礼尚往来的战争。很多预想中的问题要找机会提出,而有时对方不经意的回答却埋藏中极有价值的线索和答案,机会也许稍纵即逝,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取得对方的信任,不仅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采访的艺术。首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般说来,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多,他的采访和报道就可能越全面,越细致,越接近真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很多提问要根据采访的时间、采访对象的反应,和采访的进程的变化来决定记者准备问题可以根据各人的习惯,或者写下来,或者默记在心,这样,记者无论面对的是政要,还是富可敌国的CEO,都可以充满信心地去面对了。第一个问题很重要,最常见的问题也许也是最没有想法的问题就是:你感觉怎样?乏味的问题只能得到乏味的回答,愚蠢的问题会使回答更为愚蠢。其实怎样开始一次采访并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也许可以提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开始,也可能是提一个比较个人化的问题,甚至是谈一下最近的天气,或者提一些比较有挑衅性的问题也未尝不可。下面是一些用得着的方法:1、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最好和编辑进行沟通,根据个人习惯,这些问题可以写下来,也可以默记在心;2、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甚至都可以是天气;3、记者在当面采访中,要注重和采访对象的交流,比如眼神不要闪烁,而应该专注,或者通过神态上的变化,来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鸡尾酒提问法: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从提问的类型可以分成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其实,前一个问题主要是观点性的,而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事实性的。这两种提问的方法经常需要混合试用。是以开放式的提问开始,还是直接地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这要根据采访对象来定。一般说来,采访重要的官员、公司高层、经济学家等有“想法”的人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开始,既然开放式的提问相对侧重于一些重要人物,那么缩小性的问题则可能多面对一些技术专家,从事具体事务或者相对年龄较小的人,比如儿童等等。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可以问采访对象,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之类的问题。而问完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后,也可以问,这样看来,你是同意这样的观点,或者是你认为产业的趋势是这样的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在采访中问一个问题不要太长,如果一个很长的问题包含了太多的层次和含义,实际被采访对象很难一一作答。因此,最好一次问一个问题。再者,在采访中往往会有一些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采访对象过于简短的回答造成的,有的则是被采访对象故意设置的尴尬境地。打破沉默的责任在哪里,是记者还是被采访对象,要视乎情形而定。但是记者也要明白,有时候沉默可以收到效果,让被采访对象感觉自己的回答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在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不要害怕提出尖锐的问题。记者应该明白,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记者首先应该鼓足勇气,然后还要掌握技巧。如果不能直接去问的话,就可以把问题交给采访对象。归纳起来就是:1、当记者作调查性报道的时候,采用开放式提问和缩小性提问相结合的鸡尾酒提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另外一种方法作补充;2、记者在提问时不要不懂装懂,有时应该谦虚,没有弄懂的地方和细节一定要补充求证;3、提问的问题不要很长,如果包含了太多层次的意思,可能会让问题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最好问题一个个问;4、在采访中,有时会出现停顿和沉默,记者有时需要很快结束这种局面,有时则应该利用这种局面,诱导被采访对象继续回答;、在采访中有时需要刺痛采访对象,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这样一来会降低他的自负感,但是这种刺痛不能过火,那样会使采访对象难堪,甚至会让采访变得更为困难。因此,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但是记者同样要考虑,过于咄咄逼人,也许会使采访对象生气甚至采取不回答来对付。这个时候,口气要变得缓和,但是绝不能放弃对关键问题的求证。下面是归纳起来的一些原则:1、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2、不要按逻辑顺序提问,应该叉开他的思路,出其不意戳穿对方的谎言;3、不忘记自己采访的目的,同样问题可反复提,对方回避的问题可迂回再提,换一种方式提;4、对对象的回答要存疑,不盲信,有疑问的可当面用恰当方式再次试探;5、如果采访对象确实不愿意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发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原则如下:1、采访对象变得不耐烦的时候,甚至要捉弄记者的时候。记者不能慌张,甚至忘记了自己要提的问题,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但是一定要让采访对象明白自己是来倾听他说话的。2、尽量录音,并作好现场记录;在录音情况下,记录以心记为主,笔记为辅,否则反之;3、记录时,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意外新闻点,记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记自己的联想;4、如果有机会和采访对象一起吃饭或者喝咖啡,那么,记者要争取这样的机会,有的采访对象不会在会上,不会在办公室中,不会在公共场合中说的话,很有可能在饭桌上讲。5、要用好公关公司和新闻发言人,但是绝不能被他们摆布。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一篇重要的调查性报道很少有是这些人安排出来。六、采访的完成和后续工作用简单的问题开始,然后抓准机会问一些关键性的,甚至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一旦过了这两个阶段,就应该缓和下来,给采访对象留一些余地,然后就可以结束采访。不管用怎样的方式,应该感到是由采访对象结束这场采访的。在采访结束之前,还可以作一些核对工作,在告辞前,结束采访的话应该用礼貌,表示感谢,同时还要表示,希望能够继续联系,以便进一步获得有关资料。二、 结合具体案例评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角色的转型及新闻编采工作思路的创新新媒体公信力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营造。如今一些网络媒体已经开始通过求证、辟谣等形式有意识地营造公信力形象,如新浪的微博辟谣,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网络媒体要让真相有说服力就要进行全方位报道来证伪,同时网络编辑应该比传统媒体编辑掌握更多技能。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编辑发展空间更大,网络更适合发挥,网络媒体要解决权威性问题。人们相信报纸,相信电视,其次才相信网络,原因就是网络媒体权威性。网上的报料最终还是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士,通过新闻的处理流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媒体信息的权威性。先说新媒体优势所在:微博在传播上的优势不必多言,经过两年培育已成为各重大突发事件的首发地,如郭美美事件中微博的强大力量。但是微博基于社交网络的病毒传播,也带来信息真实性上的紊乱。越重大的事件,各类真假难辨信息越会迅猛传播。记者应该做到具备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在新闻传播上做到确认再确认,不能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源。【近日网络信息传播新特点】1.重大突发涉密事件中新浪微博成海外消息来源,无需跨海即可获得最新消息。这需要记者的快速发布消息。2.隐晦表达体现网友智慧和无奈。3.信息秘密累积导致信息强冲力,微博成化解此冲力的绝佳平台,微博已成消息最灵通人士。4.微博疲惫和V(实名)恐惧愈发明显,信息发布量趋少,大号带小号发布渐多。目前微博仍处于“被组织媒体”型,而非“自组织”,组织者即是平台。而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记者来说,也出现了一个新兴词汇微博记者,指的是主流媒体中可能设立的新角色或职位,甚至成立微博部。这类记者以微博平台作为主要消息来源,以新媒体手段或用户集体智慧甄别或调查事实,构成独特的新闻采制和体例。石扉客在博文中提出社会运动型记者(以下简称社运型记者)的概念,称自己杜撰而来。这个现在已经逐渐传播开来的概念,除网络技术等新传播手段的时代背景外,其具体背景脱胎于今年以来频率愈加密集的公共事件,如乐清钱云会案,武钢徐武案等,其产生土壤乃是基于对市场化媒体记者在此类公共事件中表现的观察结论。社运型记者多为采编一线的年轻记者。正因为身处采编一线,方具备在采访中进行社运工作的基本条件。年轻,没包袱,顾虑少,很少患得患失,这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参与到事件进程当中,激发和形成和原新闻事件平行的新传播点。社运型记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熟悉网络传播技术,和微博同步出现在传播舞台上。社运型记者和微博,几乎是一对互生关系,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演变,这对互生关系将越来越便利迅捷。如沈阳最牛工商局长的事件发展过程中,最初是由一位记者的围脖引发大量转发和关注,然后网络人士点子正发布博文,受到了新华社中国网事的关注。社运型记者多以网络发言为主要传播形式。对社运型记者而言,既非传统记者的单一考量标准,也非公民记者的纯网络自然生态,乃是一种稍显复杂的结合体,其首要使命已经让位于围脖、博客等网络发言。社运型记者多以网络发言为主要传播形式。劣:微博140字很难说清楚事儿。微博是一个适合发布谣言,不适合发布辟谣的地方;是一个适合插科打诨,不适合理性分析的地方;是一个适合发表结论,不适合展示论证的地方;是一个适合发表感悟,不适合展示思辨的地方;是一个适合冲动骂战,不适合深入探讨的地方。仅靠保持言论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间的平衡来消除谣言是不可能的。记者应该适应转型来让微博具备媒体公信力。较活跃,转型较成功的如传媒老王和李承鹏等人。三、 在数字环境中电子采访是否能成为未来新闻采访的主导方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学的本质是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一般都要求记者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因而,有些学者主张电话采访和邮件采访只是现场采访的补充和证实手段。 不少记者的做法值得借鉴,即通过E-mail采访获取新闻线索,再通过E-mail采访来验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最后通过电话或现场采访完成新闻报道。邮件采访学在新闻界的争论此起彼伏,有关E-mail采访的管理规定也还是一片空白,因为有一个根本的认识还没有解决,即到底要不要对记者使用的电子邮件信息量做出限制?如果记者引用的是电子邮件,要不要向读者说明消息来源呢?今日美国报的做法是不限制使用E-mail作为消息来源,但要求记者必须慎用,他们强调滥用E-mail作为信息来源,将会造成新闻可信度的降低。如果新闻报道中引用E-mail资料太多,媒体必须向读者说明是无法联系到当事人等明确原因所致。调查发现,即使那些推崇E-mail采访的记者当中也坦承,E-mail采访的价值比不上现场或电话采访,虽然E-mail采访迅速、高效,但它无法捕捉到现场感、说话的声调、体态语言和意外的反应或即席的态度。 对电子邮件采访的客观态度不管是现场、电话或邮件采访,它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者如何使用带来的问题,掌握查证信息真实性的方法与如何进行采访是同样重要的。全球新闻界对电子邮件采访展开激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