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财政学》教学大纲_第1页
2017年《财政学》教学大纲_第2页
2017年《财政学》教学大纲_第3页
2017年《财政学》教学大纲_第4页
2017年《财政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 财政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财政一般 第一节财政现象 _、经济运行 1. 经济运行的概念。经济运行是社会中的无数个人、家庭、单位、团体和组织,他们之间围 绕经济利益及相关的其他各种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运作过程。 2. 两部门(家庭、企业 ) 经济运行图。 3 三部门(家庭、企业、政府 ) 经济运行图。 二、财政现象 诸如税收、收费、公债,对国家机关各类经费拨付,对文教卫生等事业部门的经费拨付以及各 种补贴、救济补助等。 第二节财政的起源和发展 一、 财政的起源 1 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产物。 2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继而 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 财政的发展 1 奴隶制国家财政。 ( 1)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生产 劳动者 一 奴隶; ( 2)奴隶制财政的主要收入有王室土地收入、贡纳收入以及捐税,支出主要有 军事支出、维护政权机构的支出、王室的享用、宗教和祭祀等方面的支出,分配主要采用实物形式。 2 封建制国家财政。 ( 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 产劳动者即农奴,同 时也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私有经济; ( 2)封建制财政的主要收入有官 产收入、诸侯贡赋、捐税田赋、专卖收入和特权收入等,支出主要由军事支出、行政支出、皇室支 出以及封建文化宗教支出等,分配既采用实物形式也采用价值形式,并出现了公债与预算等新的财 政范畴。 3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 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 2)资本主义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还有公债和通货膨胀等,财政 支出主要是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防、行政、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经费支出需要 ,分 配主要采用价值形式。 4.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 1)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第三节财政要素 _、财政主体 国家或政府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 二、 财政客体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也即一部分国民收入。 三、 财政形式 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四、 财政目的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第四节财政本质 _、两难冲突 1、 经济学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 2、 经济学主要考察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经常 会出现的两难冲突问题,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 二、财政本质 1. 财政本质的含义。从财政背后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 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2. 财政关系中的两个基本关系:一是经济系统中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国 家机构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第五节财政属性 财政属性是指财政这一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_、公共性 1. 公共性的含义。公共性是指财政活动所具有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是财政活 动的共性,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 国家财政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2. 公共性的具体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政府职能范围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存在着差异。 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 1. 利益集团性的含义。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 各种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因而具有利益集团性。 2. 财政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国家一般反映着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 集团的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财政从根本上反映的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财政的完整定义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 (实物、力 役或价值形式), 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 分配行为。财政在其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型 ( 或阶级 性)两个基本属性。 复习与思考题 1. 财政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 简述财政的四个要素。 3. 财政的本质是什么?财政分配关系包含哪两个基本方面? 4. 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分别指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 社会主义财政学编写组:社会主义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0年版。 2. 邓子基:财政学 原理 ( 修 订 本 ) , 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 1997 年版。 第二章财政模式与财政职能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在提出财政模式这一概念的同时,分析了公共财政模式与国有资本 模式的产生条件及其内涵,在对两者的特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 政模式是双重结构模式,并进而分析了这一财政模式下财政的四大职能。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两 种财政模式的特点与财政的四大职能。 学时分配: 3 第一节公共财政 财政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了界定财政的活动范围或领域而确立的某种形式和 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的财政模式是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相结合的双重结构财政。 _、市场有效 当社会上的每个市场都满足以下假定条件时,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1. 市场上有众多的卖者和买者。 2. 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 3. 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 4. 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 二、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或不足。主要包括: 1 公共产品。 2. 外部效应。 3 市场垄断。 5 不完全信息。 6. 信息不公平。 7.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三、 政府干预与财政介入 1. 市场失灵的问题可以通过政 府干预予以解决。 2. 作为直接计划资源配置手段的政府财政具有了合理性。 四、 公共财政 1. 公共财政的含义。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形式,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 2.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1) 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2) 公共财政应当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 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营利的性质。 (4) 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 第二节国有资本财政 _、国有经济的划分 1. 国有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一般指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两者统称为国有企业) 及其所支配的国有资产, 通常还包括国有参股(但不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 2. 国有经济的两种类型:非营利性国有经济和营利性国有经济,后者又可称为国有资本。 二、 国有资本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1. 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存在的论调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2. 西方国家的实践活动并未提供取消国有资本的充分证据。 3. 我国国有资本运营不佳既有承担大量改革成本的因素也有规模过大的原因。 4. 国有资本的运营要防止扩张的冲动,应把握合理的 “ 度 ” 。 三、 国有资本财政 1. 国有资本财政的概念。国有资本财政是指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进行价 值管理和收益分配而 形成的政府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 2. 国有资本财政的内涵。 (1) 活动主体是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者和支配者的政府。 (2) 活动依据是政府所具有的国有资本所有权,这使其并不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而只为自 身的保值增值服务。 (3) 具有宏观经营性。 (4) 具有强制性和回报性。 第三节双重结构财政 一、 双重结构财政分析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相结合的双重结构财政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模式。 二、 双重结构财政的区分 1. 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1) 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政治权力行使者的政府,国有资本财政的主体是作为资本所有者 的政府。 (2) 公共财政活动 是以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为目的,国有资本财政以国有资本总 体的保值增值为目的。 (3) 公共财政以税收为其基本的收入来源,安排的是非营利性支出,服务于全社会的企业和 个人,国有资本财政以国有资本收益为基本收入来源,以营利性支出为基本内容,服务于营利性国 有经济。 2. 活动领域和范围不同。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来限定其活动范围,国有资本财政在市场有效 范围内展开活动。 3. 财力运用不同。国有资本财政的财力运用,以企业为单位,具有保值增值能力,公共财政 则没有,并且不满足这一要求。 4. 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同。公共财政对宏观经 济的调控是间接的和外在的,国有资本财政 通过直接内在与市场的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状态。 第四节财政职能 _、资源配置职能 通过政府和公共财政的介入,确保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具体介入的范围和内容一般包括 : (1) 国防; ( 2)维持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 3)建造公共工程; ( 4)干预外部效应行为; ( 5)介入 自然垄断行业; ( 6)干预其他市场失效问题。 二、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本质的集中反映,包括集中组织收入和公平分配收入两方面的功能。 1. 集中组织收入功能。是指财政为实现国家职能,参与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 入的分配而形 成收入的功能。 2. 公平分配功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收入悬殊,贫富不均,促进社会公正,改 善社会福利,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 调控经济职能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能。财政政策的运用是该职能的具体表现,如 改变政府购买数量,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调整税率等。 四、 监督管理职能 财政在配置、分配和调控经济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活动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 能。 复习与思考题 1. 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其财政介入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2.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 征? 3. 双重结构财政的含义是什么?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之间有什么关系? 4. 试述现代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四个职能。 拓展阅读书目 1.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 邓子基:财政学原理 ( 修订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 张馨、杨志勇、郝联峰、袁东: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三章理论辨析与启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集中对于财政学理论研究中的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种理论体 系与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进行梳理的同时,概括 公共财政论对我 国传统财政学理论发展的若干启示。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的相同与不同 之处。 学时分配: 2 第一节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析辨 _、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 1. 关于财政的产生问题。 2. 关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3. 关于财政的基本要素。 4. 关于财政的本质。 二、 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 1. 关于财政的起因 一 市场失灵论。 2. 关于财政的对象 一 公共产品论 3. 关于财政的目的 一 公共需要论 4. 关于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论 5. 关于财政决策 一 公共选择论 三、 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 1. 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不同之处。 (1)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同。国家分配论是本质论,公共财政论是现 象论。 (2)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的立论基础不同。国家分配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理论 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经济学依据,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公共财政论以 社会契约论为国家学说基础,并且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经济学依据,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之 上。 (3)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的分析思路不同。国家分配论在财政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上,采 用的是历史分析的思路,公共财政论采用的是逻辑分析的思路。 (4)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所指的财 政对象不同。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活动分配的对象是 社会产品,公共财政论认为是公共产品。 (5)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所探讨的财政活动的目的存在差异。国家分配论认为是国家需 要,公共财政论认为是公共需要。 (6)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关注的财政模式有所不同。国家分配论关注于双重结构财政模 式,公共财政论只关注公共财政模式。 2. 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统一之处 (1)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都把财政看作是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四个要素的统一体。 (2)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都对财政活动现行及其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3)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 论都认为财政活动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与财政管理 等一些基本内容构成。 第二节借鉴公共财政论发展国家分配论 _、必要性 1. 吸收、借鉴公共财政论是我国经济改革与财政改革的现实所提出的要求。 2. 吸收、借鉴公共财政论是我国财政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 可能性 1. 我国逐步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借鉴公共财政论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性。 2. 从两者的关系上看,研究各有侧重,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三、 借鉴与发展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应当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政府财政配置方式为补充,以实 现社会经 济的有效运行。 2. 政府所取得的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收入,应贯彻总体有偿的原则,根据政府提供公共 服务的实际支出来确定收入的规模。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应当是法制化的财政。 4. 借鉴公共财政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以及数理、计量方法,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财政学的研 究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 1. 简述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 2. 比较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区别于联系。 3. 试述我国当前借鉴公共财政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 公共财政论对国家分配论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启示。 拓展阅读书目 1. 邓子基:现代西方财政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年版。 2. 邓子基:财政学原理 ( 修订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 叶振鹏、张馨:公共财政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从整体上介绍有关财政支出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财政支出 的主要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于财政支 出的增长方式进行解释,最后介绍了几种财政支出效率的评价方法。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支 出增长的趋势及其理论解释,以及财政支出效率的主要评价方法。 学时分配: 3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 财政支出理论上的分类 1. 按照财政支出的补偿性分类:消耗性支出和补偿性支出。 2. 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3. 按照财政支出的可控性分类:可控性支出和不可控性支出。 4. 按照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5. 按照国家职能的分类:国防支出、管理支出、经济支出和社会支出等。 6. 按照财政支出最终用途的分类: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 二、 财政支出在预算上的分类 我国政府预算所列的财政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 理费等。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 1. 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的总水平。 2.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1) 绝对指标:财政支出的绝对金额,即财政支出总额 (2) 相对指标:财政支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 3. 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1) 财政支出规模绝对量的变化:增长 (2) 财政支出规模相对量的变化:增长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会相应扩大,财政支出必 然会相应增长。 2.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尽管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约束条件,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 常时期,财 政支出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非正常时期,由于替代效应和集中 效应,财政支出会猛增,而在经济恢复正常后,由于检查效应,财政支出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正常 水平。 3.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因此财 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4. 非均衡增长模型。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累进部门相比,作为非累进部门总要组成部分 的政府部门,因其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必然使其提供服务的单位成本上 升,从而导致政府财政的消耗性支出不断增长。 三、财政支出规模增 长的原因分析 1.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分析。 (1) 政府职能的扩张。 (2) 物价的上涨。 (3) 科学技术的进步。 2.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可能性分析。 (1) 经济的增长。 (2) 税制的完善和税收征管的加强。 (3) 公债发行规模的扩大。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率 一、 机会成本分析法 1. 机会成本分析法的含义。在经济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配置经济资 源的量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是以私人部门配置资源的减少,进而减少 经济收益为机会成本的。 2. 机会成本分析法的判断标准。一般而言,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会成本与私人部门配置这 部分 经济资源的机会成本相等,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数量以及公私部门配置资源的比例就是合理 的,整个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最高的。 二、 成本效益分析法 1.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含义。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政府确定的行动目标,提出实 现各项目标的各种方案,分析比较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与效益,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 2. 财政支出中成本效益分析法与财务分析法的关系。 (1)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借鉴财务分析法发展起来的。 (2) 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分析的过程也基本相同。 (3) 两者所使用的成本与效益的范围不同,选优的标准也不同。 3. 财政支出成 本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1) 政府拟定备选项目和方案。 (2) 不同种类的成本与效益的列举。 (3) 成本与效益的计量。 (4) 成本与效益的折现。 (5) 项目或方案选优。 4.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简单评价。 三、 低费用选择法 1. 低费用选择法的含义。 2. 低费用分析法的步骤。 3. 对低费用分析法的简单评价。 四、 公共劳务收费法 1. 公共劳务的定义。公共劳务是指政府机构履行其职能而向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 2. 公共劳务收费法的含义。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把商品买卖的等价交换原则引申到一部分公 共劳务的提供与使用之中,通过利用价格引导资源配置高效实现。 3. 公共劳务的三种定价方法 。 (1) 免费或低价法。 (2) 平价法。 (3) 高价法。 复习与思考题 1. 了解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及其意义。 2. 财政支出增长的部分理论解释以及财政支出增长的现实原因。 3. 研究财政支出效率问题的必要性。 4. 了解财政支出效率分析的各种方法。 拓展阅读书目 1. 苏明: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2. 王雍君: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 丛 树 海 主 编 : 公 共 支 出 分 析 ,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出 版 社 1999 年版 第五章消耗性支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消耗性支出中国防支出和文教科卫支出两个主要项目 , 并且介绍了提高消耗性支出效率的有效管理方法 一 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理。本章要求学生重点 掌握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理。 学时分配: 3 第一 节 国防 支 出 _、国防支出的内容与作用 1. 国防支出的内容:由直接国防支出和间接国防支出组成 2. 国防支出的作用。 (1) 政治方面的作用。保卫国家安全,直接维护国内社会秩序。 (2) 经济方面的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 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 1. 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1) 国家的地域范围。 (2) 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3) 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 (4) 军事现代化的要求。 (5) 国家的综合实力。 2. 国防支出的理论分析 (1) 确定国防产品的供求模式存在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国防总需求难以确定,国防总效 益难以确定以及国防的合理负担难以确定等。 (2) 国防支出合理限度的分析相对而言是一种定性的、粗略的分析方法。 三、 与国防支出有关的两个问题 1. 军事订货与国防支出。 2. 兵役制度与国防支出。 第二节文教科卫支出 一、文教科卫支出的含义与性质 1. 文教科卫支出的含义。文教科卫支出是我国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 讯、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事业的经费支出的统 称。 2. 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文教科卫支出 属于非生产性支出的性质。 二、政府与文教科卫事业的关系 1. 政府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育事业从性质上讲具备私人产品的全部特征,但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教育在具有私人产品特征的同时,也显现出某些公共产品的特征。 2. 政府与科学事业的关系。就科学事业而言,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政府来承担,应用科 研的经费可由市场中的企业或个人来承担。 3. 政府与卫生事业的关系。就卫生事业来说,医疗服务的私人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支持的 重点在于公共卫生。 4. 政 府与其他事业的关系。对于其他事业而言,政府的支持重点都应从产品的公共性与私人 性的特点上进行调整,既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的支出和一部分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支出由政府 承担,除此之外的应由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承担。 第三节政府采购制度 一、 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1. 政府采购的定义。政府采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和程序, 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2. 政府采购制度的定义。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方法、程序、管理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 总称就是政府采购制度。 3. 政府采 购与私人采购的差异。 (1) 采购的资金来源不同。政府采购的资金具有公共性,私人采购的资金具有私人性。 (2) 采购的主体不同。政府采购的主体具有特指性,私人采购的主体具有泛指性。 (3) 采购的目的不同。政府采购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非商业性,私人采购的目的具有营利 性,商业性。 (4) 采购的对象不同。就某一具体的采购主体而言,政府采购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私人采购 的对象具有有限性。 (5) 采购行为的规范程度不同。政府采购具有规范性,私人采购具有非规范性。 (6) 采购的经济影响不同。政府采购对经济的影响相对大,私人采购对经济的影响相对小。 (7) 采购的政策 性不同。政府采购具有政策性,私人采购不具有政策性。 二、 政府采购的作用 1. 政府采购在财政方面的作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2. 政府采购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 (1) 调节经济。 (2) 促进就业。 (3) 保护民族产业。 (4) 保护环境。 三、 政府采购的方式 1. 招标式采购。 (1) 竞争性招标采购。 (2) 选择性招标采购。 (3) 限制性招标采购。 2. 非招标式采购。 (1) 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 (2) 单一来源采购。 (3) 竞争性谈判采购。 (4) 自营工程。 3. 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 四、 政府米购的程序 1. 确定米购需求。 2. 选择采购方式。 3. 执行采购方式。 五、 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与改革 复习与思考 题 1. 国防支出的经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财政应承担哪些文教科卫事业的经费支出?理由如何? 3. 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4. 分析政府采购制度的作用,了解政府采购的方法与程序。 拓展阅读书目 1. 丛树海:财政支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 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 美 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邓力平译,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4. 美 大卫 海曼著,章彤译: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 ( 第六版),中 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转移性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和税收支 出三个项目,并结合这些项目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以及税收支出的管理进 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财政补贴的类型以及税收支 出的形势与管理。 学时分配: 4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支出 1. 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面临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情况而出现 生活困难时,社会或政府给予金钱的或物质的帮 助,以保障社会成员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2. 建立社会保障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 社会保障的两个发展阶段:非规范化阶段和规范化阶段。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作用 1.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财政安排得不以营利为目的的 保险,它一般由疾病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死亡保险等内容组成。其 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有完全基金制、现收现付制和部分基金制。 (2)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次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政府运用一般财 政资金 ,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货币的或实物的救济,以使他们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的制度。 2.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1)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2)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3)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 2. 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 四、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1)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过窄,主要偏重对国有单位职工实行社会保障。 (2) 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制度相结合,且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平均主义严重,削弱 了在职 者的劳动积极性。 (3) “ 企业办社会保险 ” 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 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机关等国有单位人员的急剧增加,是政府财政的负担越来越 重。 (5) 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统一的管理办法。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 在改革的原则上,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和城乡有别的三原则。 (2) 在改革的步骤上,应坚持有现有后,有重有轻的做法。 (3) 在改革的内容上,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筹资体制,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逐步将 社会保障的筹资级次由地区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进一步完善和细 化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 第二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概念、性质与特征 1. 财政补贴的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财政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 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是想给予的补助或津贴。 2. 财政补贴的性质。财政补贴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性质上看,属于财政支出的范 畴。理由是: (1) 从最终结果看,所有的财政补贴都将减少国家的财政资金。 (2) 从目的上看,所有的财政补贴都是在执行国家的某些特定的政策,而不是为了减少财政 收入。 (3) 从国际上看,各国一般都是将其列为财政支出。 3. 财政补贴的特征。 (1) 政策性。 ( 2)可控性。 ( 3)特定性。 ( 4)灵活性。 ( 5)时效性。 二、财政补贴的分类与作用 1. 财政补贴的分类。 (1) 从财政补贴的用途来看,可分为生活补贴、生产补贴和其他补贴。 (2) 从财政补贴的环节来看,可分为生产阶段补贴、流通阶段补贴和消费阶段补贴。 (3) 从财政补贴的形式来看,可分为价格补贴、政策性亏损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支出 2. 财政补贴的作用。 由传统的经济体制而形成的财政补贴,即体制型补贴,其作用在于: (1) 支持和促进生产发展,调整生产结构。 (2) 保证人民生 活水平的稳定与提高。 (3) 稳定市场物价,减少经济体制改革可能引起的震荡。 由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原因而形成的补贴,即机制型补贴,其作用在于: (1) 可以鼓励和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 (2) 可以克服外部效应问题。 (3) 可以调节消费,实现收入再分配。 (4) 可以调节总供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三、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与改革 1.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分析 (1) 财政补贴的项目多、范围广、规模大。 (2) 财政补贴具有刚性,呈现出长期化趋向。 (3) 财政补贴的环节多、形式多。 (4) 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逐渐减弱、消极作用增加。 2. 我国财政补贴的改革。 (1) 对现行体制型补贴自身进行改 革,如清理整顿现有财政补贴;调整补贴环节,改变补贴 方式等。 (2) 加快体制型财政补贴的配套改革。如改革工资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外贸 体制和外汇体制;改革企业制度,重塑微观基础;进一步改革价格体制,完善市场体系。 第三节税收支出 一、 税收支出的概念与特征 1. 税收支出的概念。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 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 特殊的财政支出。 2. 税收支出的特征。 (1) 法制性。 ( 2)宏观性。 ( 3)预算性。 ( 4)定 量性。 二、 税收支出的原则 1. 适度原则 2. 贯彻国家政策原则 3. 效益原则。 4. 遵从国际惯例原则。 三、 税收支出的形式 1. 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免除某些纳税人或纳税项目应纳之税款。 2. 纳税扣除。是指允许纳税人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开支,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 扣除。 3. 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将其某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其应纳税 额中扣除。 4. 优惠税率。是指对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采用低于一般税率的税率征税。 5. 延期纳税。是指允许纳税人将其应纳税款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 6. 盈亏相抵。是指允许纳税人以某一 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 的应纳税款;或是冲减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的部分税款。 7. 优惠退税。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典型的是出 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 8. 加速折旧。是指政府为鼓励特定行业或部门的投资,允许纳税人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初期 提取较多的折旧,已提前收回投资。 9. 准备金制度。是指政府为了使企业将来发生的某些费用或投资有资金来源,在计算企业应 纳税所得时,允许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定量的应税所得作为准备金处理,从应税所得总额中扣 除,不必 纳税。 四、税收支出的预算管理 1. 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2. 重点项目的预算控制。 3. 全面的预算管理。 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 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作用。 2. 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步骤与内容。 3. 什么是财政补贴?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性质? 4. 了解财政补贴的各种分类,分析财政补贴的作用。 5. 如何理解税收支出的概念? 了解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及其预算管理方法。 拓展阅读书目 1. 邓子基:税收支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2.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年版。第七章财政 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财政收入的分类和形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形 式。 学时分配: 1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 一、 按价值构成分类 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是 C、 V、 M 三部分。研究财政收入价值构成的重要意义在于,能从根本 上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二、 按产业分类 可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收入。这种分类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便于根 据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合理的组织财政收入,开辟新的财源。 三、 按经济成分分类 可分为来自全民所有制经济 的收入、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收入、私营经济的收入、个体经济的收 入、外资企业的收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收入和股份制企业的收入等。研究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 成,是国家制定财政政策、制度,正确处理国家同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财政关系的依据。 第二节财政收入形式 _、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取得的财政收入。 二、 国有经济收入 国有经济收入是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采取上缴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产占 用费等形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三、 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是国家以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 的借款收入。 四、 专项收入 这是国家为特定的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 五、 其他收入 主要有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产收入等。 复习与思考题 1. 为什么要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 2. 不同形式的财政收入有何作用? 拓展阅读书目 1.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 杨之刚: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3. 解学智、刘尚希:公共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八章税收制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在介绍税收的形式特征,有 关税收术语以及税收分类的基础 上,对我国建国后税收制度的历史发展以及现行税制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本章要求学生重点 掌握税收的三大形式特征、有关税收术语以及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 学时分配: 2 第一节税收概述 _、税收的名称 税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又称为赋税、租税、捐税。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 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一种强制性课征。 2. 固定性。是指征税前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按预定标准征收。 3. 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 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 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第二节税制术语 _、纳税人 纳税人是课税的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指的是课税的客体,即对什么东西征税,它是税收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一种税收区 别于另一种税收的主要标志。按照征税对象的性质划分,我国税收主要可分为对流转额的征税、对 所得额的征税、对财产的征税和对特定目的和行为的征税。 三、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它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主 要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四、纳税环节和纳税期限 1. 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环节,它规定纳税行为在什么 阶段发生,以及是单一环节课征还是多环节课征。 2. 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五、税收附加、加成与减免税 1. 税收附加是政府在征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 2. 税收加成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即在依照既定税率计算出来的税额的基础之上 加收若干成税款。 3. 减免税是根据国家政策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减免税 措施主要有:规定免税和减税项目、免征额、 起征点。 六、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违章行为主要包括属于税收征管制 度方面的违章行为、属于税收制度法规方面的违章行为以及拖欠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等。 第三节税收分类 _、以税收收入形式不同分类 实物税和货物税 二、 以计税依据不同分类 从量税和从价税 三、 以课税权行使方式不同分类 经常税和临时税 四、 以课税对象不同分类 对人税和对物税 五、 以税权的归属不同分类 中央税和地方税 六、 以税负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分类 直接税和间接税 第四节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 1950 1957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调整新税制 1. 1950年,除农业税外,全国共有税收 14种。 2. 1953 年 修 正 后 的 工 商 税 收 为 12 种 二、 1958 1978年改革工商税制 1. 1958年改革工商税制,税种减少为 9个,并统一了全国农业税制。 2. 1973年对工商税制再次改革,但税种仍然为 9个。 三、 1979 1993年税制重大改革时期 1 通过 1983年和 1984年的两次利改税,实现了完全的以税代利。 993年我国的税种共计 5大类 42种。 四、 1994年以后实行新税制 1994年对税制进行了全面的和结构性的改 革,建立起了以增值税为第一主体税种,企业所得 税为第二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结构。 五、 中国税收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1. 1994年税制存在的问题。 2. 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的思路。 3. 关于税种的完善。 复习与思考题 1. 税收具有哪些形式特征? 2.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 我国现行税制应做何改革? 拓展阅读书目 1. 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年版。 2. 宁学平:新税制与会计处理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4年版。 3. 李齐云:新编税收理论与税制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九章税收理论 教学目的和 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税收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部分,即税收原则论、税收转嫁 与归宿理论、最优税收理论。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代税收原则论、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以及最 优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时分配: 3 第一节税收原则 一、 税收原则思想的发展概述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治税思想,但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原则发端于西方。 二、 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 1. 平等原则 2. 确实原则 3. 便利原则 4. 最小征收费原则 三、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1. 财政收入原则 (1) 充足原则: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 (2) 弹性原则:税收收入要有弹性,能够随着财政需 要的变动而变动。 2. 国民经济原则 (1) 税源的选择:税源的选择要有利于保护资本即税本,主张以所得为税源而尽量避免对财 产和资本的课税。 (2) 税种的选择:税种的选择要考虑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 种。 3. 社会正义原则 (1) 普遍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遍及社会上的每一成员,每一公民都有纳税义务。 (2) 平等原则:税收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主张采用累进税制,并对最低生活费用免税。 4. 税务行政原则 (1) 确实:纳税的时间、方式、数量应预先规定清楚。 (2) 便利: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 (3) 节省:征收费用应力求节省。 四、 现代税收 原则 1. 财政原则: (1) 充分原则。 (2) 弹性原则。 2. 效率原则: (1) 税收的总体规模应符合整个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最优分布的效率要求。 (2) 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最小。 (3) 税收的征收成本最小化。 3. 公平原则: (1) 利益原则:课税依照纳税人受益的多少而定,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 (2) 能力原则:以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能力强的多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能力的判断 标准由主观说和客观说之分,前者又有绝对均等牺牲、比例均等牺牲、和边际均等牺牲之分,后者 又经历过一人丁为标准的阶段、以财产为标准的阶段、以消费和产品为标准 的阶段和以所得为标准 的阶段。 4. 稳定原则: (1) 相机抉择的作用:通过自身主动地增加或减少,以依照经济周期的波动,有意识的对宏 观经济不稳定状态进行干预和调节。 (2) 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既定的制度下,税收能够自动的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自动的调节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 第二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_、税收负担 1. 税收负担的概念。税收负担是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2. 宏观税收负担。 (1) 宏观税收负担的概念。宏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一国的社会产出总 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社会的总体税负水平。 (2) 宏 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 3. 微观税收负担。 (1) 微观税收负担的概念。微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 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2) 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有企业和个人两类税收负担衡量指标。仅就企业而言,又有 企业整体税负率和个别税种的税负率之分。 4. 我国的税收负担。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1.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与形式。 (1) 概念。所谓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课于他们的税收,而通过购入或卖出 商品价额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 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着。 (2) 税负转嫁的主要形式有:前转、后转、混转、辗转转嫁、税收资本化、消转等。 2. 税负转嫁与供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