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学研究 教育硕士班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讲义先秦文学研究怀疑求证突破创新刘兴林目录先秦文学概说2第一节先秦社会与文化2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内容2第三节先秦文学的特点3第一章原始文学4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4第二节古代神话4第三节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5第四节周易尚书和春秋5第二章诗经6第一节诗经与诗经学6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7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7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响8第三章左传9第一节春秋左传学9第二节左传的思想内容10第三节左传的文学特色10第四节国语11第四章战国策12第一节战国时代12第二节战国策的成书及其性质12第三节战国策的思想内容13第四节战国策文学性及其影响14第五章诸子散文(上)15第一节老子与老子15第二节孔子与论语15第三节墨子与墨子16第四节孟子与孟子17第六章诸子散文(下)18第一节庄子与庄子18第二节荀子与荀子19第三节韩非与韩非子19第四节吕不韦与吕氏春秋20第七章屈原与楚辞21第一节楚辞与楚辞学21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22第三节离骚的思想和艺术22第四节屈原的地位和影响23先秦文学概说章旨: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光辉的第一页。先秦社会与文化产生先秦文学,先秦文学形成自己的特征。必须理解先秦文学与先秦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熟知先秦文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先秦文学包括原始文学和周代成熟的诗歌、散文、辞赋,文学史所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周代文学。关键词:先秦社会文化文学创始综合实用随意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中国文学起源,经历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发展到成熟的书面文学。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第一节先秦社会与文化由旧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100多万年,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以狩猎渔捞为生。母权制社会。远古神话传说的三皇时代,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为标志,晚期演变为父权制。史书追记的五帝时代,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概貌。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夏朝历史传说概见于后世追述。步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殷商时代创造了青铜技术和青铜文化。殷商人崇敬鬼神,重视占卜,留下甲骨卜辞。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宗法制度巩固,严格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用礼乐维系统治秩序。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逐渐被破坏。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诸侯兼并。战国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前256年为秦所灭。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于农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文化活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结束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政治统一,文学止步。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内容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属于口头文学,具见于后世著述的记载,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殷商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尚书文诰和周易卦爻辞,以及稍后的春秋等是早期书面文学。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包括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等。诗经为儒家元典六经之一,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集体创作,其中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政治讽刺诗和大量的民歌。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左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全面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并间接反映了西周以前的历史,是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是中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名著。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事上限起于西周的穆王,而绝大部分史实与左传重合。左传长于叙事,国语长于记言。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体编辑的战国纵横家书,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描述人物成为作者的主观写作动机,从而使叙事记言写人的文学由自然趋向自觉。论语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语录体,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但讲究论辩的气势和技巧,自然形成篇章结构,是典型的论辩文。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经典。老子属于语录体,大多为韵文。其文或朦胧玄妙,或简洁明快,都具有格言性质。庄子用寓言说哲理,想象奇特,夸张无限,比喻层出不穷,形成汪洋辟阖的消极浪漫主义特色。荀子是一部融合了法家思想的儒家著述。韩非子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荀子和韩非子的文章都已具备论说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是为专题论文,是先秦说理文成熟的标志。墨子是一部墨家著述,属于专题论文。语言通俗晓畅,不重文采,讲究逻辑推理。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述,全书的结构框架和文章的谋篇布局都十分讲究,语言准确凝炼、生动流畅。战国时期韵文出现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屈原是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的出现打破战国时期诗坛的消沉,突破诗经的格局,将诗歌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第三节先秦文学的特点先秦文学具有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相辅相成。创始性。文学伴随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诗、文、辞赋等诸体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流派;叙事、记言、写人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说理文由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融。文学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诗经、楚辞属于纯文学作品,同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传散文记载史实,却不乏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子散文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谈政治,说哲理。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革,文学普遍重实用,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之歌食歌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之政论;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离骚。随意性。随意性指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战国时期分裂的政治局面淡化了伦理道德规范,玉成了学术思想自由。士人都想用最恰当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促进了百花齐放。班固评论屈原露才扬己,也恰好说明屈原的创作具有个性的张扬。【思考练习】1、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3.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原始文学章旨:修正关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提法,辨明其文献依据的可信程度。文学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劳动、祭祀和婚俗等。中国文学的萌芽、成长。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最早的口头文学。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最早、最真实的文字记录。周易、尚书和春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书籍。关键词:原始歌谣神话传说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周易尚书春秋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各种文学史中关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提法,刻意印证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结论产生于论证之前,不够全面和严谨。人类本身产生于劳动,然而各种具体学科还有具体的产生原因。各种文学史为印证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所寻找的几条依据千篇一律,缺乏说服力。淮南子道应训中的所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乎,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更早见于吕氏春秋淫词,是战国人说战国时期的事,不适用于说明文学起源于劳动。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文外谈中关于杭育杭育派文学起源的推测,并无作品佐证,亦不足为训。文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包括爱情婚俗、祭祀活动和生产劳动等。原始歌谣是原始社会人们的口头创作,当时没有文字,只能口耳相传,散见于后世典籍中。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追述弓箭产生的原理,礼记郊特性中的蜡辞是祭祀的咒语,周易的屯卦六二、贲卦六四、睽卦上九等爻辞反映原始婚俗,这些原始歌谣比较可信,数量很少。第二节古代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神圣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先秦两汉的诗经、楚辞、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中保存有远古神话传说,后世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宋的太平御览等,在有关门类中汇集神话传说,使一些散佚杂书中的神话传说得以保存。古代神话传说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英雄神话、自然神话和传奇神话等系列。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开创民族、开创人类生存方式等内容,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玄鸟生商、姜嫄生周以及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氏发明农具等。英雄神话:反映原始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和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表现出顽强抗争的意志,是中华民族悲剧精神的上源。譬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杀蚩尤,共工与颛顼争帝、刑天与帝争神等。自然神话: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神异化,并通过想象去认识和征服自然。诸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云雷电、土木水火、鸟兽虫鱼之精灵等,具有悲剧精神的有精卫填海。传奇神话:指远古时代的异国异域和异人异物的故事,多呈现为自然生存状态,缺乏刻意的思想性,反映了原始人类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和超越自然条件的要求。具有悲剧精神的有夸父逐日。第三节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的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也称为甲骨文、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殷商王朝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所刻写的卜辞和有关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卜辞是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凡273年间的遗物,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928年以后多次发掘,共出土约十五万片。单字共有4500多个,已认识近2000字,得到公认的有1000余字。甲骨卜辞文简意晦,古奥艰深,篇幅短小,真实地记录了殷商人的社会生活,为文学由口头流传发展到书面记载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是书面文学的萌芽。甲骨卜辞文学性例证。钟鼎铭文是铸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通常称为钟鼎文、金文或吉金文字,是稍晚于甲骨文的中国文字。现已出土的几百件商代青铜器中,铭文字数较多的不过十几件而已,已知殷商铭文最长者仅为40余字。现已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大多铸有铭文,铭文最长者近500字,几十字以上者约有六七百篇。内容一般为赐命、记功、祭祀、征伐、奴隶买卖、刑法诉讼等。铭文遣词造句古奥凝练,行文与尚书中的诰体文相类似,是最真实可靠的西周散文,铸刻于铜器,埋藏于地下,或成为传世之物,是研究西周散文最可靠的的原始材料。钟鼎铭文文学性例证。第四节周易尚书和春秋关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周易、尚书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书籍,都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周易即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出自占筮者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梳理,约成书于西周初年。六十四卦的推演是总系统,每卦内部的六爻变化是子系统,传文十翼是解读系统。全书以散文为主,韵文占三分之一。卦爻辞多为一般性描写,有些场面写得很生动;韵文句短音促,具有原始歌谣的特征;状物抒情,连类譬喻,比兴意味浓厚,拓展了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空间。周易文学性例证。尚书即书经。商书以下比较可信,末篇秦誓时代下限为春秋中期。内容是由史官记录的君王或大臣的言论,相传由孔子整理成书。文体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汉代传尚书有今古文之分。汉末马融、郑玄作注,今古文尚书学得以统一。西晋末年失传,东晋初年复出孔传古文尚书,增晚书二十五篇。晚书和孔安国注均系伪造,但二者都有学术价值。尚书单纯记言,比原始散文跨越一大步。初具篇章结构,实用文体具备,讲究修辞,句式整齐,语言能够传达情感神态。尚书文学性例证。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整理而成。记史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编次以鲁国春秋时期的十二代君主为序,记载242年间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春秋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记事十分简练,必须借助于传文。春秋单纯记事,讲究词句的深刻含义,辞约义丰。【思考练习】1.简论中国文学的起源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由口头向书面转化的过程3、周易、尚书和春秋的性质第二章诗经章旨:诗经的常识问题和诗经的传播构成诗经学。评价诗学中所谓温柔敦厚的诗风。诗经的思想内容包括史料价值和文学特质,讽刺诗、劳作诗、行役诗、情爱诗的分类。诗经作品有讽刺而无反抗。诗经的艺术特色包括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的抒情性与含蓄委婉的诗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形式等。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关键词:诗学史诗讽刺劳作行役情爱温柔敦厚重章叠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或选集,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的光辉起点,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脱离原始状态,步入成熟时期。自汉代以来,诗经长期作为儒家经典传播,研读诗经须脱离经学,还原其文学原貌。第一节诗经与诗经学诗经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属于儒家六艺之一,西汉中期儒学独尊以后才随六经称为诗经。诗经共有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最早的作品是豳风破斧,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二雅产生于西周和东周的首都。三颂和十五国风的产地略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北北部。周代有采诗献诗的制度。官府派遣行人到民间采诗,一说是官府供养鳏寡老人到民间采诗,层层上交,汇集到周王廷。孔子删诗说不可信。删诗的人是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乐师乐工。诗经作品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乐调,十五国风160篇,是十五种地方乐调。雅夏同声,二雅105篇,是王朝的正声和变声。颂容同义,三颂40篇,是祭祀所用的舞蹈诗。先秦时期祭祀、宴会等各种典礼仪式上演奏诗乐,表演诗舞;外交和社交场合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交流思想。孔子及儒家教育尤重诗教诗学。论语中的孔子论诗。孟子的论诗。荀子的论诗。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齐诗为齐人袁固生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鲁人毛亨及赵人毛苌所传。齐诗、鲁诗、韩诗为今文经学,毛诗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立于学官,古文经学为民间学术。毛传是毛诗古训传的简称。郑笺是东汉郑玄对毛传的补充和发挥。孔疏是唐代孔颖达的进一步疏解。诗序指毛诗序,有大序一篇,总论诗经,其中有一段关雎小序;小序是每篇诗作的题解。诗小序以史证诗,多有牵强附会。南宋朱熹作诗集传,对毛诗小序的以史证诗多有匡正,涉及诗歌的典型性,但其正统道学观念十分严重。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注重探讨诗歌的原始典型意义,分析诗歌的意境。解读著述还有毛诗传笺通释、诗毛诗传疏、诗经通论等,辑佚三家诗有三家诗遗说考、诗三家义集疏。今人的诗经研究。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颂诗和大雅出自贵族文人,歌颂功德,借古讽今,也具有史料价值。颂诗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祭祀乐歌,歌颂祖宗神灵的睿智圣德和文治武功。周颂有的祭祀天地万物之神,春夏祈谷,秋冬报赛,攘除天灾,祈祷丰年。鲁颂既歌颂祖宗,也赞美当时的国君。商颂是宋国祭祀殷商祖先的乐歌。鲁颂和商颂多褒美失实。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构成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叙周民族自始祖后稷至武王灭商的传说和历史,时代上限起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下限至于西周王朝的建立。大雅的其他篇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周民族和周王朝的历史。小雅也具有史料价值,但更为突出的是政治讽刺意义。诗经的政治讽刺诗小雅居多。常借助于天变示警,借题发挥,抨击现实政治,充满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北山、节南山、巷伯、大东、宾之初筵等。诗经民歌多保存在的国风中,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内容包括讽刺诗、劳动诗、行役诗和爱情诗等,是诗经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部分。讽刺诗。讽刺贵族性丑闻的作品有邶风新台、墉风墙有茨、相鼠、陈风株林、齐风南山等。讽刺经济剥削的作品有魏风伐檀、硕鼠等,讽刺野蛮的活人殉葬的有秦风黄鸟。行役诗。行役诗即兵役、劳役之诗,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痛苦。譬如小雅何草不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黍离、卫风伯兮、唐风鸨羽等。劳动诗。劳动包含以农事为中心的各种劳动,劳动诗中既有痛苦诉说,也有欢歌笑语。譬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苡魏风十亩之间、郑风叔于田和大叔于田等。爱情诗。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是诗经作品的重要主题。喜剧性的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王风采葛、郑风狡童、褰裳、溱洧、女曰鸡鸣等;悲剧性的如郑风将仲子、墉风柏舟、秦风蒹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等。诗经作品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抨击现实颇有分寸,反抗精神并不突出。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代表着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最高文学成就,具有多种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日常生活,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件和情感。国风和小雅用朴素的语言,朴实的笔调,描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现实主义精神尤为突出。强烈深沉的抒情性与温柔敦厚的诗风,是诗经作品突出的审美特征。情感的抒发受到理性的节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古人概括为温柔敦厚。这种诗风表现出曲折委婉,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之言之,直接叙事抒情,铺排场面或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某种事物产生联想,引起吟咏的主题。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重章叠句源于诗经合乐的特点,音乐反复演奏,歌词也反复演唱,重复章更换某些关键词,体现变化,常形成意义上的层层递进。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回肠荡气,深化情感。想象和夸张。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从对方设想,想象丰富。通篇夸张如王风采葛、郑风叔于田等篇;局部夸张:言峻则嵩高极天,言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词汇丰富,艺术概括力强。诗经中单字三千多个,组成词汇远过此数,草木鸟兽之名就有二百多个。精练准确,生动形象。广泛使用双声、叠韵、重言联绵词,形象而不浮泛,生动而不妖艳,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经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少量杂言诗句形式自由,自然流畅。用韵宽松自由,多为双句押韵,单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章自为韵,重章换韵,很少通篇一韵。韵脚的选择往往与内容的关键词有关。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开创了中国文学的许多优良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诗经作品描写现实,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特别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后世优秀作家倡导风雅,继承的就是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学习民歌的传统。大量采集民歌并作为经典传播,开创了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的传统。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营养相当丰富,中国文学的许多形式肇始于民间,然后才有文人模仿创作的精品。讽谏抒情的传统。诗经总体属于抒情诗,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无论抒情诗或叙事诗,都强调内在的韵律,即情感的消长。诗经重视讽谏作用,有无讽谏作用,成为后世创作和评价作家作品的重要标准。贵曲忌直的传统。诗经作品有节制的抒情,形成温柔敦厚的诗风,曲折委婉、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开创了中国诗歌讲究含蓄美和朦胧美、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意在言外,贵曲忌直的审美标准。比兴寄托的传统。赋、比、兴是诗经创造的中国民歌的三种传统表现手法,自楚辞以后优秀的文人诗也都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并将是否运用比兴和运用恰当与否作为品评诗歌艺术高下的重要尺度。诗经作品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大量使用联绵词,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整齐的四言和自由的杂言句式,用韵的基本规律等,都对中国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读作品】周南关雎、桃夭、墉风柏舟、墙有茨、相鼠、卫风硕人、氓、伯兮、王风黍离、君子于役、采葛、郑风将仲子、魏风伐檀、硕鼠、十亩之间、唐风鸨羽、秦风兼葭、黄鸟、无衣、曹风下泉、小雅采薇、何草不黄大雅生民。【思考练习】1.术语解释:三家诗、四家诗、毛传、郑笺、孔疏、诗序2.简论孔子删诗说不可信3.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4.诗经深沉强烈的抒情性与温柔敦厚的诗风5.例释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第三章左传章旨:在文学史上首次开辟专章阐述左传,界定左传为中国第一部叙事文学鸿篇巨制,发掘左传的文学价值,确立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春秋左传学由经学转向史学和文学。左传与春秋存在经传关系,但左传与春秋的思想有同有异,左传重礼,重民,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左传的文学特色包括叙事艺术、战争描写技巧、人物形象刻画和特有的语言风格。国语与左传有关联,国语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关键词:春秋左传学国语重礼重民历史观叙事战争记言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为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文学鸿篇巨制。左传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自汉代以来,左传长期作为经学的附庸或正宗经学传播,应当还原其编年史书和文学名著的原貌加以研读。第一节春秋左传学春秋的性质。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著春秋。春秋的体例和编次。记史的时限和范围。春秋记事极其简略,本身并不具有文学性。春秋微言大义,暗寓褒贬。就是用隐微的言辞申发重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义,在遣词造句中暗寓褒贬含义,对人物和事件作出是非判断。春秋学是研究春秋的学术。春秋三传,即左丘明的左氏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三传的体例编次、成书先后、所属的经学派别及其内容区别。左传概况。史记和汉书的有关记载。论语关于左丘明的记载。左传与春秋的经传关系。关于左传成书的推测。春秋左传学在今古文经学斗争中创始和发展。今文经学派对左传与春秋关系的否定及其原因。学术观念之争和仕途功利之争。西汉左传不立学官。西汉末刘歆移太常博士书为左传学之首创。东汉陈元、郑兴、贾逵、马融、郑玄、服虔等发展左传学。三国时期古文经学兴盛,左传注者众多,但著述多亡佚。晋初调和三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是左传流传至今最早和最具影响的注本。其释例专门研究春秋、左传书法义例。南北朝治左传者南宗杜预,北承服虔,间有学者驳杜难服。唐代将三传列入九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用杜预注,疏证则辨正隋代刘炫的述义,总结汉魏以来左传的多种旧注。刘知几史通惑经申左,确认左传的史学地位和文学特色。宋代承中唐以后啖助、赵匡、陆淳等舍传求经之风,出现断烂朝报、有贬无褒、无贬无褒诸说,王安石新政之进士科考废弃春秋。苏氏兄弟重新发扬左传学。朱熹明确划分左传是史学,公谷是经学。清代左传学的专门性研究:礼制、历史、地理、历法。考据:补正、校勘、刊误、复原、辑佚、考证、疏证。左传真伪之争。当代左传学:思想倾向研究、叙事艺术研究、人物描写研究、语言艺术研究等。左传学由经学转向史学和文学。第二节左传的思想内容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一是远古的历史和传说。二是西周的历史和制度。三是全面反映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四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军事和外交活动。五是记载宗教祭祀、典章制度、礼仪风俗、鬼神妖梦、祸福预言等各种文化状况。左传的思想与春秋有相同之处,但不尽一致。一是重礼。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等级。从国君废立、公卿任免、宗庙祭祀、外交往来、军事行动等,到车骑舆服、婚丧嫁娶、饮食起居、言行举止等,无不予以礼与非礼的评价。但左传的重礼与春秋及论语有别,不主张倒退性的克己复礼。二是重民。民的含义,民与人的区别。桓公六年载随国季梁论民为神主。庄公十年载曹刿论战论作战的民本基础。僖公十九年载司马子鱼言民为神主。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不毁乡校。昭公二十年载晏子谏齐景公,反对横征暴敛。三是进步的历史观。肯定和赞扬霸主的事业,倾力描述诸侯争霸的成败及其原因。昭公三十二年晋国史墨语: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高山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常常默认诸侯的僭称王号。与春秋、论语及其他儒家著述比较,左传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四是模糊的天人观。左传记载鬼神妖梦、祸福预言颇多,而实际行事并不依赖于天命鬼神,人与神的地位不悬殊。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有相似之处。昭公十八年记载郑人以玉祭神消灾,子产云: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遂不与,亦不复火。反对用活人殉葬:昭公十八年、文公六年、宣公十五年等均有记载。第三节左传的文学特色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规模浩大的叙事文学鸿篇巨制。刘知几史通六家称其为述者之冠冕。叙事艺术。叙事简明,有条不紊,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选取重大历史事件,而不乏细节描写。有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直接记叙,间接记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等。编年纪事,一事或经数年数十年,前有交待,后有结果。大故事套小故事小细节,显得生动。战争描写。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凡四百多次,力避雷同。每次战争着眼点不同,特点也不同,如晋楚城濮之战侧重写获胜方,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则侧重写失败方。常结合政治、外交、人事等,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有的侧重于描写战斗过程,细节描绘生动逼真;有的侧重于阐述理论,规律总结合情合理。人物形象。描写出一大批历史人物形象,有天子诸侯、贤卿贤相、乱臣贼子、卜祝师史、勇士猛将以及各种女性。有直接描写,如服饰、动作、神情和心理;有对比反衬,以见性格差异、识见高低。评论有作者自己评论,借助于君子曰或他人之口。评语简练,画龙点睛。人物形象属于客观艺术效果。语言技巧。总体风格:简洁有力,文约义丰,生动形象,含蓄幽默。如桓公十八年齐襄公使彭生杀鲁桓公。行人辞令尤为特色,温文尔雅,柔中有刚,从容委婉,意味深长,具有贵曲忌直的特点,在先秦古籍中别具一格。如僖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中的双方对话,僖公三十年烛之武说秦伯退师,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中的多处人物对话等,优美辞令随处可见。第四节国语国语的概况。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全书凡21卷,晋语多达9卷,略占全书的一半。史记、汉书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国语与左传所记载的史实基本一致,极少篇目起于西周穆王,比左传早二百多年。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作者的分析辨正。国语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吴国的韦昭著。国语的思想倾向。国语属于儒家思想体系,尊礼、崇德、敬神、重民。在维护礼制和德政,重视敬天和保民等方面与左传一致。天命观尤为突出。具有进步的历史观,记载春秋霸主比较精彩。国语的文学特色。国语以叙事为框架,以记言为主体,叙事记言的基本模式大致是首尾叙事,中间记言;叙事简练,记言详细。吴语和越语是国语叙事的特例,虽然也重视记言,但其叙事详细生动,代表着国语叙事的最高水平。三卷都写吴、越之争,而叙述的角度和主题不同,一正一反,形成强烈的对比。注意情节的推进,在记叙中加以渲染、铺排,这种笔法为后世小说家所看重和借鉴。所写事件大体符合史实,不受春秋局限,对具体情节作文学的加工润色,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会增强亲历其境的真实感。国语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内心世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品质、格调、学问、见识和心计,人物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不少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晋语、吴语和越语最为突出。晋语骊姬之乱在宫廷残杀的尖锐矛盾中,通过一系列言行来刻画骊姬,想象和虚构的成分揭示了谜团,完善了人物刻画,说明国语的人物刻画正在趋向自觉。国语长于记言,善于说教,说理与叙事相融合,说理胜于叙事。同一故事情节,左传人物三言两语,国语却发挥成长篇大论。国语语言总体风格表现为平易朴实,含义深永。大多一本正经地说理,朴实而不粗鲁,深刻而不晦涩,平易晓畅,朴实无华,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不少短小精干的篇章人物对话简短,但幽默风趣,凝炼传神,或言浅意深,或意在言外。有的对比论证,譬喻形象,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有的幽默生动,情景毕见,如晋语四重耳以戈逐子犯;有的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如晋语九董叔娶妻于范氏;有的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如晋语四郭偃论治国之难易。国语全书风格不一致,晋语记事详细,吴语、越语文笔生动。某些章节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个别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甚至超过左传。吴语、越语关于勾践灭吴的史实叙事详细,情节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精读作品】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伐楚盟于召陵、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晋灵公不君、郑子产相国、邵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思考练习】1.释春秋左传学;左传与春秋的关系2.左传的重礼、重民与进步的历史观3.左传的叙事艺术、战争描写和语言风格4.国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第四章战国策章旨:文学史上首次开辟专章阐述战国策,确立战国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战国时代天下务于合纵连横,攻伐为右。策士游说导致战国策成书。战国策以纵横家思想为主,纵横家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出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战国策的写人艺术承先启后,刻画人物由自然趋向自觉。语言风格铺张扬厉,夸饰渲染,别具一格。战国策对史记、两汉诸子和汉赋都产生过影响。关键词:战国策士连横合纵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人物刻画铺张夸饰战国策的文章出自战国,成书于西汉晚期,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纵横家书,兼具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双重性质。战国策的思想反传统,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的道德伦理说教。作品善于刻画人物,描写对象从贵族公卿转向以士人精英为主。文章辩丽恣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仅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历史风貌,而且是代表着战国时代文风的一部重要著作。第一节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上限起于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6年。下限终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始列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姜,齐太公田和始列为诸侯;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都是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新兴贵族全面取代没落旧贵族的统治,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中国社会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代,各国以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社会动荡,诸侯异政,连横合纵,力功争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西周初年崇道德,隆礼义,被儒家视为永久的盛世楷模。然而周初制定的道德礼义与世袭制度捆绑在一起,是维护世袭制度的工具。世袭制度违背自然规律,不可能长久存在,道德礼义也必然随之衰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和进步的。各国诸侯不满足于既得的世袭地位,但也决不可能理性地反对世袭制度,只能选择对礼义制度的僭越和破坏,间接地改变和破坏世袭制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战乱中寻求新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为寻求正确的统一途径和合理的治理方略,战国时代的文化精英人物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宣传,而分裂的政治格局营造出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氛围,提供各种统一途径和治理方略的实践舞台,从而形成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形,无论对于实际政治的进步,还是对于学术思想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是历史付出高昂社会代价的回报。诸子百家是夸张的说法,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列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尚未涉及纵横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将诸子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家不在其列。孟子游事齐宣王、梁惠王,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右,因而齐宣王、梁惠王不果其言。儒家以德化民,墨家兼爱尚同,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信赏必罚,纵横家则致力于合纵连衡,专事权谋诡诈。战国乱世,儒家因迂远阔于事情而不见用于世,墨家代表小农利益并不流行,法家和纵横家则大行其道,反映了春秋时期王道的崩溃,霸道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中,产生了一批充满智慧的策士。他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和词锋凌厉、汪洋恣肆的雄辩口才令人为之叹服。第二节战国策的成书战国策的成书。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作者大多是纵横家,也有其他人,属于集体创作的结集。纵横家游说诸侯,先有腹稿,游说中加以发挥,游说后追记润色,然后彼此借阅,有心人逐渐收集成册。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所见中书书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刘向整理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近500章。战国策的记史时限,上接春秋末年,下讫秦朝统一。刘向战国策叙录统计,凡二百四十五年。战国策作者问题有异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以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提法不同,愈传愈错。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上下编依据史记淮阴侯列传和汉书蒯通传的有关记载,认为战国策的作者是秦汉之际的策士蒯通。许多学者对此说持否定态度。战国策兼具史传、诸子的属性,而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于儒家经艺之春秋类,不够合理。艺文志未创史部,遂作无可归类的归类。战国策的流传和注本。东汉高诱注、北宋曾巩校补、南宋姚宏续注、鲍彪新注、元吴师道补正、清黄丕烈札记。今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与战国策同类的文章,经整理编订为战国纵横家书,分为27章。该墓属西汉前期,早于史记的写作。战国纵横家书内容与战国策、史记的比较。第三节战国策的人物和思想战国策属于纵横家思想,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的道德说教,是对周初以来传统礼制的解放。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写士人的活动。纵横家求进取,重事功,轻清名,抛弃前代奉为圭皋的传统道德,挣脱传统伦理桎梏,追求个人欲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虽有不慕名利之人,绝少不求建功之士,都是积极行动,奔走游说,善辩敢说,运筹谋划,他们以辞锋相争,以智谋相夺,充分张扬人的智力、个性和气度,显出人之为人的生命力量和存在价值。他们的务实精神为社会增添了活力,进取有为的人生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策士: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主观上求富贵,客观上安社稷。主要是纵横家,为各国连横合纵,如苏秦、苏代、苏厉、张仪、范睢、蔡泽等。他们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言善辩,坚忍不拔。纵横家是分裂的产物,也是分裂的因素。有的策士不从事连横合纵,而是专为某个国家或主人出谋划策,如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和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等。义士:不畏权势,不慕富贵,为人排难解纷,不求感恩回报。齐策四颜斶说齐王贵士,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四唐且不辱使命等皆属此类。义士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与儒、道、墨家有某些相近,却不属于某一家。勇士:已诺必称,不爱其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赵策一豫让刺赵襄子,韩策二聂政刺韩傀,燕策三荆轲刺秦王等。行刺是报答知遇,缺乏重大的意义,但反映了士人渴望知遇的心态和重视诚信的道德。战国策还反映出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如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反映民重君轻,赵策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反映锐意改革,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表现居安思危,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揭示逆境教育,燕策一燕昭王求士是趣谈招纳,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示进谏纳谏,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暴露宫闱性丑闻等,都具有不同的进步意义。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性及其影响战国策兼具史传散文叙事和诸子散文说理的双重特性,同时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学著作。全书以记言为主,描写人物形象方面正由自然趋向自觉。选取描写对象。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以贵族为主要描写对象,笔墨集中于诸侯卿相及其贵族阶层,战国策转向以士人阶层为主要描写对象,诸侯君主成为陪衬。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写策士、义士、勇士的才能智慧或德性。写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苏秦、张仪、范睢、蔡泽、颜斶、庄辛、鲁连、聂政、荆轲、唐且、赵太后、郑袖、触龙等无不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突出作品主题。以主观意识支配写作,一篇文章描写一个主要人物,记载一个中心事件,记录一番有趣的议论,叙述一个巧妙的策划,突出一个集中的主题。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反映个人奋斗,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独立自强,庄辛说楚襄王说明居安思危,颜斶说齐王贵士反映尊贤重士等。讲究描写方法。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细节、外貌肖像、内在心理、对比反衬、欲扬先抑和环境烘托等多种多样的手法描写人物。从描写方法上看,与一般史书侧重于记录事件梗概不同,战国策描写人物形象已形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战国策描写战争着眼于起因、策划、斡旋和结局,很少对战争作直接的描述,不及左传战争描写得具体实在。战国策语言颇具特色。作品大多是记载战国策士游说诸侯,纵横捭阖,出谋献策的言行。作品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铺张扬厉,辩丽恣肆的特点,往往铺陈排比,夸饰渲染,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富于雄辩的气势。常用寓言故事和常见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战国策对汉代文学有直接的影响。史记中不少战国时期人物的传记直接袭用战国策原文,苏秦、张仪等人的传记综合战国策的有关文章,规模远远超过先秦诸子传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策士蒯通、武涉的长篇说辞,有战国策的遗风。史记因多纵横家言而遭封杀。汉书东平思王传载,汉宣帝之子刘宇上书求诸子及太史公书,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帝遂不予。战国策铺张扬厉的文风影响到汉代诸子论说文,贾谊、晁错、淮南子、盐铁论、刘向、扬雄、桓谭新论、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等,无不采用铺陈排比手法,形成两汉散文的基本文风。战国策对汉赋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赋广用铺排夸饰,虚设主客问答,便是战国策文风的继承和发展。【精读作品】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颜斶说齐王贵士、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1.阐述战国策的成书过程2.评价战国纵横策士的人生价值观3.战国策的叙事写人与左传的重要区别4.战国策的语言风格第五章诸子散文(上)章旨:老子与老子的概况,孔子与论语的概况,墨子与墨子的概况,孟子与孟子的概况。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核心思想的区别。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文风的区别。诸子语录体具有一定的共性,发展过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形式,但已呈现为具有对立情绪和说服性质的论辩文,形成独特的论辩风格关键词:老子孔子墨子孟子无为仁爱兼爱仁政语录论辩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第一节老子与老子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堂员工培训
- 外来器械使用后处理流程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5 小公鸡和小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 健身器材租赁合同
- 项目二《任务二手账我制作》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初中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
- 护理师资培训计划内容
- 肉羊饲养饲料买卖合同模板
- 船舶建造工程合同签署仪式
-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设计-《10.享受热带风光》(2)∣人民未来版
- 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司
- 单位体检协议书模板合同
- 课题申报书: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学思政”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 2025年游泳教练资格认证考试理论试题集(初级)
- 委托律师签署协议书
- 图文工厂转让协议书
- 货物贸易的居间合同
- 2025-2030中国疗养院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国企山东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二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招聘工作人员真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