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明确九大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明确九大特征 新京报讯 (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 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 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 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 展新常态”备受关注。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 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 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 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 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 费渐成主流”。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 ,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 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 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 向。 消费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 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 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2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 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 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 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 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 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 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 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习近平一年五提习近平一年五提“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4 年 5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 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 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 月 29 日 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11 月 9 日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他说,新常态有三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结构 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 月 5 日 3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 2015 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同时,经济发 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 度重视、妥善应对。 12 月 9 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焦点焦点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表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表述” “近年来,中国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 转方式这一重要命题的新表述,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角度的 再调整,说到底,还是要转方式、调结构”,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 究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对新京报记者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 发展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的阐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 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赵弘表示,改革开放 30 多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经济领域也形成了一 些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比如两个方面的关系 没有处理好,一个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依靠土地财政、资本投 入带动的城镇化,一直在财富分配、流通这两个环节做文章,并没有解决财富 创造的问题,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一个是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 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一定程度遏制了实体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很多企业受 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的暴力诱惑,不会潜心从事科研和创新。” 赵弘认为,正是基于经济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时,提出了“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 展新方式”等要求。 赵弘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预计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经济结构调 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调整完善过程”。 “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会带来哪些变化?会带来哪些变化? “经济增速下降但就业岗位增多经济增速下降但就业岗位增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4 赵弘表示,“我国的 GDP 增速从几年前的两位数增长逐步下降,这是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去除泡沫。 而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让位于经济增长质量;不再单纯追求 经济增长,而是追求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追求高质量的中高速 增长”。 今年前九个月经济增速为 7.4%,但新增就业 1082 万人,“经济增速下降 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这是一般经济规律。但今年前 9 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并没有减少就业机会,这表明转方式、调结构有所成效,结构优化了,就业增 加了”,经济学家常修泽说。 常修泽强调,上述现象明年还会继续“放大”,“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分类。服务业领跑,一方面会提高公 共服务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常修泽表示,“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本投入、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 还有环境代价。今后经济发展动力主要靠创新,创新需要所有人的智 慧,这同时会为百姓提供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纵深纵深 “新常态新常态”成决策层治国理政重要理念成决策层治国理政重要理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进一步明确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前提下,会议确立了明年经济工作重 点任务,并把“稳定增长”置于首位。 最大亮点为最大亮点为“调结构调结构” 会议指出,2015 年中国经济工作将围绕“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 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 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五大任务展开。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这是中共第一次站在“新常态”的角度对全年 经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会议关于新常态的总体判断, 体现了中国决策层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思路。 “这五大任务分配是对中国全面实现公平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性部署。其中 最大的亮点是,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调结构上来,并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迟福林说。 5 专家指出,会议在提出稳增长为第一大任务后,第二大任务就强调要“发 现培育新的增长点”,体现了明年经济工作将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更是实现经济新常态需求。 今年今年 5 5 月首提月首提“新常态新常态” 从今年 5 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到 11 月在北京召开的 APEC 会议 对“新常态”做出具体阐述,直至不久前的政治局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 常态”,新常态一词正在成为中国决策层宏观调控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九个 方面,详细剖析、对比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经济正 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实际是从经济趋势变化的角度阐释了新常态的成因,是对新常态的总 体研判,为在新常态的指导下部署具体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国 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据新华社电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首席记者 王姝 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 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 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 30 多年 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 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 一年两年的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 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6 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编辑编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9 日至 11 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 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 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 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 30 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 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 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 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 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 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 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 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 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 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 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 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 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 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 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 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 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 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 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 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 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7 中央定调明年货币政策为稳健,并非适度从紧,更不是紧缩 “稳健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 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1 年我国“松财政、稳货币“的宏观经济调控基调正式确定,基本符合市 场预期。 12 月 3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明年将实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 有效性。 转向条件成熟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自 2008 年第三季度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至今已有两年半的时间。2011 年,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是根据当前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需要,对货币政策基调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分析人士认为, 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国民经济复苏的态势在 不断巩固;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不容乐观。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 物价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 稳健意味中性 回顾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1999 年至 2007 年上半年,我国一 直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 年下半年,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胀压力上 升,央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基调,转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流动性的状况还是通胀压力的情况看,当前与 2007 年均颇为相似,为此,有观点称,当前的货币政策转向实际上体现出了“从紧“ 的倾向。 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增长率比较低,通胀压力也没有当时那么大,而且国际 形势与 2007 年完全不一样,所以明年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一个中性的政策, 是真正的稳健。 8 微调大幕开启 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 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 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 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 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考虑到政策的连续性,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明年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 下,新增信贷的规模或确定为 6.57 万亿元,M2 增速设定在 15%16%。这 既符合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有利于防止银行信贷出现新的风险。多家券商的研 究报告认为,明年年内将有 23 次的加息过程,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也有可 能上调至 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对此,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稳 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因此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财政政策有 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扩张,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实现经 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李克强: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不会搞“大水漫灌” 2015 冬季达沃斯论坛于 1 月 20-24 日在瑞士达沃斯举办。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论 坛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的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 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以下是致辞全文:以下是致辞全文: 李克强: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很高兴, 五年以后又来到达沃斯,站在这个讲台上致辞! 更有幸的是今天上午在工作之余,我登上的达沃斯小镇附近的山顶,从那里俯瞰达沃 斯,达沃斯的确是一个美丽、宁静、安详的小镇。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并不平静, 甚至不安宁。我们需要应对新的局势,昨天晚上施瓦布先生告诉我,达沃斯曾经是治疗肺 9 部疾病的疗养圣地,因为盘尼西林发明、推广和普及,达沃斯的产业转型了。他从肺部上 升到了脑部,这里已经成为世界脑力风暴智力的中心之一。我们需要新的盘尼西林来应对 国际局势的新的挑战。世界远非太平,地区热点,局部冲突,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确实是 此起彼伏,对于人类社会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全球的经济复苏又乏力,主要经济体的走势、 分化,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复波动,通缩紧缩的迹象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不少人对世界前景抱着悲观的情绪,认为和平和安宁出了问题,发展也难见曙光,有 哲人说过,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能用曾经制造问题的办法去解决它。老问题的解决,不 能再从对抗、仇恨封闭中谋答案,新问题的答案更要在合作、协商中找出路,我们要吸取 历史经验,利用时代的智慧,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在艰难的时刻总是能激起 突破困境的勇气,迸发出变革、创新的力量。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主张要坚定维护 和平、稳定,坚守和平稳定的底线。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保持世界和平稳定,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 益。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普遍公认性质的国际关系准则必须维护不能打破。否则繁 荣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间因兵器、冷战思维与零和游戏,赢者通吃是行不通的,任何 地缘冲突都应该坚持政治手段,用和平的方式寻求解决。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地区稳定,无意与 任何国家一争高下,世界各国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和平,让文明、理性、正义 之花开遍世界。 面对多元的世界文明,我们主张要共同促进和谐相处,也就是说,要秉持和谐相处的 理念。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值得珍视的天然宝藏。人 类社会是各种文明都能盛开的百花园,不同文明之见,不同宗教之见都应相互尊重,和睦 相处,同和可亲,异可相近,国际社会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求同存异,包容共见,合 作共赢。 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主张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也就是说,要激发开放创新的 活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七年来的实践证明,唯有同舟共济,才能渡过难关,在相互依存 的世界里,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也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 宏观政策协调,扩大利益的会合点,实现共同发展。德国有谚语将,面对变革之风,有人 在砌墙,有人放风,我们倡导顺势而为,坚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积极扩大区域经 济合作,打造全球的价值链,来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宏观政策固然重要,但结构改革 势在必行,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尽管难度很大,但也应该坚持去做。这样,才能够形成 全球创新的合力,增强世界发展的新动能。 10 女士们、先生们,我知道与会者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很关注。或许有人担忧,受到中国 经济速度降缓的拖累,也有人担忧受到中国经济转型的冲击。因此,这里我想多介绍中国 的情况。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 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此要坚定不移的推动结构性改革。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增速 有所放缓,既有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也有内在的经济规律。现在中国经济规模已 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每年 7%的增长,年度的现价增量也要达到 8000 多亿美元。 比五年前增长 10%的数量还要大。 经济运行处在合理的区间,不片面的追求高速度,紧绷的经济速度会得以舒缓,更可 以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调结构,促升级,向结构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这样中国经济的列车就不会因为有所放缓而失速,反而会跑的更稳健,有力,带来新经济, 形成新动能。 刚刚过去的 2014 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面对下行压力,我们没有采取 强刺激,而是力推强改革,尤其是政府带头改革,大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 全年 GDP 增长 7.4%,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城镇新增就业 1300 多万人,超过了上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不减反增,我们的登记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都是下降的。CPI 上涨了 2%,这低于我们年初预期的目标,事实证明,我们出 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更重要的是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的步伐。 不可否认,2015 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是追 求短期更高增长,还是着眼长期中高速增长?提升发展质量。答案是后者。我们将继续保 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 调微调,更好的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的质量和 效率。我们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防范债务、金融等潜在风险,中国的储蓄率高达 50%,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裕资金。地方性债务 70%,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由资 产保障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正在推进,我这里要向大家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不会发生区域 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要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 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和人民对幸福美好的追求是发展的最大动力。 城乡和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以中高速再发展一二十年,中国的面貌会 持续的改善,也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必须实现“双 中高”。那就要对传统的思维说“不”。为创新体制叫好,下决心推进结构性改革,要创 新宏观调控,增添微观活力。调整城乡区域和产业结构,尤其是促进比较充分的就业,特 别是年轻人的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民生,这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但是我们不畏困 难,只有沿着促改革,调结构的路子走下去,才能够使中国经济持续实现中高速增长,使 中国的经济结构达到中高端的水平。 11 中国经济要行稳至远,必须更高的用改革创新,要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实行双 引擎,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另外一方面要更好 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造升级传统的引擎。我们说要打造新引擎,就是要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中国有 13 亿人口,9 亿劳动力,7000 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民勤劳而智慧, 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绝对会使整个经济机体充满生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蕴藏着无穷的创意和无限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这使我想起了 30 多年前的农村改革, 我们放开,搞活了,让农民自主来决定生产和经营,调动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积极性,结果 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正是体制的创新,激发了亿 万人的创造力,也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 两个月前我去过中国东部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只有 700 户人家,但是他们却开设了 2800 多家注册商店,一个人在干几个人的活,每天向世界各地售出超过 3000 万件的各类 商品。当然这里我要说明他们是遵循劳动法的,并没有搞不正当的竞争,只是把有限的时 间更多的利用起来,这是勤劳肯干,大众创业的生动写照。 今天的中国需要开发活力的新源泉,活力来自多样性,多样性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点燃创新发展的火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能释放明智,名利,扩大消费,而且会 增加社会的财富,还可以增进大众的福祉,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舞台 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社会的纵向流动,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管制,舒服创 新,竞争促进繁荣,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 面清理所谓的非行政许可,推进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也有 利于压缩腐败的空间,我们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保护各类合法的产权。 我们说要改造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国经济发展虽然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仍是短板,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 欧国家的 38%,北美国家的 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 10 个百分点,而城 镇化则比发达国家低 20 多个百分点。这当中也蕴藏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巨大空间,增加这 方面的供给属于政府分内的职责,是改善民生的必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推手。今 年我们确定了包括中西部,铁路、水利工程,各类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等重点投资领域。 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不再唱独角戏,而是通过深化投融资改革,打破垄断,吸引 社会资金与外资参与,采取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中外合作,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放 大投资的效益。 例如,今年中国西部省区建设了一家污水处理厂,需要资金 3 亿多人民币,就成功的 吸收了德国的一家水务公司,而德方的股比占到 70%。我们将推行财税改革,推出扶持中 小企业的新举措,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中小金融,尤其 是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资本市场,推动价格改革,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的种类和项目,最 大限度的放开价格管制。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扮演好市场监管的 12 角色,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 服务。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商机,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探索准入 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重点、有序扩大金融、教育、文化、 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让各国投资者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富 矿,我们还将创新对外投资的合作方式,中国的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产业走出 去,对接当地的市场需求。 也是在国际竞争中接受检验,其中不少产品本身就是中外合资的,出口本身也是共同 开拓第三方市场,瑞士达沃斯是化学圣地,化学有三要素,速度、平衡、勇气,对于中国 而言,就是要在保持中高增长当中,保持好调结构,只要我们坚持好不动摇,推进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扩大公众产品,公众服务供给,用双引擎来助力双中高,中国经济就会摆 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大机遇。 我相信只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坚守和平、稳定的底线,秉持和谐相处的理念,激发 开放创新的动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一定会迎来美好 的未来。 谢谢各位。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比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 收支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在货币政策体系中,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最常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货币取向。当经济出现衰 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国家一再降低存款利息,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 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 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宏观审慎管理(a system of prudent macro management)是与微观审慎 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 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 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作为危机後国际金融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国际社会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努力 已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政策框架。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 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 13 人民银行发布 2009 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主要 政策思路之一是逐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发 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 展的能力。 从政策工具来讲,要求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和资本缓冲, 并采取更为稳健的拨备方法,以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平滑跨周期的 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 从跨机构来看,宏观审慎管理要考虑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 险,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改进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 和控制等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一、是基本赞同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 二、是不能满足于现今国际社会相关的治理政策,而应以更积极的姿态, 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约束美元对内政策目标和作为国 际货币应尽义务的不对称行为,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 三、是充分认识现今国际社会“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全面、不彻底的情 况,认识到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复杂过程,尽可能处理好自己 的对外经济政策,包括汇率、资本管理政策,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 墙”。必须认识到,如今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是权威的,但未必是 全面的,是针对自己国家所迫切需要的。 四、是鉴于不同国情下宏观审慎管理应有的不同思考,特别是在中国资本 管制尚未完全放开、中国经济又存在相对较高潜在增长率的前提下,要尽可能 保护好、动运用好金融资源,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正需要去 杠杆化、缩减信用。而中国正处于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时期,正酝酿金融机构 参与商品、能源、股权、信用等衍生品交易。因此,在这方面要保持清醒认识: 中国既不要引领世界金融监管的潮流,也不要简单尾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 法。一定要学会“以我为主”式的思考。当然在国内流动性过多、难以调控的 特殊时期,不排除可以采取对信用杠杆放大进行暂时性的强约束制度。 五、是在宏观审慎管理职权分工上,人民银行与银监会都应认识到,宏观 审慎管理政策既不同于日常的货币政策,也不同于日常的对微观机构的金融监 管政策。因此,在涉及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上,既需要银监会的一系列对单个 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也需要包括逆周期政策在内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资 本管理政策等央行政策的配合。基于中国“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有必要在 此基础上,成立一个宏观审慎管理小组或机构,汇总搜集相关数据,研究制定 具体的相机抉择目标和政策指标,参与在宏观审慎管理上的国际合作等,统一 向国务院决策负责。 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逆周期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那么,近几年,我国在建立这一基本框架方面取 得了哪些成效? 14 詹向阳: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 要目标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 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宗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主要涉及完善宏观调控、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 体系和处置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以及影子银行监管等方面内容。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相关机构积极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近几年,人民银行不断探索逆周期的货币 信贷动态调控机制,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既重 视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指标,也重视货币信贷增长等数量型指标,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加 强风险提示,减少金融机构的“羊群效应”,并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准备金等手段加强宏 观审慎管理,引导和加强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和调控。 二是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扎实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有序推进新监管标准 的制定、完善和实施,使银行业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得到有效改进,引导银行建立逆周期资 本缓冲框架和动态拨备安排。在监管方面,根据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程度不同,在确立的 最低资本要求之上,实施不同的额外资本要求;在杠杆率、额外流动性和大额风险暴露等 方面也尝试建立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标准,并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同时,我国稳步推进基 础设施建设,开展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监测、分析与发布,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加快信 息化步伐。 三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影子银行具有杠杆率高、流行性风 险大等特点,国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松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失控和危机的恶化,虽然我 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尚小,但是我国吸取这一教训,防范于未然,扩大监管范围,积极推进 相应措施。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对民间借贷有 效监管,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郭田勇:宏观审慎监管是指监管当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以整个金融体系为管 理对象的监管模式。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其监管对象更为抽象与宽泛,在具体操作中更 具有挑战性和弹性。在宏观审慎监管中,需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给予系统性风险以充分的重视。在目前对系统性风险缺乏一套完整科学测 度体系的情况下,应时刻关注并研究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 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协调、补充,才能够保证金融监管的全面覆盖,完整 和科学地认识风险。 第二,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应是金融体系,而非微观金融主体。因此,在监管过程中 不应过度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管理,应平衡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协调宏观审 15 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引导市场理性发展以控制系统性风险,通过微 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机构主体的风险。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更多 自主权。此外,宏观审慎监管是主动性监管,需更加灵活地采取相关政策工具,随系统性 风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逆周期监管也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理念在于依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采 取差异化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标准,缓和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的冲击。经济繁荣时期,商业 银行会扩大经营规模,但同时也加剧了风险的集聚。经济衰退时期,风险显现,商业银行 流动性趋紧,使得本身已缺乏流动性的经济体系进一步紧缩。逆周期管理为这一亲周期效 应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记者:我国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请问目前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宗良: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和管理的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建立逆 周期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一是尚未建立对系统性风险 状况的辨别、综合性量化评估和危机应对机制以及预警体系,缺乏防范意识和预警意识; 二是金融政策之间协调不足,监管体制不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协调 机制;三是在总体上还未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框架;四是我国的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 合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 詹向阳:随着民间资本规模的不断壮大,仅仅着眼于银行体系的宏观调控是不够的。 据央行统计,2011 年上半年,正规银行体系的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的占比仅 略高于五成,并且社会融资规模中还没有将民间借贷包括进来,这与十几二十年前正规银 行体系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 70%以上有很大不同。在银行体系占社会融资总量较高比重的 条件下,宏观调控主要控制银行体系是可以控制住金融大局的。然而目前社会融资总量中, 银行只占到一半,如果将几万亿元民间借贷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话,正规银行体系的融资 比重可能不到 50%。在这种变化出现之后,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仍然只调整正规银行(尤 其是大银行)的放贷规模和资金价格,将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效果。例如,在宏观调控政 策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的过程中,虽然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银行存贷款 比例冻结了银行体系的部分资金,但民间资本的泛滥却对冲了流动性收紧的效果。更为严 重的是,在银行信贷资金收紧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价格与银行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从而加速了社会资金流出正规银行体系向非正规渠道的集结,正规和非正规融资体系之间 资金配置失衡的问题更加严重,宏观调控的效力进一步被削弱。 郭田勇: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金融市场 较为严格的监管与管制。一方面,金融管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关性, 从而减弱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另一方面,较为严格的监管以及高储蓄率也有助于将 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 就经济大环境而言,此次金融监管改革并不会对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产生较大影响。 美国此次改革的动因在于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我国来说这并不是 16 当前的主要工作。我国金融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防范伴随金融体系建设和宏观经 济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记者:下一阶段,我国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宗良:下一阶段,我国要统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 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手段, 积极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逆周期的动态资本缓冲和前瞻性拨 备安排,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积极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 降低宏观政策的顺周期性。二是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 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实施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建立前瞻性的逆周期动态 拨备制度,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宏观审慎分析,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测 预警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警体系,择机推出功能完善、权责统 一、运行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四是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系统重要 性金融机构的界定标准、评估方法和降低风险的政策措施,健全“一行三会”的监管制度, 弥补监管上的真空和不足,同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实施新的监管标准,建立和 完善全面审慎的监管体系,推进银行业监管新标准。五是加强部门配合,实现宏观审慎管 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加强金融稳定信息共享机制。六是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 作和政策协调,建立对话交流机制,增强相关国家协调一致行动的执行力,减少和防止金 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詹向阳:下一阶段,金融宏观调控要实现引导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的 目的,就应当改变传统调控模式,扩大调控范围,要让调控的作用达到民间资本层面。更 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夯实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 济的能力和水平。 郭田勇:在监管过程中,首先明确监管目的,避免为了监管而监管情况的发生。在复 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单纯依赖数据标准的制定已难以满足逆周期监管的需要。应当在外 部监管的基础上,从原则性监管的角度出发,同时促进机构内部的逆周期监管,提高监管 效率。 其次,注重逆周期中周期时点的选取。就现实情况而言,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 达,诸多经济指标难以有效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难以通过某一单一指标或指 数衡量复杂的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应在信息效应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对 该体系的分析来确定周期时点。 17 逆周期监管应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前者从整个经济环境周期的角度出发,采取 一系列宏观指标数据进行衡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者则以不同行业的逆周期风险为监管 对象。在监管中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指标,达到结构匹配而非单纯的数量匹配。 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逆周期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那么,近几年,我国在建立这一基本框架方面取 得了哪些成效? 詹向阳: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 要目标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 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宗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主要涉及完善宏观调控、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 体系和处置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以及影子银行监管等方面内容。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相关机构积极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近几年,人民银行不断探索逆周期的货币 信贷动态调控机制,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既重 视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指标,也重视货币信贷增长等数量型指标,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加 强风险提示,减少金融机构的“羊群效应”,并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准备金等手段加强宏 观审慎管理,引导和加强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和调控。 二是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扎实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有序推进新监管标准 的制定、完善和实施,使银行业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得到有效改进,引导银行建立逆周期资 本缓冲框架和动态拨备安排。在监管方面,根据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程度不同,在确立的 最低资本要求之上,实施不同的额外资本要求;在杠杆率、额外流动性和大额风险暴露等 方面也尝试建立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标准,并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同时,我国稳步推进基 础设施建设,开展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监测、分析与发布,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加快信 息化步伐。 三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影子银行具有杠杆率高、流行性风 险大等特点,国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松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失控和危机的恶化,虽然我 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尚小,但是我国吸取这一教训,防范于未然,扩大监管范围,积极推进 相应措施。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对民间借贷有 效监管,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郭田勇:宏观审慎监管是指监管当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以整个金融体系为管 理对象的监管模式。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其监管对象更为抽象与宽泛,在具体操作中更 具有挑战性和弹性。在宏观审慎监管中,需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8 第一,必须给予系统性风险以充分的重视。在目前对系统性风险缺乏一套完整科学测 度体系的情况下,应时刻关注并研究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 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协调、补充,才能够保证金融监管的全面覆盖,完整 和科学地认识风险。 第二,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应是金融体系,而非微观金融主体。因此,在监管过程中 不应过度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管理,应平衡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协调宏观审 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引导市场理性发展以控制系统性风险,通过微 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机构主体的风险。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更多 自主权。此外,宏观审慎监管是主动性监管,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钢筋大宗采购商务协议
- 2024年庭院围墙护栏供应及施工协议
- 文书模板-《车辆剐蹭修补合同》
- 2024年专利技术交易协议样本
- 2024年度国内专线物流运输服务协议
- 2024年担保协议责任分配指南
- 2024届安徽亳州阚疃金石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数学试题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高三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数学试题
- 2024预包装食品批量采购协议范本
- 地产开发项目2024土方工程施工协议
- 仓库管理中的客户服务和沟通技巧
- 2024年给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持续改进
- 电力行业网络安全
- 《北京大学介绍》课件
- 提升员工营销能力的企业教育培训
- 学院(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
- 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社会调查报告
- 胱氨酸纯度的测定(最终版)
- 表-D完整版本.0.2-作业架施工验收记录表
- 英语48个国际音标课件(单词带声、附有声国际音标图)
- (完整文本版)货物验收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