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_第1页
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_第2页
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_第3页
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_第4页
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运动与环境 任何有生命个体的共同特性是:必须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物质和能 量交换的终止就意味死亡的到来。所以,研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阐明它们相互之间的作 用规律,从而科学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以消除或避免某些环境因素对人体 生命活动的危害,这是影响人类生存、决定人类命运的大事。 第一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外环境和内环境组成的。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运动环境卫生中,所阐述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环境的有关问题将在 精神卫生中阐述。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反过 来又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环境 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人体可通过自身的调 节来适应。例如,在高山缺氧条件下,可通过增加人体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来提高 携氧量,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但如果环境变化超出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则会引起人体 某些功能和结构的异常或病理变化。又如,环境污染和地区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分布不 均,都能影响人体健康。自然界不断地变化,人体也不断地调节自身的适应性,保持与环 境之可的平衡,同时人类能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创造有利于健康和生存的环境条件。与 人体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大气、水与土壤。 一)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是人体赖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它对人体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对物质代谢、气体代谢和热代谢(体温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大气的这些特 性均由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所决定。 在干燥空气中大约古有氧 21%、氮 78%、二氧化碳 0 03%,其他惰性气体(氦、氖、氩、 氪、氚等)约占 0 001%,此外,通常还可混入少量水蒸气、尘埃、微生物、臭氧、过氧化 氢、氮氧化物等。人体通过呼吸功能与外界环境随时进行着气体交换,大气是机体获得足 够氧气以供代谢所需的唯一天然来源。当空气中氧含量降低至 IO%时,人体可出现恶心呕 吐、中枢神经活动减弱;当氧含量降至 7%一 8%时,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危险界限,可出现 窒息、体温下降、昏迷、循环障碍,甚至死亡。 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热交换,以维持正常体温,除太阳辐射外,还受气温、气湿、气 流三者的综合影响,尤其是气温对机体体温调节产生重要影响,寒冷的空气对人体常产生 刺激,因而易患感冒、上呼吸道炎症、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散热 发生困难,则易出现热贮积,造成热射病、热痉挛。皮外气温过低,空气过于干燥,皮肤 黏膜容易于裂;空气过于潮湿,氧分压降低,易产生胸闷。 人们亦可以利用不断变化的气象因素适当地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健康水 平,还可利用空气作为某些疾病的治疗和疗养因素,利用太阳辐射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 生活环境中某些致病性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二)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保 证人体活动必需的物质。成年人体内古水量约占体重的 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 20 L。水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良好的溶剂;水能贮存和吸收大量的热,故有调节体 温的作用;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水也是保持 个人卫生、改善环境清洁的重要条件。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还可用于理疗,防治某 些疾病,如冷水浴可提高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对机体起强壮作用;温水浴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天然矿泉浴、人工海水浴、药物浴等可治疗各种关节炎、多种皮肤病、多发性神经炎 等。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就 会造成水体污染,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水的使用价值,直接 影响到人体的饮用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三)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翥之一,也是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人 类除了直接与土壤接触外,还可通过空气、水和植物等与土壤发生联系,因此土壤的卫生 条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和间接的,土壤可传播 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使人感染疾病;土壤又是各种废弃物的净化场所,进入土壤的各 种污水、污物,经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逐渐将其净化;常年潮湿动、植 物和水供给人体需要,但土壤中化学元素若缺乏或过多,叉可间接导致人体某种元素的缺 乏或摄人量过多,严重的可造成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慢性砷中毒) 。土壤 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后,由于土壤的机械作用和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使病原体杀灭, 有机物质被分解和合成在卫生学上无害且能被植物利用的腐殖质和无机盐,这就是土壤的 自净作用。当土壤被有机性废弃物或毒物所污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就形 成了土壤污染。土壤被污染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土壤一植物一 人体或土壤一水一人体这两个基本环节对人体产生影响。 四)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 音,均属噪声。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噪声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 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 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 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 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而且噪声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 五)室内装修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房、居室装修已成为人们改 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人们在追求居室完美的同时, 却带来了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人造板、油漆、黏合剂、墙纸、地毯等 装潢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及苯景物、氨、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气体超标所致。这些污 染物一旦存在,挥发期将持续长达 15 年。装修污染是导致白血病、癌症和肿瘤的元凶,在 中国已取代交通事故,成为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油漆、黏合剂、胶合板、涂料、建筑 防水剂、膨胀剂等材料挥发出来的甲醛、氨气等化学残留有害气体,可引发呼吸道、神经、 视力、生殖、免疫等系统的疾病,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危害最大。专家认为,即使室内装 修后没有明显的气味,但这些有害气体依然存在,它们对人体慢慢渗透的伤害也会使人头 晕、胸闷、精神烦躁,甚至出现明显病态。如甲醛可以经呼吸被人体吸收,长期接触低剂 量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遭疾病、女性妊娠综合征、新生儿体质下降。高浓度的甲醛对神 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都有毒害,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皮肤和消化管的癌症,更 为致命的是可以引起畸胎。 每个人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现在已受到了人们 普遍的关注(详见精神卫生) 。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无论是自然环境的污染,还是社会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 这里我们主要把自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阐述如下: 一 l 急、慢性中毒 短时间一次大量的有害物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如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 废气与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经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浓度超过 0.20.3 ppm 时,即可使人急性中毒,表现为眼睛红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 等,严重病例可昏倒。洛杉矶、纽约等城市曾多次发生过这种光化学烟雾事件,生物污染 或化学污染物污染食品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低浓度长时间反复对机体作用 可引起慢性中毒。在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及痛痛病,是环境污染造成慢性中毒的典型例子, 它们是由于金属污染物(前者为汞,后者为镉)污染环境,在食物链中浓集,经过若干年 长期作用所致的慢性损害。在生产环境中,由铅、苯、汞、锰等生产性毒物引起的慢性职 业中毒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重点之一。 二)致癌作用 有关学者认为癌症 80%一 90%与环境因素有关,而环境因素中物理因素占 5%,生物因 素占 5%,化学因素占 90%。例如,放射线的照射或吸人放射物质可引起白血病、肺癌等, 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引起皮肤肿瘤。已经确定的化学致癌物有苯并(a)芘、p 萘胺、砷化物、 氯一烯、氯甲甲醚、石棉等;近年来又发现,黄曲霉素、亚硝胺类化合物可致癌。现已证 明,热带恶性淋巴瘤是由吸血虫传播的一种病毒所引起的,鼻咽癌与 EB 病毒密切相关。实 验证实,有 30 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 3. 4- 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术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 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 3,4-苯并芘。某些元 素如砷、铅、镉、铬、镀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三)致突变作用 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可由化学毒物、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紫外线等)及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引起,其中化学致突变物占重要地位。 突变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染色体畸变,即染色俸数目和结构的异常;二是基因突变,即 DNA 分子上的损伤。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能导致不孕、早产、死胎或畸形及遗 传性疾病;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则常导致细胞的增殖异常而形成肿瘤。常见的致突变物 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四)致畸作用 放射线照射、某些药物以及风疹病毒等,已经被证实肯定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造 成胎儿畸形。工农业生产环境中某些毒物、农药等,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有致畸作用。近 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生儿先天畸形和一些遗传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成为婴 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一些化学除草剂,如 2、4-D 硝基二酚类,可使孕妇的流产率、 胎儿的畸形发生率和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增加。 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不少环境污染物可以作为致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这些化学物进入体内可与组织 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或抗 体,在致敏原第二次接触时,则发生变态反应。例如,棉尘、亚麻尘以及干草上的嗜热性 微小霉菌孢子等,都能引起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生漆、二硝基氯苯等染料、三聚甲醛 等显影剂、酚醛树脂等,常常引起过敏性皮炎。镍盐、砷盐等粉尘有时也可引起过敏性皮 炎或过敏性鼻炎。某些环境污染物也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抑制作用,如烷化剂、抗代谢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电离辐射及某些农药等,可使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 降。 六)其他 环境污染还可以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也可造成公害等危害。 社会环境荇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很大,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精神卫生章节中进行论述。 第二节环境卫生的防护第二节环境卫生的防护 大气污染的防护 为防止大气污染,达到保护人民健康和保证良好生活环境的目的,应采取多方面的综 合措施,如制定大气卫生标准及地方废气排放标准,做好城乡规划,绿化居民区,改善能 源,减少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排出量,执行大气卫生监督等综合措施。 规划措施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开,且 工业区的位置布置在住宅区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工艺改革 工艺改革是防止或消除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如用毒性较小的原料代替毒性较大的原 料;改进燃烧过程,以减少烟尘产量;增加烟囱高度也可促进废气排大气后的稀释扩散, 减少大气污染。除尘和废气净化 为了使工厂的排出物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除尘和废气净化措施。如工 业企业、发电厂等应安装除尘设备(旋风除尘器、静电 除尘器等) ,以清除大小不同的尘 粒;通过各种类型的吸收塔吸收有害气 体,以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四 J 制定标准 制定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和工业废气排放标准,作为控制污染物排放的 依据,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 年 9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令第五十七号公布)。 二、水质卫生防护 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卫生和健康,对防治水质污染所采取的措施,称为水质卫生防护。 水质卫生防护措施,应针对不同污染源加以规划。认真做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 利用,是保护和改善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措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一级处理法主要是 为了清除其中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减少细菌及蠕虫卵。二级处理法是为了清除污水中的溶 解性和胶性有机物。其他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品和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溶解物或 胶体物的化学处理法和吸附、离子交换等物理化学法以及氯气消毒法。制定水环境质量标 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 年 5 月“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二号公布) 。 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应提倡“中水”使用。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 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 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 都大量地使用中水。中水利用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经济可持续 发展 土壤卫生防护 要能做到:防止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转而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防止各种有机或无机 的化学毒物污染土壤,恶化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自净能力;防止有害物质在土壤积聚, 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或残留毒物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土壤的卫生防护必须 采取综合措施,其具体内容包括;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粪便 清除和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治理;合理使用农药 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教、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患病家畜、家禽尸体的清除。 四、学校环境的卫生防护 学校领导应明确教育与卫生工作的统一性和学校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经常开展爱国卫生 运动,做好学校环境的卫生防护。 (一)学校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防止空气污染除了搞好绿化外,应重点对食堂、工厂、家用燃料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 施,以减少空气中 so,和 co 等的含量。有条件的学校,应采用煤气管道或气罐的能源,可 以减轻空气的污染。 学校饮用水的供给 学校应有充分的水供学生饮用、教学用、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用、厨房用、厕所冲洗 用、灌溉园地和防火用等。目前学校用的自来水,仍需煮沸后才能饮用。乡镇学校用井水、 河水、池水者,更应注意水源的卫生和饮用水的清洁及消毒处理。水源的位置应远离厕所、 堆肥场、畜棚、污水坑等。 )学校污物的处理 学校师生员工每日学习、生活产生的污物,如垃圾(废纸屑、果皮、尘土、食物残渣、 燃料灰渣等) 、污永和粪便等要及时消除,以防蚊蝇孳生、传染疾病。 四)学校防止噪声的措施 学校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学习、工作和生话。首先要教育学生刷厂、打字间等 应有隔音设备。学校一般噪声的卫生标准:教室为 40 一 55 dB;图书馆为 40 dB;户外白 天在 55 dB 以下;居住环境为 45 dB;卧室睡眠时为 35 dB;工厂为 8s da。 五 l 学校宿舍卫生的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启门窗进行通风,使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洁净禁止在室内吸烟; 采用湿法扫地;不要燃烧落叶,以防燃烧时有害物质随 烟尘吸;不随地吐痰、对人打喷 嚏,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及时隔离。 五、绿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净化大气 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阻留粉尘、杀灭病菌等功能。若每人每天需 吸氧 0 75 kg,排出二氧化碳 0.91 k8,那么一个人只要有 10 0 的森林绿化面积,就能把 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并能供给所需氧气。 二)减弱噪音 绿色植物对声波有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据测 30宽的绿化林带 能降低噪声 68 dB。如能在马路两旁设置 6m 宽的防 护林带,就能减轻交通噪声对人们 的干扰。 三)调节气候 绿化能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大气的温度相湿度,缓和太阳的辐 射热。 四)美化环境 大面积绿化,既可防止风沙似锦的美丽外形和色彩,以清洁水土流失,叉可以形成绿 树成荫、繁花舒适、生气勃勃的景象达到卫生保健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五)有益身心健康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缺乏自然美和宁静感,生活节奏很快,易使人产生压抑感、 疲劳感,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花草树木交错分布,鲜花与绿阴使人心旷神怡, 有助于消除人们在精神上韵压抑感,使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松弛,有益于愉悦身心,缓解 紧张的情绪,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第三节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人体的体温受外部(气候)和内部(代谢)热源的影响。周围的温度、湿度、气压、 气体成分的变化都会使体内的代谢功能产生变化而影响运动能力,特别是气温的变化影响 更加明显。 一、热环境 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是持续进行的,在剧烈运动时代谢的能量消耗可达安静时的 20H25 倍。在这些能量中用于肌肉做功的不超过 25%,其余的热能必须通过代谢机制排出体 外。在热环境中运动则会造成正的热平衡,而使体温升高。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能较长时 间的承受中心温度为 39一 41的体温(正常值为 36一 37. 5) 。然而,人体最高热 限为 42,由此可见,在剧烈运动中调节体温的安全范围是有限的。 环境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保证肌 肉代谢所需;二是代谢产生的热,又必须尽快通过血液从深部组织传递到皮肤表面散发。 因此,环境温度的高低,会影响肌肉的血液供应。 从事体育运动的最佳体温是 37 2,骨骼肌的温度是 38。在高气温、热辐射、高湿 度的环境条件下长时间剧烈运动(如超长距离或马拉松)时,会由于体表散热效率低而形 成体内淤热,而发生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等热疾患。 为避免运动性热疾患的发生,在夏季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尽量选择在早上和傍晚较凉爽 的时候进行,并注意适当饮水和休息。 =、冷琢境 冷环境一般指 O以下或者更低的环境。在冷环境中运动时,往往给机体带来某些不 利的影响,如机体散热增加,周围血管收缩,以致皮下组织血流减少,肌肉的黏滞性增加 等。人们之所以能在寒冷的环境中劳动和生活,除了必要的衣着保护外,更重要的是依赖 于自身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坚持在冷环境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寒 力,有利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进一步加强。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虽然会因外周血管的舒张而降低身体对寒冷的绝缘能 力。但是运动中旺盛的新陈代谢率也会使体内产热量增加,仍然能够保持与热平衡的相适 应。如果是在温度低的水中游泳或潜水,尽管运动中产热量有所增加,但仍低于身体的散 热量,长距离项目的游泳运动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体脂百分比,使得在长时间游泳时的散 热速率减慢。 经常在冷环境中锻炼可以加速机体对寒冷的适应,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 低温的刺激也会使机体发生损伤,这种损伤包括局部性损伤(或称冻伤)和全身性损伤 (或称冻僵) 。在冬季或在寒冷地区运动的人应该十分注意机体的保暖,运动前增加热身活 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使机体做好抵御寒冷的准备。 三、高原环境 当海拔高度升高时,空气的大气压随之下降,氧分压也随之降低,气温和气湿也都随 之降低而太阳辐射随之增加。氧分压的下降,直接影响大气与血液、血液与组织之间氧的 交换,气温、气湿的下降可促进皮肤水分的蒸发和呼吸时水分的丢失,太阳辐射的增加, 对身体也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一般人在海拔 2 000 m 以上的地区,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轻 微的症状;在海拔 3 000 4 000 m 以上缺氧症状就表现得更明显;在海拔 4 000 5 000 m 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证安全;在海拔 7 000 8 000 m 如果不供氧,大部分人将出现异 常的生理症状。 常年在低海拔生活的人初上高原时,机体需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的高山适应,才能对特 殊环境产生适应性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人体通过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后, 逐渐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强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身体对缺氧产生了适应,其作 用在于逐渐改善耐力项目和人体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虽然人体能够对缺氧环境产生迅速的应激反应,但多数长期在平原上生活的人,在到 达高原后的头几天会出现急性高山病,主要症状有:精神倦怠、头痛、恶心、呕吐、虚脱、 睡眠紊乱和呼吸困难等,有的甚至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计划到高原地区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出发前应做 X 射线胸透、心电图、血象和血压等 医学检查,异常者以不进入高原为宜。在实施高原运动计划前,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 适应性锻炼,以尽快适应高原环境。 第四节第四节 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要求 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包括运动场馆修建时位置的选择、坐落方向、采光与 照明、通风、采暖与降温等。 基地的选择及坐落方向 体育建筑的基地选择,应避开空气、土质和噪声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选择地势稍高, 且土质颗粒较大、通透性好的地区。 室内体育建筑,要充分利用日照,一般应坐北朝南、或偏向东南、西南,使建筑物的 长轴尽量与赤道平行。室外运动场的方位最好是正南北方向,即运动场的长轴与子午线平 行,避免阳光的直射。 一 采光与照明 采光与照明,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然采光是指白天利用窗户射入室内场馆 的自然光线,其评定指标为采光系数和自然照度系数。采光系数即窗户面积与室内地面面 积的比例,其标准是 1:3_1:5。自然照度系数即指在散射光线条件下,室内照度与室外照 度的百分比(用照度计测量) ,系数越大,光线越好。人工照明系指利用电灯照明。人工照 明的卫生要求是光线必须充足,室内照度不能小于 50 i, ,且光线均匀、不闪烁、不炫目 刺眼、不产生浓影、不污染空气、不显著提高湿度,放射光谱最好接近日光光谱。 三)通风 通风是指更新室内的空气。室内运动建筑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通风可分为自然通风 和人工通风两种。自然通风是指通过门窗和气流作用,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人工通风 是指使用机械手段促进气体的交换。 (四)采瞪与降温 建筑物的采暖、降温设备应尽量保证室内有适宜的气温(23一 25),并保证室内各 处室温相对均匀、稳定(温差不超过 2一 2.i) 。我国东、南、西、北、中,自然气候 差异很大,采暖与降温的方法应尽量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二、室外运动场地与设备的卫生要求 田径场 田径场既要考虑每个项目有足够的舍乎规格的场地,又要考虑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方 便。田径场的跑道应平整结实,富有弹性,无浮土,晴天保持一定的湿度,雨天应便于雨 水的渗透,防止积水;应有 100 m 以上的直线跑道;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全天候跑道。跳 跃场地的助跑道卫生要求除同于跑道外,其方向应避开用光的垂直照射;踏跳板应与地面 平齐;沙坑的边缘宜为木质做成,并与地面平齐;坑内应填满三份锯末与七份干净沙子的 混台物,使用前应掘松、耙平。跳高或撑杆跳高的沙坑应高出地面。投掷区必须与其他运 动场地分开,在一个投掷区内不允许同时进行几种投掷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