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doc_第1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doc_第2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doc_第3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doc_第4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警察学院毕业论文 第 21 页 系 别 法 学 学 号 毕业论文 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论文作者:指导教师:专业 领 域 :法 学论文提交日期:2011/5/31学位授予单位:四川警察学院中国四川泸州2011年6月四 川 警 察 学 院毕业论文论我国证券欺诈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年 级 2007级 姓 名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成文日期:2011年05月31日摘 要证券欺诈行为危害严重,而我国的证券市场又相对年轻,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还不完善。本文从证券欺诈行为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和产生成因等方面入手,分析法律对证券欺诈行为规制的不足之处并借鉴世界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立法现状和实际情况,进而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和制度体系建设,从而预防和控制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关键词:证券欺诈 ; 立法现状 ; 防治措施 ; 法律完善suggestions,legal rules and regulutions on negotiable securities fraudulent practice abstract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fraudelent practice seriously damaged the financial order ,however,our bond market is younger,the legal system of affiming and punishing the securities fraunds is lacked and the other aspacts are imperfe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fraudelent practice,charistic,kinds and such factors as causes,analysising the deficiency of leg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 negotiable securities fraudelent practie,combining the situation of present securities in china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key words:securities fraud;the present of regislation ;legal rules and regulations;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目录一、证券欺诈的内涵、特征及其表现方式(6)(一)证券欺诈的内涵(6)(二)证券欺诈的特征(6)(三)证券欺诈的行为方式(7)二、我国证券欺诈的发生原因、立法现状及研究的必要性(8)(一)发生原因、成因分析(9)(二)立法现状(10)(三)研究的必要性(11)三、解决我国证券欺诈行为发生的几点对策和建议(11)(一)要提升投资者的法律维权意识(11)(二)完善对证券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制(11)(三)建立行业性自律组织(14)(四)加强投资者的防范意识(14)(五)建立奖励举报相关法律制度(14)四、结语(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一、证劵欺诈的内涵、特征及其表现方式(一)证劵欺诈的内涵证劵欺诈是指在证劵的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证劵法律法规、破坏证劵市场秩序、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总称何锦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文学论证券欺诈的防治2008年第7期 377页。这一定义也有规章的支持:1993年国务院证劵委颁布的禁止证劵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证劵欺诈行为包括证劵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行为”。但是2005年新修订的证劵法有所改动,在第79条列举了欺诈客户的七种行为,将证劵欺诈仅仅界定为欺诈客户,即它是指行为人在证劵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欺骗客户或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具体说是指行为人利用其受托人、管理人、代理人等地位,进行损害其委托人、被代理人利益的证劵交易,或诱使客户委托其进行不必要的买卖从中获利。前者称为广义证劵欺诈,后者称为狭义证劵欺诈。本人认为,从广义上理解证劵欺诈从而规定相应的措施与建议更能全面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况且狭义的范围也很小不利于保护投资人利益,广义证券欺诈对社会影响大、波及面广,因此本文采用了广义证劵欺诈,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和虚假陈述。(二)证劵欺诈的特征上面提到了证劵欺诈的慨念,因此慨括其特征有:1.案件的受害人数众多且分散全国各地。由于上市公司股民人数众多且分散于全国各地,一旦发生证劵市场违法行为,必然造成大量的证劵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2.证劵欺诈往往数额巨大,危害大,影响广泛。目前世界各地都设立了证劵公司的营业部,证劵交易所通过卫星传输的方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交易服务,计算机撮合买卖委托成交的速度非常快,以亿计的巨额资金在以秒计的时间内变成证劵。这一特点使证劵欺诈行为动辄数额巨大,影响范围广,危害极大。3.证劵欺诈专业化程度高。由于其专业性、技术性强,涉及财务、金融、法律、电脑一系列专业的操作运用,还涉及无纸化交易电脑自动撮合成立以及证劵中心集中托管,使其极具专业化。(三)证劵欺诈的行为方式1.内幕交易行为内幕交易行为通常指知悉证劵内部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劵交易内部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劵发行、交易或其他对证劵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未公开前,买入或卖出该证劵或者泄露信息给他人,或者根据该信息建议他人买卖的证劵行为周美芹 西南政法大学 经济与法论证券市场的证券欺诈行为2011.02 第103页 。根据新修订的证劵法第74条规定证劵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证劵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劵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保荐人、承销的证劵公司、证劵交易所、证劵登记算机构、证劵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国务院证劵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员。内幕信息指证劵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劵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包括本法67条第2款所列重大事件;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化;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公司董事、鉴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国务院证劵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劵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2.操纵市场行为操纵市场行为指人为的控制证劵市场价格波动或成交量的走势,突出的放大了单一的人为因素,以便于市场操纵人不公正的卖出或者买入证劵史一淞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浅析我国证券欺诈犯罪行为的成因及对策2009.06 第103页。操纵市场的行为严重的干扰了市场竞争下证劵市场的自然走势,严重的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以操纵人的利益为代价损害众多投资者利益。新证劵法并没有明确的操纵市场行为这一慨念,仅以第77条规定了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劵市场: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劵交易价格或者证劵交易量;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劵交易,影响证劵交易价格或者证劵交易量;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劵交易,影响证劵交易价格或者证劵交易量;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劵市场。3.欺诈客户的行为欺诈客户的行为是针对特定投资人作出的,发生在证劵公司与所代理的客户之间何锦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文学论证券欺诈的防治2008年第7期 第377页。由于投资人在证劵市场投资,必须通过证劵公司进行,因此与证劵公司签订相关委托代理协议。当投资人与证劵公司签订了投资代理协议后,既成为证劵公司的客户。双方根据委托代理协议及相关法律规定履行权利及义务。证劵公司应当忠实的对客户提供服务。证劵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从事的损害客户的利益的欺诈行为方式主要有:违背客户的委托为其买卖证劵;不在规定时间内向客户提供交易的书面确认文件;挪用客户所委托买卖的证劵或者客户账户上的资金;未经客户的委托,擅自为客户买卖证劵,或者假借客户的名义买卖证劵;为牟取拥金收入,诱使客户进行不必要的证劵买卖;利用传播媒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提供、传播虚假或者误导投资者的信息;其他违背客户真实意思表示,损害客户利用的行为。欺诈客户行为给客户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款责任。4.虚假陈述行为虚假陈述是指单位或个人对证劵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的事实、性质、前景、法律等事项所作出的不实、严重误导或有重大遗漏的任何形式的陈述,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胡颖颖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 金融视界证券欺诈侵权纠纷中的个体利益保护2010.04 第100页。虚假陈述是一种针对市场上不特定的投资人实施的侵权行为。新证券法第78条规定了具体表现行为:国家工作人员、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劵市场;证劵交易所、证劵公司、证劵登记结算机构、证劵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证劵业协会、证劵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劵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禁止虚假陈述要求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劵市场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 二、我国证劵欺诈的发生原因、立法现状、研究必要性(一)发生原因、成因分析探究证劵欺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到违法行为发生的根源,从源头上治理证劵欺诈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乃是作此文之目的。证劵欺诈等金融 、商事类活动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集经济、社会 、法律、道德甚至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综合反映。在查找成因时,要从证劵欺诈发生整个环境及不同的侧面分析。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几百年前欧美曾发生过的城市化过程中,经济意识变革显著,在“权力商品化” “金钱至上”“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便非常关切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取得,因此,冒着巨大风险和投机心理不胫铤而走险,从事证劵欺诈行为,获取经济利益。从其他社会因素看,资源优势滥用,缺乏制衡及相关机制和监管体制;同时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完备和整个证劵市场缺乏必要信用因素也是发生原因。1.证劵欺诈行为产生个体因素,(1)个人对金钱的过分欲望导致诚信和道德的丧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形态变革,必然反映在观念形态上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商品交换旁动,谋取商品的最大价值,在客观形态上,将“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既所谓“人的关系物化”。体现在意识上,就是出现商品、货币拜物教。作为一个社会中人,往往具有利欲性和投机性,因此在巨额经济利益的诱惑和“拜金主义”、“权力商品化”等腐朽观念的影响是导致证券欺诈发生的根源。因此,对金钱的过分欲望,证券投资者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日渐削弱,对相关法律置若罔闻,导致了自身诚信和道德的丧失。尤其是面对日益竞争的当代社会,面对不断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人们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大学毕业既是失业、公司裁员、巨大买房资金不仅导致社会不稳定,也是证劵欺诈被宣泄情绪和寻求平衡方式之一。(2)个人对证劵欺诈类经济违法行为在认识上不足相对于传统违法犯罪行为(杀人、强奸和盗窃)而言,证劵欺诈违法行为发生在证劵交易大厅里,发生在“红马甲”与客户之间的委托买卖中似乎显得“合情合理”,甚至是衡量一个人“能量”大小的尺码,也没有杀人那种暴力那么野蛮、赤裸,因此被现代人忽略了它的危害性严重性也是其发生原因。况且,证劵欺诈行为被侦察、起诉或处以重刑的可能性较小,不少证劵欺诈者高学历,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尊重传统价值,其违法的非暴力性,也因此被司法部门大多表示同情与理解,实际处罚普遍比较宽容。2.证劵欺诈发生的社会因素(1)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备证劵立法作为我国证劵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石,对证劵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证监会和交易所相继发布了一些全国性的管理规章。如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若干规定,尤其是禁止证劵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和虚假陈述等证劵违规行为的慨念、范围以及行政、经济制裁实施。但我们目前法律尝未形成完善法律调控体系,如受案范围方面 、民事责任性质认定、对新生、新型行为认定、是否引用外国集体诉讼、如何建全信息披露、赔偿机制如何建立还是空白。(2)缺乏相关体制、机制为了更好的保护当事人、投资者的损失,成熟的国外证劵市场已建立了民事赔偿基金,专门用来赔偿投资者的损失,我国是否可以引入这一制度,国内还没有这一方面的考虑。我们能从法律上找到这一法律支持的见于新证劵法第134条规定的证劵投资者保护基金:国家设立证劵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劵投资者保护基金由证劵公司缴纳的资金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组成,其筹集、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二)立法现状探讨证劵欺诈立法状况,首先应明确证劵欺诈民事责任的性质。证劵欺诈民事责任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违约责任的缺陷是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其适用必须以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而在证劵交易中,合同关系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这使得违约责任在证劵欺诈民事诉讼中适用范围狭窄。其次,立法上为了“便于当事人举证”,设置了行政前置程序,投资者提起关于证劵纠纷的民事诉讼时,必须依据证监会或其他行政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一设置不利于受害人诉讼。再次,受案范围方面,关于审理证劵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与证劵交易所监管职能相关的诉讼案件管辖与受理的规定,两个司法解释规定了法院受理的民事诉讼仅适用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但禁止证劵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规定的欺诈行为包括虚假陈述即广义上的四种行为,这导致受案范围狭小,不利于保护投资者。而且两个司法解释规定:“对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采取单独或者共同诉讼的形式予以受理,不宜以集团诉讼受理,这一规定也不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最后,新证劵法在责任一章中,“法律责任”一章共36条,而涉及民事责任的只有3个条文,即210条、第214条和232条,其余的都是关于行政责任居多、其次刑事责任,这一立法概况也不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再最后,证劵欺诈主体多元化、手段隐蔽、复杂等特点导致现有的立法还不能涵盖新型、变化了的证劵欺诈行为,有必要对立法上的缺失进行修改或补充。(三)研究的必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维护广大证劵投资者的合法利益,防治证劵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让闲置资金投资到优质证劵上,真正发挥“融资”的证劵市场功能,让广大投资者既能分享证券投资回报收益又能团结和谐又富裕起来乃是政府、司法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证劵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证劵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财产权和知情权等合法权益,损害了投资大众对证劵市场的信心。再次,危害了上千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上市公司进行证劵欺诈会产生投机心理,削弱发行公司的内部效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谨慎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技能淡化;公司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也会受损;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会使没有进行证劵欺诈行为的上市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害。再次,损害了资本市场信息提供和价格发现的功能。虚假的信息和供求关系会造成资金的异常流动,导致证劵产品价格的严重扭曲,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现象,阻碍了融资体制多元化进程,使证劵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晴雨表”的功能丧失殆尽,危害证劵市场乃至整个整个国民经济。三、解决我国证劵欺诈行为发生的几点对策和建议(一)要提升投资者的法律维权意识当证劵欺诈行为发生之后,主动提起证劵民事诉讼的人数和标的金额占比还是很小的 ,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致使广大投资者未提起诉讼,因此,广大投资者的维权意识需要提高,要增强投资者、立法者和执法者证劵民事责任意识,树立维护私权的观念。证劵民事责任的完善包括技术上的完善和观念上的提高和培养。技术层面上的证劵民事责任的完善并不容易,但观念上的民事责任完善更为不易。制度是由人制定并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投资者的权利遭到损害后,没有请求赔偿的权利意识,如果执法者没有通过证劵民事责任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观念,再精美的法律制度也是徒然。因此,要大力宣传证劵民事责任的作用,鼓励广大投资者合理利用民事诉讼来寻求救济。提高投资者、立法者和执法者证劵民事责任意识,树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维护意识。(二)完善对证劵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制1.取消行政前置程序的时机已成熟把行政前置程序作为虚假陈述诉讼必要条件的初始目的是“便于当事人举证”,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把双忍剑,而且弊大于利,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作为必要条件使诉讼案件的受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证劵欺诈诉讼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中央财经大学的郭峰教授首先提出取消行政前置程序的构想,他表示:证劵律师和投资者对证劵市场的相关交易规则和行为已有充分的了解和明确的判断,前置程序的存在已经构成障碍。此观点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认可,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和学术界的专家也表示,取消行政前置程序的时机已经成熟。本人认为,通过全面梳理证劵欺诈行为诉讼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案后,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来取消行政前置程序成为可能的最佳选择。2.在立法中平衡民事、刑事、行政责任在证券法中的比例,对三者予以同等关注。新证券法在责任一章中,行政责任规定得最多,刑事责任其次,民事责任最少仅只有3条。三种责任各有其优势之处:民事责任制度的主旨在于修复被破坏的投资者与责任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责任制度的主旨在于修复被破坏的监督者与违法者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刑事责任制度的主旨在于惩治严重破坏证劵市场秩序、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因此,只有将三者的地位都重视起来,才能达到优势互补,趋利避害,有效规范证劵市场秩序。3.引入欧美集团诉讼,完善诉讼模式集团诉讼在解决证劵欺诈案件中有极强的制度优势,可以弥补我国现行共同诉讼审理的不足,十分有必要借鉴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证劵欺诈群体性诉讼问题。集团诉讼是从英美衡平法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诉讼形式,指当一个大规模的群体与某一事实有利害关系时,一人或数人可以作为代表而不必联合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起诉或应诉,诉讼的判决对所有共同利益人有效的群体诉讼方式。在证劵欺诈案件中,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经济数额巨大,但受欺诈的股东极为分散,每个股东所占份额十分有限。如果让每个股东提起单独诉讼,诉讼成体过高,不但不经济,而且不合理。集团诉讼既能补偿证劵欺诈案件中的受害者,又能遇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增强股民对证劵市场的信心。证劵市场的股东多为小额投资,证劵欺诈所牵涉到得股东可能动辄成千上万,我国的现有共同诉讼与代表人诉讼制度根本无法达到便捷、高效地解决证劵纠纷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法治市场的建立,也不利于证劵市场的良性发展。集团诉讼正因其制度优势,能够包容人数众多且不确定的诉讼形式,成为证劵欺诈案件审理方式的必要选择。随着中国证劵市场的不断规范,证劵欺诈行为进一步得到规制,有必要尽快引入集团诉讼,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证劵欺诈纠纷。4.对证劵欺诈行为的民事责任性质界定应采用综合或优先保护投资者方式证劵欺诈行为理论界存在违约责任说,侵权责任说两种说法,我国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违约责任的缺陷是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其适用必要以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 ,而在证劵交易中,合同关系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如在集中交易市场上,买卖双方并非面对面地进行磋商、交易,很难说他们之间存在着直接交易的关系。这使得违约责任在证劵欺诈民事诉讼中可以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即使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合同或契约关系,但由于欺诈行为侵犯了法律保护之权益并多会导致损害,也可以构成侵权行为,并在主张撤销权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权两者之间发生竞合关系。因此,证劵欺诈发生后,如果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受害者可通过侵权损害赔偿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存在合同关系,则产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受害者可以任择其一来提起诉讼。为此,本人认为立法上采取综合运用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权益。6.民事责任优先赔偿新修订的证劵法第232条规定:“违反本条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此即民事赔偿优先原则。由于证劵法只是对民事赔偿优先作了这一简单的原则的规定,导致理论界对民事赔偿优先原则的适用范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只有在民事赔偿案件与其他案件并存且财产尚未执行时,民事权利主体才能主张赔偿责任优先;有人则认为即使行政、刑事处罚已先被执行,民事赔偿责任仍应具有优先性,这样才能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受损利益。笔者认为,民事赔偿优先原则的适用范围不应仅限于民事赔偿案件与其他案件并存目财产尚未执行这一小范围内。这样很有可能使民事赔偿责任最终落空,也不符合法律规定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的宗旨。建议借鉴其他法律领域内相关案件的先例,由有关部门把违法违规者可能被没收、罚款、罚金的财产通过一定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暂不归国库,如果民事损害赔偿诉讼原告胜诉,而违法违规者的所有财产又不足以全部清偿,则将该财产先用于民事赔偿,如有剩余再将剩余部分归入国库;或者即使罚没款项已经入了国库,如果民事损害赔偿原告胜诉,法院则有权根据判决向财政部发出退库单,要求相关款项退回。6.扩大证劵欺诈行为的受害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劵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只能适用虚假陈述这一类案件,而禁止证劵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2条和证劵法第77条、第78条中都明文规定证劵欺诈包括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而非单指虚假陈述。为此,本人认为为更好的保护广大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建议出台司法解释,扩大受案范围,很有现实意义。7.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指上市公司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向所有投资者和整个证劵市场公平、公开、公正披露与该投资行为及持续性身份相关的信息。上市公司往往为了自身获得高额利益,而将重大信息和资料进行隐瞒或虚假传播,从而使投资者不能准确全面掌握投资信息,利益因此受损的案件频频发生,所以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势在必行。(三)建立行业性自律组织通过行业内部同类机构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主要靠外部力量施加影响,无疑是节俭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法律的禁止,还是提高可视性与能见度,都是外在的约束机制。这些外在的约束机制要通过内在的约束起作用,即行为人的自律。通过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方式,加大职业道德的力度,巩固人们内心早已形成的道德感,使之成为自我约束的一个力量。通过证劵立法和普法教育,使行为人对现行法律的规定了解、把握,从而使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个价值权衡,从中受到震撼,放弃违法行为的念头。 (四) 加强投资者防范意识欺诈的本质在于欺骗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故意制造一系列假象或者诱使中小投资者上当,只要加强中小投资者的防范意识,克服贪念,抵制不当诱惑,及早识破诡诈技法,则即可防范信报七招防范非法证券欺诈2010.02 第45页。如果投资者能够时刻保持理性,摒弃“一夜暴富”和“天上掉馅饼”的思想,则非法证劵活动就会丧失存在的土壤。(五)建立奖励举报相关法律制度举报等见义勇为应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制度的形式给人们提供行为指引,这样非法证劵欺诈行为就会逐渐减少,人们也乐于积极同证劵欺诈行为做斗争,因此,建议立法也可考虑采用此制度。四、结语“缺乏健全司法救济体制、其它相关制度的证劵市场犹如一场没有裁判的球赛,肆意的犯规使游戏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证劵欺诈的防治任重而道远,从相关制度的建议、提出、到最终得到立法的支持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我坚信没有意识到就不可能做到,只要我们的建议有用就一定会被人采信,一定会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