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 20 世纪 30 年代丁玲创作“向左转”,是丁玲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对 这一问题的分析,在很长时间都局限于某种单调的阐释框架中。代表性的阐述方式都并不讨 论丁玲立场转变前后思想和创作上的关联,而将其视为某种必须也必然完成(左翼)、或被动 地受制于外来压力(右翼)的历史断裂。这中间被忽略的问题是,丁玲从“挂头牌”的五四第 二代女作家到左翼作家,从书写现代都市的“ModernGirl”到表现工农大众,这一转变的过 程是否包含着内在的思想驱动力,并怎样实践于文学实践中?本文试图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 求与现代个体的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探询一种阐释的可能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丁玲“向左转”的问题,不仅涉及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其中隐含 着“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的历史线索。这样说并不是简单地将 20 世纪 2030 年代从五四文学向左翼文学的转换,等同于 4050 年代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折,而是试 图正面讨论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两种基本话语类型的关系。这两种基本话语类型,大致可以 概括为以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五四话语,和以阶级论为主要内容的左翼话语。 这两种话语事实上可以说构成了 20 世纪文学的核心冲突,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态。5070 年代,这种冲突表现为“五四”传统和“讲话”传统的矛盾;而到 80 年代,这种 矛盾则被概括为“启蒙”与“救亡”(革命)之间的对立。在这种问题视野中,重新审视 20 30 年代五四文学向左翼文学的转换时期,两种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如何被构造和生产出 来,就显得颇为重要。丁玲作为研究个案的典范性表现在,她不仅是 20 年代取代了冰心、庐 隐、沅君、凌叔华等人地位的最活跃的五四女作家,同时也是最早创作出像水这样受到 左翼广泛赞誉的“新小说”的左翼作家。她在两个时期的代表性,使得研究者有可能从她的 作品序列探讨两种文学话语之间的对话性关联。 同时,与同样经历了“向左转”的作家相比,丁玲又有其特殊的思想意义。鲁迅小说中“特 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模式,以及柔石的二月等作品,显示的是五四的启蒙主义思 想所遭遇的困境。可以说,鲁迅等人的向左转,是以穷尽启蒙主义作为其思想前提的。而在 丁玲这里,则可以说是以遭遇并穷尽个人主义话语的困境作为其思想前提。丁玲的早期小说 ,并不表现知识精英启蒙行动的困惑,而主要是莎菲式的个人主义者自我分裂的痛苦;在小说 形态上,则是一种自我表白型的心理小说。源自五四的个人主义话语和左翼的集体主义诉求 ,一贯被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事物,正是类似的话语对立,导致了 20 世纪知识分子在走向革命 时的原罪式自我改造论述的形成。但这样的二项对立式,与其说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不 如说是一种历史的构造。日本学者洲之内彻在讨论“当代文学”的“方向”性作家赵树理 文学的现代性时,关于“心理主义”(即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和表现人物的心理冲突)的评价颇 具启示性: 心理主义可以说是自动地把现代小说逼进了死胡同。即使这样,无论如何它对确立现代化自 我也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说是现代化命运的归宿。而所谓新文 学的文学概念之所以暧昧,其原因就在于此。即一方面想从封建制度下追求人的解放,同时 另一方面又企图否定个人主义。洲之内彻认为新文学关于“人”的书写存在着两难,即一方 面把追求个人主义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标志;另一方面,个人主义话语的困境,又使得探询 超越个人主义的途径成为必然。这种思路不再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看作实体化的对立项, 而从个人主义话语自身的困境以及集体主义能否成为一种克服的途径的角度,开启了另外的 讨论空间。而丁玲曲折的创作脉络,尤其是她“向左转”前后的作品,似乎为现代文学从表 现“自我分裂”的痛苦到克服这种“现代人的巨大苦恼”,提供了比赵树理更具症候性的文 学实践。 一般把丁玲从开始创作到“向左转”分成三个时段。在黑暗中(1928)、自杀日记( 1929)、一个女人(1930)等三部小说集中的作品,被作为表现“时代女性”和知识分子 “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时期,也是转折之前的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所书写的女性形象, “可以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近代女子的姿态,而这一种姿态,正在各大都市里发展着 ”。从当时左翼的立场看来,这些小说有一种“坏的倾向”,“那倾向的本质,可以说是个人 主义的无政府性加流浪汉的知识阶级性加资产阶级颓废的和享乐而成的混合物”,“任情的 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离社会的、绝望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的倾向”。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 是最为充分地表现了建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化自我”的困境;1930 年的长篇小说 韦护和两部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则是丁玲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的过渡期作品 。它们都相当有意味地采取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叙述模式,表现“革命”和 “恋爱”在何种意义上形成冲突,以及“革命”如何战胜了“恋爱”;而 1931 年出版的小说 集水,尤其是发表在北斗杂志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水,则成为丁玲立场转变的 标志性作品。这些作品一改此前的风格,“用大众做主人”,“易个人而为群体”,是丁玲“ 脱胎换骨”的开始。如果将上述创作序列视为一个有着内在延续和转换关系的创作过 程,那么,值得追问的就是:当丁玲从表现自我转向表现都市知识群体之外的工人和农民时, 那个“现代化自我”所体验的“人和社会的对立”是否被克服,或更进一步,如何被克服的? 在从都市中的“ModernGirl”(现代人)向乡村的农民的转移中,前者的主体想像在什么意义 上被瓦解,而后者在怎样的意义上提供了解决前者生存困境的资源? 如果将问题转移到这样的层面,事实上是试图探询个人主义话语与集体主义话语(也可转换 为知识分子与革命、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等)的过渡方式。当毛泽东在 1942 年的讲话 中提出“(小)资产阶级作家”必须转移到“工农兵文艺”的立场上来时,他以一种政治命令 的方式把丁玲在 30 年代遭遇的问题变成 5070 年代知识分子的任务。但与延安时期的最 大不同在于,此时丁玲“这种选择本身也确实不是由外界的强制,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 意识进行的”。由于身为知识分子切身感受到现代人的苦恼,选择革命,不仅是从把文学看 作“自我表现”到“遵将令”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现代知识分子如何看待自我与革 命的关系,以及如何克服自我分裂的苦恼。而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在于,经历了 80 年代“告别 革命”的新启蒙主义思想历程,研究界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或不关心“革命”如何曾经在现 代知识分子那里成为自发的诉求,以及转向革命的选择与知识分子自我之间的关系,因而也 就看轻了现代作家转向革命过程中在心理和思想上经历的矛盾,以及其中可能蕴涵的历史内 涵。 二、个人主义的困境与自我的二元结构 可以说,丁玲的创作生涯即开始于一种思想危机的发露。丁玲曾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崇尚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个人主义信念,对于人的“解放”状态有着乌托邦式的想像。但 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描绘了这种幻想的破灭。梦柯由学校(求学)、都市中产阶级家 庭(恋爱和婚姻)和大众文化工业(工作)这三个空间段落组成,这三个段落事实上也概括地呈 现出“ModernGirl”可能的社会出路。这时的情形似乎并不像丁玲曾经信仰无政府主义时 期那样乐观。梦柯如果不愿意“回到家乡”(那里有一桩父亲指定的婚姻等着她),她便只有 惟一的一条路,即“隐忍”地生活于“这种纯肉感的社会”。这大致可以看作一个个人主义 者所遭遇的社会出路的困境。而莎菲的苦恼则更进一层,她不仅毫无社会出路,同时更大的 麻烦是她的“自己”成了最大的“仇敌”。她把自己推向了一种完全与社会对立的绝境,经 受“生与死、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自我分裂的痛苦,并沉溺于一种“自我毁灭的感伤主 义”情调之中(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则遭受着多重的困境:从乡村到都市,是欲望被 唤醒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到欲望无从实现的苦恼的开始“引诱她去欲望,而又不能给 她满足”;更进一层的是,阿毛最终窥破了欲望本身也不过是一种幻觉“幸福只在别人 看去或是羡慕或嫉妒,而自身是始终也不能尝着这甘味”,于是生命本身也就无所留恋了( 阿毛姑娘)。 可以说,在黑暗中等早期作品一开始就写尽了两代五四新人的故事,从觉醒到幻灭的过 程。丁玲不同于庐隐、沅君等第一代五四女作家的地方在于,她是解放了的五四女儿,同时 也是呈现出新文化运动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觉醒”等的意识形态困境的一代人。如 果说新文化运动许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自由新人”的想像的话,丁玲和她笔下的“时代女 性”则将在双重意义上感受这种神话的幻灭。其一是社会处境的困境。她将这一时代的困 境书写为女性的困境,因此早期丁玲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时代女性。但她们并没有在现代 都市中找到比传统家(宗)族生活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窘迫和绝望。并 且,借助于性别视点,她同时揭示出娜拉为之出走的新世界的压迫性“从乡村到都市,从 反封建到求自由,非但不是一个解放过程,而是一个从封建奴役走向资本主义式性别奴役的 过程,也是女性从男性所有物被一步步出卖为色情商品的过程”。因为有着对“危机”的时 代认同,茅盾因此将莎菲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但丁玲的意义并不止于讲述了时代的困境,毋宁说她的主要意义在于讲述了“人”的神话的 困境。在她的小说中,现代个体不再是统一的具有自我决定意志的主体,而始终处于自我撕 扯和内心挣扎的分裂状态之中。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写的都是一个如莎菲般处于孤独当中的知识女性。所谓“孤独”就 意味着她们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丧失了家庭、婚姻或异性情感的庇护。这些女性形象最为 突出的特征并不在于她们无法进入社会秩序,而在于她们由于无法把握自我而陷于一种自我 分裂式的矛盾状态中。小说中的情节性的冲突,不仅来自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更表现为 人物的内心冲突。这主要因为她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在被欲望驱动的 同时能够意识并且识破欲望本身即是某种社会生产的文化或一种游戏规则。“莎菲的胜 利也并不在于她接受凌吉士的吻之后又一脚将他踢开,而在于她通过这一吻检验并识破了 自己欲望的虚假性”。自我分裂导源于她无法确认自己自发的欲望(和愿望)哪些出自真正 的需求,哪些仅仅是一种伪饰的社会意识的构建。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被表现是一种“ 瓦解意志和麻痹意识”的强大力量;而保持理智的方式,则被描写为对情感关系的克制和理 性的拒绝态度。于是,出现了一组莎菲式的理智与情感的二项对立式。莎菲的孤独使她渴望 获得情感,但这份感情因为贬损了自我尊严而不能实现,因而,在关于感情的梦想和现实的处 境之间构成了一种对比。在这里,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现代主体形态。 这个自我的构成,在于理智(尊严、意志)与情感(欲望、情绪)的二项对立的结构方式,而两 者的结构性冲突则基本上构成小说的叙述动力。这事实上也构成了丁玲早期小说的主要特 点。 从社会困境到自我分裂,已经显现了双重现代性困境的存在。感受这种困境的主体,不仅是 一个现代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但不同于沉溺于感伤情调中不能自拔的莎 菲,到稍晚时期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已经逐渐具备一定的理性镇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 是青年女性,将摆脱恋爱时“狂热的诗境”视为一种成熟的快乐,即使在与异性幽会的时刻, 她惟一的快乐也仅仅在于“新得的佳句”。从这个层面来说,早期丁玲小说中就包含了一次 对于自我困境的超越和克服,而克服的方式,则是写作。通过写作,既能取代与他人情感的沟 通而打破孤独,来完成一种自我观照和自我整合,同时这种“用笔的工作”也提供了一条通 向社会的道路。丁玲曾这样说到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因为寂寞,对社会不满,自己生活无出 路,有许多话需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却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要代 替自己给这社会一个分析。”就是说,写作对于早期丁玲,既是一种摆脱寂寞的自我宣泄的 方式,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的社会出路。从这样的角度大致可以理解她的小说 中为什么时常出现“写日记”这样的行为和套层的叙述结构。但这种自言自语的写作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分裂的症候,只要这种行为存在,就表明自我无法得到统一。并且,这种类 似于揽镜自照般的写作行为,事实上无法打通个人/社会之间的隔绝,反而是加剧了两者的距 离。莎菲的日记试图展示的是一个矫饰的社会形象背后的真实自我,但它所能记录的仅仅是 心理挣扎的痕迹,因此把自己囚禁在孤独中的莎菲才会一再问自己:“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 的需要是些什么呢?”而到伊萨的日记,除却表达一种厌世的烦恼,已经丧失了任何交流的意 义(自杀日记)。事实上,在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中,丁玲借小说人物之口否定 了这样的文学:“我们只做了一桩害人的事,我们将这些青年拖到我们的旧路上来了。一些 感伤主义,个人主义,没有出路的牢骚和悲哀!这于他们有什么益?这于社会有什么益?” 也就是说,这种日记式的文学不仅无益于社会,更关键的是,它已不再具有克服那种自我分裂 的功能。因为这样的原因,若泉放弃了文学而选择了革命。 三、革命/爱情与新我/旧我 革命在丁玲小说中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二元论自我结构的表达形态。这种分裂不再是莎 菲式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欲望之间的矛盾,而是革命工作、阶级立场的信念与知识分子个 体的趣味、情绪之间的矛盾。这种对立呈现为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中“革命 ”与“恋爱”的冲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也是五四话语和左翼话语的冲突在文学 形式上的呈现。 “革命”如何在丁玲的小说世界中发生,是一个小说本身没有说明的问题。为什么转向“革 命”、参与到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当中,成为解决知识分子自我困惑的一条出路?如尾坂德司 在分析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时所说:“美琳为了解决自己的苦恼,为什么必须到工 人当中去呢?对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到工人当中去就无法解决苦恼吗?”丁玲并没有 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仅仅书写了一个女性的选择行为。通过作为读者(而非作家)的美琳的选 择,象征性地否定了那种只属于“刚刚踏到青春期而知愁的大学生”的文学。在因革命而几 乎放弃了文学的若泉,和为了自己成名的野心而每天困在房间内写作的丈夫子彬之间,美琳 选择了前者。在这部小说中,走向革命和娜拉式的出走行为重叠在了一起。有意味的是,作 为五四女性解放的理想镜像的娜拉,所从出走的是父亲的家,但在这里,美琳终于像易卜生的 娜拉一样,从“丈夫的家”中出走了。似乎是,五四时期的子一辈的性别盲点在这里得到彰 显,但这种女性的出走行为不过是从一个“不革命的男性”走向另一个“革命的男性”。 更值得分析的是,在丁玲开始正面表现“革命”的小说中,经历着深刻的自我困惑的主体,不 再是女性。丁玲在此前的作品中始终通过女性来表达现代个体自我的困惑,她甚至认为只有 女人才会耽溺于感伤情调和情绪化状态,那种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仅仅是“女 人的弱点”。但是,一旦到韦护和一九三年春上海等三部小说中,被凸显于前景 、经历着深刻的内心困惑的,都是男性。无论是“大踏步地向着时代踏去”的若泉还是感受 到了时代进步的压力而固步自封的子彬,以及在革命与爱情的较量中最终选择革命的韦护和 望微,这些时代先行者,无一例外都是男性。丁玲似乎把在恋爱中遭遇着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都赋予女性;而在时代浪潮中先驱者所感受的新我与旧我的矛盾,则刻在一张男性的面孔上 。这或许在无形之中暴露出丁玲的某种性别等级观念。事实上,当丁玲开始正面“以大众做 主人”时,就在有意无意间接纳了一套性别秩序:“男人走在前面,女人也跟着跑”(水) 。 丁玲写作韦护和一九三年春上海时,正是“革命+恋爱”的模式流行的时期。这 种流行,事实上相当症候性地显示了从五四时期的“恋爱自主”模式向革命文学时期的“普 罗文学”转变的意识形态内涵。茅盾曾将这一时期的同类小说分成“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 ”、“革命决定了恋爱”和“革命产生了恋爱”三类。如果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 中美琳离开丈夫投奔若泉,大约可以算是“革命决定了恋爱”一类的话,那么韦护和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则是标准的“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五四时期作为表现现 代个体获得自由象征的“恋爱”模式,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成为一种否定和破坏性的力量呢? 韦护和丽嘉、望微和玛丽这两对恋人,本应当成为五四思想中的现代英雄,因为他们真正实 现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选择,并在彼此的爱中找到了克服“孤独”的庇护所。就小说所表现 的内容来看,破坏爱情的因素,似乎是因为已经革命的男人,忍受不了来自革命同志的嘲讽, 以及在革命工作和甜蜜的两人世界之间的疲于奔命。但是,如果“革命”本身就是自足的, 为什么充实地工作着的韦护和望微又会感到孤独、无聊并且需要“爱情”呢?而如果“爱情 ”确实可以克服现代个体的孤独和寂寞,那么它为什么又使主人公必须背负道德上的负疚感 并最终放弃它?看起来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革命”和“恋爱”是不兼容的。“革命”和 “恋爱”是五四之后成型的两套现代性话语,也可以说是两种解决个人困境的出路。“爱情 ”无疑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主义主体认同基础上的现代意识形态,也正是导致梦柯和莎菲产生 幻灭感的梦想。小说并没有对“革命”和“爱情”本身做任何价值上的褒贬,而将最深的根 源追溯到“在自己身上看出两个个性和两重人格来”(韦护)。似乎是,爱情的实现并没 有弥合自我分裂,相反以一种生命本能的毁灭性力量加深了这种分裂。于是,结局也就只能 是悲剧性的二者取一。“革命”和“爱情”的交战,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丁玲所感受到的两种 现代性话语的交战,但她并没有能够在文学表现中将这两种话语融合在一起,而只是留下了 关于在两难处境中痛苦地进行着的选择行为。丁玲曾提出自己写韦护并不是想赶“普 罗文学”的时髦,但“不自觉”地掉到“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似乎更可说明两种语词系 统和话语类型冲突的存在。 但相对于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偏向性更强一些。尽管望微也和韦护一样 感受着革命与爱情分裂的痛苦,但在玛丽自动离开之前,望微就已经知道:“他的信仰依然存 在,他的思想不会为一个女人的去留而改变。”他惟一的遗憾,只是玛丽不是一个“乡下女 人”、“工厂女工”或“中学学生”,如果那样,“他可以领导她,而她听从他”。而当望微 因为组织飞行集会而被抓进囚车的时刻,玛丽提着大包小包、由一个漂亮青年揽着“恍如皇 后”一般出现在大百货商店门口时,玛丽所有那些五四式的风格,比如独立,比如耽于享受, 比如渴望占有爱人,比如对爱的渴望和疑虑等,在此时都显现为不道德。可以说,丁玲也正是 在这样的场景中,历史性地否定了莎菲式的个人主义和恋爱至上主义。 在丁玲的“革命+恋爱”小说当中,与其说书写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不如说她 只是书写了一种选择行为。因为革命和恋爱的较量被表现为进化论历史视野中新/旧两个时 代的价值观的较量。与爱情同时被放弃的,还有韦护的文学爱好、知识分子的趣味、个人的 私生活空间以及他藏在抽屉深处的诗稿。而且这种选择被表现为自我的意志和情感的较量 。如果说莎菲的理智与情感冲突尚处于一种悲剧性的自我撕裂状态,那么韦护和望微面临的 则是新我/旧我的转变了。 四、结语:自我改造的轨迹与空白 1931 年之后,丁玲不再写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她甚至明确提出新小说必须“用大众做 主人”,而“不要太喜欢写一个动摇中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因为那只是些“无用的 人”,“值不得在他们身上卖力的”。并且,她几乎是最早地提出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 要性和具体方式:“所有的旧感情和旧意识,只有在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胶原蛋白市场销售策略分析与未来消费格局研究研究报告
- 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竞争力剖析与发展现状调研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家用排风扇行业运营能力分析及未来前景需求战略规划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烟草用防霉剂产业运行新格局与投资周期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液体三氯化铝市场深度解析与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搏击运动合作协议书
- 2025至2030中国富铁矿行业前景盈利预测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大豆磷脂油行业竞争状况及市场销售格局解读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咖啡罐行业销售前景趋势与投资效益盈利性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人体传感器 IC行业监测调查及发展商机建议报告
-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课件
- 兼职劳务协议合同模板
- 2025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二十校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 (二模)东北三省三校2025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甘肃西北永新集团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雨水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方案52719
- 2025年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新版
- 2025 保健品行业专题报告:保健品蓝帽子九问九答
- 基于树枝振动特性的香榧采摘机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