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_第1页
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_第2页
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_第3页
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_第4页
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教育要闻教育要闻 美国教育改革: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 4 谁是塔尖的舞者 解读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6 胡锦涛:把学习和修养紧密结合 36 吴邦国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 21 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10 教育时评教育时评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宽松环境平和心态 9 学者: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开发 13 清华的命题,中国的命题 16 大学应只有人才培养这条“主线” 3 文化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 16 质疑“知识改变命运” 如何读懂警示 20 西交大校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37 科技杂谈:钱堆不出创新12 清华修复文科找回来的不止另一半 22 热点评论: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 23 图书之声图书之声 做好图书馆员的三个境界 24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 26 图书馆思想与行为:科学思想与阅读行为32 图书馆思想与精神:服务思想与图书馆精神34 移动图书馆拟成为信息中介 40 2 风华时代风华时代 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 1 大学生创业:忠告比鼓励更有价值43 大学生创业重在“创”而不在“业” 8 大学生创业教育要走出校园 15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必由之路 44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46 1 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 作者:杨继瑞 2011 年 02 月 23 日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 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 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使更多的家庭能够 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得大学 生就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瓶颈” 。 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 美国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 些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启迪与 借鉴。 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大学生就业矛盾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大学生就业矛盾 截至 2010 年 1 月,美国高等学校总 数为 6459 所,在校的各类学生人数大约 为 1600 万人。其中,公立高等学校 2099 所,在校学生大约为 1200 万人,占 75%;私立高等学校 4360 所,在校学生大 约为 400 万人,占 25%。然而,高等教育 大众化与普及化趋势的“负面效应”势必 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也就是说, 美国也同样面临着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 类似问题与严峻挑战。 2007 年 4 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向 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并逐步蔓延到实体经 济领域。在多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下,美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毕业和 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寒冬” 。 2008 年以来,美国的金融和科技等热 门行业都被迫大量裁员。据密歇根州立大 学高校就业问题研究所的测算,适合美国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入门级”工作岗位比 去年减少 8% ;零售业一直是美国大学应 届毕业生就业的“保底”行业,但如今这 个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也遭受重创,用 人需求大约下降了 14%。 2009 年 7 月,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 8%, 有的州更糟糕,超过 10%,再加上 2009 年新毕业的 150 万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和 博士)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压力非常 严重,整个美国和马里兰州的大学生失业 率仍在 15%以上。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他 们平均起点的工资也比以前有显著的下降。 创业教育增强抗风险意识创业教育增强抗风险意识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就业矛 盾尽管十分尖锐,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 是其中的最突出的热点。在美国,整个社 会氛围、家庭和大学生能够比较平静地看 待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 响,面对就业困境,不少大学生能够以共 渡难关的心态来调整其就业预期。 美国整个社会与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因 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困难而 惊慌失措。过去多年来,投资、银行和会 计等高薪行业一直是美国大学生最向往的 职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开始 投身政府、医疗服务和慈善机构等待遇不 高的行业。这与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 兴未艾从而使不少大学生能够主动应对其 就业挑战密切相关。 美国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十分重视适应 社会需求、大量开设跨学科专业;注重通 识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结合;其大学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注重文理工交叉, 学科渗透, 以主动适 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美国大 学十分重视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大 学生不受学习年限限制,可根据其需求与 市场行情实行半工半读或工读交替,只要 完成学分就可以毕业。尤其值得我国高校 参考与借鉴的是,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过 2 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 美国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浮躁,能够在 巨大的就业危机中应对挑战,与美国大学 长期以来重视对大学生就业风险教育与就 业观念培养不无关系。系统化的职业生涯 指导课程,注意塑造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 与国家、家庭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敢于 应对就业困难与冷静处置就业风险、化 “危”为“机”:一是,正确客观地分析 自我,学会职业选择的策略,制定契合国 家、家庭与自己的择业行动计划和措施; 二是,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务设 计、职业前景分析、角色转换、自我成长 等,同时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 要求、发展战略等;三是,引导大学生正 确处理职业生涯危机,培养危机意识和风 险观念,学会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等。 创业教育制度的启迪与借鉴创业教育制度的启迪与借鉴 1947 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一 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 ,共 有 188 名 MBA 学生修读了这门课。这后 来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 一门创业学课程,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 次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创业教育在传 统商学院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进入 90 年代后,美国的创业教育进 入了迅速发展阶段。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 了 60 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正逐步 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运作系统和教育、教 学与研究体系,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已 经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 研究生的教育领域。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最直接的成 果就是学校周围创办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 笋般地崛起。大学的师生利用他们自己的 科研成果在学校里或学校周围创办企业, 这些企业导致了美国新兴产业的萌生。其 中,最具盛名的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 的硅谷地区。学校的师生不仅可以从企业 里了解市场的用人信息,还使大批学生直 接可以在这些企业实习和工作。据麻省理 工学院的一项统计,自 1990 年以来,该 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 150 多 个新公司,自主创业正成为学生主动性就 业的重要渠道。 美国知名大学与政府机构、企业、社 区非赢利性组织、医院、健康保健机构、 民间团体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以为学 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并 与上千家企业和机构如福特、微软、杜邦 等长期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大 量的实习机会。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任重道远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范 式的变革,可能是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 从而也是我国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 必然抉择。以创业教育来增加大学生的创 业意识、创业能力,使家庭与大学生能够 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就业形势,无疑是值得 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1997 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 计划大赛,被看作是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 2002 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 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八所 高校被列为创业教育的试验基地。2005 年 8 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 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实施了 “KAB 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 。 2008 年,包括西南财经大学在内的中 国高校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与 发展的研究项目,西南财经大学还投入 750 万元,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然 而,与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现状相比,我 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面临 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为, 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创业教育促 进大学生就业,必须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 3 制度安排,特别是要形成支持与鼓励大学 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与社会氛围,建立与完 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多元 化的创业实践形式,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机 制,转变家庭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 其创业意识。 大学应只有人才培养这条大学应只有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主线” 作者:熊丙奇 2011 年 04 月 15 日 来源:/bqxiong 教学与科研成为普通高校发展的两个 主线。新建本科院校从诞生不久就遇到了 尴尬:一方面是提出面向地方、服务社会、 走应用型道路。另一方面又不舍专注于学 术和精英教育的传统高等教育情结。特别 是传统的“重术轻学” 、 “重理论轻应用” 的思想依然不可忽视。我国新建本科院校 在升入本科序列欢呼雀跃之后,面临目前 这样的困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高 不成、低不就” , “这种新建本科教育很容 易做成夹生饭 。 ”4 月 79 日,全国部 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首届研讨会在江苏 省常熟理工学院举行,部分与会的新升本 院校领导如此感慨。 如果基于“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线” 这样的判断,来分析我国新升本科院校的 办学,上述尴尬局面,是“注定”的 刚升本的学校,面临严重的教学模式转型 任务,再从事科研,并与 985、211 院校 竞争,自然“高不成、低不就” 。然而,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线”这样的判断, 本就不成立,或者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教 育观念。 其实,不仅对新升本院校来说,这样 的判断不成立,就是对于目前创建世界一 流大学的大学,这一说法也不成立。近年 来,教育界普遍流行大学有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的观念, 但从大学的使命分析,大学的核心任务, 应只有一个,即人才培养,其他的功能, 诸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 培养的。离开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失去生存的土壤。 简单来说,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 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研究、社会服 务,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即大学之所以 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社会服务,是为了培 养一流的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只 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副产品” 。 这次笔者参加哈佛中国论坛,参观了 哈佛、麻省理工(MIT)和卫斯理学院, 和很多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深入交谈,也深 刻感受大学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办学的 重要理念。正在哈佛做交换生的北师大博 士林伟告诉我,他在哈佛的导师,迄今只 出了一本书,发表了几篇论文,但这不妨 碍他做哈佛的教授,因为他的书和论文很 有分量这里只看质量不看数量,而与 科研成果“寥寥”对比,这位教授每个学 期要上两三门课,可谓教学任务量相当大, 而且,在哈佛,上学生的课,不能简单应 付,是必须十分认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 布置学生阅读任务、组织讨会会的。他说, 在哈佛,再大牌的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 上课,否则,学校就不会聘请他。 在 MIT,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刘欢告诉 我,他大二就参加学院教授的研究课题, 当时,学院的两位大牌教授,就经常花一 个小时时间听他这个本科生对科研思路的 看法,这使他受益匪浅,他所在的 MIT 机 器人研究所,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在 他看来,成就这一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的, 不是一味的研究,而是对年轻学生的培养, 由此形成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的 4 良性循环。而反观国内大学,也开展研究, 但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关系是,导师把研究 生、博士生作为“打工仔” ,为自己“出 成果”所用,只给学生下达研究任务,不 和学生一起开展科研,学生在参与科研过 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提高。这 使我国大学的科学研究高度泡沫化,人才 培养则空心化。 而在卫斯理这所被普林斯顿评论评为 美国“最佳 10 所私立学院”之一的学校, 基本上就没有研究生,几乎全是本科生, 老师们也很少搞学术研究,学校全是围着 本科生教育教学转,但这不妨碍这所学校 的声名,培养了宋美龄、希拉里等鼎鼎大 名的优秀学生。 除了学校对大学核心任务的清晰认识 之外,美国大学能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 色,还得益于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不是按 照一个标准,而是有不同的、多元的评价 体系,只有本科教学的文理学院,照样能 被社会评价为一流大学,去年 8 月,美国 福布斯杂志发布 2010 年美国大学排 行榜。拔得头筹的学校不是大名鼎鼎的哈 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是一所小镇上 的私立学校威廉姆斯学院。这所学校 全校只有 2000 多人,几乎都是本科生。 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国内,提到 大学,就想象为北大、清华的样子,最终, 大学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个性,千 校一面。 如果我国大学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新 升本的大学,其实用不着搞什么科学研究, 只要紧密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形成独特 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可。高质量的本科教学, 照样可以成就一流的本科大学。这样,大 学就不会在教学和科研两条主线中,迷失 方向。当然,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必须 全面调整整个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其中尤 其是政府行政部门对大学的评价,不能简 单地以论文数、课题数、科研成果数,来 作为评价大学优劣的依据,需要形成针对 学校办学特色与个性的大学社会评价体系。 2010 年 11 月 24 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世界知名咨询顾问公司麦 肯锡公司在对 50 多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 统进行研究分析后,发表了一篇美国教育 改革政策建议报告缩小人才差距: 吸引并留住成绩名列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 担任教师 。 成功国家的成功国家的“前前 1/3+”战略战略 麦肯锡公司在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 系统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共同特征, 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教育系统的质量不 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 优秀的教育系统,如新加坡、芬兰和 韩国等,通常将“前 1/3” (topthird) 战略作为国家的核心教育战略。其中, “前 1/3”是指这些国家 100%的教师都是 从成绩名列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的, “”代表其他一些重要策略。新加坡、 芬兰和韩国都使用一套严格的挑选程序来 选择教师,同时对教师的培训更倾向于使 用“临床实践”的培训模式。新加坡还将 教师的选择与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结合起 来。 研究发现,拥有优秀教育系统的国家 在师资建设方面有如下共同特征: 其教师培训课程都非常严格,大 学生就读教师培训课程的门槛很高。 一旦就读后,政府为学生提供学 费及其他费用,并为他们接受培训和实习 5 提供工资及生活补贴。 政府密切监控教师需求量,同时 控制教师供给,保证完成高选择性培训课 程的教师能够获得工作。 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以便在高 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中吸引并留住这些名 列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 为教师提供各种晋升及专业发展 机会,并赋予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 政府将担任教师的出色年轻人视 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教师中优秀生仅美国教师中优秀生仅 23% 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通过提高教 师工作效率来提高学生成绩已逐渐成为美 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美国的许多学区 正积极寻找新的途径来评估、奖励、指导 和复制高效教学。然而,以上这些努力不 是强调提高现有教师的工作效率,就是强 调留住最优秀的教师、解雇最差劲的教师, 很少有人关注对现有教师结构的改变,吸 引那些拥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人来担任 教师。 当前,美国只有 23%的教师来自成绩 排名处于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而在极端 贫困的高需求学校,这一比例只有 14%。 美国缺乏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办法来培 育优秀教育人才。同时受劳动力市场趋势 变化、大学经济状况、学区预算变化等困 扰,美国没能吸引、培养、奖励或留住那 些杰出的教育人才。 麦肯锡公司还对美国 900 名成绩处于 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及 525 名具有相同背 景的现任教师展开调查。大多数接受调查 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教师行业人员素质不 高、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收入太低,对于 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91%的大学毕业生 表示“不准备进入教育行业” 。受访者认 为最重要的就业因素是职业声望和同辈团 队的吸引力,同时工资差距也是重要因素 之一。调查表明,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改 善教师职业特征,同时伴随配套改革,如 更高的领导管理水平、更好的工作条件等, 可以大大增加前 1/3 大学毕业生的从教数 量。 根本办法是提高教师收入根本办法是提高教师收入 该报告指出,尽管没有哪项改革是解 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绝妙方案,但是世界上 最优秀的教育系统取得的卓越成就表明, 美国应该把“前 1/3”战略作为教育系 统综合人力资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 加以考虑。美国需要在吸引和留住最优秀 的大学毕业生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让更多 具备更强学术背景的教师在适宜的学校体 系中工作。 麦肯锡公司计算了美国实施“前 1/3”战略的成本并提出改革方案,即在 高需求学校,在不用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 前提下,将名列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担任 教师的比例从目前的 14%提高到 34%。具 体做法包括:让教师免于支付最初的培训 费用;为高需求学校配备高效率的校长, 同时为教师提供能与最好的专业机构相媲 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学区积极改善陈旧 的、不安全的工作条件;最优秀的教师将 获得 20%的绩效奖金;学区或州致力于提 高教师地位。 当然,由于教师工资与优秀大学毕业 生可以选择的其他职业薪资水平存在较大 差距,要想吸引大多数优秀毕业生来担任 教师,还必须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如果要 将高需求学校招聘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比 例从目前的 14%提高到 38%,新任教师的 年薪应该达到 15 万美元。按照目前的生 师比计算,其成本对于一个大型城市学区 而言为每年 1 亿至 2.9 亿美元;对于一个 州而言,其成本约每年 6.3 亿美元。这与 现行的为改善薄弱学校所付出的成本相比 要低廉很多。 6 同时,要想成功实施“前 1/3”战 略,美国还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领域的其他 因素,包括生师比、教师工资的基础及结 构、生均学校经费计算公式和水平等。调 查显示,利用有威望的同辈群体来吸引前 1/3 的大学毕业生到高需求学校任教有助 于节约成本。 该研究最后指出,美国与教育绩效最 优国家之间的成绩差距主要源于低收入家 庭和少数族裔学生,因此,美国可以通过 学校系统、慈善机构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 者的合作,在高需求学区或州进行“前 1/3”战略试验。对于地区及全国范围的 人才储备,美国可以制定“全国教学人才 计划” ,由专家委员会提出分阶段实施招 募、培养、留住及奖励优秀教师的改革措 施及时间表。 谁是塔尖的舞者谁是塔尖的舞者 解读高技能人才短缺解读高技能人才短缺 现象现象 作者:李玉兰 2011 年 03 月 22 日 来源:光明日报 未来十年,我国将新培养 350 万名技师 和 100 万名高级技师,并建设 1000 个国家 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两会刚过,来自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这一讯息将代表委 员们热议的“高技能人才短缺”话题继续 留在公众视野当中。 怀念怀念“八级工八级工”:塔尖决定人才塔的:塔尖决定人才塔的 高度高度 “我大学毕业在工厂干了四年,特别崇 拜那些熟练工人,钳工、电工都有八级工, 八级工非常权威,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 叹服。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 长朱清时说。 非常令人意外,全国政协教育界别的委 员们许多都是著名大学校长,两会期间他们 讨论创新人才培养时,“八级工” 、 “老中专 生”这些正在逐渐淡出生活的词却频频被 提及。 现在大学实验室都是买各种玻璃仪器, 朱清时介绍,他上学时候是吹玻璃的技师吹,要 什么样的吹什么样的。 “根据实验需求来 制作,比买来的更好使。现在没有这样的人 了。 ” 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不仅是产业界的 焦点话题,甚至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也有体 现,正如朱清时所感慨的,在大学的实验室 里面,招不到高级实验人才。比如生物实验 室,很容易可以找到生物学博士,但是很难 找到懂得鉴定虫子的人。许多学校都存在 这个问题,学校想尽办法,甚至有的学校解 决了正高职称也难以招到,因为高级实验员 与教授在待遇、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差距太 大,优秀人才难以坚守。 高技能人才同样属于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经指出,技术创新是 多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包括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等等。一 个科研队伍要有创新能力,一定要有一两个、 两三个尖子人才,正是这几个尖子人才的水 平决定了这个队伍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 置。 “八级工”是工人技术等级的宝塔尖, 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科研发展国际竞争力 的宝剑尖。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我国 城镇从业人口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 4%, 连一汽集团这样的技能人才高地,高级工比 7 例也才 13%,而发达国家高技能工人占 30%40%。这个数据的差距如同浮在海 面上的冰山一角,清晰地告诉我们,形势十 分严峻。 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的错位和回归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的错位和回归 造成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缺失的原因究 竟是什么? 老锅炉工王守仁说:“文凭吃香,单位 用人提拔都要文凭,从根儿上断了技术工人 个人发展的梦,谁还愿当工人?” 朱清时也说:“社会长期忽视了这批人 (指熟练工人),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严重短缺 基础人才的状况。 ”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既有社会文化原因, 也有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 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 主任丁大建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 的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把工人和干部 (包括科技人员)从管理制度上严格地割裂 开,分别管理,造成二者不同的社会认同、 地位以及职业发展空间。 管理体制无意间形成工人与干部的 “级别差”和社会观念中“重学历,轻能力” 的人才价值判断互相作用,使得许多技能型 人才得不到他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 价值回报,只好放弃技术,转而谋求“管理” 路线。 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的错位不仅造成高 技能人才短缺,同时也造成普通高等教育毕 业生“过剩”的现象。 “教育矛盾问题比 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和这个有关。当 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之后,其他 60%的人如何让他们有价值地生活?社会应 该健全各种出路的引导,家长和学生就不用 在高考上挤了。 ”一位大学校长说。 可喜的是,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 强国战略指导下,社会人才价值观正在回归、 “升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技能 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范围、 “高技能人才楷模” 、 “全国技术能 手” 、 “首席技师” 、 “首席员工” 、技能大 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 用、激励机制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构建高技能人才基地:社会对优质职业 教育的期盼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呼唤为职业教育 带来巨大的上升空间。从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今年的政府工 作报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到新的 高度。那么,在极短时间内占据我国教育半 壁江山的职业教育能否成为大量高技能人 才起飞的航母?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成都市副市长傅 永林近年来极力推动的事情。他日前在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 2011 年春季论坛上介绍, 今年成都所有读职业学校的学生,100%享 受政府资助。 “富国主要是靠工业,产业工 人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国力,职业教育关系到 国家的长治久安” 。 尽管就业率高达 96%,在大学生就业难 的形势下,许多年轻人仍然不喜欢读职校。 为什么?因为读职业院校不能让他们觉得 和上“211” 、 “985”高校一样有成就感、 有价值。这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反应出社会 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盼。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应 该是分类不同,而不是层次不同。 ”银川大 学校长孙珩超说。但是,长期形成的教育观 念和社会文化认同要想改变绝非一日之功。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其吸引力的 因素,学历低、实训差,不能满足产业需求, 就业率虽高,就业质量却不高。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 道凯说:“就业问题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的 首要问题。准确地说,职业学校就业率问题 已经被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所取代。下一 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有一个更好 的就业质量。 ” 8 葛道凯介绍,教育部一直在加紧修订 职业教育法,2011 年将重点加强集团 化办学、顶岗实习,以及学科、评估等方面 的制度建设。力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同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由人事制度、人才观念、 文化认同等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造成的, 通过职业教育破解这一难题也不能一蹴而 就。不过,有了丰沃的土壤,何愁花朵不盛 开? 大学生创业重在大学生创业重在“创创”而不在而不在“业业” 2011 年 01 月 07 日 来源 /s/blog 我国首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税 收优惠政策。根据政策,毕业生从事个体 经营可享受优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3 年内按每户每年 8000 元为限额,依次扣 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但是 从事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 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 按摩、网吧、氧吧等除外。 笔者以为,出台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 惠政策,当是进一步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 而把从事建筑业等排除在外,值得商榷。 政府部门的税收优惠政策无疑具有引 导作用。或许在政府部门看来,这一政策 将把大学生创业与政府所支持的产业发展 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使 大学生创业更具宏大意义。但政策的本意 应重在鼓励“创”而不在于“业” ,从大 学生创业的现状出发,只要他们从事的是 合法行业,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加以鼓励。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中,一直 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高谈创业的梦想,不 切实际地要求大学生立大志、做大事,要 做科技创新创业。而实际上,能用原创性 科技发明进行科技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寥寥。 更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是自强自 立的教育;更符合大学生创业的选择,是 立大志,做小事,包括从卖快餐盒饭、卖 鸡蛋做起。这不是所谓的知识贬值,而是 务实的创业态度、踏实的创业精神。但由 于创业教育的严重错位,现实中大学生创 业的选择面极窄,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基 本的创业精神。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就业中,政府部 门和高校的口号是“360 行,行行出状元” , 这旨在改变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过于集中 的问题,也破除就业中的行业歧视。而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 过提高国民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改变社 会各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整体提高社会 服务水平。也就是说,在出台鼓励大学生 创业的政策时,政府部门的着眼点应该是 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各个行业,这与对国 家所急需的某些行业采取优惠政策,是两 码事。 如此看来,此次出台的大学生创业优 惠政策,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使得大 学生选择创业的面更加狭窄,更加不利于 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和创业观。 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大学 生创业的意义并非真正了解,对大学生创 业的现状也无真实的掌握。这其实是我国 大学生创业教育错位的延续。可以预见, 依照这样的创业教育思路和创业引导思路, 大学生创业将很难达到政府部门和学校期 待的效果。 9 作者:李江涛 孙伟丽 2011 年 04 月 24 日 来源:新华网 23 日,2011 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 太平洋大学联盟第 15 届校长年会在清华 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 40 个国家和地 区的 130 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 “中 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 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示,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 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 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 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 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 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认为,中国要建 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各方面瞄准世界 一流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要勇 于“与高手过招” ,要拥有培养“社会领 导者”的雄心和目标。 美国芝加哥大学被誉为诺贝尔经济学 奖摇篮,自创校以来从这里走出了 80 多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经济学家米 尔顿弗里德曼,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 杨振宁。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告诉记 者,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 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 ,学生和教师团 队始终在“充满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 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须要经受得起来自多方 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 。诺贝 尔奖得主跟本科生一样,发表任何学术成 果也要被质疑、被挑战。 建于 1167 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已培养 出以数十位英国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为 代表的杰出人才。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表示,牛津同样崇尚学术论战,营造并维 持“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 是学校办学精神的灵魂。 汉密尔顿认为,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 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 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大学要在教学、科研、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文理兼顾等各方面向 卓越的标准看齐,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 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缺少全球化视野缺少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视野是与会大学校长津津乐道 的话题,更是他们心目中对世界一流大学 普遍的认定标准之一。许多国内大学校长 提到,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 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 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 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价值观要走出教室 和实验室,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增加社会 财富、让知识传播得更加广泛。在 21 世 纪,只有全球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有效 地实现大学创造新知、教育人才、影响国 际的三大职能。 ”汉密尔顿说, “世界一流 大学要培养国际公民,使学生成为国际事 务的领导者;要培养能够领导 21 世纪潮 流的人才,一个没有全球化视野的人不可 能成为引领时代的人才。 ” 这位校长说,世界一流大学要做到学 10 术研究的全球化,应广纳国际优秀人才, 在一所大学中聘任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学 者,智慧的碰撞将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新发 现。他建议,应让大学成为汇聚全球各国 学生和学者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 机会。 李建保等多位中国大学校长认为,中 国的一流大学在加强全球化视野上做得还 很不够。李建保说:“我们的大学在各方 面都应该放眼全球,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 识,对他们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责任感 教育,让他们关注世界动态,将来解决世 界问题。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为世界的 进步和文明作出贡献。 ”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 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 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 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提 出,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 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 作用。 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 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 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 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 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 急功近利。 多位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的学校都是经历 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沉淀才成为世界一流大 学的。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表示,牛津 用了 800 多年才拥有目前的学术地位和国 际影响。此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 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一批国际公认的世 界一流大学均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才建成的。 对比中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国 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世界一流大学 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 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 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 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 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 大学的。 ” 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者:于江山 2011 年 04 月 26 日 14: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国学热之所以于 21 世纪初叶的中国 兴起,是因为其内生的本质属性契合了民 族复兴的强烈诉求。这一波潮涌承载着一 系列厚本厚生、与时偕行的历史和时代使 命。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国学的发展经历 了或正在经历着四个阶段。 报春蓄势报春蓄势。在 20 世纪黄昏的波澜壮 阔中, “国学热”首先在北大燕园悄然兴 起,只不过北京大学点燃的国学星火并没 有轰然燎原。社会的步武太匆忙,人们的 物欲太强大,国学羸弱的身影无法吸引灵 魂出窍的物欲的目光。当人们把灵魂抵押 给欲望的时候,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后 院,因此听不到来自象牙塔的文化召唤。 启蒙助推启蒙助推。北京大学国学升温毕竟是 一只报春的燕子,衔来了国学的信风,果 然在 10 年以后,国学迎来了一段爆发的 11 历史。先是于丹等教授们登上百家讲坛, 利用先进的传媒优势铺天盖地地普降了一 场国学的细雨。接下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国学年”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 媒体开辟国学版。这些举措十分潇洒地推 开了一扇视野辽远的国学之窗,把几千年 前的文明和贤哲请到了当下,让同胞们大 开眼界,明白了人不仅是物质的奴隶,还 可以做精神的主人。 元典徘徊元典徘徊。对于国学潮的不期而至, 反应最敏感的还是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 知识群体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向国民解读推 广的义务。稍有不同的是,国学潮的这一 次涌起一开始便呈现出双龙出水的态势: 一是针对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另一则是 针对党政干部、企事业高管等高端人群的 国学课程。两者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有疏有 密,但都是从元典出发构建课程。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对于国学的宗旨 来讲,既是出发的基点,又是终极的目标。 所以,我们今天致力于国学的复兴,一定 要突破纯学术的局囿,把国学放到民族复 兴的时空坐标上作旷达的文章,让国学不 仅在讲坛和课堂上飞扬,也要在现代中国 社会的天地中驰骋。 “国学的中国化”看 似悖谬,实际上是国学发展中最精彩的命 题。 国学的开放型构架决定了其成长的过 程除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外,还要不断 地吸纳、化育异质文明。这种成长方式和 道路同时也决定了国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即知识渗透、学科嫁接、公理覆盖和人文 化成。 现在,国学尚未获得明确的学科定位, 因此, “知识渗透,学科嫁接”将成必然 趋势。即以“通”为使命,广泛涉猎与国 学有关的知识,特别注重在相邻学科的边 缘或相互覆盖的区域沉潜下去,通过对不 同知识的参悟佐证,打通学科樊篱,从而 嫁接成新的学科组群。 国学的发展绝不拒绝人类文明的新成 果,例如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公理化道路。 随着信息科学的不断探求和发展,相信公 理化一定会在国学的生存发展中发挥更大 的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场变革。 复兴国学的另一伟大使命是以国学精 粹济现代社会之困,构建中华民族新的道 德大厦。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 科技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 和经济现代化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让我 们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完成了现代化体系的 构建。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忽略 了以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为主体的精神文明 建设。因此国学发展和教育要注重人文化 成,就是提醒自己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国学的发展还需要国学人才的强力支 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国家国学 人才的储备并不丰厚,国学传承面临着尴 尬的局面。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过“博、 悟、通、化、用”来培养国学人才。 “博” 为知识结构,不只是通识教育;“悟”是 能将知识转化的能力;“通”是在谋人谋 事领域初步具备的通达意识和能力;“化” 即以自我内在的生命机制“化育”前面的 义项,融进自我素质;“用”是人才最终 的归宿和评价标准。 “五字标准”是国学人才在教育、训 练、培养领域的合成方向,其中有若干深 度不一的层次,任何人都能循此找到合乎 自身特点的门径。 国学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 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因此,笔者 建议,国学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 国学列入一级学科。 将国学列入一级学科当然是一项复杂 而繁重的决策和操作过程,但确是中国教 12 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再说,把国学列为一 级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学科支撑上也并不 牵强附会,如国学是一级学科,在下面设 “文科门”以面向典籍,设“物科门”以 囊括考古、文物、民俗、典藏诸域,设 “实科门”以从事管理、军事、国医、艺 术、国术、教育、戏曲等研究与推广。如 此,国学的学科定位便名实俱符,顺理成 章。 国学进入学科体制,可实施“一教两 制” ,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国学元素, 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专门的学科和研究方 向。 “一教两制”是国学发展的诉求。面 对国学热,许多基础教育机构如幼儿园、 小学、中学等只能以“读经典”来顺应, 但是单纯的读背经典其实无益于国学智慧 的健康传承。因为传承国学的目的不是简 单地诵读过去,不是原始主义地复制祖先, 而是要与时偕行,要在当代社会的理性指 导下发展新的形态。国学教育要有新的课 程、新的教材、新的师资队伍和新的人才 培养路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的新举,最 好的办法或许就是“一教两制” 。 教育规划纲要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规划,这一切为国学教 育进入学科体制指出了方向。 科技杂谈:钱堆不出创新科技杂谈:钱堆不出创新 作者:张辉 2011 年 04 月 25 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科 研投入也快速增加。众多科研院所、高校 以及企业都把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当做了 重点工作,甚至设定了种种指标和任务。 一时间,能拿到多少科研经费,甚至成为 科研机构实力的标志和象征。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钱就是硬道 理” 。在这种导向下,令人担忧的现象屡 屡在学术界出现:有些人不专注于科研, 身陷撰写申请、应付评估、走关系、拉项 目的怪圈中;有些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公关行贿,浮夸吹牛,虚报成果,论文造 假;有些项目投入重复、支持过剩,有些 课题却投入匮乏、支持不足 在这些现象背后,是那些以套取国家 科研经费为动机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不 仅有悖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而且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亵渎了社会的正 义。 诚然,没有钱许多事情办不成,但是 光靠钱,却堆不出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 新。科学史上的很多实践证明,钱并不是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两弹一星” 的科学奇迹,是在国家经济极其贫弱时创 造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 学家的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在非常艰 苦的条件下诞生的;美国和德国为率先研 制喷气引擎展开竞争,经费缺乏的德国却 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 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 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 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 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当然,没有钱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 能否定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科研 经费的分配体制还不够科学,不仅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也给套取国家科 研经费的不良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这就要求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尊重科技 发展规律,改善创新环境和支撑平台,充 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首先, 应建立和完善科技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 13 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惩处力度,并设立监督 机构或组织;其次,应建立公平透明、便 于监督的国家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行 科研经费的评审、资金管理、结果监管分 离制约的三角体制,对科技管理和经费分 配监管逐步做到“去行政化” ,探索科学 客观的同行评审制度。 与此同时,在科学界乃至全社会,要 树立健康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拒绝急功 近利和浮夸浮躁,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 职业操守。 科研经费,说到底都来源于国家和人 民,都是纳税人的钱。对于广大科技人员 而言,每一分科研经费都凝聚着国家的重 托和人民的血汗,对每一分科研经费的使 用都是责任与良心的体现。让每一分钱都 花出效益,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学者: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开发学者: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开发 作者:张子良 2011 年 02 月 12 日 来源:解放日报 开发创新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创新 的内在特征,更要遵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规律,在开发模式设计上要有机衔接,既 要发挥原有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更要 正视并克服体制缺陷,构建全社会合力推 进创新型人才的开发模式。 要推动创新型人才开发模式的有效运 转,关键是打破产学研之间人事体制壁垒, 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 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聘 任体系。 创新型人才是上海走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之路的战略支点。如何有效促 使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将是上海“十二五” 发展的关键命题,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事实上,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培养和造 就的过程,如果说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一次 开发的话,那么,创新型人才的塑造更需 要二次开发,那就是创新实践的培养。 因此,开发创新型人才,既要把握科 技创新的内在特征,更要遵循创新型人才 的成长规律,在开发模式设计上要有机衔 接,既要发挥原有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 更要正视并克服体制缺陷,构建全社会合 力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开发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开 发是一种有系统、有规模的社会整体行为, 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创新型人才集聚区都 是以企业为主体,并围绕大学和科研院所 而形成的,走的是人才、科技和产业相结 合的路子。一流研究型大学不仅帮助这些 地区形成一个领先的研发集群,产生众多 可转化的科研成果,而且源源不断输出创 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带 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