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总结_第1页
环境保护导论总结_第2页
环境保护导论总结_第3页
环境保护导论总结_第4页
环境保护导论总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 一、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 景景 自 1800 年1850 年以来,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 ,使人类在控 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 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 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 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到了 21 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 疑虑,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 危及人类的生存。 (1)资源危机。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 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地球 上 97.5%的水是咸水,只有 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 2)土地沙化日 益严重。 “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现在,由于 森林被大量砍伐,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 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 面积的 30%(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 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 (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 量减少。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 英亩,按这个速 度,到 2030 年将消失殆尽。 对此,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 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 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 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 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80 年 3 月, 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 “可持续发展 ”概念。1987 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 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 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 和持续发展。 二、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 1、 地球环境: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2 2、 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 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 781;氧气占 209;氩气占 093;还有少量 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 水圈水圈 :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 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 角色。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 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生物圈 :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 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 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岩石圈岩石圈 :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 60120 公 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 和超基性岩组成。 三、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 1、 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 2)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 油、煤炭和天然气); 3)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水 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 4)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 迹等。 2 2、 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 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 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 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 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 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 水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 10 千米的速 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 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 大气中充满 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 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 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 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 的水。 (3)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 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 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 38 亿年。至距今 35 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 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 20 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 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 17 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 代大气圈形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 化。到距今 4 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 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五、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1.人类与大气圈人类与大气圈 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 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 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 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 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 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人类的 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 二氧化碳总量为 6.2109 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 1/250。温 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 出了严重的挑战。 2.2.人类与水圈人类与水圈 原始生命起源于水,又以水为家。地球刚初形成时一片荒芜。原始海洋形 成水资源后,为生命的诞生构建了理想的“摇篮” 。海水中溶解了各种各样的物 质。在那里这些化合物被水培育成具有原始生命的细胞。原始海洋中溶解的氧、 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最好的“营养品” ;厚厚的水体又像一 个“保护罩”使娇弱的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阳紫外线杀伤。就在这样的“摇篮” 里,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历程,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逐渐形 成了几乎占据地球表面每一个角落的生物世界。 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大规模的砍伐森 林、大面积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调水、大面积的排干沼泽、大量抽用地下水 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 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 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 3.3.人类与土壤圈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 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 6400km 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 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 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除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 存在。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 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 米) 。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 圈)之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 5m,面积 约为 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 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 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4.4.人类与岩石圈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主要生活在岩石圈 表层。在目前条件下,人类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或者空中。假如没有固体岩石 圈的支撑,很难想象人类能否诞生,能否演化为今天的人类。从生物演化的历 史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中,但如果没有陆地,没有一部分海洋生 物登上陆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人类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岩石表层的土壤 的生产力。没有岩石,也就没有土壤,人类的食物来源将会成问题。没有固体 岩石圈的支撑,水圈的形态将会明显不同于现在,对生物、人类将会产生巨大 的影响。 5.5.人类与生物圈人类与生物圈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 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 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 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 300 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 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 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 人口密度。 六、六、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1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 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 大功能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一种动态系统。 2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 (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 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 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 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 (6)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 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3 3、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 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 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 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4 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 5、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 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 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 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 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 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 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 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 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 七、七、 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时光飞逝,持续八周的选修课很快就结束了。感谢张老师,我又学到了很 多课外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我要把这门课学到的 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地球的条件这么优越,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统治者, 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