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历史文本教科书整合探索 摘要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如何将版本繁多、内容丰富的文本教科书进行整合,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广大任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高中历史文本教科书整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文本整合的概念,基于教科书自身的缺点、文字描述的集成、与师生视野重合的视域较小等进行整合,依据教学案例,从教学资源整合、教科书框架整合、以课堂建构为中心的动态整合三方面,论述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看点“是教科书的改革,即编写体例模块化、史料选取综合性、版面布局新颖性。但教科书文字信息量过大、史料涉及面较广,而给定的课时量有限,成为制约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瓶颈。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内成为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教科书的理论阐述、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研究、对教学实际策略的评述等方面。如何对文本教科书进行可行性探索,是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关键。一、文本教科书整合的内涵西方的“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按照法国哲学家利科尔的观点,文本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国外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从大量的资料来看,一些学者对“课程整合”的理论有过论述。从宏观的整合概念上讲,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策略,其实质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人的要素、物的要素、教材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那么这些分化了的要素之间如何进行微观的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前人的启示及自己的理解,从微观的整合概念上讲,文本教科书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的专业解读、学生的存储信息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预设与生成而共同完成习得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新型教学方法。教科书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完成课程整合,必须十分重视从文本教科书的整合开始,这是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内容之一。二、文本教科书整合的原因后现代教学观认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意义才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解脱出来,才能拥有现实的生命力;通过“读者文本读者”之间的相互参与,挖掘教材“会说话”的部分,使它能与教师沟通,引出话题,启发教师思考文本的深刻内涵,激发对文本的追问,为学习者创造更广阔的话语空间。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教学文本不断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实践成就着学生的自我建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设计,借助文本的描述和自身的参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积极的认知情感。依据上述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的研究虽然较传统已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整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其主要原因是:l 历史教材自身的欠缺。根据国外研究教科书的专家得出的结论分析,教材自身的不足之处可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知识:将重点放在容易学习的知识上,对学生觉得困难的内容重视不够。 b 学科内容:讲述的话题不够有趣、过时,不够真实。 c 语言:专业术语使用过多,不够通俗。d 习题:练习题太机械,数量太多,缺乏意义。 e 插图:教科书版面设计死板,插图质量低劣。 依此审视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体例上,新教材是以模块为形式,以中外专题史合编,只选择历史现象的某一方面,缺少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在内容上,以多开端、多线索、多层次的方式建构,教材内容缺少铺垫,具有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容量大等特点,教师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在习题设计上,有问题探究、史料测评、重要概念、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问题,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及时有效地整合文本信息,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l 教科书内容描述的集成性。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大都是以课文正文部分和辅助部分呈现,正文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辅助部分有“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图片等,是正文内容的延伸,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正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各种版本的抗日战争一课的正文字数为例,人教版1572字,人民版4308字,大象版1957字,可以看出,课标规定的同一个内容在描述上已出现很大的差异,这节内容在中国史中的地位应该很重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也是学生熟知而且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教科书明显的“集成性”给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广阔天地。l 师生视野与教科书内容重合面积太少。 迦达默尔认为“视野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专家学者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体现的是作者的视野,与师生在使用教科书时的视野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知识面与教科书内容涉猎面的相交面积过小,就会影响知识的内化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怎样寻找到“教师教科书文本学生”视野的交融,产生“视域融合”,实现文本意义的开放性,是课改成功的突破口。三 文本教科书整合的实践探索 文本的意义不是“自在”的,而是在主体的参与和关照下持续地涌现出新的意义。学生作为文本的读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整合”中是必须关照的。这二者在完成整合的操作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整合之一:教学资源整合(1)整合的理论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所有因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的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科书是新课标内容的具体表现,是课程资源,但已经不是唯一的资源呈现方式;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二者个性化的成长背景和环境、阅历和经验都可以支撑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所以强化教学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的实现。从系统论角度上讲,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学效果是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下产生,使历史教学各要素发挥最佳的功能,顺利完成整合并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整合的尝试:整合学生资源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一位学生在学期结束的历史学科自我评价中的话语正说明了这一点,他这样写道:“搜寻历史学习资源的过程,就是在找不着中苦恼,在忙碌的摘录中思索,在无从整合中徘徊,在被老师肯定中疯狂地喜悦,忙着并快乐着。”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和视觉去体验教学资源开发的乐趣。因此,应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和鉴别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开发教学资源的主要力量。学生这一资源从经济效应、方便功能、随时生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l 调查学生情况,掌握资源存在形式。通过学期初始对学生家庭情况及资料储存情况的调查,进行分类整理,主要资源形式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纪实片、学者讲历史、历史报告会光盘、历史著作、与历史相关的期刊。而历史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课堂资源的支撑,通过引入有效的资源,改善课堂环境,提升历史教学质量。l 阅读文本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锁定选取方向。教科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反复阅读文本,通过文本表述中的导语正文辅助资料探究学习,把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确定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途径,根据三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及外在条件,有效利用学生资源,使教学效果最优化。l 研究学生的需求及能力倾向,发掘学生的自身资源。教师能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知识储备等问题有较明确的估计,可以加强教学资源开发的指向性。我授课的班级学生情况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共性是长于动手操作,弱于逻辑思维;个性差异是能力高低不等,知识储备的数量差别较大。面对这种情况,仅给予学生感官刺激是不够的,必须使他们在教师备课时参与进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自己。我主要采用了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搜集资料,如哲理故事、文学素材、历史上的伟人、身边的历史等,整理成有自己观点的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表述,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我能力。l 最后,了解学习资源的成本,确定资源的呈现方式。资源的呈现,既要经济实用,又要有效便捷。我曾了解一位老师在区级观摩课中讲授红军长征这一子目,课前备课时,仅绘制长征示意图,做课件就花费好几周时间。在课堂上,这位老师在讲解此问题时,先让学生叙述长征路线,接着老师强调并增加一条路线,然后老师讲述长征中的主要事件,播放视频,最后让学生表演红军爬雪山场景。这位老师课前煞费苦心找资料,排节目,课堂上重复使用。其实长征示意图教材插图很清晰,只需将其投影到屏幕上,结合三大重点事件讲解即可;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感受能力较强,可以让学生描述爬雪山过草地时的内心感受,没必要进行闹剧式的表演。例1: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抗日战争,在集体备课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日常课外阅读、大量视频资料的涉猎,这一节内容学生较熟悉,决定采用“主题式学生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资源和同学共享,设置情景,模拟现场,在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中,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节一:(备课组织阶段)将学生分成四组:l 上海记者:来自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消息。l 延安记者:来自中共敌后战场的消息。l 南京记者:来自投降仪式现场的消息。l 河北记者:来自沦陷区的现场消息。(将学生分好组后,利用课余时间与各组组长商讨资源的取舍,对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的解说)环节二:(资源整合阶段)将学生的各类资源重新整合,确定资源在课堂上的使用。评析:这是一个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资源搜集并整理,以学生课前、课堂的多方位参与为特点的教学案例。受论文篇幅所限,我没有展示完整的课例,其中有关解说词、视频资料的截取、图片的选用等内容,都是学生们搜集整理并制作课件,教师仅将各组的内容完整设计一遍,再进行简单的编排,最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在做中感悟着历史,在活动中获取着知识,使课堂历史学习实现着从文本描述向动态历史发展过程的转变。(二)整合之二:教科书框架的整合 所谓教科书框架整合,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将本单元或者本课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接受、容易理解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知识结构。文本描述是课程的“肉体”,无论它多么丰富精彩、寓意多么深刻,都不能直接进入课堂教学, 必须经过教师和学生对其“活化”,创造性、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 高中历史必修和选修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有许多内容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如何利用框架整合这一方法将教材的叙述转化成动态的文本,使学生更容易建构知识体系,更易于积累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整合文本必须要做的工作。l 首先,可以进行专题之间的内容整合。高中历史教材呈模块式、中外合编式、专题式等组合,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多视角、多层次、中外贯通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但是,目前的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题之间有些历史知识重复出现,同一个问题的因果不连贯,中外史实割裂等,教学时既费时费力,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调整其顺序,优化教学内容。例2:必修二整合后的学习顺序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整合说明:首先,从时间、空间上学生易于接受。从古代到近代,容易形成历史的大轮廓,从事件的大背景上也能形成一个整体,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通过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带给中国的影响,继而引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经济的变化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这样学生易于认识事件间的内在联系。l 其次,可以进行模块间相关知识的整合。高中历史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精选部分内容。虽然是专题体例,但是知识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突破重点难点等方面,整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3:必修一第七章第1课和选修二第五章第1课和第2课。整合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发展史,对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可将这三课内容进行时空上的整合,教学效果较好。l 再次,以模块内容为基础进行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课程改革后的历史课程更趋于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新课程的改革说明提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既注意体现学科间共同基础性,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材中已经涉及了许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如在政治史中,增加了政治课中政体、国体、法律的专业知识及外交原则;在经济史中,增加了产权制、公司制、股份制、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经济史专业知识等。对于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尝试进行不同学科的整合。 例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中对于抽象的政治概念,先从历史课角度出发,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是历史教材可以回答的,有些就明显是政治知识。可采取两种方法解决,一是学生讨论查阅资料回答,二是通过政治老师“论坛”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 整合说明:这种跨学科教学的尝试,既能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又能将历史史实与政治知识、经济知识、地理知识等相结合,有意识地增强学科综合的训练,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有机构成的重要性。但是,框架整合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必须使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框架整合仅是一种思路,不是结果,切忌随意整合,追求时髦。框架整合是一种尝试,不是规则,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从学情和教科书内容出发,体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性。 (三) 整合之三;以课堂建构为中心的动态整合如果把文本教科书的整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的话,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是对教材静态的“整”的过程;“合”的过程指的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阶段,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人为地将整合过程分开,是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实践中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整”的过程是“合”的基础,“合”的过程是“整”的升华。“整合”是达成良好学习效果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方式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提高的主要环境是课堂,课堂教学为教师、文本教材及学生提供了一个进一步对话的空间。(1) 文本教科书整合的一般设计文本教材整合的一般设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前期整合、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整合设计各环节之间是一个循环开放的系统,笔者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总结出文本教材整合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文本教材整合基本流程图)从整合的设计方式来看,主要是学科取向的整合设计,从历史学科开始,在学科内部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逐步过渡到整合程度较高的超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2)基于文本教科书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新的知识观指出,教学的任务和效果,不仅包括教师通过书本对学生所起作用,使学生在行动中学和在合作中学,更要引导学生从“扁平”的静态书本知识走向“立体”的动态知识。从教学设计的课堂系统重点说明新知识观的要求高度,课堂系统要设计导入、教学结构设计(设计问题营造情景、学生分组探究、适当处理教材等)、总结设计等。以课堂问题设计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自主打开思路,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计的立足点是:能表现重点难点,能使教材知识和学生的经验相关联,能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回答问题。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同时问题的思维起点要控制梯度,以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生长。 例5: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与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邦联体制与联邦体制的整体问题,是在高三政治课中才涉及有关政体内容,所以高一学生对1787年宪法原则的理解难度较大。问题设计: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国会组、总统组、最高法院组、特殊说明组(以国会组中的参议院为例)问题1:参议院议长你在政府部门担任什么职务?问题2:按照宪法规定,参议院议长是通过什么方式当选的?任期多长时间?问题3:请问参议院主要拥有哪些权利?问题4:如果总统先生违法,你们有权处置吗?问题5:前三个组是如何体现“分权的原则”?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人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人力资源管理篇】
- 3D视觉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
- 《病历标准性书写》课件
- 《电子商务复习》课件
- 2024年大学生暑期个人社会实践总结
- 中小学开学第一课373
- 电商行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七夕之爱 让企业生辉
- 2023-2024年项目安全培训考试题巩固
- 雨雪天气安全教育PPT
- 深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咬合桩)
- 劳务派遣服务外包技术方案
- 采购管理实务全套教学课件
- 极致物业管理系统收费管理业务操作
- GB∕T 29639-2020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贵州省工伤保险待遇申领授权委托书
- 媒介融合(ppt)课件
- 液压系统中油管尺寸的选择
- 视频监控台账参考模板
- 初一初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