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_第1页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_第2页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_第3页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_第4页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湘教版版四年级上册湘教版版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知道声音的三要素的 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声音是每个人的知道 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学生并不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此,这节 课的重点就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概念,让学生在事件和 观察中,获得新知识。 设计理念: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让 学生在主动探究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 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能在活动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粒,尺子,水,水槽,吉他,饮料瓶。 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皮筋、口琴、泡沫球等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一、教学导入 1.1.复习:复习: 板书“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 不同的音色。” 2.2.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请 35 名同学用不同大小的音量和不同高低的音调来读这三句话。 3.3.课题引入:课题引入: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都在发声,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2.声 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究过程二、探究过程 (一)观察发生的物体(一)观察发生的物体 1.1.感知喉部感知喉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摸住我们的喉部(师生一起),然后说“啊”,有 什么感觉?(板书:麻麻地) 2.2.动手实践:动手实践: 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 拿出我们的尺子,用力的拨动它,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板书: 尺子上下晃动) 教师拿出吉他,请 35 名同学上台拨动琴弦,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生前和发生后,琴弦有什么区别?(板书:琴弦 晃动) 3.3.小组交流:小组交流: 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或感觉到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 能与什么有关? 4.4.归纳小结:归纳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5.5.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琴弦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 象不十分明显,比如说鼓,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 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吗? 现在我们以桌面代替鼓,看看桌面发声是不是也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放一抓白米粒在桌面上,然后敲打桌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总结。 (板书:米粒跳动。) 6.6.教师小结:教师小结: 有的发声部位震动的幅度很小,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它震动,需要用其他 工具间接观察。 注:观察时应填好下表 发生的物体发声时不发声时 喉咙麻麻地静止 尺子上下晃动静止 吉他琴弦晃动静止 桌面米粒跳动静止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二)液体、气体的发声(二)液体、气体的发声 1 1学生观察学生观察 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将杯子里的水倒入水槽中。 提问: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2 2动手实践动手实践 教师示范:向饮料瓶吹气,仔细听。 学生实践 3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4 4汇报、交流汇报、交流 5 5归纳小结:归纳小结: 液体和气体也是通过震动发出声音的。 三、课堂总结三、课堂总结 1.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2.2.全班讨论:全班讨论: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敲锣)谁能让锣声立刻停止? 学生回答原因并演示。 利用自己带过来的保鲜袋、尺子、塑料、口琴、泡沫球等物体发声,感 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是我在实习一个多月后上的,虽然不复开始那般的青涩,但是在 备课和试教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由于学校仪器室仪器的缺乏,很 多活动无法施展,比如说音叉示范,锣和鼓的震动等等。但我通过用桌面代替 鼓,虽然效果不及锣和鼓,但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有的发声部位震动的幅度很 小,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它震动,需要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这个知识点,还 通过吉他琴弦的发生,更形象的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这一内容,但是试教时却总不能把握好时间,不是短了便是太长,在经历过无 数次的磨课以后,终于正式搬上了讲台,皇天不负有心人,上课效果也终于得 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下面就把我在这次的课堂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个 简要的叙述: 1.1.“要上好一堂课,并不仅仅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是我在实习 学校第一周上完公开课后,指导老师对我说的话。还记得那一次,我紧赶慢赶 的把教案上的内容讲完,但却忽略了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了。经过一个多月的 实战经验,在这方面我已经能够做的较好了。在整堂课里,我都是启发学生自 己去发现、去总结,并在堂的结尾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这节课所 学的知识,这让我发现,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出重点,孩 子的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 2.2.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堂课,我抓住这一点,调动了 整个课堂的积极性,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但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却是考虑 再三,我担心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吉他上,而无心继续学习,最后我还是决 定冒一次险。当我把吉他带入课堂的那一瞬间,整个课堂沸腾了,注意力都在 吉他身上,都希望我可以为他们弹奏一首,我心想,完了,押宝失败。但是当 我的声音在课堂上想起的时候,他们顿时鸦雀无声,正是因为他们想听我弹奏, 更是特别听我的话。这样,主动权全到了我手上,这一堂课,他们表现的比以 往更加积极。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上课是需要冒险的。 3.3.新课程的标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我秉承的这个 原则,于是在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时候冷场了。学生由于对震动这一 次不太熟悉,所以一直想不到这个词语,就算是我不断引导,也只能想到动、 跳动等词语,所以在最后由我告诉他们,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课堂结 束以后,指导老师也跟我说,在这个方面我处理的还算不错,每个地方的学生 知识面不一样,能力也不同,如果学生无法自己去探究出结果,教师应适当的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4.在这堂课中,学生用保鲜袋等物体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 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 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