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范例_第1页
参考文献  范例_第2页
参考文献  范例_第3页
参考文献  范例_第4页
参考文献  范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例一: 1叶澜.幸福不自奢谈出J.现代教学,2011,(5). 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5203.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4152. 4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23. 5冯建军.论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幸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 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262. 6孙峰.教师专业伦理的价值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08, (22). 7胡春明.教育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1. 8刘文霞,桑志坚.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 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 学,2007:155.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 10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125344. 11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0:218219. 12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7226. 13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4161. 14朗文出版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英语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7:648. 15骈宇骞.中华字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185,68. 16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5:3. 17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 2007:89. 18赵谨.话说中国人之三教九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6. 19沙哈尔,汪冰,刘骏杰译,汪冰审校.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社,2007:33. 20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1郑雪,严标宾,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奚恺元.撬动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4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内尔诺丁斯,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6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7龙宝新.幸福:从概念到意蕴兼论朝向幸福的教育之能为与难为J.湖南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1). 28向晶.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9李培森.大众文化兴起中教师幸福惯习的失落与复归D.西南大学,2009. 30白亮.教师生活:从职业倦怠走向幸福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1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2莫洛亚,弗洛姆,亚伯拉编译.人生五大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 2008. 33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生活方式”抑或“谋生手段”的教师职 业观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7, (6). 34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5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 36贾会彦.论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幸福感D.广西师范大学,2006. 37Robert A.CumminsAnna A.L.D.LauDavid MellorMark A.Stokes. (2009), Encouraging Governments to Enhance the Happiness of Their Nation: Step 1:Underst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1,pp.23-36. 38Luca Stanca.(2010),The Geography of Economics and Happiness:Spatial Patterns i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Conditions on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9,pp.115-133. 39Mary SteffelDaniel M.Oppenheimer.(2009),Happy by What Standard?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Comparisons in Ratings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2,pp.69-79. 40Alfred M.Dochery.(2010),Education and Happiness in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41Katherine G.DennyHans Steiner.(2009),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Happiness in Elite Collegiate Athletes,Child Psychiatry Hum Dev,40,pp.55-72. 范例二: 专著:专著: 1 美杜威(Dewey,J.).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6. 2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 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2 版)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23,68-70,74,311-312. 4 美费斯勒(Fessler,R.) ,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J.C.).教师职业生 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高耀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5:82,66-71,21-22,22-28. 5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59-260,242-265, 258-259,249-250, 250-252, 253-254,254- 255, 261-262. 6 黄济,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4-69. 7 傅道春,等.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77-78. 8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新探:若干理念的阐释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 版 社,2007:135.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85:330,330-331,331. 10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48- 349. 11 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684. 12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2.中学 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22. 1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3. 14 美布鲁克菲尔德(S.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 ABCM.张伟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2. 15 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 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9. 16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 17 美帕克帕尔默(Parker J. Palmer).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2. 期刊论文: 18 高艳,等.基于适应性的就业能力研究及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0,33(3):70-74. 19 Carol R. Rinke.Understanding teachers careers:Linking professional life to professional path,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08(3):113. 20 丁笑炯.对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 研究,1998(2):69-75. 21 王小棉.新教师入职初期所遇困难的研究兼析传统师范教育的缺陷J. 上海教育科研,1999(4):34-36. 22 戴锐.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95-97. 23 陈海凡.初任教师的适应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3(4):11-15. 24 周立群.新教师常见问题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 3-7. 25 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6(6):135-137. 26 邓艳红.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65-68. 27 王红梅.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17(9):61-64. 28 王平,郝涂根.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性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9(12):71-74. 29 胡琳丽,郑航.师范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与学习适应性的关 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69-1271. 30 杨彦.幼师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 2010(9):69-70. 31 崔源琳,冯维.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重庆 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6):86-89. 32 冯维,等.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的相关研 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55-357. 33 王颖.普通高师毕业班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29-34. 34 石艳.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某师范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免费 师范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4):46-51. 35 封子奇,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2(7):69-75. 36 张燕,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640. 37 王华敏,黄良勇.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1(4):90-92. 38 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 于全国 6 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0(4):144-152. 39 许明.英国教师教育专业新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9):73-77. 40 杨薇,郭玉英.骨干教师视阈下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来自第一批高中 课改实验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0(7):83-86. 41 谢安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5):5-8. 42 郑友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6):71-76. 43 吴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 2010(12):88-90. 44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4):58-62. 45 黄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13(6):14-16. 46 邱秀华.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趋势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5(2): 40-43. 47 何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0(3):44-47. 48 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6):36-40. 49 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11(4):43-48. 50 张大均,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0,26(3):56-62. 51 刘富喜.教师职业认同的指向和态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7(9):64-65. 52 宋广文,魏淑华.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1):80-86. 53 王鑫强,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5):152-157. 54 孙利,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5):80-84. 55 程巍,等.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 教育研究,2008,20(5):45-48. 56 郝文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专业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5(4):112-116. 57 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 2008,1(1):29-32.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58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4:62,63-64. 59 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