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pdf_第1页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pdf_第2页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pdf_第3页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pdf_第4页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姓名: 指导教师: 院 专 蔡晓菁 班班多杰 系: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业: 完成日期: 中国哲学 2 0 0 8 年1 2 月 摘要 本文运用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藏族格言诗经典著作 萨迦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尝试 从新的角度探讨藏族格言诗的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思想特点,并 在此基础上考察藏族格言诗与藏传佛教思想的联系以及与藏族传统 思想文化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藏族格言诗中的哲理。文章主体分为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格言诗 的产生与西藏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次是它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印度 格言诗和佛经诗歌,因而文章首先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印度佛教 格言诗的特点,由此来考察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缘由和发展 特点。另外,解读一部作品,必然要考虑到作者个人知识结构与社会 环境的影响,故而在第一章中分别介绍了格言诗的作者,以便更好地 明晰格言诗的思想内涵。 第二部分,分别分析三部格言诗的主要内容。最早的藏族格言诗, 是萨班于1 3 世纪时创作的萨迦格言,它以藏传佛教思想为主导, 结合西藏的人文景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色写作而成。萨 迦格言之后的格言诗都继承了其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 也一脉相承,但又不乏其各自的特征,因而文章第二部分分三节详细 解读了三部格言诗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部分,尝试从新的角度与研究方法探讨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 想特色和主旨。一部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萨迦格言、水树 格言、国王修身论作为藏族格言诗的优秀代表,则聚集了藏民族 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精华,代表了藏民族的思想特色、经验水平和思 维高度;而其作为僧人作品,则又必然带有浓厚藏传佛教思想的特色。 因此,格言诗所共同拥有的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思想的交融碰撞,实 则为藏传佛教民间普及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藏族格言诗所具有 的最为历史性与思想性的特点。再者,藏族格言诗以劝诫形式从上到 君王下到臣子,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涉及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学习 生活各个方面既抽象又形象地阐明了人生的哲理与追求,在内涵上也 逐渐从物质的、感性的、生理的层面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 面,体现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 诗中包含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社会理想的描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完美诠释了“真善美“ 涵义的和谐统一。最后通过对经验中的现实世 界的批判指向人文精神上的终极关怀,论人之追求,人之永恒,统一 有序,和谐为美,展示了格言诗中“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 这些格言诗里已将写作者的佛学思想和人生观完美融合,形与质 的结合呈现出美感,故我们后来人才能够为这些充满哲理魅力的箴言 集所深深吸引并将其永恒流传下去。解读藏族格言诗,对我们理解藏 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它作为中华多 元统一体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分析其内容和特性对我们传承和发扬伟 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格言诗,藏族文化,藏传佛教 a bs t r a c t t h i sa t r i c l eu t i l i z e st h er e s e a r c h f u lt e c h n i q u eo f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 t h o u g h t sh i s t o r y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a n de x p l a i n i n gt h ec l a s s i ct e x to ft h e t i b e t a n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m o t t op o e m ,t h ef a m o u so fw h i c ha r e “t h es a i i am o t t o ,w a t e ra n dt r e e sm o t t o ”,k i n gp r a c t i c e sm o r a lc u l t u r e d i s c u s s e s ”t od i s c u s s e st h et i b e t a n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m o t t op o e m p r i m a r yc o v e r a g e ,b a s i cf l a m e ,t h o u g h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b a s eo n i n s p e c t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i b e t a n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m o t t op o e ma n d t h e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t h o u g h ta sw e l la st h ei n t r i n s i c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 t h et i b e t a n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t r a d i t i o nt h o u g h ta n dc u l t u r e ,u n e a r t h i n g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o u g h to ft h et i b e t a n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m o t t op o e m t h e a r t i c l em a i nb o d y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h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e s s e n t i a l f e a t u r eo ft h et i b e t a n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m o t t op o e m f i r s t l y ,t h e - p r o d u c t i o n o ft h em o t t o p o e m i s c l u n g t o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c o n d l y ,i th a dp r o f i t e df r o mt h ei n d i a nm o t t op o e ma n d t h eb u d d h i s tl i t e r a t u r ep o e t r yt oag r e a te x t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r t i c l e p r i m a r i l y i n t r o d u c e d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n d i a nb u d d h i s tm o t t op o e m ,a n dw ec a ns t u d y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 o c i a lo r i g i n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i b e t a nm o t t op o e m i na d d i t i o n ,w h e n i n t e r p r e t i n gaw r i t i n g ,w em u s t t a k ei n t oa c c o u n tt h ep e r s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i m p a c to f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ar e s u l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h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 a u t h o ro ft h ep o e t r y ,t h a ni tw o u l db em u c hb e t t e rt oc l e a rt h ei d e aa n d m e a n i n go ft h ep o e t r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a n a l y z e st h r e em a i ne l e m e n t so fp o e t r y m o t t o t h ef i r s tm o t t oo ft i b e t a np o e t r yi s “t h es a j i am o t t o “ ,w h i c hi s c r e a t e db ys a r b a n ei nt h e13c e n t u r y i th a sb e e nd o m i n a n t e db yt i b e t a n b u d d h i s ma n dl e db vt h es i g h to ft i b e t sc u l t u r a l ,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s i t u a t i o na sw e l la s w r i t i n g 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t e r i s t i c s a t t e rt h i sp o e t r y ,t h eo t h e rp o e m sh a v ei n h e r i t e di t sw r i t i n g s t y l e ,l a n g u a g ef e a t u r e sa sw e l la s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o u g h t ,b u tt h e r ei sn o l a c ko f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s t i c s t h u s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v i d e s t h r e ep a r t st od e t a i l e d l yr e a d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p o e t r y t h ep a r tt h r e e ,it r i e dan e wp o i n to f v i e w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t o e x p l o r e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p o e mm o t t o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u b s t a n c e o ft h o u g h t a st h es a y i n g “ap o e t r yi st h es o u lo fan a t i o n ”, “t h es a j i a m o t t o ,w a t e ra n dt r e e sm o t t o ,k i n gp r a c t i c e sm o r a lc u l t u r e d i s c u s s e s ”a r e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t i b e t a nm o t t o p o e m t h e yb r o u g h tt o g e t h e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o f 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e s s e n c ea n do nb e h a lfo ft h et i b e t a ni d e a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 ,ah i g hl e v e lo f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i n k i n g a n dw r i t i n gb ym o n k s ,i tw o u l dc e r t a i n l ys h o w as t r o n gi d e ao f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b l e n do f t h ec o l l i s i o nb e t w e e nt i b e t a nc u l t u r ea n d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tt h o u g h t , w h i c hb r o u g h tb yt h em o t t oo ft h ep o e t r y ,t r u l ym a d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t h e p r o g r e s so f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 ss p r e a d i n g t h i si sa l s ot h em o s t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m o t t oo ft i b e t a n p o e t r y e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t i b e t a np o e t r y w e r el e a m e df r o mt h ek i n go n d o w nt o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f r o mt h ec o u n t r yt ot h eh o m e ,c o v e r i n g e t h i c s ,b e h a v i o ra n da l la s p e c t so fl i f e ,t oc l a r i f yt h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 p u r s u i to f l i f ea b s t r a c t l ya n dv i s u a l l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g u a d u a l l yo nt h e c o n t e n to ft h em a t e r i a l ,e m o t i o n a la n d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s h i f tr e f l e c tt h el e v e l o fs p i r i t u a la n dm o r a ll e v e l p o e m st h a tc o n t a i n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o f 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 so f t h ei d e a ls o c i e t y ,t h e p u r s u i t so ft h ep e r f e c tr e a l mo fl i f eh a si n t e r p r e t e d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 t r u e ,t h eg o o da n dt h eb e a u t i f u l ”h a r m o n i o u s l y f i n a l l y ,t h r o u g h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o f t h er e a l w o r l dc r i t i c a lp o i n t i n gt ot h eu l t i m a t eh u m a n i s t i c c a r eo nt h ep e r s o n ss p i r i t u a l ,w ec a nd i s c u s st h ep u r s u i to ft h ee t e m a l p e o p l ew h i c hi su n i t e d ,o r e d e r l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l y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 b u d d h i s tr e a l m t h e s em o t t o e sh a v eb e e nw r i t t e dt h ea u t h o r sb u d d h i s tt h o u g h ta n d o u t l o o ko nl i f ep e r f e c t l y ,w h i c hi ss h o w i n gas e n s eo fb e a u t yf o r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s h a p e sa n dq u a l i t i e s s ow ec a nd e e p l yb e e na t t r a c t e d b yt h e s ep r o v e r b sw h i c h i s f u l lo fc h a r ma n d g o d o w n t i m e l e s s l y u n s c r a m b l i n gt i b e t a nm o t t op o e t r i e s ,w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i b e t a nc u l t u r ea n d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a n dc a r r y f o r w a r dt h eg r e a tt r a d d i t o na n d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b e c a u s eo fi t s i m p o r t a n c ew h i c h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o ft h ec o n t i n u a l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a n dt h e r ea r e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b u i l dt h es p i r i th o m e so ft h e 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m o t t o p o e t r y ,t i b e t a nc u l t u r e ,t i b e t a nb u d d h i s m 4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蓥电羞日期:2 盟年土月盈日 绪论 一、研究意义 ( 一) 现实意义 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挖掘、继承 和发扬光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藏族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光荣 任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以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构成的一个“各 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 ,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 文化,为此我们在研究藏族文化的特性基础上也可以吸收并且认同其传统意义的 一面,以“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精神包容、吸取人类共有的 优秀文化和典范。 格言诗作为藏族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藏族哲学的一种重要载体,为每 首四句七言的哲理格律诗,形式简明,易于记诵。它是出自藏族历代高僧之手的 启迪智慧、训导后人的藏族社会传统教科书,以其深入浅出、生动鲜明、琅琅上 口的民歌音韵既形象又抽象地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在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进取的生活热情和自强、自信、自立的道 德情操。因而,藏族格言诗作为一种藏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我们对它的寻根不 是对以往文化的非此即彼作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寻找藏民族特质性的文化之 根。所以我们所要面对的更像意味着一种深刻的自省意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说 到底就是一种自我理解。传统经典文本给予我们的启示就不仅要立足于历史,更 应该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中确实还有余温,我们要敢 于把手伸进去捕捉这个余温,然后点燃读者的思想之火。我们可以通过对格言诗 的解读,从中略窥得臧族文化的深邃、辩证、哲理的一面,也可了解到藏民族独 具特色的心理、性格、情感所在。 另外,藏族文学是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以它立足的民族传统为依托,展 示出一个民族多样的生存状态、生命特质与生活智慧。因而,格言诗所表达的意 义,除了着重展现民族原尘状态的写实性,同样也可就审美情趣上向多个角度延 伸,进入了由文学层面向道德伦理的层次并纵向人性深层的发掘,对民族精神和 终极关怀都有涵义深远的叩问。对我们而言,在每一次的研读探索中都可视之为 对人类精神的一次深度回归。 ( - - ) 学术意义 藏族格言诗,首先它不仅是不朽的藏族文学作品,它的内容还涉及哲学、政 治、经济、教育、宗教、社会等各种学科及各个领域,因而也就给予我们诸多的 研究维度和启示。所以,格言诗既可以当做雅俗共赏的警世箴言,也可作为诗歌 鉴赏,研究其写作j x l 格、艺术构思、语言技巧,又可作为学术研究,探讨某一阶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 9 8 9 年7 月,第l 页。 l 段的西藏哲学宗教、政治思潮、道德规范、社会现象。相信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研 究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成就一番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其次,藏族格言诗在其萌芽、成长的过程中,主要是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文 化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己所用。众所周知,藏族文化有着千年悠久的 历史创造,源生于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受到了其他多民族的历史影 响,从而创造出汲取各家之长与本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的特色文化,尤其是印度佛 教与藏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进的一面。藏族格言诗的作者均是藏传佛教文化的承 继者僧侣,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是建立在藏传佛教思想基础上的, 这种立足在佛教哲学思想根基上的人生经验,它是对以超越物质的精神能量为标 示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对此我们还可以从佛教传播和义理的角度对格言诗做一番 有意义的探索。 此外,格言诗的历史背景具有与佛教藏化共时的特性,故而深入了解格言诗 的历史和哲理特点,可以对我们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作一点有益启示,也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通俗易懂的渠道。最后,格言诗所表现和采用的 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对于今天构建文化多元共存的领地也提供了一种样式,研究格 言诗在融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和寓言、对比多种手段于一体,以及和佛教深奥 义理上的运用手法都是一个良好的探讨藏民族文化文学的研究范式,也表达出了 一种多元和谐、和而不同的话语体系。 二、藏族格言诗研究现状概述 关于藏族格言诗的研究,在汉文方面,以萨迦格言的翻译者王尧老师于 1 9 5 8 年在光明同报上发表的论萨班贡嘎坚村和他的哲理诗为伊始,许 多藏族格言文化爱好者也追随其后陆续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年代来划分, 可有三个阶段: 第一,5 0 年代n t o 年代术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此与其时代背景有关,更重要 的是,藏族格言诗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在当时还未受重视; 第二,8 0 年代至2 0 世纪木,研究成果繁多,成绩斐然,现今多数成果为这 个时期写成,藏族格言已引起了藏学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研究角度多从哲 学、伦理、宗教、政治及文学各个维度出发,使读者视野大开。下面所列为从各 个学科角度出发的一些研究著作: 涉及到政治哲学思想:萨迦格言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探讨佟德富班班 多杰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1 9 8 9 i 伦理:萨迦格言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二题熊坤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0 3 宗教:藏族格言中的宗教意识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 9 9 2 1 美学:藏族格言诗面面观格言诗中的审美观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1 2 文学:闪光的珍珠,智慧的花朵论萨迦格言中的比喻宁世群西藏 2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6 1 历史:谈谈藏族哲理诗萨迦格言的社会历史作用孟延燕西藏民族学院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8 2 4 教育:三论藏族格言诗中的治学思想星全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 0 0 3 5 民俗:藏族格言诗面面观i - - - - 格言诗中的幸福观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 报1 9 8 9 2 总而言之,研究探讨的触角十分广泛,成绩显著。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 程度上挖掘不够深入,尤其在哲学方面,多就意识形态作价值判断,忽略了写作 者的初衷;又或者仅仅铺叙分析格言诗,论述多数泛泛点到即止。 第三,2 0 0 0 年至今。2 0 0 0 年以前的研究多数以萨迦格言为基准或代表 来综述整个藏族格言诗面貌,2 0 0 0 年以后选题则有扩展,且研究领域在民族学、 社会学、民俗学、文学技巧上有所涉及,还有以藏族格言诗歌的全貌鉴赏为题的 著作出版,内容基本囊括了格言诗的所有研究成果。换言之,2 0 0 0 年后的格言 诗研究趋势是以总结为主,有所扩展,但后续挖掘创新不够,基本仍旧延续以前 的研究方法。 三、文章研究范围、方法与创新 ( 一) 文章研究范围和方法 最早的藏族格言诗,是1 3 世纪西藏大学者萨迦贡嘎坚赞在精心研究龙树大 师的白智论、益世格言、智慧树和贾那嘎的修身论等反映印度 社会生活的格言诗的基础上,以藏传佛教思想为主导,结合西藏的人文景观、自 然景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色而创作的萨迦格言。之后的格言诗 都继承了其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也一脉相承,但又不乏各自的特征, 深深地熔铸在藏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之中,成为藏 族人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哲理诗。因此,藏族格言诗不仅是藏族高僧大德留给 我们的优秀文学作品,更是综合当时经济、政治、艺术、伦理、哲学水平的宝贵 精神文明遗产。要很全面地研究这些优秀的作品,需要长时间长篇幅的系统分析。 鉴于本文已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研究能力限制,现对格言诗的解读主要还是从哲学 和伦理的角度上分析,结合本人哲学与宗教的研究背景,尝试在总结吸收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解读格言诗文本。其中萨迦 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作为藏族格言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格言,是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论述着重点是解释三部格言诗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 思想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格言诗与藏传佛教思想的联系以及与藏族传统思想文 化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藏族格言诗中的哲学思想。 此外,研究历史性的文本,且要将着眼点放在还原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历 史性关联上,就不能以现代的价值观去测试或对应,所以本文暂且撇弃了以往对 格言诗采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之本文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故而对其他诸多领 3 域的政治经济的关联就不再涉及,也不做二元的价值评判。 再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是藏族文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本文 将结合哲学的方法对这一个特点做重点分析,以藏传佛教文化丰富的内涵和藏民 族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去理解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文化理念。 ( - - ) 对题目“新探”的解析 本文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所作的探索,倘若没有前人珠玉在前,恐 无法完成得如此顺利,但是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仔细研读抄写了具有代表性 的三大格言诗之后,本人确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文章中所 作的一些新的探讨。 第一,从写作方法上,笔者试从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背景出发,以哲学的方 法概揽藏族格言诗的内容和特点。格言诗作为藏族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高僧大德的 作品,必然有着诸多可探求的佛学思维方式和可判定的理论渊源,我们就更应该 以作者特有的文化内涵生成的心理倾向、佛学知识结构托就的思维方式来解析格 言诗中的本质问题。 第二,在文章内容上,首先着重从作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知识结构出 发,把格言诗放在整个藏传佛教和藏族社会发展历史的宏观背景下,指出每部格 言诗的问世都是有一定的历史积极性和作者知识积累的印记。其次从文本出发, 深入解读了格言诗的结构和内容,尤其是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解读,是理解格言诗 内涵的一个全新视角。 第三,在文章内涵上,指出了藏族格言诗作为藏民族所拥有的思想特色、经 验水平和思维高度的文化积淀,与诗中带有的浓厚的藏传佛教思想相互交融碰 撞,为藏传佛教普及民问化过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则从人文精神的角度,阐 明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格言诗作者以特有 的人文关怀胸怀指出了人成佛向善的最终归宿,诗中包含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 社会理想的描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完美诠释了“真善美”涵义的和谐统一,最 终展示了格言诗中“真善美“ 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另外,藏族格言诗作为中华 “多元一体”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分析其内容和特性对我们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民 族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人没有较好的藏文水平本人,无法研读原文,一定程度上无法精确地 把握原作者的意思,这是难以克服的一大难关。其次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并不够全面,尤其是因明学方面的知识欠缺限制了本文对格言 诗句段上的解读深度。并且这些所谓新论的探讨只是一些尝试,在此文中的展现 定有不成熟的地方,故文章仍有待改进之处。 4 第一章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格言诗的产生首先与西藏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次,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 了印度格言诗和佛经诗歌,因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发展的始末和印度 佛教格言诗的特点,由此来考察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缘由和发展特点。 再者,解读一部作品,必然要考虑到作者个人知识结构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故本 章将一一介绍三部格言诗的作者,比便更好地明晰格言诗的思想内涵。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点 ( 一) 佛教和藏族格言诗的产生 公元7 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其时国力大增,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 引进了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2 。但在佛教传入吐蕃后的1 0 0 年间, 西藏尚无僧伽组织,佛教还未形成体系扎根民间。传统的苯教仍占有相当地位。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是迎请佛像,修建佛堂、佛塔,引进佛教有关五戒十善 方面的教义,推行十善法,止恶行善,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蕃奴隶主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尖锐和吐蕃社会阶级矛盾的同益激化,吐蕃王室经过 几次大的佛苯斗争,进一步同佛教相结合,佛教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参与 政治,逐渐扎根。到了赤松德赞( 公元7 5 4 7 9 6 年) 时期,赞普派人往印度 迎请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约于公元7 6 3 年3 ,西臧佛教 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桑耶寺建成了。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 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 2 位僧人,为7 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 人出家是西 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 “七觉士”。赤松德赞之后的3 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 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 规定“于每一沙门,供民七户以为服役”,并“以政权授与僧侣,制定教律和王 法”4 。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为贵族们所不满,遂谋害了赤祖德赞,在拥立朗达 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其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 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 或“黑暗时代”。而从松赞 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 期”。 朗达玛灭佛后,其两大子嗣奥松和云丹为了争夺王位而挑起了征战,山头 林立,相互纷争而不能统属,形成了西藏地区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在这样一个 社会激荡变化时期,人们迫切渴望的是统一和安定,渴求休养生息及和平政局。 2 佛教传入口i :蔷的时问,一般藏义史书都认为始白“拉妥妥f 1 年赞下在位时,有枳达赖呢陀罗尼及诸 佛菩萨名称绛等从天而降,虔诚供奉,固政和i i 寿扶得增k 。这足两藏铁得佛教萨法的起首”。见廓诺迅 鲁们署,郭羽l 卿译,青史,西藏人民:i :版祉,2 0 0 3 年7 月,第2 3 页。但足佛教j f 式被人们认识并力以供 奉,则始十松赞十布时期。 3 关于桑耶寺的建市年代,史书说法甚多,智者喜宴和两藏:i i 统记认为在公元7 6 3 7 7 5 年。 4 索南孥赞著,刘以t 译注,西藏l :统记,民族i l :版社,2 0 0 0 年2 月,第1 3 6 、1 4 0 页。 5 而各个政治集团也为了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安定民心,扩大自己在群众中的影 响。所以朗达玛灭佛后几乎销声匿迹近1 0 0 年的佛法又在各地统治阶级的扶持下 相继产生。公元1 0 世纪末,佛教经过下路与上路宏传之后重新发展,称为“后 宏期”5 。佛教在藏区逐渐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 1 世纪 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随着这些 教派的形成和发展,佛法再度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和民众的心理依靠,藏族 社会也随之趋于相对稳定和安宁。其问各教派的高僧大德为了宣扬自己的教法和 各自的政治主张而纷纷著书立说,呈现出一派思想空前活跃的新局面,格言诗的 写著即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 二) 印度和藏族的诗赋传统 藏族格言诗均是由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撰写的诗歌体裁作品。诗歌 格言在范畴上属于文学领域的写作形式,但由于它们是僧人所著,则必有另一番 意义,我们将此称之为佛教文学。佛教思想成为了这些文字的灵魂,通过作品描 写来传诵佛教中所称颂的四圣谛、因果轮回等义理,因此它们必然蕴涵了丰富的 佛教哲学思想,是文哲合壁的文学作品, 早在印度佛教发展时期就有许多各种形式的诗歌散布于灿如星海的佛经中。 佛经中有一类是长篇叙事诗,富有文采,讲究措词修饰,要求形式完整,是印度 佛教徒的文学创作。属于这类作品最杰出的当属马鸣的佛所行赞,这是一部 古印度宫廷诗体的近万行的长篇叙事诗6 ,记叙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另外在 藏传佛教经典中流传的还有龙树的法界赞、三身赞、八大圣地灵塔赞, 世亲的三宝赞,陈那的杂赞,法称的佛入涅桀赞,寂护的八如来赞, 马呜的一百五十赞,阿底峡的圣度母赞等等,这些都是印度佛教大师们 写的赞颂诗歌,多是赞颂佛陀功德的。其中龙树的百智论、修身论智慧树, 却色的百句颂等,教导的是人们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德行,如何识别贤愚以 及劝人行善修法。这些格言诗对藏族格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减族历史上格言诗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即十世纪以前。从 敦煌古减文写卷和五部遗教贤者喜宴等一些后世文学著述中,可以看到 吐蕃时期一些赞普和文臣武将吟唱的诗歌。其中从敦煌藏文手卷中找到的著名的 礼仪问答写卷更是被称之为“训世格言的滥觞”8 ,内容包括劝孝父母、戒 恶行善等内容。但正如上文所述,藏族格言诗的真正形成和蓬勃兴起,是在西藏 佛教后弘期时期,萨迦格言、水树格言等均成于十世纪以后。 ( 三) 格言诗的基本特点 印度格言诗在内容上通常反映的是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具有普遍性的意 义。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自然道德具有相辅的一面,因此佛教道德中有许多内 容不仅与一般的社会公德不相违,而且是社会公德和普遍道德的来源之一。佛教 5 廓诺迅鲁们署,郭和卿译,青史,两藏人民版 l :,2 0 0 3 年7 ,丁,第4 l 页 6 孙i 口i 武编注,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 【:册) ,南开人学版社,2 0 0 5 年7 月,第4 页。 7 俐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 9 8 7 年1 月,第2 2 页。 8 t 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i g i j h 史地,1 9 8 3 年第2 期。 6 是最重道德训诫的宗教之一,世界知名佛教经典法句经9 通篇讲述去恶就善、 去愚离痴,抛弃邪见、信乐正法,至今仍在信众中广为流传。著名的诸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1 0 ”即出自法句经。印度较早的 格言诗集都收有基于业报轮回观念的劝诫,讲得最多的是善恶报应问题,这在法 句经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法句经世间品:“应行善行,勿行恶行,行善 法者,此世来世,皆得安乐“ n 。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恶语等,也都是 佛教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些与一般的社会公德都不相抵触。其中对宇宙自然的思 考和人生智慧的悟解,是佛教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印度格言诗歌的思想精华之所 在。它们既是佛陀及其弟子形而上思考的结晶,也是古代印度人民丰富的人生经 验的总结,体现了一个具有深邃思想和深沉性格民族的智慧。这些都为后来的藏 族格言诗所借鉴。 印度格言诗对藏族格言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形式上。印度 诗歌大多属于格言警句诗并源于民间,它们进入佛典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佛陀 在游行授徒的过程中,为了教化的需要而采用一些普遍流行的民间格言诗;二是 佛徒在编订佛典时,吸收或采用了民间流行的格言诗。即使是佛陀和佛徒创作的 格言诗,在形式和手法上也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其表现首先是朴素自然、通俗易 懂,有时采取对话问答的形式。印度格言诗在形式上多变复杂,因而它可供借鉴 之处也非常多。印度格言诗有按音节的数目和长短来计算的诗律,形式为两行十 六音节组成一句,每行有8 个音节,长短可以是二句、三句、四句不等。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藏族诗歌对印度格言诗的借鉴及自创之处,主要有以下 几个特点: 从艺术特征来看,其语言通俗易懂,还运用民间谚语,以并列对比等修辞手 法刻画出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全诗运用了每诗以四行七音节组成的结构形 式。每行的节奏停顿几乎采用了相同的韵律,即以二、二、三的停顿形式出现, 形成阴阳顿挫,易于吟唱,节奏鲜明的音乐美感。每首诗中的一行形成一个完整 的意思,两行形成一联。其中有一些诗出现了在首句中没能表达清楚一个完整意 思,因而占用下行字位的现象。这种移行占字位的创作风格多见于印度文学。1 2 在 当时的藏族民歌和吐蕃时期的诗体中几乎很难看到这种形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这种风格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印度文学的影响。其次印度格言体对该格言的影响 除了内容和移行占字位的特征外,也影响了其音节数量。 从内容上看,格言体诗都是四句七言的格律诗,一般是两句比兴两句本意, 有的比兴在前,本意在后;有的本意在前,比兴在后,这是一般格言所采用的形 式。另外,许多格言的比兴部分都是一个典故,是一则完整的故事。萨迦格言、 格丹格言等注释部分有这些典故的讲解。按修辞效果,这些故事可使格言里 9 法f i j 绛是一部劝世行善的经典,是将佛说法的要义概括成简洁的偈语集。黄忏华,法句经谈概,载张 曼涛卜编,经典研究论集( 现代佛教学术业刊9 1 ) ,北京图书馆版 l :,第1 6 l 页。 黄谨良译,小部经典泫f u 经一卷,载方广甜j 分卷土编,藏外佛经第三卷,黄山书社,2 0 0 5 年1 0 门, 第1 0 6 页。 同i :,第1 0 6 页。 1 2 拉先,论分裂割据时代藏传佛教各派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中国藏学,2 0 0 6 年第4 期。 7 较为抽象的事理形象具体化,使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晰,使人读了容易理 解。如: 常靠别人扶持的人, 总有一天要垮台; 天鹅携带的乌龟, 终于摔死在地上。( 萨9 3 1 3 ) 这首格言涛的后两句是比兴,是个脍炙人口的动物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除少 量原本是藏族历史故事外,多数来源于印度民间和佛经。 二、萨迦格言的作者及其产生的背景 ( 一) 萨班和他的成就 萨迦贡噶坚赞,于藏历第三绕迥之水虎年( 公元l1 8 2 年) 生在后藏萨迦 地方,为萨迦派第四代师祖。 萨迦派是西藏1 1 世纪时期兴起的一个较早的也是发展较盛的教派,至今仍 然流传。萨迦派的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传,公元1 0 7 3 年吐蕃时期昆氏家族的 后裔昆贡却杰布在后藏修建萨迦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