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目 录论文摘要(中文) 6一、经济全球化概念 7二、产业与贸易全球化现状 7(一)实体经济全球化概况 7(二)经济全球化中的第三年世界国家 9(三)经济全球化中的欧洲国家 9(四)经济全球化中的美国 10三、国际组织 10(一)国际组织现状 10(二)世界贸易组织 11四、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壁垒 12(一)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实施方 12(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12(三)环保主义贸易壁垒 12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3(一)中国对外贸易所处窘境 13(二)扩大内需是外部需求萎缩时的必然选择 14(三)国家产业调整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供可能 14(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方向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6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始于欧洲殖民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从开始之初,就带有无以复加的掠夺性质,直至今日从未改变。世界经济有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其中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包括:第三世界国家集团、欧盟、美国。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最广泛的贸易合作组织,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并加速发达国家的国际掠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主义的实施主体却不是需要保护本国工业的第三世界国家。身为第三世界国家领头羊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尴尬。在后次贷危机时代,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政策势在必行。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结构、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国际贸易组织、产业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一、 经济全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以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形式运作的状态,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它包括:产业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两个方面。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西方的殖民行动起,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新的高度,无论赞同与否,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并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国家都同时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当今世界,全球收入的85%掌握在全球最富裕的20%群体手中;全球最穷的60%人口只获得全球总收入的5.6%;北半球最富裕国家中最富裕的20%人口,使用了全球能源的70%、金属的75%、木材的85%、粮食的60%。 谁在真正统治世界,汤姆博内特、亚历克斯盖姆斯著,曾贤明译,中信出版社出版如何看待全球化经济,便成为重中之重。就国家而言,不论是经济全球化概念,还是继而发展起来的投资金融化和金融虚拟化,它们都不过只应成为手段而非目的,宗教化这些概念,并将其原教旨的导入国民经济中,必然将国家经济拱手让予国际资本投资者,国家安全进而受到直接威胁。国家一切儿经济行为都应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量,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追中目标。二、产业与贸易全球化现状(一)实体经济全球化概况产业全球化的建立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其结果是根据国家、地区间生产资料的优劣比较,对全球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从而达到最优配置。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生产链构成有机整体,横向与纵向已经实现完全覆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发展中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与初级资源,如农产品与矿产。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最顶端,享受最高的附加值收益,获取全球大部分资源与利润。发展中国家获得生产力发展的机会,并借此融入世界市场。但必须强调,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建立在公正与平等的竞争基础上的,由于各国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明显差异,纵向分工与横向分工并存,产品附加值的差异巨大,所以平等竞争的环境从来不曾在这个世界上出现。如果缺少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长远打算与实际控制,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没有保护的决定自由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无异于包裹着美丽糖衣的毒药。全球实体经济布局实体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始于欧洲殖民时期。时至今日,明确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已经形成。在这一结构内,大体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高科技、知识型产业、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中低端产品生产部门和以自然资源为生产资本的资源输出型国家。 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何新著,华龄出版社出版伴随劳动成本的大幅上涨,发达国家凭借其垄断性的知识储备,发展其高科技产业成为其必然选择。英、法、德、美等强国处保留其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工业部门外,将绝大部分生产性部门外包给符合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以高科技、知识为主的产业部门,中低端生产部门的附加值是非常低的。而对知识产权的垄断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高端的技术知识,永远无法形成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生产力,只能以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商品而存在。产品出口型发展中国家,由于为发达国家提供足够多的廉价劳动力和商品,其获得大量外汇。而这些外汇资本往往无法成发展中国家起飞的资本,因为它们转瞬即逝。不发达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第一步,往往是想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借贷,而利息绝不低廉。与贷款相伴的便是有着新自由主义内核的经济政策建议,而这些建议是强制性的。这些建议包括:开放金融市场、货币自由兑换、贷款投资方向固定、私有化国有企业、消除所有贸易壁垒。而这些实施后的结果便是,无论出口部门获得多少外汇,这些外汇都将用来还债和购买自己所无法生产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产品出口型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既无法获得自给自足的能力,而又无法获得财富储备,并且成为发达国家产品出口的消费国。这样的循环往复,使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国。资源出口型国家,处境更加悲观。如果说产品出口型发展中国家,至少可以在全球话过程中,获得提高其生产力水平的机会,那么资源出口型国家则连这样画饼充饥的机会都不会获得。发达国家对资源所有国的贸易是掠夺性的,他们根本不会为这样的国家提供任何发展自身生产力的机会。所有的经济政治行为只有一个目的获取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便成为这样政策的牺牲品。在今天的中东地区,你无法在伊朗外的石油输出国里找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这些国家完全依靠进口,除石油产业外,几乎没有实业,而即使是石油产业内,石油输出国也不具备炼油能力,只能出口原油。而原油与成品油间的附加值差异同样是巨大的。高石油价格虽然使石油输出国获得短期利益和庞大的美元盈余,但这些美元并不能用来实现其生产力提升和购买美国资本,大部分盈余没有别无他途,唯有再以借贷形式,回到美国。因此,高油价对美国本身影响微弱,美国依然是最大受益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大旗下,有计划的将俄罗斯实体产业摧毁殆尽,迫使其以变卖国有资产和石油为主的自然资源获取外汇。成功的将俄罗斯从一个工业品输出国变为资源输出国和工业品消费国,并通过开放的货币政策,掠取其货币资本。最终导致,国家资本外逃殆尽,国民购买力严重下降,经济迅速崩溃,至今认为恢复。 金融帝国,迈克尔赫德森著,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二)经济全球化中的第三年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集团,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力量必将在未来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制造了诸多障碍,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将众多发展中国家推入国际债务的深渊,但以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有意识地摆脱这一窘境,并初具成效。无论主观与否,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科技技术与知识的加速传播,就绝对价值而言,必然推动不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其增长速度极为缓慢。 全球分裂,迈克尔赫德森著,杨成果、林小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先进生产力并不足以解决其经济结构问题,经济金融化是发达国家保持战略优势,继续吞噬发展中国家经济成果的唯一选择。相较之下,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经济选择权。以金砖四国为代表试图摆脱对发达国家依赖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足以推动自身健康成长的庞大市场,拥有互补的资源与货币资本,具备较完善的国内工业体系,包括他们所组成的第三世界集团完全有可能,凭借自身的资源与市场获得飞跃式的经济成就。此消彼长下,以金砖四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必将不断提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必然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重建新的权力平衡,多极化和更加公平的国际关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这种变化的发生,必须经过漫长而痛苦的积累过程,并非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三)经济全球化中的欧洲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组织。欧盟的实际控制权产生于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间的权利制衡。今天,欧洲经济已经陷入评级,其与美国不同的福利制度,导致其背负了无法承受的财政压力。二战后,欧洲各国为面对严重的资源短缺,必须对社会分配和福利制度进行改革,而这一改革的结果便是高福利社会制度的形成。为劳动者提供高福利这本身就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追求资本的利益最大化所相互矛盾的。而任何在福利制度上的倒退,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政府采取财政紧缩政策,而导致的欧洲范围内大罢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生产力没有飞跃性提高的今天,任何非质提高的科技发明都无法解决这一欧洲社会的根本矛盾。欧洲无法向美国一样采取单边主义行为和无限放大欧洲信用,因为欧元及不是国际霸权货币,欧盟也不具备同等级的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欧洲政治经济并不独立于美国,因此,在可见的未来,欧洲会成为世界的一极,但绝不可能成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一极。(四)经济全球化中的美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牵涉其中的所有单位都或多或少从中获利。但世界经济的竞争中,总有胜利者与失败者。美国建国于经济全球化之初,腾飞于两次世界大战,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巩固其霸权地位,显而易见,山姆大叔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欧洲纷乱的冲突隔离,借助两次世界大战获取世界霸权。今天,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军事基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世界货币发行权,站在世界金融的最高峰;凭借其世界第一的农产品出口地位,控制着世界粮食市场;凭借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的否决权,阻止任何对其利益可能的国际合作行为;凭借世界第一的贸易逆差、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民族国家本位的保护主义政策的相互作用,美国迫使贸易顺差国将外汇盈余,以美国国债的形式交还美国,维持,维持其庞大赤字和国内生活水平。 金融帝国,迈克尔赫德森著,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美国向其他国家推销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包括:缩减政府开支、平衡国际收支、取消农业补贴、开放市场自由竞争、开放金融及资本市场等。与之相反,美国却实行着另一套政策,它禁止别国获得美国重要企业的控制权;对进口品随时调整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尤其是农业提供高额补贴;在身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情况下,依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的实际行动证明,它并不相信对他人所灌输的。凭借其在世界组织内独一无二的单方面否决权,美国可以确保没有任何违反美国利益的国际规则得以实施。美国不会参加任何不能控制的国际组织,不会承认任何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规则。规则是给别国定的,美国超脱于国际规则之外,无时无刻不实行双重标准。在国际经济结构和货币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相信,美国会拱手让出其至高无上的国际霸权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凭借的是综合国力,在可视的将来,美国必将致力于维护其即以获得的霸权地位。凭借其举世无双的军事实力,美国将继续持有其霸权地位。三、 国际组织(一)国际组织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为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减少国家间冲突,以避免再次因经济纠纷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主动与被动的建立了数个国际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如: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全球性经济组织则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即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作用便是平衡组织内部国家收支;建立内部自由贸易市场;筑起对外统一的贸易壁垒。但由于各国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并无法摆脱经济领域外的矛盾,所以包括欧盟在内的所有区域性组织都是脆弱的,在面对世界强权和严重经济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区域性经济合作并不能解决区域内各国在市场经济下的固有矛盾,区域合作有利于地区发展,但无法成为最终答案。全球性贸易组织同样为国家合作组织,在后二战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主导了世界经济的走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间合作组织变得日趋重要,其实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因为二战债务问题的最终结局和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崩塌而减小,而且在冷战结束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深了对其的依赖程度。这并不是偶然(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合作组织,成立于1995年,其作用为指定贸易规则、解决贸易争端。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其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彼时,由于战争刚刚结束,世界百废待兴,欧洲继续恢复其生产力,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资金已发展自身经济和偿还美国债务。为了避免其他国家抬高贸易壁垒、降低汇率以争夺市场,欧洲提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绝了这一提案,在大西洋两岸经过激烈博弈后,关贸总协定勉强出笼,它是折中版的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帝国,迈克尔赫德森著,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4年世界各国终于达成共识,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此时,美元已经成为世界唯一国际货币,美国拥有世界货币发行权,对世界收税。作为世界最大贸易逆差国和最大债务国,美国拥有世界金融市场的控制权,主导世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输出国,完全控制粮食这一世界生活必需品。而欧洲自身已完全恢复其整体工业及贸易能力。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高新技术方面与美日联盟共同拥有绝对控制权和垄断地位。世界贸易自由化、贸易壁垒的降低,根本不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在高附加值产品上,对发达国家集团造成实质性竞争危险。降低本国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工业失去发展机会,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无阻碍的被发达国家占据。在债务与贸易剪刀差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中国家很容易陷入货币危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十年代初的俄罗斯和2001年的阿根廷。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谨慎对待世界贸易组织和贸易自由化浪潮。只有这样,昨天发生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身上的悲剧,才不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重演。四、 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壁垒(一)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实施方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理论成为国际贸易主流思想,而与新自由主义相对的便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是民族国家主义,即通过对进口商品采取配合或高关税的方式,保护国家工业发展和促进国民就业。事实上,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间并不存在矛盾,关键在于保护程度与开放程度是否适当。没有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生存,也没有国家可以幸存于完全开放的市场。就直观而言,贸易保护政策应该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选择,他们的工业才需要保护,他们的生产力才迫切需要提高。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采取保护其本国工业的贸易政策,而发达国家对本国的保护却从未放松。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运用其债权国地位施压,迫使发展中国家放弃保护主义政策。而发展中国家产品对发达国家的输出进一步导致发达国家本国内相近产业萎缩,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同时,发达国家必须抑制因贸易逆差导致的财政压力。虽然整体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间的关系是互补、而非竞争的。(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的概念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知识的垄断权,具有绝对的排他性。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差异,发达国家在只是上拥有绝对的领先地位,而知识的无条件传播必然导致,这一差距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缩小。产业上下游间的附加值差异,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富的获取水平。因此,不论从国家安全,还是经济角度而言,对知识的垄断是发达国家必须做到的。而这无疑于阻碍知识传播,本质上就是一种保护主义行为。 大国发展战略李稻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三)环保主义贸易壁垒环境保护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理念。毫无疑问,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保护环境是符合全人类权益的倡议。环保主义则在有意无意间误入歧途,秉承着高尚的口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达国家将其变成围剿发展中国家,提高关税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增加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的有力武器。为保护环境牺牲有限的经济利益是可以接受的正当行为。但真正在本国工业体系内实行低碳等环保措施,代价却是高昂的,如果以发达国家所强加的标准为导向,那么发展中国家根本无力承受因此而增加的生产成本。以低碳科技为例,在同等产值下,降低碳消耗量,是以高新技术储备为基础的产业升级。这是高端技术,基本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引进这样的技术与设备,必将大幅提升生产成本,而这种技术并非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引进这样的技术设备,对原有生产体系进行改造,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成本降低。因为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同样是成本的一部分,而且代价高昂。而更换下的设备并非无法实现产能,这些设备最终会流入当地市场,成为过剩生产力。更换设备的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将很难与低成本的对手竞争,其利润将被压缩,经营陷入困境。甚至会出现小吃大,落后吃先进的产业内吞并出现,从而进入下一此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昂贵技术、设备的消费国,主动提高成本、降低竞争力,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将面对经济危机,而渡过这一危机的方式便是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国际组织借款,进一步将自身变为发达国家的附属国,加剧财富向发达国家的输出,永远失去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机会。 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何新著,华龄出版社出版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自愿接受环保主义这一高尚的自杀理念。为了本国利益,他们拒绝接受发达国家灌输的理念。对此,发达国家并非无计可施,他们以环保为借口,提高关税和贸易壁垒,如:征收高碳税、限制进口材料等。这些措施,足以将出口商品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逼入绝境。发达国际以此为筹码,要挟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而货币升值对商品出口型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出口价格上升,还债能力下降,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国家赤字,使资不抵债。五、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中国对外贸易所处窘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顺差过,并拥有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这无疑表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世界出口贸易大国。但必须注意的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一来自于中低端消费品的生产,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品生产成本必然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而降低。在国际市场,由于中国是主要消费品出口国和原材料进口国,中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窘境: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中国买什么,什么减价。由于中国出口的可替代性,导致中国不可能获得国际商品定价权。与此同时,中国需要面对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别无二致的经济政治问题,包括: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掠夺式进入、国际贸易不平等、生产资料短缺、城市化导致的人口流出、高失业率、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生死攸关。(二)扩大内需是外部需求萎缩时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任何大国崛起,必须首先满足其本国国民需求,完善庞大的国内市场。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迅速萎缩,国际需求大幅降低,导致中国消费品生产过剩。而中国国内未满足的需求又没有能力消费这些过剩产品。 大国发展战略李稻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生产成本已无可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国民收入,将无效需求变为有效需求,而这必须由政府主导,扩大内需,自由市场竞争对此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中国必须加大对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的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其现代化步伐,以扩大内需,增加当地劳动者收入,将过剩生产力留在原地区。东部地区过剩产能也可以在逐渐萎缩的同时,一部分过剩产能变为有效产能,满足有效需求的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有效平衡。但必须强调的是,加速扩大内需的步伐,是大国崛起的必然步骤,但绝不能以牺牲对外贸易为代价。(三)国家产业调整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供可能中国产业调整,必然导致出口品结构变化,逐渐形成较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产能。中国较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必然对发达国家国际市场份额产生冲击。为此,高举保护主义大旗,恶劣化中国出口环境,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利益的必然选择。但以商品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应改变,中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消化国内业已形成的过剩生产力,同时获得外汇资本以解决原材料进口问题。我国制造业产业调整,将促使我国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成为可能。国家政策应进一步鼓励这样的产品出口,与发达国家争夺中高端产品市场。面对更加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美元的贬值,中国应利用税收杠杆,提高出口退税额,以降低出口企业生产成本,维持中国出口品价格优势,增强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方向中国进口贸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高新科技产品、高档奢侈品及原材料。外国高新科技产品的引进,受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我国自身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外科技需求已经呈现下降趋势。高档奢侈的进口,只为满足国内拥有足够消费水平阶层的个人需求,处导致资本流出外,无益于提高国内需求,甚至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应对该类进口奢侈品施以重税,并不应以进口价格收税,而应效仿美国以国内销售价格征税。原材料进口是中国当前紧迫问题之一,铁、石油、铜、铝等诸多工业发展所需原材料皆为我国所短缺,必须依靠进口。收购生产国原材料生产部门应为首要对外投资选项,但由于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