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院 (系): 政治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09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导师及职称: 2013年5月2013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shallow theory of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department: institute of politics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grade: 2009students name:wanyoubinstudent no.:090240130tutor: yangbiqing(associate professor) may, 2013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保山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日期: 万有斌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羊许益讲师保山学院政治学院组长杨炳虎副教授保山学院政治学院闫伟讲师保山学院政治学院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 要在人类为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以及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困扰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诸如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矛盾状态,维护生态平衡,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当然要依靠今天的高科技手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从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关键词:儒家;生态伦理;生态文明;价值意义abstract in human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ozone deple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marine pollution, and there is fresh water resources pollution, land pollution, toxic chemicals and cross-border transfer of hazardous waste pollu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such as by today,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such as confucian nature and humanity, often adapt to day, love all the people and animals, passionless section presents and so on the ecological ethics, for the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to re-examine their own value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dhere to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huma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crisis of survival, we depend on todays high-tech means, of course, but also need to see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its unique value in this aspect, draw nutrition from the ancient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the effort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to achiev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unific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can be on a path to healthy development, to build a real ecological civilized society.keywords: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significance目录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一)“天人合一” 1(二)“顺应天常” 3(三)“仁民爱物” 3(四)“寡欲节用” 5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6(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6(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61、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本身具有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62、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教育意义 7(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性 8 1、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 82、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9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效保护自然资源10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11(一)强调和谐统一,忽视冲突与竞争 11(二)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忽视外在的科学实践12(三)强调“重义轻利”,忽视经济的发展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古代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刻认识其生态伦理思想,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难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除了要通过经济、法律、科技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主流,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观对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今天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是“主客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认为,世间万物概由天地生,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也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儒家继承了殷周以来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思想,主张天人相感相通、天人合一观念。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的思想,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着这一命题,以至于儒家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1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之天。在孔子看来,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界的最大特点和基本功能。自然界不断开创生机,生生不息地化育万物,人与天是密切相关,人应当像天一样对待生命万物。这样“天”就不仅具有自然的意义,而且具有生命伦理的意义。孔子在论语尧日1中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知天命”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畏天命”的观点敬畏天命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畏天命”就是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仅提倡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 孟子继承和改造孔子的天命观,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人要随其自然,不以人的好恶自然来到,自然实现的就是天命。其实简单一点理解天命就是把天当作神,天能给人以生命,能决定人类命运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认为命里有的一定会有,命里没有的就别强求。孟子把他的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认为是天,他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他认为人们知道了天命的作用,就不应当去违背它,要“顺受其正”,也就是知天命了。孟子认为的“天”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而且还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孟子把“天”理解为人格化的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2所谓尽心,就是扩充自己心固有的良知良能,充分表露和实现自己的道德本心,并能够进而认识自己的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能掌握天的本性。孟子的知性、知天之说,也就是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儒家“天人合一” 的观念,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具有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分离,但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之间是共生共处而非敌对关系。因此,人与万物应该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统一关系,构成儒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二)“顺应天常”儒家“顺应天常” 的思想, 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古人早就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们只能适应规律、做事要合乎自然规律,强调生产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对为政者提出了使其行为合乎自然本性的道德要求。儒家认识到万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拥有其自然规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1,认识到了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性。不仅如此,儒家还主张人们不应该消极顺从自然,要认识并利用其规律来组织生产活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3其本意是说,社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在这里,他不仅指出了自然万物运行是有客观规律的,而且强调人们只有认识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趋利避害。孟子明确提出了“取物以时、不违农时”的思想,提出要认识万物的规律,利用其规律来促进其生长。荀子主张“山林泽梁,以时禁发”,做到“谨其时禁”,就是要根据树木的生长规律,来有节制地开发,提出了适当实行禁伐来保护林木,以使得人们可以一直有木可伐。(三)“仁民爱物”儒家思想以“仁”为本,重视人际道德,提倡“仁者爱人”精神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生态道德,提倡“仁爱万物”的精神。儒家生态伦理强调“仁民而爱物”,其核心是“仁爱”。“仁”最初是指“爱人”。孟子则把“仁”,由“爱人”扩大到“爱物”。儒家思想从仁学出发,本着惜生、重生的原则,主张将善的道德情怀施之于自然界,将仁爱之心推及到宇宙万物。儒家从“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出发,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认为所有生命同出一源,天地有生生之德,人与万物都是自然养育的结果,自然生养的人的生命、万物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要求人们尊重人的生命,关爱万物的存在。把“爱物”、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看作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并以此作为衡量人们行为善恶的准则。儒家认为人对自然的利用应从道德上加以规范,不应以人类的一己之利的立场来对待自然。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爱万物”的主张,他要求把“仁”、“爱人”这些人际道德原则由人扩展到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去,以此来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以“乐山乐水”的生活态度热爱自然。孔子认为人对万物应持一种同情的善待态度,否则就是不人道,孔子把人们对待生物的态度当作儒家道德规范之一孝道来看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爱万物”的思想。提出了:“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2初步回答了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分析。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对于物,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 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2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孟子认为人际道德高于生态道德,“仁民”是“爱物”的前提,通过“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可以实现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孟子主张人人应有“恻隐之心”“恩足以及禽兽”,反对任意残杀动物。这都体现了他重视生命、保护动物的思想。对于统治者应该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国策,认为君主应善于协调生物群落的关系,使各种生物和谐发展,动物得以兴旺繁衍,其他生物得以生存,可以说,由爱人生发出来的对万物之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固有的内容,也是历代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儒家以“仁爱”为基础,以“爱物”为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是儒家生态伦理观的根本要求,这正是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准确描述。(四) “寡欲节用”“寡欲节用”,即强调“取有度用有节”。儒家主张对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要求人们要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准则,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上体现为一种对物质享受的节制和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爱护。只有爱护、珍惜大自然,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生物界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这都是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在爱护和珍惜的前提下有度的使用,才能保持其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从儒家经典和相关论述来看,一是不采用破坏性强的工具来捕猎动物;二是在正常索取资源的过程中,要保护生态,不能斩尽杀绝。如不杀雌性动物,尤其不杀怀孕的动物,不捕幼兽,不猎宿鸟,不取鸟卵等等,孔子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他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孔子指出,人类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最终将会损害人类自身。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天地万物的善意关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维持生态平衡的理性判断,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孔子赋予了“天”以纯粹、自然的本性,他提出以“知天”、“畏天”为核心的生态自然观;以“仁爱”为基础的生态伦理观;以“节用而爱人”为目标的生态实践观等等,这些思想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这些思想不但可以为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以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人类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迪。荀子也认为,节俭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而且可以抵制自然所带来的灾害,他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荀子天论3这里意思是说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贫穷;如果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富裕。儒家的合理节约资源的生态道德观念对世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影响。综上所述,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的经典命题,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又提醒当今的人们,古文化中有许多珍品,极待人们去研究和开发。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认真反思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可以为我国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思维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中国近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费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形势。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单纯的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事实告诫我们,以牺牲能源、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虽然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提高,但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对自然过分索取,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报复,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太多了,应该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1、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本身具有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首先,儒家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知道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人类只能适应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行事。历史证明,儒家顺应天常的思想是正确的,违背自然规律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每一次尝试,都以自然的报复而宣告失败。恩格斯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所以,人类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长期后果,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要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而是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为依据来考量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求,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从事建设的时候,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界进行适度变革,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进化发展。其次,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天人观、道德观的论述本身就包含有相当大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爱护自然环境实质上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儒家思想对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发掘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积极教育因素,不仅是对当代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充实,更会使儒家思想一贯的影响力在今天的生态道德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2、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教育意义儒家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在保护自然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主客体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人并不是最高主体,更不是绝对主体,自然才是最高主体,甚至是绝对主体。从人类实践的角度看,人类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而从自然进化的角度看,自然则是主体,人类则是客体,是自然在其进化的一定阶段方才产生出来的客体,人类的根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扎根在自然之中的,如果自然失去了和谐人类就将遭到毁灭。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要真正并尊重自然对于自己的价值,需要民却自己对于自然的价值,或曰“人类的自然价值为参照”。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实践的处罚此案和终极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把人类作为主体,以人类利益或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或最终目的,实际上是把地球或生物圈当作工具和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生态伦理的主体只能是自然生态本身。另一种看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自然是实践客体和认识客体。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其中都包含着价值关系。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一切非人的自然物种对于人类的本位价值(或目的价值、目标价值)来说,那都只有工具价值的意义。因此生态伦理的主体只能是人本身,只限于人,以人类为中心的主导观念。我们习惯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立法者,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认为人是自然的征服者、改造者,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果和乐趣。而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则把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平等的地位,把人与万物看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并提倡人类将自己的道德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达到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境界。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中,首先就是要使人们确立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念,重视生态的整体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总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处处表现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之情,充满着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促进了人类伦理观的发展和丰富,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性在人类为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困扰的今天,认真反思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从中吸取思想营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把尊重一切生命、爱护自然视为人类崇高道德职责;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世界各国对日益加深的问题寻找办法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自然界是一个按照自身客观规律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应当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从而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2、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儒家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应当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地球上的生命,同为地球的孩子,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存在是息息相关,不可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是平等的;但是作为生命发展形式的高级阶段,人是地球的主宰,目前人类拥有的破坏力可以瞬间摧毁世界上任何其他生命,这是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转变“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观念。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人类的利益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正确理解和积极顺应自然规律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前提。失去这一前提,必然会动摇人类的生存基础。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自然面前需要保持谦虚谨慎,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界进行适度变革,以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进化发展。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节用、爱物”的生态实践观对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儒家这一生态实践观很切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取用有节、物尽其用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准则,也仍然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一项合理而有效的对策和途径。资源的短缺不仅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未来15年,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这些都需要以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为支撑,若环保问题解决不好,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根治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正是基于这些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战略选择,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指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观念。大力发展“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交通运输体系和消费模式,让全体人民过上现代化的小康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提倡绿色消费。为此,需要大力开展国情教育,使公众认识到节约能源资源的紧迫性;宣传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充分揭示奢侈性、浪费性观念的危害,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以节约为荣的价值观,让节约成为每一名公民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尽管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建立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儒家生态伦理产生于人类直接依赖土地和血缘关系的农业文明时代,对于近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全面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全球性难题,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一)强调和谐统一,忽视冲突与竞争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和谐是整个宇宙存在的基本状态和本质,冲突只是偶然现象,不会破坏事物发展的完整性。对于对立现象,人们只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就能够调整消除这种冲突与差别,进而保持世界的和谐本性。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忽视社会内部不同部分人们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对今天全球竞争条件下人类争取“天人合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具有消极作用。尽管全球许多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都强调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事实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制造者,他们不但没有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反而利用经济技术的优势以及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在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同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以各种手段和借口转移到经济落后的国家,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生态恶化和贫穷与落后。面对这种不公平现状,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强调和谐,为了避免冲突不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就会助长发达国家在生态问题上的不道德行为,这不仅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反而会促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加深。(二)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忽视外在的科学实践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条与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农耕文明下形成的生产技术是劳动者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完全依赖于人们的感觉经验,缺乏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另外,由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一种政治伦理一体化的思想文化,它所关心的基本上是人际关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强调人们从自身道德修养出发,在人的直觉体悟中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忽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耕文明时代的生产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将无力顾及生态环境,这样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由于贫困和落后还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寻求一种既要谋求发展,又要兼顾环境的科学发展道路。(三)强调“重义轻利”,忽视经济的发展儒家注重形成崇高而优美的人格、德性,鼓励人们不断在道德上超越,它主张人们在生活物质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就要转向道德修养和教化,促使社会上最优秀、最聪明的那一部分人的视线和精力朝向人文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继续朝向科技与经营。另外,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观念,逐渐培养起一种以读书为荣、任官为贵的社会风尚。这一切,使经济发展缺乏必不可少的强大精神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