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论徐灿的故国情怀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论徐灿的故国情怀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论徐灿的故国情怀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论徐灿的故国情怀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论徐灿的故国情怀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论徐灿的故国情怀摘 要:徐灿是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一位女词人,清军入关后,徐灿的词多抒发身世之感,表达家国之恨。徐灿运用典故,意象,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似陈维崧,王夫之男性词人直抒胸臆,表达的那样露骨。关键词:徐灿;女性词人;清词;故国情怀abstract:xucan is a woman who is good at ci poetry. her ci poetry expresses the emotion of miss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way of expressing is not the same as mens,for example chen weisong, wang fuzhi.key word:xucan;the woman of writing ci poetry;ci poetry of the qing dynasty;the emotion of missing country 徐灿(1619?1678以后),字湘苹,号深明,江南吴县人,光禄丞徐子懋之次女,大学士海宁陈之遴之继室,一生约活了六十多岁。徐灿生逢乱世,身处改朝换代、民族矛盾尖锐的变乱时期,她与中丞陈祖苞之子陈之遴结为伉俪,夫妻感情甚笃,然而“合欢花下留连”的美好日子很快就“悲欢转眼”,陈之遴在党争中身败名裂,并死于流放地。徐灿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后来还无辜受罪,被贬谪塞外13年。赦归江南后,徐灿栖身破楼,更饱尝辛酸,备受凄凉。苦难的时代、苦难的人生赐予徐灿的是眼泪、憔悴和绝望,但也赐予了她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百折不回的词心。徐灿工诗词,所作诗词颇丰,著有拙政园诗余三卷。诗多于词,但艺术成就远不如词,这点陈之遴在拙政园诗余序中已提及:“湘苹所为诗及长短句,多清新可颂 清初著长短句愈于诗。”其词极受时人推崇。拙政园诗余最初刻于顺治十年(1653),陈之遴遣戍辽左在顺治十二年(1655),所以诗余未能反映徐灿中年以后的心境。陈之遴为海宁人,其家在海宁称望族。陈之遴于崇祯十年(1637)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陈氏夫妇此时心情是欢畅的,前途似锦,二人生活非常惬意。但一年之后,陈之遴的家中发生了变故。明史颜继祖传谓:之遴父祖苞在巡抚顺天的次年,即明崇祯十一年(1638), “坐失事系狱,饮鸩卒。帝怒祖苞漏刑,锢其子编修之遴永不叙。”际遇突变,可想陈之遴此时的心境是凄凉的。“入清后,陈之遴很快官至尚书,顺治九年(1652)授弘文院大学士。三年后坐结党罪遣戍,到顺治十五年(1658)复以事免死革职籍没家产,全家徙盛京(今辽宁省沈阳)。”1(p594)陈之遴一生热心仕进,对于入清之后的飞快升官,徐灿并没有表现出从前的欢畅与欣喜。心中隐藏的是对故国的思念,这种情感表现在她的许多词中,如踏莎行初春: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词以初春为题,起句“芳草才芽,梨花未雨”,点明时令是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抽芽,这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但下一句“春魂已作天涯絮”,却分明是晚春之事,满怀的愁绪如同这漫天飞絮。以随风飘扬的柳絮,来比喻愁绪之缭乱。此时,外界的季节虽是初春,但在经历了国亡家破巨大变故的徐灿心目中,一片春魂已化为晚春飞絮之飘荡无主了,“天涯絮”这一意象,像喻当时词人避难他乡的流离生涯。流露的是一种交织着身世感与亡国恨的飘荡无主的心态。“故国茫茫,扁舟何许两句,就是进一步抒写与此心态相伴随的国亡家破欲何之的迷惘与悲慨。”2(p10)“夕阳一片江流去”,则把国破家亡,容身无地的迷惘感慨之情融入到眼前的江上之景。其随江而去的,不仅是一片苍茫的夕阳,更是一页沉重的历史,其中有个人悲欢在,也有国家兴亡在,是女词人怀着无限眷恋和凄婉为故国唱出的挽歌。下片中扁舟,夕阳,大江,碧云,明月诸景象构成的意境,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故国之思,易代之悲。词中家国之哀是深婉可触的,“兴亡之感,相国愧之。”3(卷5)徐灿夫陈之遴,“入清之后,陈之遴很快入仕于新朝,热心仕进,因而在数年之内,官职一迁再迁,至顺治九年(1652),已授弘文院大学士,可谓荣辱备极了。但是,对待陈之遴的这一次仕途上升,徐灿的心却没有随之而飞扬起来。她不再有从前的欣喜与畅意。”4(p273)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烈,在这一点上,陈之遴是不及其妻的。陈之遴的出处问题,始终使徐灿在感情和生活上深深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徐灿不可能正面直白抗争,作为一个封建大家闺秀出身的女子也做不到。可是心情是矛盾而抑郁的,在风流子同素庵感旧中已有悔煞双飞彩翼,误到瀛洲之语,一误字下笔沉痛,别见深意。更多的是欲言不得,啼笑皆非的怅怆之写,在曲隐的意象中可以探及她的心境。”5(p595)素庵是词人的丈夫陈之遴的字。词人在她的怀念故国的词中,感情流露是非常委婉含蓄的。永遇乐舟中感旧可谓是一曲悲之绝唱: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客惨黛,如共人凄切。开头描写久违了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两岸的桃花依旧在春风里盛开,燕子似曾相识又归来。万物依然,而人事已非,处处都勾起了词人的回忆和思量。接着,以“前度”两句由写景转入写人事。“前度刘郎”句与起句“无恙桃花”,化用刘禹锡诗“玄都观里桃千树” 及“前度刘郎今又来”句意感叹物是人非。“重来江令”句与“依然燕子”句,分别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及“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惟见秦淮碧”句意,借南朝兴废的历史寄寓对明室倾覆的哀悼。作为一首感旧词,这里用刘禹锡及江总典,其所感之“旧”,既是个人的悲欢,也是国家的兴亡。下面“往事何堪说”一句中的“往事”,正是这身世之感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往事。“逝水残阳”一句,以景寓情,其意境与前踏莎行词“夕阳一片江流去”句相似。“龙归剑杳”句,词人借用典故,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望丰城有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焕掘得双剑,一与华,一自佩。二人死后,雷焕之子持剑经延平津,剑从腰间跃出堕水,但见化为二龙而没。后用“剑化”比喻人离世,表达壮未酬,因而使“多少英雄泪血”。下片从“千古恨”的“恨”字上生发,继续用典以抒发感慨。“白玉楼”用李贺典故,“黄金台”用燕昭王筑台延贤士的典故;人生如同飞絮飘零,种种的悲哀,都交融在景物之中。在表达时,作者使其“故国之思”表现得风神独具,深曲婉转。“外似悲壮,中实悲咽,欲言未言” 6(卷5) 这是徐灿词的一大特点,全词频频用典,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身世之感与亡国之痛。将“恨”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如“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两句,道出了徐灿的终身憾恨。似此憾恨之情也表露在徐灿重到北京后所写的另一首词中,如唐多令感怀: 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入清后,徐灿夫陈之遴因罪而以原官发配辽阳,词人随之。这首词是徐灿滞留幽州时所作,当时的幽州一带有兵戈战事,“小院入边愁”,是借用唐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六:“芙蓉小院入边愁”一句诗意,“金戈满旧游”一句则表明旧游之地充满战事。“问五湖,那有扁舟”句借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心,结尾三句表露出故国之思。徐灿在她的词中通常借用典故隐含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感情流露可谓含蓄,除上述词中,还有很多,如少年游有感: 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金尊半掩琵琶恨,旧谙为谁调。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这首词感慨深沉,用语哀艳,抒发亡国之悲。“精心选用典故。衰杨常用以作为国破的证物。如李商隐隋宫诗中便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之句。楚宫腰,以旧时宫中事相喻;在一盛一衰之间感慨不已。琵琶恨,借明妃之事暗讽屈辱为臣。”7(p46)“胭脂井”指南朝陈景阳宫中的景阳井,故址在今南京西。隋兵南下,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并投此井,最终还是被隋人发现。徐灿在此写南朝陈后主的亡国,表达出南民的亡国之痛,暗含了自己对故国灭亡的遗恨。全词感情沉痛,借典故点染,藏而不露。在徐灿的怀念故国的许多词中,用了“明月”、“燕子”等意象暗藏自己的故国情怀,如千秋岁感怀:帘前竹外,明月光相碍。檐影照,霜横带。不知青岁减,只说朱颜改。君不见,河山几叠谁为买。底事频频(底本案:今词苑作“耐”)。留得惺惺在。天有恨,花长害。柳烟春带结,燕语春心碎。消得也,一番春色当眉黛。开头“帘前竹外。明月光相碍”,用“明月”这一意象。词人生活在明清易代之时,极其思念明王朝,对清王朝有厌恶之感,在她的诗词中时有流露。下片“燕语春心碎”,用“燕子”这一意象,使人春心破碎,所以结句直呼“消得也,一番春色当眉黛”“消得也”,实际是禁不起啊,含蓄表达出故国之思。徐灿的御街行燕京元夜的“眼前千里,况是明年月”中也用了“月”这一意象,对明年何处看月,何种境况,充满了迷茫和担忧。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悲和故国之思。徐灿在她的词中还大量运用“杜鹃”、“雁”等意象,如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中“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用“杜鹃”这一意象。杜鹃,相传为大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两首词中用“杜鹃”这一意象表达了故国之思。王昭仪名清惠。是宋度宗宫中女官。宋恭帝德祐二年春,元破临安,三月宋恭帝及全太后等人被掳北上,王昭仪亦在其中。她在路上备尝亡国之痛,在路过北宋汴京夷山驿时,题了一首满江红。词曰: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阕。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湖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接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起句“太液池”,“虽为唐时长安宫内之御池,但也泛指北宋汴京宫苑水池。如前引王沂孙媚妩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即用宋太祖赵匡胤命卢多逊所赋诗意(太液池边看月时)” 8(p539-540)王清惠用此,是暗指北宋与南宋的灭亡。词中上片是对过去宫中生活的回忆,下片写北上时的痛感与期望,表达出所有痛伤之国的南宋臣民百姓的共同心声。结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是王清惠的愿望,她期望自己能像嫦娥一样飞上天,脱离元人的囚掳。全词流露出词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徐灿处在明清易代之时,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在情感上是一致的,能够产生共鸣,她的这首满江红和王昭仪韵,词面上是写宋亡和王清惠的不幸遭遇,实际是抒写自己深沉的亡国之痛和身世飘零纸之悲。自古以来,雁代表人们传达书信,所以也常是人们表达思念的意象,如满江红感事: 过眼韶华,凄凄又、凉秋时节。听是处、捣衣声急,阵鸿凄切。往事堪悲闻玉树,采莲歌杳啼鹃血。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风共雨,何曾歇。翘首望,乡关月。看金戈满地,万里云叠。斧钺行边遗恨在,楼船横海随波灭。到而今、空有断肠碑,英雄业。词中“听是处,捣衣声急,阵鸿凄切”一句用“鸿”这个意象,归鸿排列成阵飞行,其鸣甚哀。秋天又来了,北雁南飞,鸟儿都能南归,人却是有家不能回,含蓄地表达出身世飘零之感。“往事堪悲闻玉树”一句中“玉树”,乃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的省称,所以被作为亡国之音。徐灿借此揭示了自己的身世,江山易代,国破家亡,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徐灿的这些词中,频频用典,运用意象蕴含感情,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这与一些男性词人的感情流露是不同的,如陈维崧,故国之思时萦笔端,抒发感情可谓是明目张胆,如夏初临本意,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明杨孟载韵:中酒心情,拆绵时节,瞢腾刚送春归。一亩池塘,绿阴浓触帘衣。柳花搅乱清晖,更画梁,王剪交飞。贩茶船重,挑笋人忙,山市成围。蓦然却想,三十年前,铜驼恨积;金谷人稀。划残竹粉,旧愁写向阑西。惆怅移时,镇无聊,掐损蔷薇。许谁知?细柳新蒲,都付鹃啼。三月十九日指农历的日期,是崇祯帝“甲申”自缢于煤山的忌日。陈维崧在此“国表日”填词追哀可说是气盛而胆张。“尽管陈维崧采用的是淡墨写深哀的手法,且不无旖旎风调,但三十年前一句,陡然将前段山市成围的现实景象全纳入了鹃啼声中,一种特定的气氛也就骤然增浓。这在当时诚是敢拈大题目,出大意义的绝唱。”9(p186)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故国之思,明亡之恨。他还有首追悼姜埰的词水调歌头,故国之哀的流露亦是明目张胆。词前小序:“莱阳姜如农先生,前朝以建言予杖,遣戍宣州。会遘甲申之变,不克往戍所,僦居吴门者几三十年。癸丑夏先生疾革,遗命家人曰:必葬我敬亭之麓。其子勉仲,学在从之。闻者悲其志,重其节,私谥之曰贞毅先生。维崧填词以代迎神送神之曲焉。”词曰:东海黄门老,疾革话悲酸。呼儿吾骨累汝,霜剪一灯寒。休返田横岛上,何用要离冢侧,莫恤道途艰。忆奉重华命,遣往敬亭山。三十载,怜弱水,几回干?铁衣生既未著,鬼亦戍其间。此地层崖沓嶂,正接蒋陵钟阜,紫翠涌千盘。若有人兮在,竦剑守重关。陈维崧的这首词直记其事,直抒己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感情可谓强烈。在文字狱极多的清朝来说,的确是识高胆张,使世人瞠目。这与徐灿的含蓄抒情,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代还有位男性词人王夫之,他的词表达故国之思亦非常露骨,如金人捧露盘和曾纯甫春晚感旧韵: 古嵩台,双阙杳无踪。忆潮平,细浪溶溶。龙舟渡马,依然先帝玉华骢。冲冠发指,旗挥星落,血斩蛟红。怨苍梧斑管,泪沉白日瘴云中。更背飞,孤影飘蓬。今生过也,魂归朱邸旧离宫。苔残碧瓦鸳鸯碎,蔓草春风。整首词字字句句都表达了词人的故国情感,相较于徐灿的故国情感流露的较为直接,而词中亦有“先帝”一词,描述当年情景,“冲冠发指,旗挥星落,血斩蛟红”一句,感情流露可谓明目张胆。这在徐灿的词中是看不到的。王夫之的这首词写来字字血泪,痛断肝肠,令人不堪卒读。徐灿词的独到之处,不仅仅在其词作意蕴的深沉弥厚,还在于其“欲言未言”的幽咽色彩。在词中借用大量的典故和意象流露出一种交织着身世感与亡国恨的飘荡无主的心绪。徐灿出身良好,受过优质的教育,并且婚姻也美满,但由于处在明清易代之时,其夫陈之遴入清后热心仕进,所以徐灿的内心是失望而极其痛苦的,对故国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她把自己作为一个弃妇,她所感受的遗弃是被她的国家和她的丈夫的双重遗弃,这样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