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医学课件总结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1页
最新社会医学课件总结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2页
最新社会医学课件总结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3页
最新社会医学课件总结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4页
最新社会医学课件总结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社会医学概论一 为何要懂点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的支柱:生物医学,医学心理,社会医学。因此,社会医学是现代医学三大支柱之一。医学目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与促进健康、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医学的对象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医学工作者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及生物属性的研究,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二 学习的目标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生活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三 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他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成就,是社会学与生物医学间的交缘学科。学科的交叉性质决定,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例如社会调查,心理测量等。社会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社会原因及社会后果。社会医学关注的是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人类社会行为和后果。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理论、方法,研究健康、疾病问题。社会医学的社会学属性,决定该学科的社会实践性。社会医学研究成果是直接指导社会卫生实践,社会医学研究的问题均来自社会实际。四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主要指标有疾病指标,心理测量,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等。找出问题。2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特别是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行为与生活方式等。3制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通过卫生立法,卫生规划,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社区卫生服务等手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五 社会医学的作用(任务)1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观念的影响,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了解社会卫生状况,制订卫生策略,提高人群生命质量。3指导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例如,吸毒,艾滋病等。第二章 医学模式第一节 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医学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演变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 机械论医学模式4 生物医学模式 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第三节 现代医学模式一.产生背景(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二.内容1基本内涵(1)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价值(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2.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3.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第一节 概述一 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1环境:自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2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素质)3文明程度(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二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泛影响性,非特异性:影响广泛,效应不确定 恒常性:作用持久 积累型:效应非一次形成 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健康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形式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经济水平包括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保障、卫生服务的各方面的内容一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出生率、粗死亡率二经济水平(economic level)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改善营养提高生活质量,疾病谱改变增加卫生投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三健康促进经济: 健康状况影响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健康劳动力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健康可促进教育收益的实现 健康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重要部分四经济发达带来的问题: 环境污染与破坏 心理压力与不良生活方式 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车祸、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网瘾、家庭功能弱化) 流动人口五社会阶层(social class)与健康: 社会阶层的定义: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不同国家社会阶层的不同划分 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不同阶层的人健康状况和问题不同 财富、权利、威望 社会经济阶层最重要 影响因素: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 良好的社会应该为低阶层的人提供提升其阶层的机会六营养(nutrition)与健康 评价指标:居民食物热量及食物营养结构 营养不足(subnutrition):全身免疫力下降,某种营养素缺乏导致疾病 营养不均衡:营养素比例不恰当,营养过剩 营养素摄入障碍:不合理烹饪,饮食搭配不合理 社会营养政策与健康:国家有义务为全体人民提供足够的粮食以保证基本需求;由于粮食生产利润低,须由国家补贴生产。粮食政策:农业补贴、种植种类导引导食物消费:健康教育、营养研究第三节 文化因素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六次报告中指出: 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cultural factors)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二文化的组成:文化的认知成分:知识和信仰文化的规范部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文化的符号部分:语言和文字三文化特征: 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 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三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 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a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自我(学习)教育b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c从健康的角度看,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健康生活的能力及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folk custom)对健康的影响:a风俗也称为习俗,它是逐渐形成的社会风尚、习惯b风俗习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c有益于健康的风俗习惯和不利于健康的风俗习惯 宗教对人群健康的影响:a有利健康的方面:宗教信仰常常使人对自己难以解决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一定的归宿,把自己的人生曲折或难题归于天命,从而达到心理平衡b有害健康的方面:宗教信仰的强大心理驱动作用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有时是有害自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第四节 社会生活环境与健康一 社会制度与健康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形态 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中的规章制度二 社会制度与健康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特点 双向性 普遍性、稳定性 变异性 强制性三 社会制度与健康影响途径 分配制度:财富分配、卫生资源分配 影响卫生政策:政治制度决定了各阶层人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影响人的行为:通过各种政策影响人的行为四 社会关系与健康: 社会支持与健康:亲情、友情、人际关系网络、社会凝聚力 家庭与健康:家庭结构、家庭的变故、家庭功能、家庭关系 退休、失业与健康:五 人口与健康: 数量: 增加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加重卫生事业负担 加重环境负担 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人口素质: 身体素质 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流动:传染病、融入新社区、生活习惯改变、增加流入地卫生资源消耗第五节 医疗保健制度与健康指医疗保健费用的负担形式,相应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方式和实施过程类型:自费、公费、集资保险的类型: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商业保险(commercial insurance)第8章卫生服务研究8.1概述8.1.1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卫生服务研究: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卫生服务研究基本程序:计划、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卫生服务研究领域中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1.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2.控制医药费用, 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重点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供给、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8.1.2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1.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经验的迅速推广2.卫生服务研究范围、内容和对象的进一步拓展3.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4.多学科融合参与卫生服务研究格局的形成8.1.3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1.卫生系统研究2.卫生工作研究3.防治效果评价4.行为医学研究8.1.4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1)卫生人力(2)卫生机构(3)装备和供应(4)知识和技术4.卫生系统和组织结构与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8.1.5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1.描述性研究(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趋势(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和水平(3)分门别类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2.分析性研究研究卫生服务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医疗保健制度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经常应用。3.实验性研究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干预试验。如缺氟地区采用饮水加氟预防龋齿等。4.数学模型方法 应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如卫生人力、病床需要量的预测等。5.系统分析法 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综合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提出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和优化选择。6.综合评价法7国12地区的卫生服务研究,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7.投入产出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8.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常规卫生信息登记报告系统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一次性、重复性、连续性横断面调查8.2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8.2.1基本概念1.卫生服务要求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want)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2.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perceived need)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3.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1)有效需求不足(2)过度需求 患者过度需求 供给诱导需求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5.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8.2.2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1.疾病指标2. 死亡及其构成指标3. 残疾指标4. 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5. 心理指标6. 社会指标7. 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数8.2.2.1反映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水平的指标1.死亡指标(1)婴儿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率(3)平均期望寿命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居民健康水平及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敏感指标2.死因顺位及构成3.死亡年龄、性别、职业、医疗保障制度、受教育程度等8.2.2.2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1.疾病频率指标(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或患病:自觉身体不适并就医;自觉身体不适未就医,但自我医疗;自觉身体不适未就医,但休工、休学或卧床1天以上(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 慢性病: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诊断有慢性病;半年以前经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1)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2)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3)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4)两周患病天数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失能率、残障率以及两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 8.2.3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8.2.3.1 门诊服务利用 (1)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2)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8.2.3.2 住院服务利用 (1)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2)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 8.2.3.3 预防保健服务利用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通过比较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测量与评价。8.2.4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1.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两周指标平均值乘以26,再除以调查人数,就可得出全年每人每年患病、休工(学)及卧床人数或天数,因病伤门诊和住院人次数,以及医药费用等。2.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3.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8.2.5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1. 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 社会经济因素3. 文化教育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会增加卫生服务需要量。居民受教育程度高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长远影响可能是降低利用量4. 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积极的预防保健服务在长期会减少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在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量也较低。5. 医疗保健制度6. 气候地理条件某些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7. 行为心理如吸烟和饮酒。8. 婚姻与家庭有配偶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少于独身、寡鳏及离婚者家庭护理可以减少医疗服务需求。8.3卫生服务资源8.3.1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规范化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人员。1.数量1949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50.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0.93人;医生总数为36.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0.67人;护士(师)总数为3.3万人,每千人口拥有0.06人。到1999年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445.9万人,每一千人口拥有3.64人;医生总数为204.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1.67人;护士(师)总数为124.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1.02人。2.结构(1)年龄结构(2)专业结构医学专业70%,中医中药15%,药学5%,预防医学4%;口腔、儿科、营养、检验、放射卫生、生物医学工程及卫生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缺乏。1990年湖北省医生与防疫人员比为11.42;2000年为9.91(3)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为1:1.7:1,中等发达国家1:3:1.分布8.3.2卫生人力规划1.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1)健康需要法需要量是指排除了社会经济、医疗保险和费用、教育水平、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影响居民利用卫生服务因素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然后根据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卫生人员工作量来确定卫生人员的需要量。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种资源不受制约的理想条件的基础上,而对实际的是否能够实现预测的结果不予以考虑。它的预测结果可能会超过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卫生需要量法适用于某种类型的卫生服务,如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 。(2)健康需求法这种方法与“健康需要法”不同之处在于它考虑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情况,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水平来预测未来需要的卫生人力数。(3)服务目标法确定预测年的卫生服务产出量,然后制定目标年每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标准,前者除以后者可得目标年的卫生人力数或用医疗设备人员配置比例算出目标年卫生人力数。 主要从服务提供的角度确定目标,而不是从服务对象的需求或需要角度出发,这是与健康需要法及健康需求法的区别。(4)人口比值法预测目标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根据人口测算模型测算目标年的人口数,将预测的卫生人力/人口的比值乘以目标年的预测人口数就得到目标年的卫生人力数。 另外,还有定性预测方法、统计模型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多元回归、灰色模型、组合预测等)2.卫生人力供给卫生人力存量、未来增加量及流失量3.卫生人力管理 (1)卫生人力政策和规范 (2)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 (3)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 (4)卫生人力的激励 (5)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8.3.3卫生费用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费用的来源和流向;费用的构成和特点;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平;影响费用的因素及变动趋势等。1.卫生费用来源2.卫生费用分类3.卫生费用评价指标 (1)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政府财政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 (4)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百分比 (5)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6)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7)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8.4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8.4.1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适宜程度,足够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影响8.4.2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重要性,有效性,特异性,敏感性,代表性,可靠性,可获得性8.4.3卫生服务综合评价1)派克: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资源投入量、服务产出量、工作过程、结果、效益、效果七个方面评价2)劳埃姆:项目目标评价、医疗服务需要量评价、卫生服务利用接受能力评价、卫生资源评价、工作活动和态度评价、工作过程评价、结果与效果评价、费用与效益评价个方面评价 3)萨盖特:卫生服务是否有效;公众能否利用到有效的卫生服务;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充分、可靠;费用是否低廉个方面评价4)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群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组成种组合,以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订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卫生服务利用高需要低需要高资源低资源高资源低资源高低a型(平衡型)资源分配适宜c型资源利用率低b型资源利用率高d型资源投入低e型过度利用g型资源投入过度f型资源利用率高h型资源分配适宜第九章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9.1 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一、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情况。 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三、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单一型指标,复合型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活动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健康期望寿命)四、卫生政策的概述指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五、卫生政策的特点 1.利益和价值倾向2.目标取向3.合法性、权威性和强迫性4.功能多样性5.过程及阶段性六、卫生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七、政策问题界定1.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 2.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3.政策的倡导者4.自然灾害5.政治时机6.新的政治角色进入 7.社会文化的影响8.重要人物的影响八、政策议程1确定政策目标:卫生政策目标,是政策制订者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和衡量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指标。 (1)政策目标具体明确(2)政策目标有效协调(3)政策目标与手段要统一 2设计政策方案:方案的设计是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设想、分析、初选、评定、淘汰等环节。一般把这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大胆寻找和精心设计。 3备选方案的选定:(1)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2)能最少地消耗各种政策资源;(3)能对多种风险具有最大的应变性;(4)能在政策实施中最小负面效应。4方案的论证:一是再次检验政策提出的理由,促使提出者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结论,反思分析的方法;二是达成相互理解和基本共识,接受所认同的政策主张。 5方案的合法采纳:政策方案需要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予以审定,即合法化,它才具有约束力。在我国,与卫生相关的政策分为法律、条例和部门规章三个等级。卫生相关法律需要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卫生相关条例需要国务院签署生效;部门规章则由卫生部颁布。九、政策的实施1确定政策目标2设计政策方案 3备选方案的选定 4方案的论证 5方案的合法采纳十、利益相关集团分析主要的,次要的 , 机构的 直接的,间接的主体,客体 受益者、受害者、策划者 应该如何识别他们? 谁来识别他们?十一、 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1)健康善存在着普遍的不公平性 首先,表现在国家之间存在健康不公平 其次,同一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健康状况的不公平(2)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 由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逐渐转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要健康威胁(3)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很多地区传染性疾病危害依然严重; 一度减弱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问题十二、全球社会卫生策略(一)、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概念主要内容是:重申健康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每个公民都有相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来获得最大可能的健康;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基础是:承认享有最大可能的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重视政策、研究和服务提供过程的伦理问题;消除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消除性别歧视,强调性别平等。政策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健康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个人健康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前提。不仅要重视生命数量,更要重视生命质量。脆弱人群的健康状况是衡量健康公平性和卫生政策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包括基础的新建和改革,目标是使得当代和后代受益。基础建设的概念不仅仅是结构,更重要的是宗旨和功能。2.目标总体目标:增加人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间和国家内部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3.实施策略与贫困做斗争,重要的是寻找一种机制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救改变生存的环境。采取卫生干预措施,打破贫困和不健康的恶性循环。在所有的环境中促进健康,包括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环境。部门间的协调、协商和互利。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二)、初级卫生保健1.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为社区的个人与家庭提供普遍能够享受的,能够负担得起的保健服务。2.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途径3.实施策略(1)基本任务促进健康:加强自我健康,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预防保健:在发病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合理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社区康复:病人症状和体征已出现,防止并发症和残疾,防止病残,加强康复。(2)基本要素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基本的环境卫生;妇幼保健,包括计划生育;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基本药物。(三)、千年发展目标1.具体目标在2015年之前实现以下八大目标:消除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保健状况,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以及通过全球合作促进发展。十三、 我国社会卫生状况一、人群健康状况1.健康水平显著提高1949-1999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到72岁;婴儿死亡率:200降低到33 2.人群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第一类为发达型。第二类为发展型。第三类为欠发达型3.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4.城乡居民卫生需求发生变化,呈现新特点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有较大程度上升;疾病危害程度增加二、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1.社会经济状况收入、入学率、居住面积2.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老龄化程度3.卫生服务状况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卫生经费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卫生总费用的筹资结构:政府比重过低4.行为和生活方式烟草:人群吸烟率36.0%;烟草消费量占全球30%;每年70万人死亡可归因于烟草酗酒:1.16亿;死亡近万人艾滋病:2003年底,84万三、21世纪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1.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2.人口老龄化3.农村卫生工作4.防病治病形势5.城镇化挑战十四、我国社会卫生策略(一)、十一五纲要1.基本原则(1)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质(3)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重,制定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4)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5)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总体目标(1)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2)普遍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全国城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4)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5)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二)、十七大报告1.重要诊断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 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病有所医”的新任务。核心工作是努力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道路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出发,不能照搬外国发展模式,不能照搬经济领域的改革做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卫生制度,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一是方向,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本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三是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四是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五是保障,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六是重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七是目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近期五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十章 医疗保健制度医疗保健制度( health care system)是政府对国家卫生事业实行宏观管理的一种形式,是卫生费用筹集、分配和支付方式以及卫生服务提供途径的总称。 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特征的总体反映,也是政府及其政党对国家卫生事业的政策导向的体现。10.1 医疗保险概述1、疾病风险疾病风险是指人们因发生健康与疾病事件而遭受损失的不确定状态。 疾病风险的特征:(1)严重性(2)复杂性(3)多样性(4)普遍性(5)社会性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为了补偿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保险。 医疗保险的理论基础是:疾病发生在一定人群中是随机现象,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可以对特定人群的疾病风险的频率和损失进行测算。 广义医疗保险覆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费用。 狭义医疗保险覆盖医疗费用。根据经营性质不同,医疗保险可以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由政府主导,保险基金筹集通过税收或社会保险基金,强制性投保。 商业性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有益的补充,可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区别点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属性类别实施目标组织主体保险对象保险范围基金筹集补偿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险实现法律和社会政策目的,不追求利润政府机构由法律确定,强制投保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担实际基本医疗费用金融活动实现经济利润,一般不涉及社会目的经营性企业由合同确定,自愿投保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全部由被保险人负担缴纳的保险费数额社会医疗保险的特殊作用: (1)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 (2)规范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的行为; (3)促进医疗服务社会化。3、医疗保险系统(一)基本要素 四方三角关系:政府;医疗保险机构;患者;医疗机构(二)系统缺陷 1.逆向选择单位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不参加保险或只选择疾病风险人群参加保险的投机行为。2.道德风险被保险人享有医疗费用减免,而对自己的医疗消费行为不加理性约束,产生过度的医疗需求3.诱导性消费医疗服务提供者利用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优势地位,通过提供过度的服务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风险选择医疗保险机构机会主义行为4、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一)基本原则1.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2.多方负担原则3.基本医疗保障原则(二)基金来源1.政府财政资助2.用人单位缴纳3.个人缴纳4.基金投资收益5、医疗保险费用支付1.按支付主体分类需方支付:起付线、共付、最高限额供方支付: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总额预付等2.按支付时间分类:后付制和预付制3.按支付对象分类:向医疗服务需方支付;向医疗服务供方支付10.2医疗保健制度的基本模式一、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一)概述 1.定义: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单位(雇主)与个人(雇员)缴纳和政府补助建立医疗保险基金,为参保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险制度。 2.特点:国家立法;个人责任;三方分担;社会统筹;覆盖面广;现收现付制;社会中介组织实施 3.代表国:德国、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1、优点明确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责任;强调社会互助共济,保护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在大范围人群中实现疾病风险分担;政府担当中介及仲裁的角色 2、缺陷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方式无法解决费用“代际转移”问题;第三方付费,导致费用增长过快;对预防保健重视不够;不同保险组织之间存在显著的缴费和补偿水平差异(三)改革措施固定费用制;建立经济利益约束机制;加强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服务二、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一)概述 1.定义:是指由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支出,通过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拨给医疗服务提供者,全体公民基本不需要支付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 2.特点:属于医疗福利制度;保险基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全民普遍享有免费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机构主要为国家所有;卫生服务过程主要为政府行为 3.代表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大部分欧洲国家(二)优点与缺陷 1、优点政府是卫生经费主要来源,经费充足;基本覆盖全体公民,医疗服务基本免费,公平性好;政府直接控制服务价格;全科医生服务按人头付费,有利于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开展 2、缺陷卫生服务提供者缺乏经济动力而导致效率低下;筹资渠道单一,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私人医疗机构的冲击加大(三)改革措施及困难改革措施:鼓励私立医疗机构开展竞争;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适当提高病人自付金额。改革困难:2007-2008年度,对的投入将达1090多亿英镑,是1997年的3倍,约占的9.4%;公益性质的大医院在同国内、国外的私立医院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困难。 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一)概述 1.定义:是将医疗保险当作一种特殊商品,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筹集医疗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并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的医疗保险制度。 2.特点:个人自愿投保;医疗保险机构按市场规则自主经营;医疗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是商业契约关系;政府干预少,主要靠市场调节 3.代表国:美国、瑞士(二)优点与缺陷 1、优点多贡献多收益,体现效率原则;医疗保险体系多元化,对需求反应灵敏;主要由市场调节,减轻政府组织与经营的负担 2、缺陷公平性差;医疗费用飞速上涨四、储蓄医疗保险模式(一)概述 1.定义: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单位(雇主)与个人(雇员)缴费,以个人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帐户,支付个人及家庭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2.特点:立法强制;属于公积金制度;强调个人对健康的责任;没有社会统筹,实行个人医疗费用纵向积累;政府干预有力 3.代表国:新加坡10.3我国的医疗保健制度一、医疗保健制度的历史沿革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合作医疗二、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界定与原则 1.定义:满足大多数人必需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采用适宜技术能够提供的、经济上能够承担得起的医疗服务分为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基本诊疗技术、基本药物和基本偿付费用等四个方面。 2.原则:(1)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3)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4)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二)基本框架1.保险范围 “广泛覆盖”: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 。 2.基金筹集“双方负担”:单位6%,职工2% 3.基金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