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一、物理学科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于 2009 年 9 月由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并于当年 9 月开始接受博士 学位学者进站做研究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始创于 1952 年。2003 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得物理一级硕 士授予权,2009 年被批准建立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5 年以来,理论物理学科连续三届(“九五” 、 “十五” 、 “十一五” )被批准为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南京师范大学“211”重点建设学科。1993 年以来, 光电技术实验室连续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5 年,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本学科 50 多名成员中有 36 人有博士学位,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南京师范大 学特聘教授 3 人,教授 15 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吕才典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学 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沈肖雁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被聘请为物理学科讲座教授。 2004 年以来,物理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 46 项,部、省级项目 32 项。物理学科 有 500 多篇学术论文被 SCI、EI、ISTP 收录,其中 Phys.Rev.Lett. 、Phys.Rev. A-E 等 SCI 一区和 SCI 二区 论文 200 多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得省级科技奖 2 项。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有七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覆盖面广,科研成果丰富,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在理论 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上,学科成员对 B 介子衰变过程的分支比、CP 破坏做了系统研究,给出了理论预 言,相关论文被 BaBar、Belle 等大型国际实验组多次引用;学科成员应用李-杨零点方法研究量子相变的工 作在 Phys.Rev.Lett 上发表;在应用量子信息的概念研究局域和非局域转变的工作具有明显特点;在单分子 磁体磁性研究和新材料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宇宙学和天体物理理论研究方面,有一个 颇有实力的研究团队。本学科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上的研究论文,近 5 年来被国内外学术同行他人引用超过 1500 次,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在新材料实验研究方面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本学科在颗粒锰钙钛矿中的磁电 阻效应的研究成果,曾获得 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光子晶体研究方面, 提出了新方法,得到了高 质量的大面积光子晶体单晶薄膜,研究成果入选了美国光学学会的 Optics in 2005。在激光自混合传感技术 和数字全息成像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 项。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本学科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BES 国际合作组的研究工 作,为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本学科“科学计算实验室”拥有大型计算机集群(约 500 个 Core) , 其计算能力达到每秒 10 万亿次浮点运算。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是基础学科,为江苏省的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江苏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2005 年以来,物理学科毕业博士生 11 名,硕士生 91 名。目前在 读博士生 13 名,硕士生 90 名。 我们欢迎毕业博士生来我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学科将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并根据国家有 关政策规定提供良好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所有博士生导师均向物理博士后流动 站开放作为合作导师。 流动站所设专业、研究方向及学术联系导师: 所设专业 研究方向 学术联系导师 理论物理 01 粒子物理理论 02 强子物理与核结构 03 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 01 方向:肖振军、平加伦, 吕才典(讲座教授) 02 方向:平加伦、肖振军 03 方向:肖振军 04 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 05 宇宙学和天体物理理论 04 方向:沈肖雁(讲座教授), 平加伦, 肖振军 04 方向:袁启荣 凝聚态物理 01 低维凝聚态理论 02 统计物理 03 材料模拟,计算凝聚态物理 01、02 方向:童培庆 03 方向:陈凌孚、罗成林 磁电子学 01 复合材料的磁电效应02 铁磁半导体物性研究 张宁 光子学功能材料 01 光学功能材料02 光子晶体薄膜制备 叶永红 光电信息 01 激光反馈干涉,光纤光学02 光电信息处理 01 方向:王铭02 方向:王铭,聂守平 联系方式: 肖振军(学科带头人) ; 童培庆(院长) 二、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2.1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团队现有教师 1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 人(含讲座教授 2 人) ,硕士生导师 4 人。肖振军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特聘教授,平加伦教授是江苏省“青蓝工程”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 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省“333 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5 年以来,本学科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12 项,主持部、省级研究项目 5 项,参加 BES-III、ICTP 国际合作项目 2 项。2005 年以来有 170 篇 论文被 SCI 收录,其中 SCI 一区论文 59 篇,SCI 二区论文 54 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 1000 多次。在国际上有 较强影响。 肖振军教授、郭立波教授与合作者在重味物理方面的研究颇有特色。重点研究 B 介子衰变过程和强子矩阵 元的精确计算,对 80 多个 B 介子衰变过程的分支比、CP 破坏等物理可观测量给出了理论预言,相关论文多次 被 BaBar、Belle、CDF 等大型实验组引用 500 多次。在新物理量子修正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发现新物理信号具 有重要学术价值。 平加伦教授与合作者重点研究 QCD 的非微扰性质。利用格点 QCD、夸克模型等方法研究强子性质及多夸克 系统,解释实验上发现的反常现象;提出了多夸克系统的新的颜色结构和共振机制。在 5 夸克态方面的研究 颇有特色。所预言的双重子态 d*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室正在从实验上寻找 此状态。 金立刚副教授的博士论文被评为 2005 年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他与合作者对超对称粒子的产生 和衰变过程做了系统的研究,为新物理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 2002 年以来,本研究团队正式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BES-II 和 BES-III 国际合作组的实验数据分析 工作,为国家大科学工程计划的实施作出了贡献。 近 5 年来,本学科方向主办 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肖振军 教授和平加伦教授被聘请为“Euro.Phys.J.C”等多家国际 SCI 学术刊物的审稿人。本研究团队是国内粒子物 理与核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团队之一,在国内和国际同行中有较强影响 2.2 低维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 “低维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科方向现有成员 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3 人。童培 庆教授是江苏省“青蓝工程”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省“333 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 人和教育部物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 年以来,本研究方向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 完成部、省、厅级研究项目 4 项,获省,部级奖 2 项。2005 年以来有 30 多篇论文被 SCI 收录,其中 2 篇发表 在 Phys.Rev.Lett 上、9 篇发表在 Phys.Rev. A,B,E 上,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童培庆教授在低维非周期系统和不可公度系统的电子的性质、低维非周期自旋系统的量子相变和低维动 力学系统中的混沌等方面做了系列工作。特别是在非周期自旋系统的量子相变、应用李-杨零点方法研究量子 相变和应用量子纠缠方法研究局域和非局域转变的工作有明显的特色。至今已有 4 篇论文在 Phys.Rev.Lett 上发表和 15 篇论文在 Phys.Rev.系列上发表。 杨双波教授在低维非线性系统半经典量子化方面做了系列工作。他在用经典轨道方法构造混沌系统的 WKB 波函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并将这些方法成功地应用到 ABA 型三原子分子的伸缩运动中。 熊烨副教授在低维量子系统中的输运性质方面做了系列工作。他在不同无序结构对单层石墨中电子局域化 的影响,单层石墨中电声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声子谱的改变,石墨在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下的电子性质等方面 的研究有明显的特色。 近 5 年来,本学科方向主办了“第 5 届海峡两岸统计物理研讨会” ,1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参加国内 外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童培庆教授被聘请为 Phys. Rev. B,E 等多家 SCI 学术刊物的审稿人。本研究团队 在国内低维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2.3 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模拟 “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模拟”学科方向现有成员 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2005 年以来,本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省、厅级研究项目 7 项。2005 年以来有 45 篇论文被 SCI 收录,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模拟是非常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它对于发展处理凝聚态系统的解析和数值 方法, 解释凝聚态系统所表现出的奇异现象,设计新型功能材料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罗成林教授和张义权博士主要围绕单分子磁体磁性开展第一性原理研究, 就单分子磁性问题在国际重要 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 13 篇, 取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发表在 Dalton Transactions 34 (2008) 4575 上的工作得到了世界著名权威期刊 Inorg. Chem. 副主编 Kim R. Dunbar 等人较长篇幅的正面引用 (Dalton Transactions, 2009, 5155)。 陈凌孚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离子晶体、半导体及有机半导体中自陷态激子的研究, 与国外学者合作, 发展了一套扩展离子处理方法, 被称为“宋-陈” 理论。其建立的自陷态激子的跳跃扩散模型被国际著名学者 Williams 等认为是目前与实验相符合的唯一理论模型。 黄桂芹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发现三元硅化物中存在软模, 该软模对材料的超导电性起重要作用。这 一结论后被实验所证实, 相关成果发表于 Phys. Rev. B 69, 064509(2004), 被引用 29 次。 刘红(小)副 教授近三年着重对碳纳米管异质结结构与电导率、界面接触和量子尺寸效应进行研究, 在 Nanotechnology 等 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该学科方向课题组现拥有大型计算机集群系统, 运行速度可达每秒 10 万亿次浮点运算。此外, 还购买了 众多当今国际上主流的计算软件。目前, 该方向的计算能力已使之成为国内一个有影响的材料模型模拟实验 室。 2.4 磁电子学 “磁电子学”学科方向现有成员 7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3 人。2005 年以来,本研究方 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部、省级研究项目 5 项。2005 年以来有 40 余篇论文被 SCI 收录,他人引 用 300 多次,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强影响。 磁电子学研究磁性相关的电学量的变化。由于其丰富的物理内涵以及在传感器制备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备受关注。 张宁教授与合作者在锰酸盐块材与颗粒体系中的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领域工作多年,所得结果获国内外 同行认同。在略高于锰酸盐居里温度的区域在锰酸盐-氧化铟锡复合材料中观察到了正磁电阻现象。该材料是 磁性 P 型半导体和非磁性 N 型半导体的复合体系。张宁教授与合作者在锰钙钛矿、铁氧体、掺杂钛酸钡等多 种复合结构中观察到磁电效应,并初步将其应用于磁电传感器的制备中。有关结果已发表在 Appl.Phys.Lett. 等著名物理学期刊上. 陶永春副教授与合作者研究了在铁磁半导体和传统超导体构成的相关隧道结的临近效应, Josephson 电 流和自旋积累效应。发现铁磁半导体和传统超导体的之间的有效质量和费米波矢的不匹配以及界面散射势的 强度等因素对由临近效应引起的。有关结果发表在 Euro.Phys.J. B 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 张宁教授曾获得 2004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聘请为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Phys.Pev. B 的审稿人。 2.5 光子学功能材料 “光子学功能材料”学科方向现有成员 4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叶永红教授是教 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333 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2005 年以来,本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4 项,部级项目 2 项。2005 年以来有 30 余篇论文被 SCI 收录,其中 SCI 二区(Appl.Phys. Lett. 等)论文 22 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近 400 次,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 周期性结构的人工光学功能材料具有许多奇异性质,它在光集成、半导体激光器、光信息处理等领域具 有重要的应用,是近年来光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材料的非线性光学也是目前光子学领域非常活跃的主要 研究领域之一。 叶永红教授与合作者在光子晶体、等离子激元晶体、负折射材料等人工周期结构材料的理论、实验和应 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了一种制备大面积等离激元晶体的新方法,从实验上揭示出表面等离子 激元波在两层金属薄膜之间的相互耦合规律。该研究成果入选了美国光学学会(OSA)的 Optics in 2005。 叶 永红教授与合作者揭示了自组装生长光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因素与晶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制备出了高质量的 大面积光子晶体单晶薄膜,发表在 Appl.Phys.Lett.相关论文的单篇他引次数已达 124 次。 叶永红教授课题组与美国 Penn State University 有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是 Penn State Nanofabrication Facility 的用户。 2.6 光电信息 “光电信息”学科方向现有成员 7 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1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2005 年以来,本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部、省级研究项目 7 项。在 Optics Express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有 40 多篇论文被 SCI 和 EI 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 项, 曾获得 2004 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本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与江苏省高科技发展和新型光学材料、器 件研发有密切的联系。 本方向在激光反馈、光纤光学、以及光电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形成了如下 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王鸣教授与合作者研究了激光自混合干涉调制和解调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自混合散斑干涉和测速技术。 提出和解决了激光器的激光自混合干涉测量微位移和微轮廓的关键技术,反馈干涉信号的傅立叶变换解调技 术;外腔长度调制;扫描共焦激光反馈干涉显微系统。这对于微纳米尺寸测量领域,例如,微机械和 MEMS 等 领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王鸣教授等人采用 MEMS 技术和工艺,直接制作于光纤端面的无源集成传感器,并用复用传感技术,组合 成传感器阵列,具有阵列、复用传感功能,在易燃易爆等恶劣环境中有比电传感器更显著的性能。 聂守平教授与合作者有效利用数字全息技术获取三维目标全息图,并从中再现三维目标在一定视场范围 内的深度信息,并将这一信息用于了三维目标的分类与识别中,克服了单纯利用三维目标灰度信息进行目标 识别带来的局限性;将数字全息技术与加密算法相结合,提高了加密的鲁棒性。将目标的本征信息作为水印 隐藏在单幅载体图像中,实现了目标系列空间姿态的隐藏与再现。 王鸣教授是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主任,被聘请为 J.of Lightwave Technology, Optics Expres 等多家国际 SCI 学术刊物的审稿人。本研究团队在国内和国际 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2.7 宇宙学和星系物理 “宇宙学和星系物理”学科方向现有成员 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本方向的研究工 作主要集中在星系和宇宙学领域。2005 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 目 7 项,部省级项目 3 项。在国际一流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了 60 多篇学术论文,同时培养了许多天体物理方面 的人才。 方向带头人袁启荣教授是我国星系和星系团领域的活跃分子,同时还研究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特性和物理本 质。曾在 1997 年首次发现了星系团内盘星系空间取向对形态和引力环境的严重依赖性,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1999 年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的高级成员。 2001 年赴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进行合 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半砖墙对应的构造尺寸
- 1532分式方程的应用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示范课获奖课件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概述培训讲学
- 困难职工帮扶管理办法培训
- 水电质保金合同范本
- 维护耗材配送合同范本
- 2024年份4月版智能药盒运营总监服药依从性责任书
- 脾动脉栓塞术护理
-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物理试题3月诊断性测试一模试题含解析
-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物流方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第四至六章)-国开-参考资料
- 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
- 2024水电站股权转让协议
- 孝感市云梦县楚云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农业部2031号公告-1-2013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 耐除草剂大豆 第1部分:除草剂耐受性
- DB15T+3517-2024长距离输水管线复合式空气阀应用技术规程
- 品质提升计划改善报告课件
- DL-T-5161.8-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
- 桥梁设计手册箱梁
- 2024-2030年中国中低温耦合剂行业现状规模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三年级数学乘法除法竖式计算题100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