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也是复杂的社会关系 中的重要内容。探讨近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现象及其嬗变特点,将弥补以往宏 观史学研究在近代史研究中的空白和缺憾,也有助于我们从微观的社会角度进 一步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规律,这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 容。 一 近代的人际交往类型及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安全、情感和 进取等基本需求,必然要与其它社会成员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大量的、直接的个 人接触和交往,通过这些活动,社会成员在自身周围组成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圈, 并通过这一交往圈与外部社会发生联系。借助人际交往圈,人们延伸和拓展了 自身的能力,组成了各自的微观社会。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这种微观社 会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和现实的。社会的个体成员的 主要活动正是在许许多多的小型微观社会中展开和进行的。而这方面的内容正 是被以往的近代社会研究所忽视的。 中国近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非常庞杂而又千姿百态,按其交往的渠道和 联系的纽带可划分为亲缘、地缘和业缘三大类。 亲缘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古老也是最自然的基本人际关系。它由血缘关系 和姻缘关系构成,形成习惯上的所谓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又可分为内亲和外亲 两大体系。内亲也称近亲,是限于以父亲为核心的九族五服内的男性及其配偶, 它包涵了自高祖以至玄孙的九个世代。五服则以丧礼的服饰规范来界定亲属的 范围和层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等。又从穿戴各等级丧服 的时间和身份上区分出八个层次,即斩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 、齐衰不杖期 (一年) 、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习惯上的外 亲则包括母党、妻党,即母亲、妻子娘家的近世直系及旁系亲属。这种外亲一 般只推及上下各一世,也即母亲、妻子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兄弟姐妹之子。 此外,九族五服之外的同宗也属远亲、亦称宗亲。 这一以九族五服为核心的传统亲属关系体系,在清朝时曾由国家给以法律 认定并纳入当时的礼典制度。 大清通礼 、 大清律例等典制、法典对此都有 2 详尽的规定和说明。在民国时期,这一体系仍得到法律的认可。在民法亲 属编中有对血亲、姻亲的界定。在刑法中更给以清晰界定:“称亲属者谓 左例各亲:一、夫妻。二、四亲等内之宗亲。三、三亲等之外亲。四、二亲等 之妻亲” 。 在这一庞大而繁琐的亲缘关系体系中,以“孝悌贞顺”为核心的礼教观念 起着一种支配作用,体现出封建礼教、道德对亲缘关系的制约,反映出家长制 的专横与不平等,使整个亲缘关系体系和亲缘交往中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第一、 长幼有序。即表明辈分与排行的顺序是绝对不可错乱的。由此决定了亲缘关系 中的交往态度和地位。辈分长、排行大即可居于支配地位,在礼节上受到尊重。 反之则处于被支配地位。第二、男女有别。即男女两性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的 差异是不容混淆的。男尊女卑,男主女随。在交往中避讳较多。如“男女七岁 不同席” , “叔嫂不通问”等。第三、亲疏有间、即从父系、母系、妻系,以世 代,渊源分别亲属的远近亲疏,内亲近、外亲疏;近世亲,远世疏;直系亲, 旁系疏。这种亲疏层次在九族五服制中有详尽界定。 亲缘关系的这些特征无处不反映出封建宗法等级制的尊卑、贵贱、亲疏等 观念,也体现出复杂而浓厚的血缘亲子的文化心理。 地缘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又一类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它是人们基于长期 共同聚居一地而形成的一类人际关系,主要由同乡关系和邻里关系构成。同乡 关系属地缘关系的外层关系,是同居一地的人们在本乡本土以外的地区亦即外 乡异土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同乡关系中又有小同乡与大同乡之分。小至一镇一 村,大至一县一府甚至一省。习惯上一县以内的属小同乡。县以外范围的则属 大同乡。邻里关系是地缘关系的内层关系,它是以相邻居住为基础而形成的人 际关系。生活中的邻里、街坊都属这类交往关系。 地缘交往关系受到自古以来的乡党观念的影响,体现出注重和睦互助等实 用功能的特征:第一,联系较为稳固,在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由于安土重 迁的习俗以及社会的闭塞,再加之官府的户籍管制,人们往往世代居住一方, 很多都是宗族聚居,即便是杂居,也多世代为邻。这种长期稳定的交往关系成 为仅次于血缘关系的人际交往关系。第二,注重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人们生 活中的七灾八难、生老病死都难免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邻里、同乡之间的交 往,往往遵循着互利互酬的原则,表现为生活中有无相通,疾病相扶,患难相 救。第三,注重和睦相处。正由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社会较为封闭,因而 3 人们生活中基于地缘的交往必然比较频繁,这样和睦相处,止斗息争就成为必 然的要求和普遍的观念。如湖南甘氏宗族家训有言“至若邻里,比屋联居,非 亲即友。亦宜有无相通,患难相救,以让救争,以礼止暴,乃成仁厚之风。宗 族和顺,乡党亲睦,自无盗贼凶恶之徒为之滋扰矣” 。 业缘关系则是基于社会广泛而细致的分工形成的社会人际关系。其形成要 晚于血缘、地缘关系,但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成为重要的人际交往关系。 以业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多种多样;如缘学习、授业而形成的同学、师 生关系,如缘授艺而形成的师徒关系,缘职业而形成的同业、同僚关系,缘志 趣、理想而形成的同好、朋友、同志关系,缘宗教信仰而形成的同教、教友关 系。这种种业缘关系都反映着社会的开放及生活社会化的程度,从而带有多种 特征:第一,交往渠道和联系纽带增多。基于近代产业的发展,社会分工更趋 细致,各类职业也有较大发展。因而各类业缘交往明显增多,联系纽带也呈复 杂化:或系之于生产,或系之于学业;或系之于工作,或系之于闲暇爱好;或 系之于经济往来,或系之于政治追求;或系之于文化娱乐,或系之于体育竞技。 第二,有较强的团体背景。团体背景即业缘组织的发达是业缘交往关系发达的 重要标志。人们基于业缘交往的需要促进了业缘组织的发展,而业缘组织的发 展又反过来为业缘交往提供了团体支持。世纪中叶至末叶,由于新型工商 业的发展,新型的同业公会和商会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到民国时期,此类组织 更不断发展、健全。据统计仅年代的上海就有同业公会家,涉及人 造棉丝、自行车、制造、地产、线业、材料等近百十种行业。 在工商业以 外,也建立起许多同业公会,如律师公会,工程师协会,乐业公会,梨园公会、 育公会等。这些新型业缘组织通过提供场所、举办活动、提供信息、加强联系 和协调等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业缘交往和业缘关系的发展。 二 社会变迁中的人际交往趋向与特点 近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与整个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着的。 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而且其本身就构成 社会生活变化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压迫,近代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个被动地走向世界的进程,而社会的变迁也 以畸形的方式逐步地演进。在这一历史性的变迁中,近代西方文明借助强权逐 步输入中国,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凭借着悠久而深厚的社会基础顽强抵拒着西方 文化的侵蚀,整个社会中充满着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与交 4 融。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也无不显示出社会的 变化与矛盾。一方面,新的内容和新的因素产生了。如血缘、地缘、业缘关系 的内容逐步地更新;如新的交往形式取代旧的形式;如血缘关系的相对淡薄、 松弛,而地缘关系相对膨胀;如业缘关系的空前发展。另一方面,新的因素不 足以取代旧的因素并受到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业缘关系的稳定往往借助于 血缘、地缘关系;如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利用;如新旧交往渠 道交往方式与团体的共存或结合等等。可以说,近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本 身就是在变化和矛盾中发展的,而它的总趋向就是逐步开放化、社会化。这一 总趋向不仅反映而且适应了社会变迁的主题? 近代化。 同时,处于缓慢而复杂的社会变迁中的近代人际交往关系,在其发展的进 程中又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第一,日益多样化和外向化。近代初期,人际交往是一种传统格局,亲缘 关系不外家族、宗族,地缘关系也不外同乡、邻里,业缘关系也不外同业、师 徒而已。到了清末民初,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拓展,亲缘关系中类血缘的结拜 干亲增多,由下层乃至上层都非常盛行。地缘关系也随着在外求学、经商、做 事、当兵的流动人群迅速增加而得以扩大。最突出的就是业缘关系在这时由于 近代产业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致而极大地扩充。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发展的 外向化日趋明显。如人际交往圈扩大,交往从狭小的亲朋圈子逐渐走向了广阔 的社会。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组织的增多及交通、电讯的发达为人际交往提供 了更多场所和便利,促进了交往的频繁展开。这时人际交往一方面向政治、经 济、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扩展,一方面更多地依赖公共团体和公共场所来进 行,如报告会、联谊会、酒会、舞会,招待会和各种庆典仪式等。在这种情况 下, “君子不党”的传统交往意识逐渐被摈弃,实惠、互酬的功利主义交往意识 开始流行。 第二,等级观念相对淡化及交往礼仪上的简化。在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中, 等级观念非常浓重,士农工商之间由尊而卑,各阶层之间很少流动和交往。尤 其是书香门弟决不屑与富商巨贾交往。在亲属关系中,长幼尊卑的差序也是壁 垒森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交往意识中等级观念相对 地趋于淡化。对一些世代承袭的低下职业,在社会进身途径中,封建制度上的 等级限制已经消失,因而各阶层之间的交往藩篱已部分地拆除,这无疑推动了 各阶层之间人们的相互交往。在亲属圈内,家长与家属间、父子、男女、夫妇 5 之间的依附关系也开始松弛。妇女离婚的增多,妇女接受新式教育以对维新变 法后倡导的天足运动,无一不反映着家长权、父权、夫权开始削弱,尤其在五? 四运动以后,传统的道德观及家庭婚姻制度受到很大冲击,西方的近代人权观 和家庭观、婚姻观的影响进一步传播,对人际交往关系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其 中妇女走出家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来, 是最为显著的变化。 人际交往中等级观念淡化在社会称谓和社交礼仪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民国 初年,从称谓到礼仪都借用了西方的社会形式。如称谓中废止称官吏为老爷、 大人,改尊职名。社交中开始流行先生、太太、女士、小姐等称谓。如礼仪上, 废止跪拜、作揖、颁定新式礼仪,规定在正式场合,男子礼为脱帽三鞠躬,女 子为三鞠躬。非正式场合,男子脱帽致意为礼,子女鞠躬为礼。 日常交往 中,握手礼渐渐取代了作揖。近代的文明方式已迅速地进入到人们的交往活动 中来。 第三,新旧观念形式形成共存或结合。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大动荡与大变革 时期,因而社会变迁中的矛盾与冲突随时随处可见。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之间 的冲突与交融给社会的人际关系蒙上了一层既新鲜而复杂的色彩。首先,无论 从观念还是从形式上,传统的人际关系与新型的人际关系都共存于这一转型的 社会之中。如亲缘关系中,宗族亲属圈普遍地存在着,而城市中人们则越来越 多地将亲属交往限定在少数的近亲与姻亲范围内。如地缘关系中,虽然新型的 地缘组织同乡会大量涌现,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同乡会馆的存在。如业缘关系 中,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与近代机器工厂的师徒并存,旧式的门生与座主之 间的师生关系与新式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并存。等等,反映出人际交往的演 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进程。其次,在人际交往关系的演变中,新旧观念形式 的相互影响甚至结合也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如近代的湘军军阀集团,其内部组 织即为双重结构,一种是由近代军队的上下级关系构成,另一种则是靠同乡、 亲戚以师生关系建立起来的。这种特殊结构,强化了这支军队的内部联系,也 保证了统帅对军队的控制权。又如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企业,许多都是家 族式的组织结构。在这里,传统的血缘关系与新型的业缘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形成为近代中国产业集团的一种特殊组织模式。这说明,人际交往关系在 近代的演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新旧更替过程,而是一个新旧、中西文化因素冲 突交融影响下的复杂的更新过程。 6 第四,城乡社会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与变迁极不平 衡,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少数口岸城市与广大的乡村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差异。 而这样的差异在城市和乡村社区的人际交往关系上必然反映出来。在城市社区, 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人际关系正渐渐失去主导地位。 人们的交往已开始走出亲情的狭小圈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由于社会分工 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团体组织的涌现,都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的频繁开展。 一种近代的生活方式已渐渐地出现在城市生活中。而在农村社区,传统的较为 封闭的人际关系仍占主导地位,社会的近代化对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影响。狭 小的人际交往圈,一成不变的家族、宗族背景,使人际交往呈现出单调的色彩。 地缘关系突出地表现为排他性、客籍与土著的矛盾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人们 的婚姻圈也很狭小,一般小不出乡,大不出县。如近代名人徐继(山西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光设备使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药物研发中的创新思维探讨试题及答案
-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讨论试题及答案
- 甘肃方言考试试题及答案
- 明确育婴师考试各科目的重点方向试题及答案
- 聚焦纺织工程师证书考试的复习方式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技巧提升与练习试题及答案
- 药剂流行病学基本概念考察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在团队管理中的作用探讨试题及答案
-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施工现场交通安全培训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 2023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做美食自媒体规划
- 《无人机组装、调试与维护》课程标准(高职)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应急专项预案
- 13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 课件
- (正式版)SHT 304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热效率设计计算方法
-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刑法学教全套课件(完整)-2024鲜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