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 质 1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既有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 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 ,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 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正常人体是 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功能、心 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 生理、心理和形质的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2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 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 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 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 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 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3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4 一、体质学说概述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 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 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 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的理论知识。 5 二、体质的概念 (一) 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 6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 遗 传性和获得性因素 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 的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 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 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在病理上表 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 种倾向性。 7 (二)体质的构成: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神相 辅相成,不可分离,故 素问 遗篇 刺法 论 说: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 体质离不开形与神,即正常形态结构 基础上,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 因而,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和 心理活动三个方面差异性构成。 8 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 心理活动 体质的构成 9 体质的构成 形 神 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 心理活动 10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 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 、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 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 、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 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 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 差异。 11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 、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言的高低、 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 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 、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 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 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面的差异。 12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 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 力等的总称。 心理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 、性格等的差异。 13 人格: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 特征的综合。 气质: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 发展的心理特征。 性格:先天生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 作用形成的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行为 方式。 14 (三)体质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 身体的功能水平 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 心理发育水平 适应能力 15 2、理想健康水平的标准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 弹性;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 ,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动作灵活,运动 ,劳动能力较强;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 16 (四)体质的特点 1、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2、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3、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17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黄帝内经 ,奠 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 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 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 。 18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篇 运用阴阳五行 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 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 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灵枢 通天篇 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 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 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 类型。 19 用词的变迁用词的变迁 内经 : “形 ”、 “质 ”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 “禀质 ” 宋 陈自明 妇人良方 : “气质 ” 南宋 无名氏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 “赋禀 ” 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 : “禀赋 ”、 “气质 ” 清 徐大椿: “气体 ”、 “气质 ” 清 叶桂 华岫云: “体质 ” 20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的关系。 1、脏腑、经络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表现个 性形体的差异性。 2、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 3、精气津液是决定体质的物质基础,其盈亏 影响体质的强弱。 21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稟赋:体质形成的基础。 (二)年龄因素:决定着体质的形成和演变。 (三)性别差异:男女在遗传性征、身体形态 、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体质上存在 着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 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 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所伤:过度的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 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22 (六)情志因素: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 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响人体的体质。 (七)地理因素: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 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 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 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疾病 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 23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作了不同的分类 。 内经 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 归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 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 阴阳分类法,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 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四分法、 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 法等。 24 二、常见正常体质类型及特征 (一)阴阳平和质: 1、涵义: 指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为气血阴阳充盛,功能协调的体 质。 25 2、体质特征: ( 1)形态结构:身体强壮,胖瘦适 中,面色肤色有五色之偏,但明润 含蓄;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 2)生理功能:食量适中,二便通 调,睡眠安和,目光有神,精力充 沛,反应灵活,工作潜力大。 ( 3)心理活动:性格开朗、随和, 自身调节和适应能力强。 26 3、临床意义: ( 1)不易感受外邪,较少生病。 ( 2)发生疾病,多为表证、实证 ,容易治愈,康复快,或可不药 而愈。 ( 3)如后天调养得当,无暴力外 伤或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 改变,易获长寿。 27 (二)偏阳质 1、涵义: 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 特点的体质类型。 28 2、体质特征: ( 1)形态结构:体形适中或偏瘦,但 较结实;面色多略红或微黑,或呈 油性皮肤;舌偏红,脉多偏阳。 ( 2)生理机能:食量较大,消化功能 旺盛;大便易干,小便易黄;易出 汗口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 应灵敏,性欲较强。 ( 3)心理活动: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易急躁,自制力差。 29 3、临床意义: ( 1)对风、暑、热等阳邪易感性 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 实证。 ( 2)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疮疖 。 ( 3)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 兼阴虚之证。 ( 4)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 失眠、出血等证。 30 4、演化倾向: 如养生不当,易发展演 化为,阳亢、阴虚、痰火等 病理体质。 31 (三)偏阴质: 1、涵义: 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 特点的体质类型。 32 2、体质特征: ( 1)形态结构:形体适中或偏胖 ,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 而欠华。 ( 2)生理机能:食量较小,消化 吸收功能一般,平时较怕冷,精 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 性欲偏弱。 ( 3)心理活动:性格内向,喜静 少动,或胆小易惊。 33 3、临床意义: ( 1)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强, 受邪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 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 2)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 3)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 瘀血等证。 34 4、演化倾向:不注意养生,容 易发展演化为阳虚、痰湿、 水肿等病理性体质。 35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从生命科学和提 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高度,促进其理 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理论包含着丰 富的个体诊疗的认识,为贯彻诊疗 个体化原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和实践经验。同时,将辨证与辨体 相结合,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 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3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 易感性和耐受性。 如:偏阳质者,对风、暑、热邪 具有易感性,而对寒邪具有耐受性 ,称之 “同气相求 ”。 37 2、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如: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 壮,易患咳喘、消化不良、腹泻 等病;老年人肾气渐衰,易患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或 痰湿体质者,易患中风、眩晕、 糖尿病等;瘦人或阴虚体质者, 易患肺结核、咳嗽等疾病。 38 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 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 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 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 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 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 脉硬化和冠心病。 39 3、体质因素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疾病、过敏体质形成关系密切。 如:糖尿病、精神病等诸多疾病 和遗传因素有关。 40 二、阐释发病原理: 1、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否。 体质是正气强弱的反映, “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 ”。发病与否取决于体质的 强弱。 41 2、发病过程因体质差异而不同。 发病后,因体质差异,有即时 发病、伏而后发、复发不同,且发 病的临床类型也因人而异。 3、内伤情志病的发病与个体体质的 特殊状态或缺陷有密切关系。 如: 灵枢 本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 42 三、解释病理变化: (一)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的从化: 1、从化:病情一而化寒。 2、质势: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体 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 向性。 如:由于先天稟赋不同,后天调 养各异,故体质类型具有潜在的相 对稳定向的倾向性。 43 3、病势:即病理演变趋势,人体 遭受致病因素作用时,在体内产 生相应病理变化,不同的致病因 素有不同的病变特点。 如:正常情况下,感受寒邪则 为寒病,感受湿邪则为湿病。 44 4、质化:质化即为从化,指病势与质 势相结合,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 变化,病势依附质势,从体质而发 生转化。 如: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 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 素体 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 受邪后多从寒化;津亏血少者,多 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多从湿化。 45 (二)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1、传变的涵义:指疾病的变化和发 展趋势,即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之 间传递转移,以及疾病的性质发生 转化和改变。 2、体质与疾病传变的关系:从二个 方面决定机体是否发病与传变。 46 1、通过影响正身的强弱,决定发病 并影响传变。 体质强壮,则正气充足,抗邪能 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使发 病,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 势虽急,但病程短,不易传变;而 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抗邪能力 较弱,不但易感邪发病,且病情多 易传变深入,病程缠绵。 47 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从而影 响传变。 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 易从阳化热,疾病多从实热或虚 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 病邪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和 虚寒方面演变。 48 四、指导辨证 体质状况是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 据。 体质影响疾病的证候类型,导致 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的证候类型。 体质的特殊因素影响疾病证候类 型的倾向性,证候同时包含着体质 的特征。 49 1、同病异证:感受相同病邪,或患同 一种疾病,因体质差异,而出现不 同的证候类型。 如:同感寒邪,体质强壮者,发病 表现为 “风寒表实证 ”,卫气不固者 ,表现为 “风寒表虚证 ”,素体阳虚 者,寒邪直中脾胃,表现为 “脾阳不 振 ”之证。 又如:感冒病,由于体质差异,风 寒、风热、风寒挟湿、风燥等不同 的证候类型。 50 2、异病同证: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 同的疾病,因体质某方面具有共同 点,常可表现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 型。 如:同为阳盛之体,感受暑热之邪 ,势必出现热证;但若感受寒邪, 亦可从阳化热,或寒郁化热。 又如:泄泻、水肿等不同疾病,若 同为阳虚之体,都可表现为脾肾阳 虚之证。 51 五,指导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偏阳质:多实热证候,慎用温热伤阴剂。 偏阴质:多实寒证候,慎用寒凉伤阳剂。 体质强壮:多为实证,当用攻法。 体质虚弱:多为虚证,当用补法。 此外,根据体质特点,采用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52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1、注意药物性味: 宜:甘、酸、咸寒、清润 偏阳 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 宜:温补益火 偏阴 忌:苦寒泻火 53 宜补气培元 宜疏利气血 气虚 瘀血 忌耗散克伐 忌固涩收歛 宜健脾芳化 宜清热利湿 痰湿 湿热 忌阴柔滋补 忌滋补厚味 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 阴阳平和质 忌妄攻蛮补 54 2、注意用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