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以“访谈活动”为例(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群研讨成果)_第1页
对“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以“访谈活动”为例(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群研讨成果)_第2页
对“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以“访谈活动”为例(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群研讨成果)_第3页
对“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以“访谈活动”为例(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群研讨成果)_第4页
对“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以“访谈活动”为例(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群研讨成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 以“访谈活动”为例 赵书林(整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中,必要的方法指导既是活动目标 有效达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基 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主题活动的方法指导过程中, 也存在着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具体的活动情境,一味地进行 方法和技巧灌输的倾向,严重制约着方法指导的实效性。那么,如 何有效地进行方法指导,如何建立以学生学段特征为基础的能力表 现标准?为了回应这些在方法指导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 题,中国综合实践活动 QQ 群(80936049)于 2012 年 6 月 13 日晚 进行了专题研讨。为了使更多的教师分享此次研讨活动的过程,引 发大家对方法指导教学的深入思考,本文尝试对研讨过程做必要的 梳理和总结。 【专题讲授】方法指导的理想与现实 本次研讨活动由武昌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沈旎主持。沈旎老 师首先谈了她对方法指导的课程价值及现实窘境的思考。 沈旎:今天的研讨活动,我们以采访方法的指导为例,来探讨方 法指导所指向的能力要素,以及这些能力要素在各年级各学段的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不同,学科课程有明确的学科知识体系 作为教学内容组织的线索。综合实践活动教什么呢?有些专家提出教 学重点是程序性知识,即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 2012 年 6 月 13 日 在线研讨整理稿 课程教学中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于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中, 出现一类专门的课型,称作方法指导课。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 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 方法指导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找到了教学着力点,各地纷纷组织此 类课型的研讨及比赛。按方法指导的线索,形成了选题方法指导课、 提问方法的指导课、主题表述指导课、观察方法的指导课、实验方法 的指导课、 问卷方法指导课、访问方法指导课、文献查找方法指导课、 信息整理方法指导课、课题答辩方法指导课、总结交流方法指导课等 等,并努力为每种方法指导课找到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 方法指导的研究与实施,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什么是有效的综合实 践活动教学, 发现在纷繁的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但随着研 究的深入,我们也遭遇到方法指导中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方法指导的“ 度”难以把握。科学方法都有相对规范严格的 体系和操作规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呢?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学生所运用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比如,我们 发现各个年级都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导,小学三、四年级,课堂 里老师以范例的形式教孩子们做一份规范调查问卷。在初中的课堂上, 老师同样也在用范例讲解规范的调查问卷的规范格式,高中的方法学 习相对集中在高一上学期,或以文字,或以讲座的形式,讲的仍旧是 规范的调查问卷的格式。这些教学现象不禁让人担心,方法的指导贯 穿小学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年段的层次如何把握?这样无 序的状态,会不会造成方法指导在各年级重复教学?科学方法的教学 是不是等于一些规范格式、规定程序的一一讲解和掌握? 对不同学 习年段的学生,科学方法的教学是否也应该有目标层次之分? 第二,脱离具体实践任务情境的所谓“科学方法” 讲解。当下很多 方法指导的课堂里惟恐方法不科学、不全面、不规范,往往用讲授或 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方法的训练,离开具体的目标任务和问题情境, 课堂上充斥着“ 如果 那么” 学生在课 堂上所学,与实践中所用 存在距离,同时,先 讲 方法再运用方法实践的指导方式是否与学生的 认知规律相符? 方法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体验、修正,慢慢习得,每一次 的运用,都针对具体的问题,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当它 离开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方法指导可能僵化为固定的格式或程序。同 时,方法的指导又需要具有一定的情境迁移性,学生才可能在遇到新 的问题时自主运用学到的科学方法,形成能力发展。 【互动平台】对“方法指导”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 在线研讨不等于把现实环境下的教学教研活动搬到了网络空间。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在线研讨活动具有更鲜明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在 研讨活动中,各位教师围绕“方法指导”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一) “访谈”与“问询”有什么区别?“访谈”与“采访”是 一回事吗? 沈旎:有没有人想过,到底什么是采访?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访? 湖北章红松:首先,学生对采访的问题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一定 的了解,或者自己有独到的理解。否则就不是采访,而是问询。 沈旎:大家看看“共享”里的案例,然后 讨论其中哪些问题是必须 采访的,哪些 问题并不适合? 喀什罗凯:我认为,访谈法是带有主观判断的方法,在某些问题 上可能会接近客观,但它无法保证随时能获得并呈现有效的真实材料。 沈旎:罗老师的意见,是不是“采访只是取得信息的一种调查手段” ? 喀什 罗凯:不完全是。我 认为是一个追求真实的过程。访谈是一 个假设真相、 问询真相、选择真相、 陈述真相的 过程。 吉林赵春蕾:采访和问询有多大区别? 沈旎:赵老师问得好。 湖北章红松:采访也可以称访谈。问询侧重于答疑解惑。 浙江俞剑士:我想首先我们应该界定一下,到底是讨论访谈还是 采访, 这两个不是同一概念。 广州 江梅:上次包老师问过相似问题:采访和访谈有区别吗? 浙江俞剑士:采访和访谈是不同一个概念。采访是新闻手段,访 谈是调查研究的一种。 宁波 徐琴娜:什么是采访?采访在小学阶段的理解是获取自己 想要的信息,或者想要听取别人对自己想法的建议的一种方法。 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访?是用资料法不能直接获得的,需要个性 化的建议和理解的时候才需要用到采访,自然问题就需要是个性化的。 武汉沈旎:比较赞同宁波徐老师的定义方式。需要个性化的建议 和理解的时候才需要用到采访,自然问题就需要是个性化的。 (注:“采访” ,是传播学中的名词,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 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 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 (二)如何把握方法指导的“度”? 湖北吕会进:这个“度”也就是在哪个年级到底要学 习到什么程度 的方法。 湖北章红松:也没必要把“度” 理解成每个学段的梯度或坡度吧? 武汉沈旎:如果能将其中一种方法指导进行细化,形成一个能力 目标系列,或 许, “度” 就在里面了。 宁波徐琴娜:我要上方法指导的课的时候,我碰到的最大问题是 “如何把较专业 的东西降低 难度的要求呈现给 小学生,并且让他们接 受并使用。 ” 沈旎:徐老师,我想不是把专业降低给小学生的问题。 宁波徐琴娜:沈老师,那是? 沈旎:专业不可以降低,科学的就是科学。但任何方法不能离开 情境。我们 要给学生的是情境中的运用,而非科学方法本身。 湖北章红松:不是降低,而是简化或者通俗化,让孩子易于接受、 乐于接受。 江苏 张晓:也不是简化,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尽可能做到的 水平。 (三)方法指导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和“情境体验” 的关系? 吉林赵春蕾:我感觉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师把已经的经验直接传 达给学生,告 诉他们如何去做,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再去感受并完善。 浙江俞剑士:这些方法的学习,我想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 千万不能搞成教授式、灌输式。 湖北章红松:在低学段,讲授式也不失为一种常见的并行之有效 的手段。 吉林赵春蕾:也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但是 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师还是应该告诉他可以用哪些方法,然后由学生 自由选择。 对于高年级来说,应该让学生根据己有的学习经验,选择 适当的学习方法,并去实践操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掌握具体的问 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沈旎:为什么我们的讨论不是沉到具体的层面?和学生遇到的情 况一样,离开具体问题谈方法。 山东-王锋民:真正的技巧需要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总结。 湖北章红松:有时候在不同的情况下套用所谓的技巧,可能会弄 巧成拙。 沈旎:有个高中生研究“武汉小吃的兴衰” ,开口问五芳斋的老板: 这老字号是哪一年开始的?什么时候没落了? 喀什 罗凯:那样问恐怕有问题啊! 沈旎:不提硬问题。 河北-胡鑫超:访谈的技巧,这个好像教参里有啊。已 经在您的红 皮书里了。 沈旎:是啊,没有错,但我想问, 这些东西怎么传递给学生?直接 在 PPT 上呈现这“几个不” 吗? 宁波 徐琴娜:就是说,科学的 东西我们知道,不知道也可以通过 专业的书籍可以了解,可是如何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也有所体会呢? 沈旎:我们讨论了什么是采访?虽未形成一个一致的定义,但至 少发现不能用大话来定义,要从操作层面来区分从问一问到采访到访 谈。 【问题聚焦】学生能力目标系列的建立 沈旎:看了大家提供的案例,发现真的存在各年段、各年级在采 访方法上趋同的问题。 喀什 罗凯:格式、程式的形成,说明我们在落实新课改的三维目 标中还做得不够,把方法只当作方法课讲解,我认为,无论是什么课, 最基本的是“ 求真实” ,让学生切实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提升。 沈旎:所以,今天以采访方法为例,首先尝试分解其中的要素,然 后找到各个要素分年级的标准。 山东张伟:一次完整的采访要经历采访前(充分准备)、采访中 (有效交流)、采访后(整理归纳) 沈旎:山东张伟老师指出了过程中要做什么,但这其中包含了哪 些能力点呢?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按此,各年级的指导是一样的? 松滋覃春丽:低年级和高年级采访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 宁波 徐琴娜:或许,三年级的时候,不用指导让学生形成感性认 识,四年级 指导采访前的准备。五年级指导采访中应该如何,六年级 指导采访后的调查报告。每个年段中,孩子是经历完整的采访过程的, 只是老师介入的着重点不同。 山东张伟:采访的思路应当是一样的,但对采访的目标要求可 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在螺旋式中,不断体会 采访的技巧和能力的提升。 采访前:确定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确定采访主题、做好人员 分工、选择采访对象、准备材料物品、确定采访方式、预约时间地点。 采访中:注意礼仪、着装得体、言谈举止要得体、认真记录。 采访后:信息整理、提炼归纳,形成采访稿,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做 好支撑。 沈旎:同意覃春丽老师,那么我接着问,采访包括哪些要素呢? 有哪些能力点? 广州 江梅:对,由目 标导 向活动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然后才是 教学的具体指导。 沈旎:江老师,赞同。在目标明确的况下,老师的开发与创造才能 有效。 佛山 陈小洁:那不一定吧,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操作吧? 沈旎:先有一个标准,再来变化,不然就没边了。 宁波 徐琴娜:其实采访 除了各年段的纵向目标外,还是一年段的 横向目标。也就是说第一课时上了采访后,第二课时之后如何跟进? 目标又是什么。 沈旎: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侧重于参观、考察、访问 等) 刚给大家看的是目标任 经历教师组织的校内参观活动 主题示例:校园巡礼 经历固定对象的访问活动 主题示例:校园任我行 经历简单社会现象的考察过程 主题示例:火眼金晴看广告 经历根据问题选择对象的社区访问 主题示例:社区万事通 经历家乡文化景观的参观访问活动 主题:博物馆之行 围绕具体问题的考察 主题示例:学会理财 危机自护活动 主题示例:生命保护伞 社会现象的考察活动 主题示例:省电节水小达人 务系列。在这个序列中,可以看到是从固定对象的访问开始,然后是 根据问题选择对象,再然后是围绕具体问题访问的。 广州 江梅:个人感觉这样的目标任务很大呢。需要细化。 沈旎:江老师,后面有细化。这是一个目标任务列表,下面是标准。 湖北吕会进:我们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方法教师 指导的一个规范,最好分年段列出具体标准,下发到每个学校让每个 老师都有参考的依据。 湖北章红松:标准是必须的 但学情的把握是关键。 沈旎:我试图在找一条线索,每种方法中所包含的能力要素,分 年级能力要素的标准和检测办法。准备有哪些,不同年段的准备有什 么不同?怎么算学会了提问?什么是采访计划,小学,初中,高中的 采访计划有什么不同?等等。 【寻求共识】在经验和理念之间 在今晚的在线研讨中,参与者不难发言,整个研讨过程并没有 多少时间来具体讨论访谈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问题在访谈活 动中,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知道这些方法和技巧并不 难,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应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在线研讨不是“专家门诊” ,不在于给出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在线 研讨是“访谈”活动,而不是“问询”活动。 但是,问题又有另一面:我们对具体的活动情境的关注,正是 以一般性的规程和准则为前提的。建立学生能力目标系列的尝试, 不正是克服方法指导活动中的散漫无序状态吗?教育是平衡的艺术, 在共性与个性,在规则和创造,在经验与理念之间达到动态和谐的 艺术。 关于主题活动中的方法指导,我们尝试达成这样的共识: 1、提倡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