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 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统考 医古文篇目(复习范围) (与 2011 年一致) 2012.3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2012 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统考 医古文篇目(复习范围与 2011 年一致) 一、主要参考教材:医古文阅读训练 【第二版】 ,赖文主编,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篇目(复习范围):(共 28 篇,与 2011 年相同) (二) 、 (三) 、 (四) 、 (八) 、 (十三) 、 (十五) 、 (十六) 、 (十九)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四) 、 (三十七)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六) 、 (四十七) 、 (四十九) 、 (五十) 、 (五十一) 、 (五十二) 、 (五十三) 、 (五十九) 、 (六十) 。 三、考试内容及题型 主要考文意理解及断句。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型(单选题占 70%左 右,多选题占 30%左右) 。 附录:医古文阅读训练部分篇目参考答案 说 明 医古文阅读训练部分篇目参考答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编。参考答案 共 42 篇:第 2、3、4、6、8、11、13、15、16、17、18、19、20、21、23、24、25、26、30、31、32、3 3、34、35、36、37、38、39、40、41、42、46、47、49、50、51、52、53、54、57、59、6 0 篇。 自 09 年起, 医古文采用计算机考试,客观题型为主。因此,此“参考答案”仅为 今年考生的医古文复习提供一些帮助,而不要误认为考试是主观题型。 二 一、断句(略) 二、概括文意填空: 本文的主旨是强调 学医贵在融会贯通 。要做到这点,必须多读书,由博返约;多临症, 熟能生巧。 三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作者治病注重辩证施治,不设成心,参合禀赋、病、证、诊、法、方、药、岁气以 定。治学主张学博思精,以内经为本,旁通长沙、河间、东垣、丹溪。 2、作者认为医学界的弊端是“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治血枯以 通瘀法,与夫喜行温补,不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 。 3、作者从搜集资料至类证治裁自序完成前后共花费 31 年。 4、 “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 微” ;“平时灼有定见,临证不设成心” ;“执一者拘,多歧者泛,师心者愎,随俗者庸” 。 四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异人因“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的说法而发怒。 2、异人把医理比喻为治平之道、兴亡之机、战守之法、出处之义。原因(略) 。 3、本文目的是告戒学医者必须精以治学,诚以立身,切不可掉以轻心,狗苟蝇营。 六 一、断句(略) 二、据文意扼要填空: 何梦瑶早年以 诗文 显名,继而以 善政 著称,曾于 义宁。阳朔。岑溪。思恩、辽阳 等地任 县令、州牧 之职。因 治辽阳民王洪风病 事,医名 渐渐 显于世。 三、简答: 1、 “夫易气耳”一段说明不能用易经之理死套医理,人体阴阳二气无尊卑善恶 之分,不可偏颇。 2、 “牵东补西”是批评用损阴的方法来扶阳。 3、 “西池之医之著于天下也所系固不少矣” ,目的是强调医碥刊行面世的必要。 4、文中“医言阴阳俱气耳距邪闲正吾能已乎”一段体现了何氏的学术思想。何氏 主张阴阳平调,亦即“正虚无论阴阳均当扶,邪胜无论寒热均当抑” ;补泻也没有一定之规, 凡能达到平衡阴阳的方法就是补,亦即“补泻初无定名,盖视病之寒热以为去留” 。反对不 问何证,概用温补。 八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 “一药”是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 “二疾”是指大泄和喉闭不食。张锐用药的根据 是:该证上热结(喉闭不通)中虚寒(产后大泄) ,紫雪丹在表,入喉先化,附子理中丸在 里,入胃温中。 2、文中共介绍了张锐 3 个医案: 序号 病因 病机 诊断 治法 1 临产外感热邪 热盛 阳证伤寒 大剂凉药清热 服大剂凉药兼 邪留上焦结于喉 上热中寒 凉喉温中 产后气血虚 中焦虚寒 2 素体脾胃虚弱 热闭于内 阳明里实之热厥 通便泻热 感暑汗不出 3 感受外邪 热在气分 即将战汗透邪外出 静观其变 正邪交争 3、张锐行医最大的长处是很注意细心观察病人情况,并能灵活处治。 十一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本文论述张机、刘完素、李杲、朱震亨四大家。 2、作者把四大家学说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又分为张仲景的外感伤寒学说 和刘完素的外感温热学说,内伤又分为李东垣的饮食劳倦内伤学说和朱丹溪的阴虚发热内伤 学说。 3、作者认为四大家的学术特点是:仲景治冬令之严寒,故用药多辛温;守真治春夏之 温热,故用药多苦寒;东垣以扶脾补气为主,偏于升补;丹溪以补气养血为急,偏于清降。 4、因为作者认为张、刘之法主要针对六淫外邪而设;朱、李之法主要针对脏腑气血阴 阳病机而设。因此学张、刘者重在分清天时寒热,学朱、李者重在辨明虚实升降。 三、据文意或摘引原文填空。 四大家立论虽然 自成一家言(各有偏重) ,但他们之间又是 适相发明(互相补充) 的。后人学习前人的经验,应该 各取其长 ,而不应 偏执一端 。 十三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 “无虚日”指毕生勤奋。 2、 “古锦充囊积羽折轴”形容饱读古书、久积阅历。 3、 “强狱隶著刑书”比喻实施者未必精通理法。 4、 “三折肱”比喻阅(历)病多而通医道。 5、这段话是说: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故应不断进取,求新求变。 6、这段话是说:理法方药来自临床实践及对临床实践的综合性思考。 7、这段话是说: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教训中积累真知。 8、赵氏治学的特点是“穷其变而又善自变” 。 “穷其变”表现在:(1)善读书违古 而适合乎古,食古而不泥乎古;(2)善于在临证中学习老于证治,以问证切,以切证 问,以甲证乙,以一证千,而同中之异出焉。 (3)善于从错误中总结教训、获取新知和敢于 正视错误“误于两似而得其一真,悔于百非而衷于一是” ,所著存存斋医话稿能 “暴其短,不炫其长;幸其得,犹悔其失” 。 十五 一、断句(略) 二、据文意填空: 1、本文作者学医的原因是 体弱多病 ,其学医的方法是 由博返约 。 (各以 四字概括) 2、 订补明医指掌的作者是 邵达 。 3、 明医指掌的特点是 简约精练,能阐发前人论著和运气学说的旨意,分标本论治, 辨证清楚,方剂齐备,但图示和论述有局限,脉理不明,治法不详,不便检阅 。 4、 订补明医指掌的特点是 分门别类,附列方歌注释。 5、 “兼失所恃阻试有司”的意思是 父母双亡,因守孝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 6、 “私淑门墙”的意思是 以自学成为某一家的弟子 。 十六 一、断句(略) 二、简答:作者认为正骨医生必须谨慎小心,心灵手巧,熟悉人体结构形态,能正确判 断病情和善用手法。 三、扼要摘引原文填空: 1、手法正骨的优点是 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 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 2、运用手法正骨的步骤是:以手扪之,自悉其情。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 旧也。 3、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才是高明的手法。 4、手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痊可之迟速,有遗留残疾与否。 十七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作者认为:因天时气候之偏、父母之溺爱、庸医之误治而致小儿有难。 2、作者认为正确的育儿方法是:以不慈为慈,不要过饱过暖。 3、作者认为医生应能顺天时、测时气、适人情、察物理,具有名物、象数无所不通, 而且要谦虚谨慎。 4、作者反对拘守小儿纯阳之说、概用寒凉、滥施攻伐、妄称惊风、疳积等偏见和做法。 十八 一、断句(略) 二、据文意填空。 此案咳嗽本为 外感风寒入肺 所致之 表实肺热 证,治疗本应 先以麻黄辈发散,再用 凉药清解 。因庸医妄 铁粉圆、半夏圆、褊银圆下之 ,遂使变为 肺虚热 证。 三、简答:钱乙认为此证肺虚有热,恰好又正值春三月肝木大旺,肺金受克之时,肺越 发虚,故十难救一。若病在秋季肺金旺时,还有可能借肺金本气之旺势助肺复原,故病于秋 者十救三四。 十九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因为如果作者专凭臆见或墨守成规,所著之书就会贻害匪轻是,所以“为方书难” 。 小儿无知,啼笑无端,不能自己说出病痛;脏腑稚嫩,不能多受药物;筋骨尚脆,针砭尤非 易施;误用刀圭,便伤生理。所以“为方书而及幼科则尤难” 。 2、 “錬师陈君飞霞三折肱于斯道”意思是:“道长陈飞霞先生在医学方面反复历练” 。 3、 “千载榛芜一朝尽辟”意思是:既往承传下来的种种谬见误说总有一天会被清除殆尽。 4、 幼幼集成的作者少年学道,兼通医理,借医药以济世。性情天真疏放,不随俗俯 仰,有救人急难之心,给穷人治病不受谢礼,甚至以参术相赠;意气不投,虽贵富亦招之不 去。他在学术上的创见,是反对“无论外感内伤,遇发热者,率以惊风为名而妄用其法” , 并把“惊”证改为“搐”证,将“急惊” 、 “慢惊” 、 “慢脾”三候,改为“误搐” 、 “类搐” 、 “非搐” ,分门别类阐述审证切脉的要点,附以经验之方。 二十 一、断句(略) 二、扼要摘引原文填空: 1、 尤生洲 把李中梓著作合镌为 士材三书 。其中:诊家正眼主要论述 审脉; 本草通玄主要论述 辨药 ;病机沙篆主要论述 治法 。三书中的 病机沙篆 在 合镌之前未曾出版。 2、 寿世青编的作者是 尤生洲 。 三、简答: 1、 “故将之操纵而亦不至于亡”一段,意在说明:用药如用兵,既不能拘于法,又 不能不守法。 2、作者对“李先生之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是褒扬。 3、李中梓主张颖悟者可任意,不及者当守法。 4、文中“二氏”指佛道两家。 5、对学习方治有启发的话:医之感通在意,非君臣佐使之谓也。 二十一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对古方进行加减的原因是病症多而成方少。 2、加减古方的主要根据是“现症之异” (见症) 。具体有四种加减方法:药味加减, 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药之分量加减,例如桂枝加桂汤。合方加减,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 药虽同而方义已别,则另成一方,例如建中汤。 3、对于使用古方,作者主张: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方加减之。 不尽合则依据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反对不明古方之义而托名用古。 二十三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本文的议论因铜壶“水滑则漏迅,漏迅则刻差”而发。 2、本文解释了四种医方常用水名:倒流水、无根水、新汲水、井华水。 3、本文所举医案说明:用水不同,效迥异。此案选水的指导思想是:取其流通之性。 4、从本文论述看,选水之法可概括为选水源,选水质,选水性三种。 5、本文认为,药用水的形态还包括铁锈水、植物汁液、酒、醋。 6、作者用“公孙剑器”的典故比喻技艺达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境界。 7、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医家处方施治要择水而用。 8、文中“性从地变,质与物迁”一句体现了全文的核心观点。 二十四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 “施诸今而有徴” 、 “以显然之证徴于长沙之法”体现药徵一书的命名含意。 2、 “凿说之甚,辨析以胸臆,引据以神仙。其言巧而似于是,其理违而远乎实。游断谍 谍,不异赵括之论兵也”和“本草辨其所以而不识其实,主治混淆,的证难分,莫法之可以 据”反映药徵的写作原因。 3、 “考核效验,订绳谬误,揣权宜,精异同” 、 “主治颇详明,不道阴阳,不拘五行,以 显然之证,徵于长沙之法,推功之实,审事之状,阐众之所未发”阐述药徵一书的内容; “以烛乎冥行之徒” 、 “然循其运用之变,奏异功则殆如天出”阐述药徵一书的价值。 4、 药徵在翁卒后十二年才刊行的原因是:东洞翁认为“世所刊之书,后欲废者往往 有之,皆卒然之过也” , “今刊未校之书,传乎不朽,为人戮笑” 。 5、文中最能代表作者方药观的一句话是“俏性多能,是方之功,而非一物之能也” 。 6、 “赵括之论兵”比喻纸上谈兵,不切实用。 “阳燧”比喻温热药。 “方诸”比喻寒凉药。 “浮云”比喻医工组方用方之误。 二十五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本文作者认为经论是医之宝,医方是经之粗。 2因见医术低微的医工多而良工少,只会执成方治病,不明方理药性治法,故怜悯病 者而著医方考 。该书做了考究方剂的组方用药、适应证、方名方义、应用验案、加减变 通、组方依据及分析评价其得失等工作。 3对于学方剂者来说, 医方考一书可查阅古代良方七百余首,明了其理论依据、方 名、方义、见证、加减等。 4视批评指责此书的人为老师,视喜欢研读此书并提出修订意见的人为朋友。 5中医理论造诣深厚的人是无须再读本书的。 二十六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作者对傅青主女科的评价是:其用心与仲景同(与仲景伤寒论一样,是为 临床辨证施治立法程) ,而立方与仲景异。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 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方极平易精详之至,病重者十剂奏功,病浅者数服立 愈。 2、作者详校并重刊傅青主女科的原因是:此书晋省钞本甚多,然多秘而不传,间 有减去药味,错乱分量者,彼此参证多不相符。 3、作者认为伤寒论与傅青主女科立方的主要差别是:仲景伤寒、杂病方主要 针对病机立方,故应用时须精心辨症,因病制方。 傅青主女科主要针对妇产科常见病症 立方,故极为具体、易学、实用。 4、摘录一句对学习方剂有启发的话:用古方治今病,如拆旧屋盖新房,不经大匠之手, 经营如何得宜。 三十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此方的特点是“集顺气化痰清火解郁之品” ,并“加生姜之辛温以润肺,饴糖之甘培 土以生金” 。制方的关键在各药分量之轻重。 2、陈氏对此方是褒。因为村医用之往往见效,而且在十药神书中找到此方的出处。 3、陈氏因“礼失而求诸野,沾身涂足中大有人焉”而感慨。 4、此文对学习方剂有何启发?(略) 三十一 一、断句(略) 二、修制药物的目的是 引导其入病所 和 制其偏性 。文中 以猪胆汁浸炒、以醋浸炒、 以酒炒、干漆水炒 等修制法偏重于前一目的; 以姜汁炒、以黄土炒、以茱萸汤浸炒、以盐 水或朴消炒等修制法偏重于后一目的。 三十二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辨正古今喘证的名、实、证、治。 2、 “今之喘重于古之喘数倍”的原因是:古今“喘”的概念不同。 三、填空: 1、古之所谓“喘” ,当时又称 疾息 或息促,症状是气促,多属肺实所致,治法宜宣利。 2、今之所谓“喘” ,古时称上气,症状是咳逆或呼吸困难。可因气逆或肾不纳气而致。 三十三 一、断句(略) 二、填空: 1、本文宗旨是 指出痛分虚实,治气为先;气实宜通,气虚宜补。 2、作者认为治痛证的关键是辨明 虚实 ,分别采用通利、温经、养荣、补中、救脾肾、 温补命门 方法。 三、简答: 1、在治疗痛证问题上,朱丹溪认为“诸痛不可补气” ,张介宾认为痛有虚实,不可概论。 2、一般人以“利”为泻下,即用攻下法。王海藏训“利”为“通” , “通”法可攻可补, 如热结之痛,可用大黄芒硝通下;寒凝经脉之痛,则要温经。 3、用简图归纳痛证的辨证方法。 (略) 三十四 一、断句(略) 二、扼要概括文意填空: 1、本文以 三因 学说为立论根据,阐述痈疽证的 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问题。 2、作者认为医生在诊治痈疽证时应做到:(1) 别病因、阴阳 , (2) 观病浅深与证 候吉凶 , (3) 明治疗阶段与次序 。 3、文中“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是用 同音近义 字解释疖、痈、疽 的 命名含义 ,从中揭示了疖、痈、疽的 病机 。 4、 “守一法”是指 拘守成方而通治诸证 和 拘守一方而通治病证的不同阶段 。原因是 不别三因 和 泥方书 ,作者对此持 反对 态度。 三、简答: 1、作者认为痈疽的致病原因有:喜怒忧思有所郁;为寒热风湿所伤;服燥热之物又温 床厚被或尽力房室、精虚气节所致。它们依次分属于三因中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2、 “二毒”指“痈”和“疽” 。痈的病机是阴滞于阳,性属阳。疽的病机是阳滞于阴, 性属阴。 3、 “四节”是初觉、已溃、脓尽、恶肉尽。 “八事”是宣热拔毒、排脓止痛、消肌内塞、 长肌傅痂。 三十五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作者认为汗的形成机理是: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2、作者认为汗不出的原因是:阴精有余,阳气不足;或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 邪肃杀之气所搏;或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 3、作者认为汗不出的治疗方法有:伤寒者,应“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必用“辛温味 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 ;温病者,应“始终以救阴精”为主,须用“甘凉甘润”之 药以“培养其阴精” ,绝对不可发汗。 三十六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作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是:后人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 举世皆然。 2、作者对东垣学说的评价是: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其所著补中益气、调中益气、 升阳益胃等汤,诚补前人之未备;但东垣之法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 3、作者说脾胃有阴阳之性、体用之别。 4、 “超出千古”的议论是指叶天士的论断,具体内容是: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 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5、作者赞成“脾胃当分析而论” ,主张: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 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6、作者 认为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升降二字” 。 三、单项选择:C. 三十七 一、断句(略) 二、填空: 1、中风一症,在叶氏之前,有真中类中、中经络血脉藏腑之分,治疗多采用攻风劫痰、 养血润燥、补气培元方法。 2、类中的病因病机,河间主火,东垣主气虚,丹溪主痰湿 ,叶天士主内风(身中阳气 之变动) 。 3、 “审症之法”指辨别类中的 脱 证与 闭 证。其中 脱 证,治疗应 急用大剂参附回 阳; 闭 证,治疗应 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遂之药。 三、简答:用简图概括叶天士对中风的辨证论治经验。 三十八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治虚三本是:肺、脾、肾。具体治法分别是:清金保肺,培土调中,金行清化。 2、作者认为治疗虚痨证应当注意:治脾不可过燥,以免影响肺的清肃;滋阴不可过于 苦寒,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和损伤肾阳;温阳不可过于燥热,以免助热伤肺。其创见是:把治 肺与治脾肾共同列为治疗虚劳的三本,并提出清金保肺之法。 三十九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 “千古之大疑”指“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和“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 湿” 。作者对此的解释是:(1)病机十九条中“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二条明指燥病言,并未遗漏燥气。 (2) 内经 “伤燥”写成“伤湿”是误传。 2、作者认为四时“平人顺脉”应该是:春季先微沉后弦;夏季先微弦后数;秋季先微 数后涩;冬季先微涩后沉。 3、旧说认为初秋至初冬的气候特点是先燥后凉,初冬常温。作者认为秋季应是先凉后 燥,初冬常温。作者极力论证这个问题,目的是要说明秋燥证的发病时间是深秋。 4、作者认为:秋疟与秋燥病因、症状不同。秋疟是因于夏月当风取凉,或以水灌汗, 或内伤生冷等,致使暑湿之邪伏藏体内,随秋风外发,症见寒热往来、泄泻等。秋燥是因于 深秋被燥邪所伤,症见咳嗽、皮肤皴揭、精血枯涸、津液不足、营卫气衰等。 5、作者认为内经 “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一句是秋燥证的总纲。秋燥的 症状特点可以概括为:燥胜则干。主要伤肺。 四十 一、断句(略) 二、扼要摘引原文填空: 1、外治法的立法依据是 凡病多从外入 。 2、外治法的优点是 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 3、内治外治相同之处是 医理药性 ,不同之处是 法 。 三、据文意扼要填空: 1、 “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 ,句中“此”是指 外治之医理药性与内治同,且有 优于内治之处。 2、 “若不考其源流,徒恃一二相传有效之方,自矜捷径秘诀” ,句中“源” 指 灵素 , “流”指 伤寒论、金匮等诸大家理论及后世医家论述 。 3、 “诸书皆无形而有用”的意思是 众多的内治方书虽没有明确具体地论述外治之法 (无形) ,但其医理药性对内治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用) 。 4、作者引用谚语“医得头痛眼又瞎”是提示注意 外治法是在融会贯通医理药理前提下 的整体辨证施治,而不是简单拘泥的局部治疗。 四十一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世人谤峻药的理由是:“峻药乃本草中下品药也,岂可服哉?” 2、作者认为被谤的原因是:1、其所治之病都是众医治坏了的危重证。2、其对病症的分 析遵循和切合医经之理,使众医之误治皆暴露无遗,因此受到嫉妒。3、由于其治病多用攻 邪之药,因此当他离去时病正处在将愈未愈的阶段,群医就诋毁说病是被他攻坏了。 3、作者认为养气之上药是:五谷、五肉、五菜。 四十二 一、断句(略) 二、据文意判断: 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正确 8正确 / 正确 9错误 10错误 11错误 正确 错误 12错误 三、简答: 1、所谓“秘书”指跌损妙方 。该书特点是:辨证详明,有所创见,用药平和, 治法灵活多样。作者对它评价是:济世之金丹,渡人之宝笺。 2、 “灾梨祸枣”指“无益之书” 。 3、 “移掇之法”指接骨复位法。 “若辈”指跌打医生。 四十六 一、断句(略) 二、简答: 1、本案的关键是什么?辨证依据是什么?(辨胀满还是肿满,是虚还是实。 ) (依据:现病史及症状:多怒,木强克伐脾土;多欲,日久损伤肾阳;饮食少,说明脾 弱;用消导行气法后,大便溏泻,两足跟踝皆浮肿,渐及两手背,说明损伤脾阳,证明不是 实证;脉沉而濡弱。 ) 2、作者的诊断是什么?(胀满症气虚中满)治法如何?(温补兼升提) 四十七 一、断句(略) 二、据文意判断: (1)作者在乡下住时患了寒咳证。 (错误) (2)第一个医生诊断正确但用药不当。 (错误) (3)第二个医生先用清热祛邪,后以温阳散寒。 (正确) (4)换了几个医生,病才好了。 (错误) (5)一位老人授与呼吸吐纳之法,赠与美食良药。 (错误) 二、据文意扼要填空: 本文旨在说明 养生重于药治 。 四十九 一、断句(略) 二、据文意填空: 1、参与此案诊治的共有 四 人,分别是 范某、顾听泉、王瘦石、王孟英 。 2、此案致病之邪主要有 两 种,即 痰饮,温邪 。 3、此案病机为 温邪顺传胃腑,与痰饮互结 ,诊断要点是发热不退,苔色白滑不黄燥, 大解未行,脉象弦滑以数 。 4、用清解法而病人发热不退,原因是 只清温热无形之邪,温邪所凭藉的痰饮未除 。 5、王孟英施治的重点是 祛除胃腑痰热 。 6、王孟英在此案中的理论创见是 风温不仅沿手经逆传心包,而且还可以沿足经顺传胃 腑 。 五十 一、断句(略) 二、据上文扼要填空: 1魏公之子弟/ 误吞垂钩/莫都料/在水中打碑塔,添仰瓦的泥水匠 2 医者,意也。 三、简答: 模拟取钩方法,讲解取钩原理。 取钩方法:略 取钩原理:顺势而为。 五十一 一、断句(略) 二、简答:本案辨证的关键是辨明阴证还是阳证。据脉症,本案属热厥阳证。 三、扼要摘引原文填空。 1、患者“脉微细如欲绝”的原因是 热气怫郁不得伸(极热蓄盛) ,脉道不利 。 2、太医据病者扬掷手足,如躁扰状,昏愦不知人事,不大便七日 症状,主张用峻下的 大承气汤治疗。王肯堂据病者“间扬掷手足” , “时发一二语” , “而非谵也” , “脉微细如欲绝, 阳病见阴脉”症状,主张用缓下的大柴胡汤减大黄量治疗。 3、据刘河间所论,本案可用 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 治疗。 五十二 一、断句(略) 二、扼要概括文意或摘引原文填空: 1、本案共延请 6 个医生诊治。诸医诊断患者之病属阴证的主要依据是脉微欲绝、通身 冰冷。 2、作者根据口燥舌干、苔刺、咽喉肿痛、腹胀按痛、渴思冰水、日晡益甚、小便赤涩, 诊断本案为阳热之证。 3、病者脉厥的机理为 内热之极、气道壅闭。体厥的机理为阳热亢极,阳气郁闭于内。 三、本案主要想说明(D) 。 五十三 一、断句(略) 二、摘引原文扼要填空。 本案正确的诊断是伏暑证,作者分析其病机是 伏暑淫邪朦蔽清阳,三焦气化失宣 , 前医误诊为伤寒热结阳明 ,后医误诊为 出斑 。作者效法 叶天士 ,用 香薷、豆蔻、 厚朴等开达膜原,葛根升提阳明 方法治疗。 三、简答: 1、本案“一死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任务一《金属丝便签夹》(教案)-五年级上册劳动浙教版
- 工厂安全管理培训资料
- 顾荣施炙-【2022年暑假预习】云名著《世说新语》之“德行”卷
- 2024中车科技创新(北京)有限公司人才招聘1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数学上册 3 测量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辅警岗前法律培训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25 玲玲的画教案
- 2024中国移动安徽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现场安全管理综合岗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履职清单
- 幼儿园《开关门要小心》
- 《运营管理》第2版题库与参考答案
- 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范本
- 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 回旋加速器的五个有关问题
- 四川省中学生学籍卡片
- 夕阳箫鼓-钢琴谱(共11页)
-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 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解读
- 金色的鱼钩课本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