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心理学谈面子心理成因及自我调节方式_第1页
基于社会心理学谈面子心理成因及自我调节方式_第2页
基于社会心理学谈面子心理成因及自我调节方式_第3页
基于社会心理学谈面子心理成因及自我调节方式_第4页
基于社会心理学谈面子心理成因及自我调节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社会心理学谈面子心理成因及自我调节方式 资源提供:大学生教育 资源 【摘要】“面子 ”是丰富的中文 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 以至于让人熟视无睹。近些年来,港台、大陆心理学者把面子、人 情、关系等中国社会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在抽象化层次上提炼成 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本文将对面子心理的研究进行初 步的回顾和梳理。 【关键词】面子 自尊 人情 关系 社会心理 林语堂认为, “这就是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 ,比罗马天主教的 教义还要永恒,比美国的宪法还要权威。它们是正在统治着中国 的三位女神,不是蒋介石,也不是汪精卫。它们的名字是面子、命 运和恩惠。这三位姐妹过去统治着中国,现在也如是。 ” 1。第一 位研究中国人“面子”现象的是 1894 来华 的美国传教士Arthur Smith 着有中国人的性格,此后鲁迅、林语堂、费孝通、费正清 等文学家、社会学家都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到它所蕴含的中华 文化的深层意象。众多大陆、港台心理学者整合各种心理学方向 的面子研究资料及相关理论,融汇儒家思想和心理科学,对中国 人的面子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范式。本 文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方面,对有关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梳 理。 一、面子概念的界定 面子与脸:辞源学路径的探讨 “面” 由辞源学来看,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是指人的五官等所 构成的脸。脸字出现于元朝的北方。二者原本都是一种生理上的 指标。后来“ 面”上加 “子” 成为带词尾的衍声复 词的“ 面子”,演化 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鲁迅曾从社会学角度说“它像是 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 面子 ,也就是所谓 脸。 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 作 丢脸 ”。 但是胡先缙(1944) 认为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 类:面子代表因达成社会认可的实质成就而获得的声誉,是属于 社会地位的拥有;“脸 ”则代表个人在道德 规范履行上的名誉。一 个人有“面子 ”不能保 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朱瑞玲 191 认为,若把面子视为社会地位即个人成就的同义 词,则 完全否定了其心理与行为的活动。在古代的戏剧中,人们 透过表演者的面具去解释角色的性格, “面 ”的知觉并不停留在五 官外型的具象层次,于是“面子” 一词就延伸来自他人的价 值判断。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面子是一个经社会认可的“自我” ,也是个人 社会影响力的代称。面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依赖性,要由互动对 方或观众赋予才成立,在互动关系中,没有绝对的面子,面子的 拥有者也不只行为当事人。 2、面子与自尊:社会知觉途径的探讨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尊(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 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 重要维度。Stover (1974)界定面子为他人导向的自尊(other- directed self-esteem)。Agassi & Jarvie (1969)则称面子是“地位加 上其他的东西,像自尊之类”。 然而王秩楠,杨中芳提出虽然自尊和面子在表面上看是一样 的,但是在真实生活中,与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和维持积极的面 子相联系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如何积 极地看待自己,比如与己有关的消极信息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些维 持自尊的策略来加以抵消,然而,是否能够维持面子的权力在更 大程度上却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人们只有通过面子增强行为来 给别人留下重新赢得面子的印象。因此,自尊和面子分别与两种 反映了同样需要的不同动机相联系,自尊与自我增强有关,而面 子和自我提升有关。 陈之昭同样认为面子也不同于地位(status)、尊严(dignity)、 荣誉(honor )等。地位是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position), 它是决定面子大小的主要因素,但面子并不直接依附于地位,它 是依附于拥有该地位的人。尊严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品质,而非 仅是保持面子而已,有脸乃是获得尊严的前提。荣誉则可视为特 殊的面子,因为有了名望就有面子,但有了面子却不一定有名望, 没有名望固会减少面子,但失去面子并非意味必然失去名望。 二、面子相关概念联系的释义 面子的挑战与维护是社会中的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个个方 面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社会,特别是传统社会,其实是通过一 套由“ 人情 ”、“面子” 和“ 关系” 所构成的社会运行机制,而对中国人 的社会心理行为产生世纪的影响。无疑面子是这一系列概念的枢 纽,甚至某种意义上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研究面子是不可能抛 开“ 人情”、 “关系” 等相关概念的。 面子与人情 有学者认为重视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另一种面子现象,是以面 子的取予代表关系的特殊化,面子变成一种人情。面子的成分可 成为交换的社会资源,中国人往往以人情称之 135。 金耀基10则认为面子其 实是可以用以馈赠交换的社会资源,通 常是在实质及经济性(如金钱、财货)的交换行为中,所产生的副 产品及附加在上的情感性人际义务。收受资源的一方也同时欠下 对方一份人情,对供给资源的一方而言,则“给人情” 与“给面子” 在此是同义词。据翟学伟 45 研究人情偏向的是交换上的一种一 对一的关系,因此它的回报方式就不是正面评价的问题,而是实 惠和实质性的帮助;而面子偏向的是赋予交往关系以价值判断。 或者说,平时多做人情,就会得到较大的面子,平时不讲人情,就 得不到面子。 2、面子与中国人国民性格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特别明显的面子心理与行为与中国人喜 欢看戏有关。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演戏的情景,而面子也 就成了一个面具11 。 然而黄光国认为12“面子需求”是在这种“社会或家庭取向” 性格之下孕育出来的,中国人所经营的面子行为几乎完全支配了 人际互动的过程。在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包括价值、规范和 各种角色关系的运作原则等)之下,中国人对面子的知觉与解释, 以及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的反应应有其特殊性。 若是自己或其他的在世的家人取得功名或德行,则其他家人 也会跟着觉得“有面子 ”或“有脸”。中国人 视言行与心意不一致为 正常,甚至认为是修养好或识大体。由此观点,Festinger(1957) 的认知失谐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可能并不适用于中 国人,特别是传统中国人13 113-143。 三、面子的本质问题 演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高夫曼 14认为所谓“面子”, 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social position) 或声望(prestige) 人格特质论。Brockner15研究发现面子需求(face-saving need)与个人的社会焦虑(social anxiety)有关,后者据 Buss16的 解释,是个人因受人注目、陌生感、暴露感或被评价所引起的情 绪反应,和社交性(sociability)成负相关,但却与个人的公众性自 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相互独立。Sullivan 认为,面子 乃一社会动机,也是一种学得需要(learned need),它是社会互动 的产物。一个人的面子需要标准量是有机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 果。把面子当作一自我系统,此系统的目标是要在人际关系中获 得需要的满足和逃避焦虑 151。 社会交换论。王秩楠,杨中芳17把面子看作是在特定的社会交 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他应该 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 【参考文献】 1林 语堂. 吾土吾民.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鲁 迅全集(第六卷). 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p130 3Hu.H.C.TheChineseConceptsofFace.J.American.Anthropology. 1944 4朱瑞玲 .中国人的社会互 动:论面子的问题. A中国人的心理. 杨国枢主编.中国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5翟学 伟. 人情、面子与 权力的再生产. J.社会学研究.2004. Vol .5 6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p44 7Stover.L.E.The Culture ecolog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easants and Elites in the Last of the Agrarian States. MN.Y.: Pica Press,1974 8王 轶楠, 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 综述. J.心理科学. 2005 .Vol.28 No.2 9陈 之昭. 面子心理的理 论分析与实际研究.A中国台湾大学心 理学研究所论文.1982. 10金耀基 “面”与“ 耻” 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A第二届国际汉学 会议中国台北1986 11Erving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J. New York: Doubleday.1959 12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 权力游戏.A现代化与中国化 论集.李亦园、杨国枢、文崇一等编着.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85. 13杨 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 本土化研究 . 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14Erving Goffman. On Face 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MLondon.ThePenguinPress.1972. 15Brockner.J.,Rubin,J.Z.&Lang,E.Face-saving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