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一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1(2015重庆文综,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不能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能因为馋言而 使忠心的人受到伤害,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 这与 当时官场风气相关,故选 B 项。 “世卿世禄制” “王室特 权” “分封制”在材料 中未体现,排除 A、C、D 三项。 答案 B 2(2014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 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 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 私斗,乡邑大治。 ”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 尔,于官何利焉。 ”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 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户籍什伍制” “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 “怯于私斗”的局面, “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形成了“家给人足” “民 勇于公战” 。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稳定,强化了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A 项正确。 B 项错在“以抑兼并尔” ,C 项 错在“迅速发展” ,D 项错 在“没有实现” 。故答案为 A 项。 答案 A 3(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 “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解析 四项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与题干“倾邻国而雄诸 侯”相符的只有商鞅变法,它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4(2014上海单科,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 民 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为解决北宋积贫的局面,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 经济措施,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募役法、保甲法、将兵 法属于强兵之法;科举新法属于取士之法。故可排除 A、C、D,故应选 B。 答案 B 5(2015课标全国,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 为名。汉代的“五铢” 钱, “重如其文” ,直到隋代,都被 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 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 币盛 行,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 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 字样(或 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 ,称作一文,亦称作一钱,每 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 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 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 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 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 “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1)问 ,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第(2)问,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商品经济发 展。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 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2015课标全国,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 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 办公费用, 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 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 州上县,每正赋一两” ,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 ;部分州县“数倍 于正额” ,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 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 规定加征的税 额,统一管理, 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 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 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 办公经费 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解析 第(1)问 ,据材料信息,从官员薪俸低、 办公经费不足及暗取多征加重 民众负担、吏治腐败、民众暴动等方面概括分析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 因。第(2)问,从对官员薪俸、吏治、社会矛盾等角度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 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 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7(2015山东文综,47)【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 说则范睢、蔡泽、 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 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下层人士通过个人努力上升为社会 上层;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史实, 说明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 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 的“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2015福建文综,41A)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 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 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 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 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 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 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 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 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 解析 第(1)问 ,第一小问,据材料“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 亩,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可知是 方田均税法。据材料“又田制不立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可知土地兼并 严重,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据材料“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 则”可知目的是均赋税;结合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可知,目的是增加赋 税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 约 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应将王 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再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 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符合时代 要求, “富国强兵”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多种 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 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 建社会的矛盾。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 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 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2014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 “约法三章 ”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 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章” , 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 1 000 多条, “律令烦 多,百有余万言” ;具有法律 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 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 906 卷, 770 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 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 ,由具体行政部 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620 条、27 600 字,大大降低了 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 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 的影响。 解析 第(1)问 ,把两段材料前后对比,逐句解析第二段魏晋重大改革的后三 句材料内容。与第一段体现的魏晋前法律繁杂界限模糊相比,魏晋后则删繁 就简, “行政法”和“刑法”分离等,最后一句 则表明新律突出了等级伦理的 内容。第(2)问,结合材料关键语句即可。如 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 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表明儒家思想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以来马融、 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 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反映儒家伦理观念明显法制化的特征。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 罪。 (2)“独尊儒术 ”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 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10(2014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 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 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 强盗律论”的禁令,但 难以 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 “富强 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 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 级递减,九 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 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 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解析 注意答题时要利用好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才能 把要点归纳全面。第(1)问,据材料东晋以后“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 无力制裁” “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等信息可总结孝武帝 改革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 的时代背景。第( 2)问,据材料“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 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改革是山 泽管理有了有章可循的制度,可以 缓解 矛盾;“按官阶等级设限” “依品级递减”说明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 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战乱频繁,人口南迁的背景下,改革有利于社会 稳定和 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 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 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1(2013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 “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田租) ,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 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 调在整个国家 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 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 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 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 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 称为“客户” 。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 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 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 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 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 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 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 “天下便之”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 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 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 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 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方面分析归纳。第 (2) 问,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 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每户负担 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 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 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12(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 剧, “改制” 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 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 7 年, 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 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 9 年,废除五铢钱、 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 10 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 币,分金货、 银货、 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 共计 28 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 14 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 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 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 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 第(1)问 ,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 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 的。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 贝货、钱货、 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 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 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总之, 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 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 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考点二 近代中外重大改革 1(2015北京文综,23)1880 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 “古今 之 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 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解析 根据时间“1880 年”判断属于明治维新时期。根据宣传忠孝精神”可 以排除选项 B,再结合“对农 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 教育”分析,目的是培 养掌握现代技能的臣民,因此选项 D 符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废除封 建等级制度,积极引进西方科技,A、C 项错。 答案 D 2(2014重庆文综,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 志, 欲张挞伐,以湔(洗) 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 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 光绪帝亲政时,正当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是以“春秋方富” ;“已 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指的是光绪帝和帝师翁同龢甲午战争中主战而最终 战败;“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 为发奋自强之计”指的是重用维新人士, 变 法图强。光绪帝符合材料所述,C 项正确。A、 B、D 三项不符合材料。故答案 为 C 项 。 答案 C 3(2015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 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 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 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 “文明的药剂” ,“士农工商、 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 ,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 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 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 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 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 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 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 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 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 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 的实质。 解析 第(1)问 ,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自天皇以下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即可得 出“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众人趋之 若鹜”即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 “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 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 ;第二小问,前者可从摆脱民族危 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和自身 文明的价值对比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 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 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答案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 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4(2014福建文综,41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 产形式的民族 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 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 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 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 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 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 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 不能消除革命” 。 解析 第(1)问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 英国、法国,这场战争俄国失败说明了落后的农奴制无力战胜先进的资本主 义制度。第(2)问, “延缓了革命”从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方面回答, “并不 能消除革命”从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方面回答。 答案 (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 三点即可) 5(2014山东文综,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 贤 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 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 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 不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 第(1)问 ,据材料“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 力讲求” “今天下之言变 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 法也”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第(2)问,根据材料 一,光绪帝呼吁“大小诸臣”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 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知,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 朝的封建统治;而康有为认为洋务派,洋务运动“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以看出他主张进行根本变革, 变革制度,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这种不同的目的,也是维新派的主张 在当时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 答案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 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6(2013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 绪帝名义在西安 发布变法诏谕:“我 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 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 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 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 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 举 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 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 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 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 “清末新 政” 。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 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 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 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目的、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概 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第(2)问, “原因”从主导者、支持力量、 实施过程和背景等角度分析;“实质”结合清末新政实施者的阶级属性,结 合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 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7(2012福建文综,41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 “所有教士 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 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 由世俗当局处理。 ”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1520 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 4 000 册,不到一周 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 就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孔烧结空心砖项目申请报告
- 2024年商业地产门面转让合同书3篇
- 2024年充值卡市场调研与分析合同3篇
- 2024年信用衍生品合同3篇
- 2024年度企业合并合同及股权变更2篇
- 2024年度国际物业管理合同5篇
- 2024年多功能灭火器采购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农业项目合作开发合同3篇
- 2024年二手房购买补充协议9篇
- 幼儿园校本培训个人总结5篇
- 《一共有多少天》教学反思
- 一年级4.2【章节知识精讲】6-9的合与分
- 2022年诸暨市高中提前招生考试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
-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协议书
- 2012NCCN指南更新解读结直肠癌
- 呼吸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
- 溢流坝水力计算实例
-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沸石分子筛课件
- 贵州省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体系认证全套表格很全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