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全解全译: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_第1页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_第2页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_第3页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_第4页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 狱中与诸甥侄书 南朝宋范晔 【题解】 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 ,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 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 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本文关 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 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 地位。 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 为“天下之奇作” , “殆无一字空设” ,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 覆灭1 ,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 能不3 ,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 ,推老将 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6 ,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7 ,心气恶8 , 小苦思便愦闷9 ,口机又不调利10 ,以此无谈功11 。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 胸怀耳12 。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 。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14 ,情急于藻15 ,义牵其旨16 ,韵移其意 17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 ,政可类工巧图缋19 ,竟无得也。常谓情志 所托20 ,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 ;以文传意,则其词 不流22 。然后抽其芬芳23 ,振其金石耳24 。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 ,屈 曲有成理26 。自谓颇识其数27 ,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28 ,识清浊29 ,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 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 ,手笔差易31 , 文不拘韵故也32 。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3 ,所禀之分34 ,犹当未尽, 但多公家之言35 ,少于事外远致36 ,以此为恨37 ,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 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 。 既造后汉 39 ,转得统绪40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 。班氏 最有高名42 ,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 。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 ,唯志可推耳 45 。博赡不可及之46 ,整理未必愧也47 。吾杂传论48 ,皆有精意深旨,既有 裁味49 ,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 50 。其中合者51 ,往往不减过秦篇52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 欲遍作诸志, 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 。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 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 ,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 含异体55 ,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 , 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 耳57 。 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 ,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9 。然至于一绝处60 ,亦 复何异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 而旨态无极62 。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63 。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 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 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 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 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 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我天性不喜欢钻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 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所以也难以因此取得功名。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 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 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 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 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 画,貌似好看,结果一无所得。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 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 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 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 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 的缘故罢。 我能够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可是看来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从根本上理解。我 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区分宫商清 浊的了,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看 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 高低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却又 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 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意去追求文名。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 大可以理解罢了。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 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著史, 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他就不可能“通古今之变” 。 汉书的赞文实际上一无足取, 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著的后汉书 ,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 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 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 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 于贾谊的过秦论 。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 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 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 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 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 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 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 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 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 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 自吹了一通。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 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 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 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 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 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注释】 1狂釁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釁,通“兴”偏激,冲动。 左传襄公 二十六年:“釁于勇。 ”杜预注:“釁,动也。 ”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 遭致杀身之祸。 2弃:谓遗弃、嫌弃。这里说范晔自认为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现在 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 3不(缶):同“否” 。 4政:通“正” 。向, 南 史范晔传作“尚” 。 5心化:谓行道感人。 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 7寻:探 求。注:专注。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 8心气恶:意谓脑子不灵。按,古人每每将 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如云:“心之官则思。 ”9愦闷:指头昏脑胀。愦, 昏乱、糊涂。 10口机:口才。调利:畅达锋利。 1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 利禄。 12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 13全称:完 全满意。称,称道、肯定。 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 15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彩藻饰。 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 义,文意。旨,主旨,犹今之主题。 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妨碍了文意 的准确表达。 18大较:大略,大体上。 19政:通“正” 。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 图缋( 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图,用作动词。缋,同“绘” 。 20常,通 “尝” 。曾经。 21见(现):同“现” 。 22不流:不散失。此谓不会出现文不 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 23抽:引出。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 24金石:钟磬 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 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 , 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25千条百品: 谓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品,品目;名目。 26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 27数:技术,方法。 28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 周礼春官大师:“皆 (通“谐” )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 (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 ,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发音时声带与发音体一起 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 30谢庄:宋骈文家。据宋书谢庄传: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 ”谢庄亦能诗,所作格调清雅 绝俗。最有其分:最有识别宫商、清浊的天分。请参阅钟嵘诗品序 。 31手笔:犹 文章。自南北朝始有“文” 、 “笔”之分,即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 ,与无韵 的“笔” 。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差易:差别。 32文不拘韵:谓“手 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 33特:但;只。济难:有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表 达。济,有益;方便。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即后来沈约宋 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 ”34禀:领受:承受。此指具有。 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 36事外 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致,意态;情趣。 37恨:遗憾。 38恒: 常常。 39造:此指编纂。 40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犹端绪。统,丝绪之 总束。绪,丝头。 41可意:赞同;合意。 42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 学家,有汉书 、 两都赋等传世。 43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 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 ,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 归宿。 4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 4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 汉书中的食货志 、 地理志 、 五行志 、 天文志等十志。推:推许;赞许。 46博赡:犹宏富。赡,充裕。 47整理:指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 编纂方法和体例上的创新。 48传论:即每篇人物传纪后的评语、议论。 49裁味:评 判裁夺的意味。 50 “至于”三句:请参阅后汉书的西羌传论 、 南匈奴传论等 篇。其中不乏针砭时事之论。则范晔之自负自夸亦并非无据。 51中合:谓切中时弊。 52 过秦篇:即过秦论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辞赋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分上、 中、下三篇。本编已选入其上篇。 53 “欲遍作”二句:据宋书范晔传:“(元嘉 九年)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此时晔年方二十七岁, 至被杀时,历时二十一年,然仅撰成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汉书所有之十志并未依其 例而成。 54杰思:杰出的思想和见解。按:后汉书既有论,又有赞,体例未免有重 复之嫌。 55同含异体:谓各篇赞论内容不尽相同。 56纪传例:指序例。未见于今本 后汉书 。梁刘昭后汉志序云:“(范晔)序或未周,志遂全缺。司马续书,总 为八志,范晔序例,颇褒其美。 ”57称情:犹言放胆、无所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