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422 密级: 学号:20091054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北宋青苗法研究 作者:江剑 专业:法律硕士(法学) 导师:傅礼白教授 2011 年 5 月 4 日分类号: 密级:单位代码: 10422 学号: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江食日期:孙 Il.小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二工鱼 l_导师签名:厂贾澎:承日期:加 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 目录 摘要.1 Abstract. .2 引言.1 第一章青苗法的立法内涵.2 第二章青苗法的渊源.7 一青苗法的制度传承.7 (一)唐宋借贷制度.7 (二)唐宋常平仓制度.12 (三)青苗法与常平仓制度之比较.15 二、青苗法出台的社会背景.16 (一)繁荣的民间信贷市场.16 (二)过度的土地兼并与活跃的高利贷资本.18 第三章青苗法的颁行纷争.21 一、青苗法论战概述.21 二、青苗法的“罢废论”者. 22 (一)司马光罢废青苗法之具体主张.22 (二)司马光之“罢废论”对青苗法颁行的影响. 25 三、青苗法的“改良论”者. 25 (一)欧阳修改良青苗法之具体意见.25 (二)欧阳修之“改良论”对青苗法实施的影响. .28 第四章青苗法的实际成效与借鉴意义.29 一、青苗法的实际成效.29 二、青苗法的借鉴意义.31 结语.33 参考文献.34 致谢.3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3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atalogue Abstract(chinese)1 Abstract(English). 2 Preface.1 ChaPter1ThelegislationeonnotationofQingmiaoFa.2 Chapter2TheoriginofQingmiaoFa.7 ThesysteminheritanceofQingmiaoFa7 TheborrowingsystemofTangandSongdynasty.7 ChangpingCangsystemofTangandSongdynasty12 3 ThecomparisonofQingmiaoFawithChangpingCang. 15 ThesocialbackgroundofQingmiaoFa16 Theprosperouspopularereditmarket16 Theexcessivelandannexationandtheaetiveusuryeapital.18 Chapter3ThedisputeofQingmiaoFa.21 ThecontroversyQingmiaoFa.21 TheopponenisofQingmiaoFa22 ThedefiniteassertionofsimangGg22 Theinfluence0fSimangGuangsassertion25 TheoPininnsofOuyangXiu.,.25 ThedefiniteopinionsofOuyangXiu25 TheinnuenceofOuyangXiu,s0Pinions.28 ChaPter4 The actual effect and the reference of QingmiaoFa. 29 The actual effect of Qingmiao Fa. 29 The reference of Qingmiao Fa. 31 Epn0gue.33 Bibli0graphy34 Thanks.37 Papers.38 一今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有影响的制度之一。自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 人废除新法,迄今已走过 900 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 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由于变法环境与制度内涵的复杂性,以及时代之差异,对王安石变 法的评价古今聚讼不一,褒贬莫衷一是。 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并没有就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为此, 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笔者以为,在王安石的诸 项新法中,对于青苗法的颁布与施行的争议尤为激烈。 本文聚焦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青苗法作深入的探究:第一部 分,概述青苗法的立法内涵。还原青苗法的本来面目,明确青苗法的立法初衷与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此部分是本文的主干部分,探寻青苗法的立法渊源。从制度传承和社会背景两 方面对青苗法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呈现在青苗法颁行过程中的纷争,从而获取关于 青苗法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第四部分,在前文基础之上得出关于青苗法实效的结论,对 青苗法作出一个中肯、客观的评说。 关键词:青苗法;常品仓制度;借贷制度;王安石变法 江引,Il,了.夺 少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W gAllShiRevolutionwhieh hapPenedintheNor them Song Dynastyi soneofthe most influential system sin our aneienisoeiety.Ithasbeenover900yearssineeQueenGao and Sima Guang abolished the new regulations. From that time untll today,therearealotofapPraisalsandresearehesabout/anganshiandhisrevolution.Howe 4 ver,owingtothe differenitimes,environmeniandtheeomPlexityofthesystem,theestimationof /a119 AnshiRevolutiondifferslargely,havingnoagreemenis. Regretfully,seholarsdidn,tmakefurtherresearehesontheconereteeontent oftherevolution.Therefore,it,5neeessaryforustoobservetherevolution from ane wanglebasedon the formerresearehes. The anthorthinks thatamongmanyregulationsoftherevolution, theargumentson QingmiaoFa arethemostsevere. This ielefoeusedonQingmiaoFain /angAnshiRevolution,deePlystuingit fromfourasPeets.Thefirst Pofthisartiele outlines the contenisofQingmiaoFa,returningtotheoriginalregulationand finding out the meaning and eontents of Qingmiao Fa.TheseeondPart, asthemainPartofthisartiele, mainlyeoncentratesontheoriginsof legislation from system transmission and soeialbaekground。ThethirdPart,mainly analysesthedisPuteover Practieing QingmiaoFainordertofindouttheadvantagesand disadvantagesofit.The last PartoftheartielegivesanimPartialobjectiveestimationof QingmiaoFabasedontheeonelusiongotfromaboveanalysis. Keywords:QingmiaoFa;ChangPingCang:loansystem; ngAllshiRevolution 引言 仓储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从北宋初期的常平仓制度到北宋中后期的 青苗法,再到南宋时期的社仓制,清晰的展现了宋代仓储制度变迁的全貌。在这个过程中,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显得格外夺目。 据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曾说:“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 与之一决胜负,。 ”司马光与王安石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所遵循的路线可谓是 截然不同,但是司马光所使用的“力战”以及“一决胜负”诸词,却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王 安石勇于革新的斗士姿态。这不禁激发了我们走进王安石变法的兴趣。 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似乎是一个谜团,为人们所探寻。封建学者把 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将他奉为富 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家,恰如在千年前王安石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而设计的大人物。新 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或褒或贬,但总体说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改 革开放之前,以邓广铭和漆侠先生为代表,其二人主要从“抑兼并”角度出发,全面肯定 王安石变法;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王曾瑜先生则以“聚敛”为由,否定了王安石变法。 我们今天再回望王安石变法,并不是要用那种古老的春秋笔法去褒贬扬抑古人,也不 仅仅是为了用那种习以为常的功过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要科学地认清历史 事实的本来面目,从而去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借鉴历史正反两 方面经验的目的,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对未来有所预见,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第一章 青苗法的立法内涵 青苗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颁行的一项重要法律。其实,为了解决灾荒期间或青 5 黄不接之时贫苦农民的缺粮问题,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一些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其实已经在 局部地区试行过青苗法。仁宗时知盐山县的李参就是其中的代表。 “岁饥,谕富室出粟,平 其直与民。不能来者,给以糟粒,所活数万” 。后来,李参出任陕西路转运史时,由于当地 “多戍边兵,苦食少,参审订其缺,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侯谷熟还之官,号 青苗法。经数年,廪有羡粮” 。李参让农民自己估计当年的粮食产量,由官府贷钱给农民, 收获后加息十分之二。实行几年后,陕西路的军粮经常有余。很显然,李参在陕西发放的 青苗钱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 王安石早年知鄞县事时就采取过“贷谷与民,立息以偿”的做法。王安石参照了他先 前的做法,并且借鉴性的参照了李参在陕西贷钱还谷的经验,在熙宁二年(1069)九月四日 颁布了青苗法。 青苗法的立法内容在宋会要辑稿中有明确的记载。 “熙宁二年九月四日,制置三司条例司言:累有臣僚上言粜常平、广惠仓及赈贷事。 今详:比年灾伤,赈贷多出省仓;窃以为省仓以待廪赐,常苦不足,而又资以赈贷,此朝 廷所以难于施惠而凶年百姓或不被上之德泽也。 今诸路常平、广惠仓,略计千五百万以上贯石,敛散之法未得其宜,故为人之利未博, 以致更出省仓赈贷。今欲以常平、广惠仓现在斛斗,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 其可以计会。转运司用苗税及钱斛就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现钱,依陕西青苗钱例, 取民请愿预给,令随税纳斛斗。内有愿给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许从便。如遇 灾伤,亦许于次料收熟日纳钱。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又民既受贷,则于田作之时不患网 食。因可选官劝诱,今兴水土之利,则四方田事自加修益。 ” “人用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 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集,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 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人,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衷 宋史卷三三 0李参传,中华书 局 1985 年版。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至一七,中华书局 1957 年版。山东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 “日制常平、广惠仓隶提刑司,缘今来创立新法,合有兑换钱斛,借转运司应付,乃 克济办,乞委转运司提举。仍令提点刑狱司依旧管辖,不得别支用。兼事初措置非一,欲 量诸路钱谷多寡,分遣官提举,仍先行于河北,京东,淮南三路,侯成次第,即推亡诸路。 其制置条约,别具以闻。 ” 又言:“且乞令河北,京东,淮南路转运司施行常平广惠仓转移出纳及预散之法,欲 委转运司及提举官,每州于通判募职官中选差一员主管,令通点检在州及诸县钱谷,其广 惠仓陈留给老有贫穷之人外,余并用常平仓转移法。 “其给常平广惠仓钱,依陕西青苗钱法, 于夏秋未熟之前,约逐处收成时酌中物价,比定预支每斗价,召民请愿,仍常以半为夏料, 半为秋料。 ” 诏:“常平广惠仓等见钱依陕西出侬青苗钱例,取当年以前十年内逐色斛斗,一年半 熟时最低实直价例,立定预支,召人户请愿。请领五户以上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 物力,令,佐躬亲勒曹户长识认。每户须依及一贯以上。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其愿请斛 斗者,即以时价估作钱数支给。即不得亏损官本,却依现钱例纽斛斗送纳。客户愿请者, 即与主户合保,量所保主户物力多少支借。如支与乡村人户有剩,即亦准上法,支依与坊 郭有抵当人户。如纳时解斛价贵,愿纳见钱者亦听,仍相度量减时价送纳。夏料于正月三 6 十日以前,秋料于五月三十日以前支俵。 ” 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以下补充条款:“第一,结保 请领青苗钱,每保须第三等以上有物力人充甲头。第二,第五等户并客户,每户贷钱不得 过一贯五百文,第四等户不得过十贯文,第三等户不得过六贯文,第二等户不得过十贯文, 第一等户不得过十五贯文。第三,如依以上定额贷出之后,更有剩余本钱,其第三等以上 人户,委本县量度物力,于以上所定钱数外,更添数支给。第四,在夏秋两次收成之后, 随两税偿还所借青苗钱时,须在原借数外加纳三分或二分息钱。 ” 从以上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获得关于青苗法的两方面内容:青苗法的立法意图与 青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国家制定任何一部法律都必然有其最初的立法目的,而立法目的可以成为区分良 参见王曙光:“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以王安石青苗法为核心”, 长白学刊2009 年第 1 期。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至一七,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参见王曙光:“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以王安石青苗法为核心”, 长白学刊2009 年第 1 期。 参见王文东:“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 参见王曙光:“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以王安石青苗法为核心”, 长白学刊2009 年第 l 期。 法与恶法的最基本的标准。青苗法的立法意图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弥补以往常平仓和广惠仓在制度上的缺陷,运用货币借贷的原理,适时调节市场谷物价格, 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第二,缓解农户在青黄不接时的资金困境,向农户发放一定数额的 贷款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农户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生产资金,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 行。第三,可以抑制地主豪强趁贫苦农民饥寒之时趁机大肆兼并土地,进而打击高利贷者, 防止贫苦农户因失去土地而陷入高利贷的泥潭。第四,可以借此平抑粮食价格,控制物价 的平稳,使国家可以掌控粮食市场的走势。由此可见,青苗法最初的立法目的是好的, 它考虑到了解决贫苦农户疾苦的问题;考虑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问题;还考虑到了抑 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可以说,青苗法从立法目的上看,是一部良法。 关于青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将常平、广惠仓现 有的一千五百万贯石的储备,由各路转运司将其兑换成现钱,于夏秋未熟之际,按照前十 年中丰收时的最低粮价,将农户所请贷的粮食折价成现款贷出。第二,愿请领者,十户为 一保,不论户等高下,如果是客户(即佃农)愿请,即与主户合保。第三,农户自愿请贷, 不得强迫农户请领青苗钱。第四,除游手好闲之人外,先借贷给乡村人户;如果还有剩余, 再借贷给城郭人户。为防止人户逃亡或官府蚀本,结保后,由第三等以上人户充作“甲头” , 按照家产多少借予。第五,明确一至五等户分别可贷青苗钱数的上限,支借后_尚有余款, 可视情况增额借贷给三等以上人户。第六,归还之时,在原额外多缴纳二分或三分利息, 每年发放两次贷款,分别为夏、秋料。 以上即为青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我们可以看到其制度设计还是相当合理的,其规定 了青苗钱的来源以及具体执行机构,考虑到了各级农户的信用问题,明确了放贷时间和借 贷利息。青苗法在制定和公布之后,计划先在京东、淮南和河北三路试行,但事实上,在 上述三路试行没有多久,尚未取得多少成功经验时,就在其他诸路相继派去了提举官,并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开来了。青苗法虽可称之为一部良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急于求 成且没有将法律内容落实到位,再加之诸多的政治因素,导致青苗法最终被废止。 青苗法虽一度被废止,但这并不能否定王安石在变法中蕴藏的先进经济思想。王安石 作为青苗法的推行者,其经济思想深刻影响着青苗法的立法内容,从青苗法作为 7 参见王曙光:“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以王安石青苗法为核心”, 长白学刊2009 年第 1 期。 参见孟全省:“农户生物资产融资: 青苗法的启示”, 生产力研究2009 年第 2 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官府主持的有息借贷这一点来看,其直接的思想来源于周礼泉府中所述的借贷 取息之政。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自然从古代典籍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以充实其思想认 识,其中周礼对他的影响可谓最为深刻。王安石当政之后,曾组织人力,对书经 、 诗经和周礼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注释,谓之三经新义 。 周礼新义一书则是由 王安石自己撰写完成的,这部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王安石本人的思想,而且成为了推行变 法的理论根据,在青苗法遭到以韩琦为首的反对派的抨击时,王安石便以周礼为依据 予以反驳。 王安石面临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社会生产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土地兼并日益严 重,在赋役重压下广大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国家财政日益困乏,内外交困,积贫积弱,宋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究竟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扭转这个局面呢?从长期的实践和填密的 思考中,王安石逐步形成了如下一条经济改革路线,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国家 财政的好转,调整经济关系中的某些环节,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稳定和加强宋封建社会的 专制统治。这条改革路线,集中体现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王安石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多项生产中,总是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青苗法正是 一部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立法。而在王安石看来,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使民众富庶,与 此同时也使得国家财政日益充裕。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以极其精髓的语言 把发展生产同国家财政有机地联系起来:“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 天下之费。 ”把发展生产或者说开源放在第一位,即是王安石财政观的本质和特色。此外, 王安石亦十分重视立法的作用。其在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中说道:“夫聚天下之众者, 莫如财;理天下之财者,莫如法。 ”从中我们可以探究到王安石的经济以及立法思想, 即:要想理财,既包括发展生产,又包括解决国家财政,就只能依靠强大的国家政权,创 制立法,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作为王安石经济思想中最值得注意和最富有积极意义的就是他的“抑兼并”思想,这 也是其颁行青苗法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王安石在同宋神宗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今所以 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 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上述谈话中所阐述的意思是,要想解决财政问题,必先发展 生产,而要发展生产,必先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必然离不开广大农 民的积极劳动;而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就要为农民进行生产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九,中 华书局 1959 年版。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九,中 华书 局 1959 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O,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山 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铲除一些弊害,即“去疾苦、抑兼并” 。也就是对现有的国家与农民之间、兼并势力与 农民之间经济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调节,从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样一来,王安 石就把理财、发展生产和调节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成王安石经济思想的精髓。 8 第二章 青苗法的渊源 一、青苗法的制度传承 (一)唐宋借贷制度 北宋青苗法的颁行与实施不是王安石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而是对前代相关制度的继 承与扬弃。其中,唐代借贷制度的发展与北宋青苗法的出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笔者看来,两朝借贷制度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1、由唐朝的以不 保护民间计息之债为原则的立法态度发展变化为北宋时期对于民间商业信贷业务给予支持 的立法态度。2、而北宋民间商业信贷业务的繁荣发展又为北宋官营借贷制度青苗法的颁 行奠定了社会基础。3、同时,北宋的青苗法也是在唐朝官营高利贷制度的基础之上改良而 来的。要挖掘青苗法的制度传承就势必要厘清以上三方面的关系。 1、唐代民间借贷制度 借贷契约是唐朝律令中高度重视的契约种类。中国古代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 俗语,欠债不偿行为的严重性竟至与刑事犯罪中的杀人行为相提并论,足可见民间对于民 事借贷制度的重视程度。正因如此,唐代律令中对于各种借贷之债的区分是极为细致的。 单纯的“负债”或“欠负”通常是指使用借贷;“出举”或“举债” 、 “举取”是指计息的 消费借贷;“便取” 、 “贷取”一般而言是指不计息的消费借贷;“收质” 、 “质取” 、 “典质” 等常常是指债务人在借贷契约成立的同时向债权人提供相应的质押品;而“质举” 、 “指质” 则是指债务人在借贷契约成立的同时指定自己的某项财产为抵押,而前者有强调提供抵押 物的同时还要计息的意义。由上述各个法律概念的区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唐代法律 中对于债之分类是极为详尽的:是使用借贷还是消费借贷,是计息之债还是不计息之债, 是抵押担保之债还是质押担保之债皆区分得很透彻。另外,在民间的习惯上,对于不同的 借贷债务关系也有着不同的订立、履行方式的约定。 概括而言,在法律和习惯上,可以将借贷之债分为不计息之债和计息之债两大类。区 分的意义在于,唐代法律对于二者的保护力度不同,其以保护不计息之债为原则。 究其原因是由唐朝立法者的统治观念所决定的。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唐朝立法者 认为单纯地强调保护某项权益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统治效率。因此,唐朝律令在很 大程度上对于债权的保护是做区别对待的,其全面保护民间不计息之债,而对于民间计息 之债则以不保护为原则。 对于不计息之债的保护, 唐律疏议杂律专设“负债违契不偿”的罪名, “一匹以 上、违二十日,答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 各令备(赔)偿” 。可见唐朝依据债务额的多少与拖欠时间的长短,设置了轻重不同的刑罚。 疏所谓:“负债者,谓出举之物,依令合理者。 ”这里所称的“理” ,是指官府受理之意, 9 按照唐令的规定,并不是所有的债权都受到法律同等的保护,只有“负债”而非“出举” , 即只有不计息之债权才可以受到法律当然的、全面的保护。 不计息之债的债权人可以向官府起诉,请求官府以刑罚惩戒处罚违契不偿的债务人, 并同时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的现有财产以实现其受损债权。对于这类不计息之债的担 保方式,唐律令规定了下列顺序:首先, “牵掣”债务人家资;其次, “家资尽者,役身折 酬” ;再次, “如负债者逃,保人代还” 。 唐律疏议杂律 “负债强牵财物”条:“诸负债 不告官司,而强牵财物过本契者,坐赃论。 ” 可见唐朝法律严密保护不计息债权,但必须经“告官司”这一程序,且由于所谓负债 就是不计息的债务,所以牵掣的财产不得超过债务原本,不发生利息的问题,一旦超过原 本进行牵掣,就构成坐赃之罪。就“牵掣”两个字的原义而言,是指律疏所列举的马牛、 奴牌之类的动产,但实际上民间契约中所约定的牵掣对象往往还包括债务人的田产。 “役身 折酬” ,是指债务人以劳役方式抵偿债务。 宋刑统杂律引唐杂令:“家资尽者, 役身折酬” ,可见在牵掣债务人所拥有的财产之后依然不能抵偿债务的情况下才可以以劳役 抵偿债务,即“役身折酬”是在无法用金钱、财物清偿债务时第二顺序的补救措施。按此 条唐杂令的规定:“役身折酬,役通取户内男口。 ” 这便确立了只能以男子劳役抵偿债务的原则,这可能是为了防止以妇女、儿童出卖抵 债的流弊,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唐朝立法对于妇女、儿童的特殊保护。至于劳役抵偿债务 的计算方法,唐杂令没有任何规定。 “保人代还”的前提条件是“负债者逃” ,如果债 务人不讲诚信逃亡,债务的清偿义务就转移至在契约上署名的保人来承担。而当时在借贷 契约上署名的保人往往就是债务人的亲属。如吐鲁番出土的唐麟德二年(665 年)张海欢贷 银钱契,副署契约的保人就有“海欢妻郭如莲” ,并又有“海欢母替男酬练”的字样。而 且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唐代借贷契约中都有“若身东西不在,一仰妻儿及收后者偿” 的惯语, “身东西不在”是逃亡或死亡的隐语, “收后者”是指为死者办理后事的人,即继 承人。显然,在民间习惯上早已有“父债子还”的习俗和惯例。 除了法律所规定的以上三种债务担保方式外,从出土的唐代文书中可见,当时民间还 普遍存在着违限罚息的担保方式。在此种情形下,不计息之债是可以转化成计息之债的, 这就是对于原本不计息的债务,如果债务人不能按时清偿债务,那么便从债务到期之日起 开始计算利息。从出土的唐代契约文书来看,当时民间往往是结合使用上述债务担保方式, 但一般没有“役身折酬”的约定,可以说民间在惯例上已经确立了以债务人的财产而非人 身为债务担保的原则。 关于计息之债,唐律令采取一般不予以保护的态度。唐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 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诸以粟麦出举、还为粟麦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 “出举”即计息的债务,这类债权仅凭私人契约而确定,其强制力只能依靠权利人的自 力来实现,官府通常情况下不受理债权人提起的要求实现计息之债的债权的诉讼。又唐 律疏议杂律 “负债违契不偿”条律疏:“负债者,谓非出举之物,依令合理者;或欠负 公私财物,乃违约乖期不偿者。 ”由此可见,官府所受理的只是不计息债务的诉讼,保护的 是不计息的债务,所追究的违契不偿责任也只限于不计息的债务。而唐杂令又规定私 人借贷债务“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但“若违法积利、契外掣夺、及非出息之债者,官为 理。 ”另一条杂令又规定:“诸出举两情和同,私契取利过正条者,任人纠告,本及利 物并入纠人。 ”可见计息之债违契不偿,官府不会追究其责任,相反如果债权人有违法行 为则会被追究罪责。这反映了唐朝统治阶级的立法意图:不支持计息之债的存在,漠视计 息之债的债权人的权利。当然,这是由当时的社令经济背景所决定的。而到了北宋时期, 立法者的态度就不同了,后文将详细论述。 根据不保护计息债权的原则,唐律令主要从利率及利息总额两个方面对借贷利息进行 10 限制。唐杂令规定出举债务的利息“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 又不得回利为本” ;出举粟麦粮食的债务“仍以一年为断,不得因旧本更令生利,又不 得回利为本” 。限制利率为月利不得超过 6%,利息累计总额不得超过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 414、430 页,第七册第 453、526 页。 宋刑统卷二十六杂律受寄财 物辄费用门引唐杂令,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宋刑统卷二十六杂律受寄财 物辄费用门引唐杂令,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本,不得计算复利,粟麦计息债务只能在年内结算。而在唐朝的中后期对利率的限 制进一步加强,据宋刑统杂律受寄财物辄费用门所载,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 就规定私人出举“不得五分以上生利” ,即月利限制在 5%以下;又有唐户部格就规定, “天 下私举质,宜四分收利,官本五分收利” ,此时将提供财产质押私人计息债务的限制月利为 4%。对违反利率限制的处罚也逐步加重。唐文宗开成二年就规定:“其利止于一倍,不的 虚立倍契、及计会未足,抑令翻契,回利为本。如有违越,一任取钱人经府县陈论,追勘 得实,其放钱人请决脊杖二十,枷项令众一月日。 ”由此可见,唐朝对于债务利息的立法限 制是逐步加强的,在这种立法的指引之下,人们会趋利避害地选择不计息之债,这样在唐 朝就不会出现繁荣的民间计息借贷景象。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唐朝对于民间私人的计息债权并非完全不予保护。吐鲁番出土 的唐咸亨五年 (674)年王文欢诉酒泉城人张尾仁违契不偿辞碟残件,其中提到王文欢与张 尾仁于上一年立契,出举银钱贰拾文, “准乡法和立私契” , “拾文后钱贰文” ,说明是 计息的债务。一年后,张尾仁依然未清偿债务,债权人便向官府起诉,官府受理了此案。 另外,唐朝官府也有过根据债权人的要求替其追征计息债务的情况。如唐会要卷/又 八载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救:“应京城内有私债十年已上、曾出利过本两倍,本主及 保人死亡、并无家产者,宜令台府勿为征理。 ”可见非上述情况,台府可征理。另据唐大 诏令集政事恩有六所载唐豁宗咸通八年(867 年)德音:“举、便、欠负,未涉重条, 如闻州县禁人,或缘私债即锢身监禁,遂无计营生。须有条流,沛其存济。自今日以前, 应百姓举欠人债,如无物抵当、及身无职任请傣,所在州县及诸军司须宽与期限,切不得 禁锢较科,令其失业。又辄不得许利上生利及回利作本,重重征收。如有违越,勘会奏闻。 ”从以上史料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举取、便取、欠负的债务,官府有时是会按照债权人的 请求对债务进行追征的,甚至还会关押未履行偿还义务的债权人,还曾允许债权人利上生 利,回利为本。但这些都是个别情况,并不会动摇唐朝立法者确立的以不保护计息之债为 原则的立法态度。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唐朝立法对于计息之债的消极保护以及对其利 率的严格限制仅仅适用于民间计息债权,而不是同等地适用于官营借贷的。 2、唐朝官营高利贷 唐代法律以不保护民间计息之债为原则,而且对于计息之债的利率进行了明确、严格 的限制。但以上这些立法出于保障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都不适用与官府所放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 525 一 527 页。 之官债。唐初朝廷允许京师各府司置“公廊本钱” ,挑选商人为“捉钱令史” ,经营放 贷公廊本钱,为官府赚取利息, “人捉五十贯以下、四十贯以上,每月纳息四千,一年 凡输五万” 。对于官府放贷法律有特别规定,前文引杂令在累计利息不得过一倍的规 11 定之后,又规定“若官物及公廖,本利停讫,每计过五十日不送尽者,余本生利如初。不 得更过一倍” 。可见官债计息可至 300%。高的 300%的利息当然是压迫被统治阶级的高利贷。 这种官营高利贷经营机构一直至唐后期依然存在,如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年)下救各州县 仍置公廊本钱经营, “量其大小、各置本钱,逐月四分收利” 。 从唐代史料分析,唐代各地各级官府对于计息官债的保护可谓不遗余力。唐宪宗元和 十四年(819 年)赦文:“公廖及诸色本利钱,其主、保逃亡者,并正举纳利十倍已上,摊 征保人纳利五倍已上,及展转摊保者,本利并宜放免。 ”当债务人纳利已达原本的十倍以 上,保人代纳利息已达原本的五倍,官府竟然还在追征原本。如果没有这一大发慈悲的赦 令,真不知道要追征到何年何月!对于百姓的压迫程度之深可见一斑。 由以上论述可见,唐朝对于民间的不计息借贷之债权的保护是明确的、全面的;而对 于计息之债的保护则是个含混的、个别的,这与北宋对于民间商业信贷业务的提倡是有巨 大差异的,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变迁。而唐朝立法对于官营高利贷的保 护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惜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相比之 下,北宋的青苗法虽也跳不出封建官营借贷的圈子,但其最初的制度设置却理性得多。在 这一点上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改良。 3、宋朝借贷制度 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契约的种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主要 特点是信用性契约产生并普遍发展起来。 “信用”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债权债务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信用关系,即广义上的信用关系。而狭义的以给予信用为条件 的契约关系更是现代债法中的重要内容。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在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始出现 并加以完善的信用制度,中国早在千年以前的两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有相当发展。 如前所述,唐朝官营高利贷十分猖撅,官府的“公廊钱”出贷时,利率可高达年 0唐会要卷九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唐会要卷九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文苑英华赦卷四四二,中华书局】966 年版。 利 100%,唐玄宗以后才下令约束,降为 60%。唐朝骇人听闻的高利贷利息,只能盘剥 那些走投无路而饮鸽止渴的破产穷人和小自耕农,或者是那些躺在特权之上毫无营利观念 的贵族官僚寄生虫。而在北宋时期,民间出现的信用借贷制度与以前的高利贷是有本质区 别的:与信用贷款人相对立的借款人是执行资本职能的产业家或商人,而不是挥霍浪费者、 用于享乐的富人或者出于某种生活需要的个人。换言之,信用借贷不是面向消费者,而是 面向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使借贷资本向经营资本转化,从而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因 此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借贷关系只能是高利贷。 北宋时期能够产生信用借贷制度基于以下四项条件:第一,信用是以货币经济为基础 的一种资本运行形式,在货币产生之前是不可能出现信用机制的。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信用 符号,当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不再作为购买手段而执行职能时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运 动模式,这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就是所谓的“信用” 。如果是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物物交 换、实物货币或实物借贷中,是无法产生信用契约的。因此,货币的产生是信用借贷制度 得以实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人们把藏于家中的“死钱”拿出来 进行投资,使“死钱”变为“活钱” 。为自身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似乎是人的本性,人们基于 营利的心理会牢牢抓住各种营利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下,就不会陷入等到藏于家中的“死 12 钱”耗尽之时只好求助于高利贷的无奈境地。第三,信用制度的运行必然要求缩短货币的 流通时间。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缩短流通时间便成为资本运动的客观要求。资 金流动的高效性成为营利的保障。因为流通过程本身既不能创造价值,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而只能滞留资金,最终影响利润的实现。而信用正是能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的一种模 式。在信用借贷制度之下,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第四,平均利润率的产生。在市 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一般利润率产生,并以这种一般利润率作为借贷利率的天然界 限,从而使得以借贷资本从事经营的商人们有利可图,借贷资本才可能向经营资本转化。 如果货币借贷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和影响,那么这种借贷也只能是高利贷。 (二)唐宋常平仓制度 研究青苗法必然要从其制度前身常平仓制度入手。这是因为不仅青苗法是常平仓的转 化和传承,而且更重要的是,推行青苗法的本钱,主要是来源于“诸路常平广惠仓略计千 五百以上贯石”,或“天下常平钱谷,见在一千四百万贯石。 ”直至熙宁七年,宋神宗 还曾颁布诏令“户绝庄产委开封府提点刑狱司提辖,限两月召元佃及诸色人实封,投状承 买。 ”“听司农寺移用,增助诸路常平本钱。 ”可见,离开了常平仓制度,青苗法便成了无 源之水了。 常平仓的首创者是西汉宣帝时期的大司农中承耿寿昌,其创立了“以谷贱时增其价而 来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果,名曰常平仓,便民之” 。在耿寿昌的奏请下,汉宣帝在部分 边郡设立了常平仓,这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常平仓,而且也是我国常平仓制度由 理论付诸实践的开端。事实上,常平仓的制度原理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应用了。 春秋末期越国人计然就实行了“平果” ,在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惺提出了“平来”政策。另 外,在管子轻重诸篇中论及国家利用货币和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主张中叶包含了若干 常平的思想。此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创立了平准制度,拓展了原有的“平集” 、 “平朵” 制度。此后,虽然常平仓时设时废,但其平抑粮价、贩济灾荒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唐 代常平仓制度己经相当完善,特别是到了唐后期,刘晏为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而进行了一 系列的改革,常平仓制度是其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的常平仓制度始于太宗淳化 三年(992 年),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自今官收二税,别税一斗贮之,以备凶 欠给与民” 。其具体规定如下:凡遇五谷丰收之年,为防止谷贱伤农,由各州县政府酌量提 高谷价,以稍高于市价的价格收来;凡遇灾荒饥谨之年,为防止路有饿俘,再由各州县政 府酌情降低谷价,以稍低于市价的价格集卖。此后,宋真宗和宋仁宗又曾设常平仓和广惠 仓。 唐宋时期的常平仓在制度设计上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就其经营方式,概括说来主要有 三种形式:贩、贷、来果。贩,即贩济,此法只可施于一时,而不可长久。可长久者是贷 与来案。贷即是春荒或饥荒时,政府下令将常平仓出借,春秋时收回。而朵果,即是年丰 谷贱时,加价收来;年歉谷贵时,则减价出果。当然,减价是有最低限度的,即不许亏官 本。由此可见,设置常平仓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平抑粮价,有关常平仓的制度设计是一 项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法律。其具体运行模式是:政府利用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常平仓储, 根据当时市场中粮食的供求关系,通过“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稿丰羡,则增来而收” 的方法,对市场中的粮价进行适时的调控,从而达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中 华书局 1960 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13 前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参见王曙光:“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以王安石青苗法为核心”, 长白学刊2009 年第 l 期。 到“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奎滞”的目的。政府对市场的这种干预 类似于如今的宏观调控手段。通常情况下,常平仓的来果活动每年都要举行, “上熟来三而 舍一,中熟来二,下熟来一,此无岁不来也;下饥则发小熟之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敛,大 饥则发大熟之敛,此无岁不果也。 ”这样,常平仓制度的运行使得官府和农户在自愿的基 础之上形成了一种经常性的贸易关系。此时,政府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与农户 之间不再是行政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由于季节性差 价的必然存在,这种简单的来柒活动却能使常平仓的运行不至于亏本,常平活动也可以持 久运行,在一定的时期内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 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经济制度,常平仓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职能在唐朝后期 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除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功能有所保留以外,由于其具有了一定的营利性, 能够带来一定数量的收益,因而其被处于财政困境中的唐政府纳入了敛财的轨道,这似乎 违背了建立常平仓制度的本意。前文提及的刘晏经济改革便是一个例证。当时,刘晏扩大 了常平仓的内容,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商情网络,使“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 日而知” ,使得政府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政府对物资的统一调拨,赚取粮食的区间差价, “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 忧” 。这次改革给危机中的唐王朝带来了一定的财政收益,一时间常平仓储粮总数就达到 “三百万解” 。 不可否认,常平仓在制度设计上是合理的,且在实际运行中也充分发挥了其功能。 但并不代表其不存在弊端,正是因为常平仓日益显现出一定的缺陷,其才成为王安石 变法改革的对象之一,最终为青苗法所取代。针对常平仓的弱点,在宋代受到许多指责, 批评者认为“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后出果,所及者不过城市游手之 人” ;“常平朵果,其弊在于不能遍及乡村” ;“(常平仓)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 远民势岂能来?”生活于北宋中期的经济思想家李靓指出,常平仓存在三大弊端:其一, “一郡之来,不数千万,其余毕入于贾人,至春当案,寡出之则不足于饥也,多出之则可 计日而尽也。于是贾人深藏而待其尽,尽则权归于贾人矣, 旧唐书卷四九食货下,中华书 局 1975 年版,第 2122 页。 救荒活民书卷中常平,中华书 局 1985 年版。 参见王文东:“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 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第 3515 页,中 华书局 1975 年版。 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4798 页。 史记卷一七六食货上四,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4279 页。 救荒活民书卷中常平,中华书 局 1985 年版。 宋史卷四三七儒林七刘清之 传,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12953 页。 是数少之弊” 。其二, “仓储之建,皆在郡治县之远者,或数百里, ”贫民缺或少资“终 弗得而食之矣,是道远之弊也” 。其三,举掌之人政,隐私舞弊,贱价贵卖, “是吏奸之弊” 。 李靓所指出的常平仓的三大弊端在当时是极具普遍意义的。景褚元年七月枢密直学士杜 衍亦尝建言:“今豪强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积,伏而不 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来,九谷散于攘岁,百姓困于凶年,虽劝课官家至日 见,亦奚益于事哉。盖常平仓制度不立,有名而无实。 ”事实上,到了北宋中期,常平仓 14 制度确已名存实亡:有些地方官员“厌来集之烦” ,不肯尽责的顺应年景的丰凶而进行来果; 有的地方官员,把有限的来本的大部分移作营私之用;还有的地方官员与豪商富贾或囤积 居奇的大户人家互相勾结,借收来和出果的机会共收渔利。甚至北宋政府也曾破坏过常平 仓制度。在十一世纪的三十年代,为了兵铜不足,北宋政府挪借了各地常平仓的本钱以助 军费。这样,常平仓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成为豪商大姓和青吏相互勾结,共同渔利的场所。 毋庸置疑,到了北宋中叶,各地方的常平仓已经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年超市促销方案5篇范文模板
- 石河子大学《食品物性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结构力学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风景画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自动武器原理与构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交互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英雄》12
- 沈阳理工大学《电力电子技术》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广州 存量房交易合同 范例
-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知识点考点 讲义
- 咖啡线下活动策划方案
- 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事业单位招聘9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店长协议合同模板
- Unit 2 Bridging Cultures 课文知识点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期中测试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长安集团在线测评题答案
- 期中综合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中西医协同发展多学科诊疗制度
- 全国设备管理与智能运维职业技能竞赛(管廊运维员)考试题及答案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制定主题学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